如果光緒可以熬到慈禧歸天,他能讓清廷走向下去嗎?你怎麼看?

民族的復興號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慈禧太后死後,光緒皇帝親政十一個什麼情況。光緒皇帝最為一個傀儡,真要把朝政大權給了他,光緒在朝廷裡面實際上是沒有屬於自己人的,朝廷重臣都是慈禧太后留下來的。


其中掌握軍權的實力派袁世凱和光緒皇帝是有過節,當年光緒皇帝主持的“百日維新”因袁世凱的叛變,導致了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瀛臺,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傀儡。有袁世凱以及慈禧太后的舊臣在,光緒皇帝恐怕是治理不好這個大清國了,內部鬥爭可能都會加速大清的滅亡,或許根本就不用等到辛亥革命,大清就已經分崩離析了。


浮沉的歷史


光緒皇帝走在了慈禧前面,這是很多人認為比較遺憾的。因為光緒皇帝力主洋務運動,力主戊戌變法,甚至不惜主張君主立憲也要強國。所以不少人認為從光緒皇帝身上,看到了清王朝的未來。

於是乎,不少人認為,光緒皇帝如果比慈禧走的要晚,那麼後來的歷史極有可能會改寫,甚至連大清王朝都不會覆滅。那麼真的會是這樣嗎?

01光緒皇帝本身就沒什麼能力,不足以改變國家命運。

明朝有崇禎,清朝有光緒。光緒皇帝是一位有心救國的人,可是他卻沒有足夠的能力拯救這個國家,不僅是他個人,他所用的人也都是無能之輩。

  1. 首先,光緒皇帝的帝黨成員,都是些沒什麼作用的人。唯一比較出名的翁同龢,作為帝師還是個反面教材。因為剋扣北洋水師的經費,間接導致甲午海戰全軍覆沒。
  2. 其次,光緒皇帝任用戊戌變法的人,都是愣頭青。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在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分量,他們不足以撼動大清王朝內部的勳貴們。
  3. 再者,光緒皇帝最希望拉攏的袁世凱,最終還是選擇背叛了他。唯一有能力的袁世凱,光緒皇帝非常看重,可惜袁世凱最終選擇支持慈禧太后,導致光緒被囚禁10年之久。

由此可見,光緒皇帝身邊的人,是無能之輩。任用的人,是愣頭青。希望拉攏的能人,卻始終不願意和他站在一邊。這三條都是比較致命的,直接導致光緒無法成就大業。

慈禧太后不是沒有放權給光緒,甲午海戰也是光緒皇帝主動要打的,而且整個戰爭的過程,慈禧太后並沒有過多幹涉,她似乎就是要看看光緒的能力怎麼樣。

八月,政變作,太后複訓政。十月,又奉硃諭:“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後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清史稿》

很可惜的是,這場戰爭拖得時間太長,總體以清王朝失敗而宣告結束。慈禧這才不得不重新執掌大權,她對光緒是有過希望的,可是希望很快破滅了。

親政的光緒,的確是手握大權,不僅可以調度整個北洋水師,而且鼓勵維新變法的成員發起改革,可是結局又怎樣了呢?還不是都失敗了。

02人民逐漸開智,專制統治走到盡頭了。

清朝的覆滅,不是個例。在世界歷史舞臺上,已經有不少封建統治的國家,先後在那個時期結束了封建統治。

為什麼這一時期會如此湊巧呢?比如說沙皇俄國結束統治,日本德川幕府結束統治,這些不是巧合,而是人類的智慧已經普及,人民也有了開智的機會。

武昌亂起,各省響應,朝論紛呶,王公貴人皆氣餒,莫知所為。良弼獨與三數才傑朝夕規畫,外聯群帥,內安當國,思以立憲弭革命,圖救大局,上下皆恃以為重。時袁世凱來京,方議國體,人心不安甚矣。一日,良弼議事歸,及門,有人遽擲炸彈,三日而卒。事聞,震悼,優恤如例。其後官紳請立祠於北京祀之。---《清史稿》

大量留學在外的學生,他們將先進的思想帶到國內。君主立憲、民主共和,這些思想基本上瀰漫在了大清王朝的每個角落。

老百姓始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一股力量,一旦老百姓們都開智了,那麼封建統治必然是沒有市場的。

