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走向停滞的原因是什么?

伝儱


1964年勃列日涅夫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强迫赫鲁晓夫“退休”,由此开启了18年属于自己的大时代 。在这18年中,苏联的国力到达巅峰,经济、政治、军事都对美国形成攻势,对外更是四处出击,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侵略阿富汗等等。但到了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国力开始逐步下降,社会问题开始凸出,为苏联解体埋下隐患。勃列日涅夫也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那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为什么会走向停滞,进而消亡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改革停滞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体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涉及农业工业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但总体来说改革并不彻底,虽然从政治上否定了斯大林,但并没有在制度上反思斯大林体制的缺点,甚至为了稳固统治,重拾斯大林个人崇拜那一套。而赫鲁晓夫冒进冲动、缺乏策略的缺点也逐渐暴露,这些都成为他被赶下台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第一轮经济改革,也被称为“新经济体制出台”阶段,改革涉及范围很广,政治领域勃列日涅夫取消赫鲁晓夫时期分为农业党工业党的做法,加强统一领导,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多余的粮食农庄可自行支配,工业方面扩大地方自主权利,把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重新分配,提高企业在生产管理和利润分配方面的自主性。总体来说,这一阶段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对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的评价是,它是“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载入苏联历史的”。

如果苏联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走出一条新路也说不定,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苏联的改革却逐渐停滞。停滞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既得利益过于强大,不舍得放弃到手的权力。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说到底就是用市场的力量取代行政力量,进而释放社会的活力,但后期的勃列日涅夫为了稳固权力,大量安插亲信,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愿意过多改革,因为改革就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1971年开始在官方文件中“改革”两个字都看不见了,只能说“改善”,不彻底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的局面,所以在经历初期短暂的增长以后,苏联经济完全停滞。

(2)腐败

勃列日涅夫自身就是最大的腐败分子,他是高档轿车和猎枪的狂热爱好者,拥有豪车过百辆,别墅遍布全国各地。即便如此他还不满足,每次出访回来都从专机卸下几十箱高档礼品,把外国领导人送的国礼据为己有,而他在全国电视直播面前摆弄自己硕大钻戒的画面更是震惊世界。

他的家人一个也不例外,弟弟、老婆、儿子、女儿都腐败透顶,尤其是他的最后一任女婿丘尔巴诺夫,从一个上尉几年时间爬到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岗位,其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的种种恶行全苏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这样的老大,下属可想而知,为了拉拢人心,勃刚一上台就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高干特供制度,上层官员可以不受限制的从国库中支取钱财,领取物品,以至于苏联高层人人有别墅,家家是富豪,各种特供奢侈品、高价物品更是不计其数。发展到后来不仅各级领导人自己有别墅,儿子孙子都有别墅,国有资产被大量瓜分,反腐根本就是一句空话,珠宝钻石走私案、黑鱼子酱走私案,粮食走私案都发生在这段时间,甚至克格勃军官都参与进来,用情报换取钱财,整个苏联社会已经完全腐败。

(3)上层固化

赫鲁晓夫时期推行干部技术化、年轻化,大量技术人员被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了稳固权力,废除了干部改革制度,重拾领导干部终身制,在赫鲁晓夫执政年代,中央委员连选连任者占49.6%,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二十六大已高达90%以上,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为70岁,书记处成员为68岁,核心成员的平均年龄高达75岁。整个上层社会铁板一块,毫无改革进取之心,而在位时间过长,又导致裙带关系盘庚错节,底层社会上升空间完全被堵住。

而勃列日涅夫自己大权在握后,大搞个人崇拜,他用三年时间把自己的军衔从中将提升到元帅,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他写的《小地》、《复兴》、《垦荒地》等小册子不仅发行量巨大,还获得列宁文学奖,简直就是个天才。

如此这般,苏联社会发展停滞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不是当时国际油价高企,加之地区冲突不断给了苏联出口武器换取外汇的机会,问题可能会更早爆发出来。后世许多人把勃列日涅夫说成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并不冤枉,正是他的胡作非为给苏联人民带来灾难,作为有相似经历的中国,当引以为戒。



日慕乡关


勃列日涅夫1964年至1982年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他执政时期苏联的国力达到鼎盛。他采取对外扩张政策,消耗了苏联大量的国力,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1.勃列日涅夫1906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1921年至1923年随父亲在卡门斯科冶金厂工作。1923年至1927年在技校上学,并加入共青团,1930年在莫斯科农业大学学习。1939年33岁的勃列日涅夫,担任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党委书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伍,1944年担任少将军衔。1953年任海军部政治部主任,领中将军衔。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并深得斯大林赏识。1955年任哈萨克党中央第一书记。1960年被任命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1年12月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2.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把目光投在石油上,国家经济以石油和天然气为重点发展对象。建设了苏联对西欧、东欧等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把大量石油出口到国际市场,给苏联带来了大笔财富。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2%,1975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67%。正是在这段苏联经济的发展黄金期,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经济实力进一步缩小,这段时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当高。他认为发展重工业是完成一切国民经济任务的前提,因此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都用于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苏联军事工业发展的重点。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约占财政支出的1/3。苏联国力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的对比。他执政时期苏联海军由近海防御舰队,扩建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197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时,美国和苏联军事力量基本达到平衡点,此后日渐朝着有利于苏联方向发展。苏联只花了不足十年时间,就取得了对美国战略军事地位,使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美、苏在军事力量上的势均力敌,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争霸。