在清帝退位,袁世凱建立共和以後,他妄圖復辟稱帝,可是僅僅83天時間,他就失敗了,為什麼呢?因為時代已經不允許中國再出現皇帝了。

  1. 即使光緒皇帝比慈禧太后死的晚,一場場革命運動依舊不會平息。孫中山先生等人所要對付的,不是慈禧太后這個人,而是整個封建專制統治。
  2. 革命的浪潮已經勢不可擋,這個時候袁世凱這樣的權臣,光緒皇帝又控制不住。那麼問題就會重新擺在光緒面前。
  3. 其實上面坐著的是光緒還是隆裕太后,結果都是一樣的。載灃輔政的時候,清王朝和光緒皇帝在位時期,基本沒差別。因為他們都是能力欠佳的人。

袁世凱是不可能賣這些人面子的,他這輩子就是害怕慈禧太后,其他人他一個都不懼怕。恰逢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這不是光緒或者袁世凱這某一個人能夠決定的。

統治的是誰?是人民。當年古羅馬時期,人民不願意再被國王統治,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建立了共和制度。相比而言,我們的確晚了太多。

03賠款太多,根本負擔不起。

清朝的滅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說是主流原因,那就是經濟問題。清政府到了晚期,基本上已經入不敷出了。

  1. 先是太平天國運動,南方大片地區13年沒有稅收。後來又是洋人們拿著大炮打開了國門,各種戰敗賠款,堆積成山。
  2.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朝需要向日本賠償兩億兩白銀,這一筆開銷,直接將清政府擊垮。而日本政府利用這筆錢,買飛機大炮,興辦新式學堂,搞科學研究,使得國家飛速進步。
  3. 八國聯軍侵華,簽訂了著名的《辛丑條約》,累計需要向11國賠償本息共9億8千萬兩白銀,分39年償還。這又是一筆鉅額開支,清政府根本吃不消。

鉅額的賠款,加上各處地盤的割讓,使得清朝政府已經完全支撐不下去了。康有為等人甚至曾經慫恿光緒皇帝,將偏遠的新疆、蒙古乃至東北全都賣掉,拿過來作為軍費。

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十二個月內交清;餘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清史稿》

還好他們的計策沒有得逞,不過由此可以看得出,清朝那個時候真的是沒錢了。就算光緒皇帝足夠有能力,他能變出錢來嗎?

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也沒錢,但是他們省吃儉用,明治天皇每天就吃一頓飯,艱難度日,一戰擊敗清政府,從此有了白花花的銀子。可慈禧太后一頓一百多道菜,一頓倒掉的菜,就夠明治天皇吃一年的。

總結:光緒活下來,也只能親眼見證清朝的滅亡。

清朝滅亡是世代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同時也是經濟的選擇。這就好比明朝的崇禎皇帝,他也是一位勤儉勵志的好皇帝,可是他的結局也不好,最終導致亡國,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大勢所趨,崇禎時期的明朝政府已經腐朽到了極點,國庫裡沒有錢,可臣子們的腰包裡卻揣滿了銀子。

太平盛世是藏富於民,亡國滅種是藏富於官,這就是統治者的本質區別。試問一個清朝末年的首富,是李鴻章大人的昔日大秘書盛宣懷,這種藏富的手段,清朝還能長久嗎?


江湖小曉生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慈禧在光緒十歲的時候就把他帶在身邊,讓光緒學習處理政務。慈禧是希望光緒以後能挑起大梁的。 成為一代明君。但畢竟光緒不是康熙那樣的雄主。

光緒親政後具體表現。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光緒及其帝黨恐怕要佔百分之九十的原因。

帝黨翁同龢自接管戶部以來,便以國家度支艱難為由,暫停向北洋水師撥款。使北洋水師從光緒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戰爭前夕(1894)未得到一炮一彈的發展,使北洋水師逐漸落後於日本。

英國人曾經建議李鴻章,購買兩艘快艦,以防備日本。翁同龢不斷拖延,最終兩艘快艦為日本買去,其中一艘“吉野號”成為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戰艦。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光緒皇帝著急用一場勝仗證明自己,隔過李鴻章指揮北洋水師,命令北洋水師強行找日軍決戰,最後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的情況,李鴻章作為直接領導肯定在清楚不過。李鴻章是一個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能贏久歷兵事的李鴻章早下令出擊了。

百日維新

康有為的百日維新真正使慈禧生氣的是康有為提出“中日合邦”計劃,所謂中日合邦顧名思義就是中日合成一個國家。自康有為提出這個“奇思妙想”,在朝堂上得到不少人的支持。這其中就有當時的刑部主事洪汝衝。

洪汝衝當時向光緒提出了遷都、借才、聯邦三條建議。其中聯邦和康有為的"中日合邦"如出一轍。

所謂借才,便是借剛剛卸任前日本伊藤博文。甲午中日一戰,不但不記恨伊藤博文,反而請來為清朝效力。難不成,甲午海戰的水都進腦子不成?

事實上,慈禧並不是極力反對維新,而是知道合邦的打算,而光緒真把伊藤博文給請來了。慈禧明白光緒雖然沒同意,但也沒拒絕。萬一引狼入室,將愛新覺羅江山至於何處?慈禧遂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囚禁瀛臺。光緒政治嗅覺低可見一斑。

事實上,中日合邦就是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前身,之後臭名昭著的大漢奸汪精衛也曾用中日合邦這一理念給自己開脫過。

其實慈禧留給光緒的局面並不算差,最起碼要比咸豐時期好太多了。慈禧平定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滅了捻軍。慈禧重用左宗棠,從英俄手上,搶回了新疆。光緒親政初期,國內各種大亂,已被慈禧平定,洋務運動,也初見成效,外國列強也暫時停止了對中國的瘋狂侵略。可光緒的表現著實讓人失望。光緒空有一腔熱血,並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


史爭朝夕


首先光緒的死和慈禧有沒有關係這本來就很可疑!

就算慈禧死了,光緒繼續活著他也沒那個能耐帶清朝繼續走下去!因為光緒並不是一個有魄力的人,另外他雖然作為一個皇帝,但真正抓到手裡的權利幾乎沒有!就算他有心有想法有政策,下面的人陽奉陰違不幹實事,政策實施不下去也不行!

清朝到這個時候已經從上到下爛到骨子裡了。要想改革必須從最底層的老百姓做起,自下而上的改革,喚起最底層老百姓改革的慾望!把權利下方輔以好的政策並實施,從下往上大換血,清朝才有可能繼續走下去。

但是政策改革實施是需要官員配合的,首先要割的就是官員自己的肉流自己的血,已經腐敗到極點的清朝官員是不可能這麼做的!而光緒手裡的權力對此卻無可奈何!

我倒是覺得,要不是他兒子給他找事的話,袁世凱這流氓倒是有可能帶領清朝繼續走下去!不過那時候清朝就不是光緒的清朝了!



門口的柿子樹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大清國皇帝光緒和實際掌權人慈禧太后,一前一後相繼去世。光緒帝年僅38歲。

帝國的兩個最重要的人物,一天內相繼去世,此事十分蹊蹺。一直以來,人們都懷疑是慈禧太后害死了光緒。前幾年,專家對光緒帝遺骨進行測定,證實光緒的確死於砒霜中毒,但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是慈禧乾的。

光緒一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中,他思想比較開明,短暫的親政期間,曾推動維新變法。假設慈禧死後,光緒還活著,必定要重推變法新政,但能不能使清廷繼續維持下去呢?筆者認為很難!

大清經歷了一系列內憂外患後,早已風雨飄搖,正處於五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這種僵化的封建帝制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光緒不放棄帝制的維新變法如同給行將就木之人穿上新衣服,雖外表光鮮,但掩蓋不了內在腐朽死亡的本質。

其實,清政府也有大廈將傾的危機感,實施了一系列新政。如:廢科舉、訓練新軍、預備立憲等等,但他們改良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大清統治。光緒活著的話,即便維新變法,也是這個目的。但事實證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覺醒,這種維持腐朽統治的所謂改良,人民早就不買賬了。

慈禧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太平天國運動等一系列戰爭,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在南京建立了政權,與清朝對峙了十幾年。此時,只要許以高官厚祿,漢族的士大夫必定應者雲集,最後,通過漢族地主勢力的準私人武裝將太平天國消滅了。慈禧在最後幾年的時光裡,明顯的感覺到這一切都變了,尤其是1907年,光復會成員徐錫麟在安慶起事,對慈禧的震動很大。

1907年。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起事,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並帶領100多學生軍攻佔安慶軍械所。雖然起義失敗,但對清庭的震動極大。徐錫麟是四品道員,起義失敗後,徐在供狀中說道:"我本革命黨大首領,捐道員來安慶,專為排滿而來,做官本是假的,使人無可防備。滿人虐我漢族將近300年矣,觀其表面立憲,不過牢籠天下人心……滿人妄想立憲便不能革命…“

徐錫麟本為四品道員,又受到巡撫恩銘的器重,仕途不可限量,但他能拋棄這一切投身革命,證明大清所謂的高官厚祿已經難以收買人心了。據說徐錫麟的這次起義,讓慈禧感到非常的震驚和恐懼,一連哭了幾天,也許她已隱隱地感覺到大清國和她一樣,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綜合上述,即使光緒帝熬到慈禧歸天,也無法讓清朝廷繼續走下去,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順應歷史潮流,還政於民!


秋水長天H


首先,光緒之所以比慈禧早一天去世,不是因為身體不行,而是因為慈禧下毒。所以實際上是慈禧不允許光緒比他死得更晚。

關於光緒之死的爭論,在當時就引發了很多的爭議。有很多史料直言不諱的指出是慈禧將光緒毒死的。比如著名的德齡公主的回憶錄,瀛臺泣血路。但是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通過法醫學鑑定發現,光緒的遺骨當中,有高含量的砷元素,而這又是砒霜的主要構成。可見光緒確實是被毒死的,一樁歷史謎案,在現代法醫學的支持下有了定論。

但年深日久,法醫學已經不能夠告訴我們,究竟是誰殺死了光緒。當然就當時的政治環境和實際情況來看,慈禧無疑是最大嫌疑人。所以推論慈禧殺死光緒是比較合理的。當然也不排除其他人,比如說袁世凱的可能性。

其次,光緒本身在政治層面上不堪大用,就算僥倖活到了慈禧之後也很難力挽狂瀾。從戊戌變法的整個過程來看,光緒在政治層面上是非常幼稚的,既沒有意識到如何平衡滿清貴族的利益關係,也沒有意識到,光憑文牘是不能真正推動改革的。指望這樣一個政治能力上很薄弱,而且長期沒有政治實踐的人來帶領中國這樣一個典型的大國,實現艱難的社會轉型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清政府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慈禧或者光緒的個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滿清貴族已經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最大的阻礙,不能與中國近代化的歷程同步,所以必須被去除。而一旦這個根基被去除,清政府自然也就不可能繼續存在。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之後的清末新政,在政治領域的探索都是極為有限的,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之所以裹足不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滿清貴族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要繼續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勢必就要以推翻滿清貴族為前提,既然如此,作為滿清貴族在政權上的代表,清政府自然也就沒有理由再繼續保存下去。

最後,光緒雖然確實是慈禧毒死的,但以光緒的身體,就算死的比慈禧晚一些,恐怕也不會晚太多。根據清宮留下來的太醫院的檔案,不難發現,在這個時候,光緒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時日不長了。這其實是很多歷史學家在沒有法醫學檢驗之前,認為光緒確實是恰好死在慈禧之前一天的主要原因。這些檔案不可能系統性的造假,所以確實反映了,光緒當時真實的身體狀況。以這樣一個身體狀況來主持政治大局,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用戶4325101516


答案是否定的。

清政府腐朽落後的官僚體制造就了一大批特權階層。這個階層的集團利益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他們的既得利益是建立在傷害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上。

雖然光緒黃帝當時主張變法主張維新,然而維新派代表的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即使變法成功了,中國只不過走了資本主義的道路,而從洋務運動開始到國民黨統治的民國時期一次又一次的事實證明,資本主義並不能救中國。資本主義代表了少數的富人階級,資本主義的本質是維護當權者和少數富人階級的利益,與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相沖突,甚至說是以侵害人民的利益而獲取生存的。所以廣大的人民群眾並沒有參與到變法和資本主義建設中,故而沒有群眾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共產黨能夠中國的原因,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絕對的多數。得民心者得天下,資產階級和封建主義只會愚民而並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幸福。站在群眾的對立面不得人心的,最終會走向滅亡。

所以,即使光緒黃帝熬死了慈禧,即使光緒黃帝變法成功也不能改變這樣的社會格局。





刺蝟的vlog


不可能。

清朝的滅亡,最根源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幾所現代化的學校、幾家現代化的工廠,而是封建政治體制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換言之,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逆天而行。

任何一個實際當權者,只要不改革政體,就一定會帶領清朝走向滅亡。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進行政治改革,又一定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所以,除非是雄才大略的強權人物,像沙皇彼得大帝那樣的,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挽救清政府。

相比慈禧,光緒空有一腔不切實際的理想,卻軟弱、膽怯,既不夠狠,也不夠準。把帝國交到這樣一個人手裡,只會提前滅亡。

對於光緒本人,我們同情一下他的志大才疏、遭遇悲慘就可以了。寄以厚望?還是算了吧。


棲鴻看紅樓


歷史沒有假如,做對了,後人歌頌,做錯了,後人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