4.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增加,勃列日涅夫的内心开始膨胀。他开始将目光投入到中东地区。1979年他指挥十万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希望以阿富汗为跳板,继续占领伊朗和巴基斯坦地区,得到波斯湾的出海口。而欧美国家却看到可以利用阿富汗战争,来消耗苏联的国力。因此欧美国家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各种先进的武器和经济援助,消耗了苏联大量的国力。导致苏联经济陷入衰退,给苏联解体埋下了重要隐患。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他去世9后苏联解体。


杜达特洛夫斯基


关于前苏联,我写过不下于十遍的问答,对于这些问答,我一般都是集中在二战时期和赫鲁晓夫时代,一直都没有机会去仔细的说一下勃列日涅夫,实际上,如果说对于前苏联的倒台,要真的找一个责任制的话,勃列日涅夫必须得负起六成的责任。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勃列日涅夫时代前苏联的腐败成风,虽然军队上面明明的实力与美国持平,但是国家却因此承担了巨大的负担,国家所有的资源进一步的像军事这个项目倾斜,前苏联给全世界建造了一个倾斜的大楼,而且是摇摇欲坠的那种,正是因为国家腐败,国内政坛小山头林立,造成的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现他谁也管不了,一系列对前苏联解体造成巨大影响的家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崛起,与此同时军事上面的巨额投入,使得国家整体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为什么会造成以上这两种情况的诞生呢?原因总体上来说是勃列日涅夫自己本身的性格以及他如何上台,这两种情况所导致的。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上台的?我相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赫鲁晓夫堪称是前苏联历史上最倒霉的一位苏共主席,因为其他的苏共主席除了戈尔巴乔夫全部都是死了以后,然后由其他人接任的,赫鲁晓夫确实实实在在被自己部下给欺骗,给背叛了,迫不得已才交出了苏共主席这个位子。

当时赫鲁晓夫一听背叛者竟然是勃列日涅夫,哈哈大笑说不可能的事情,(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这是在逗我啊,其他人背叛我都相信,唯独他背叛不可能的事情,并不是赫鲁晓夫相信勃列日涅夫的忠心,而是勃列日涅夫这个人实在是太小心怕事。

这种人通过非常的手段走到这个位置上面,他肯定是更加小心翼翼,如何才能够稳固自己的位子呢?当然是大量的培养自己的亲信,培养自己人才靠谱,放心,政府部门里面所有的重要部位全部是自己人,你就算是反对我,你就算是背叛,我也没用,这些人只有我才能命令他们。

但是要这些人付出忠心,你就要给他们相应的权利,并且跟他们之间要打好关系,什么意思?就是大家之间互相有利益牵扯,一旦出了事情,你好拿这个东西来威胁我,这样的话,造成结果就是你对我放心,而且踏踏实实肯替我办事儿。

这也就造成了前苏联反腐上面一个奇怪的现象,政府要反腐,找着找着就不敢了,为什么所有的矛头全部指向了勃列日涅夫,有的时候就算狠下心来想把人给抓起来,勃列日涅夫亲自出面啊,这件事差不多就得了,就这么过去了,看在我的面子上。

由于勃列日涅夫无条件任用自己的亲信,并且赋予他们太多的权力,最后造成结果就是这批人逐渐的成为俄罗斯的金融巨头,现如今,俄罗斯大多数金融巨头追根溯源还是诞生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正是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殊性,包括它的最高领导人上台的特殊方式造就了这么一批金融巨头,后期成了前苏联的问题,尾不掉。

并且赫鲁晓夫终其一生,都在摆脱斯大林的影响,斯大林搞了一个个人崇拜,最终体现方式就是什么事情都听领导的,底下的人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用脑子,遇到事情都要请示领导,最终造成结果是国家整体运转效率偏慢,甚至出现资源上的浪费。

勃列日涅夫倒好,他上台本身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更加需要个人崇拜来增加他对于整个前苏联的影响力,稳固自己的地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赫鲁晓夫看到此情此景,估计也只有叹气,前苏联落在了一个不该落在的人手里。

第二个勃列日涅夫对于荣耀,尤其是勋章的变态欲望,我们看他的照片,很多照片都是她胸口挂满了勋章,但是实际上一块儿勋章都不属于他,每一块儿特定的勋章都是要建立相应的功劳,才能够拿的到,但是勃列日涅夫从来都没有靠自己功劳拿过,或者说他自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去建立不世之功勋,所以就要拿这些勋章来过瘾。

直到他临死前一段时间他还是想要一块儿群章,苏联元帅勋章……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对于勋章的变态的欲望,有的时候为了勋章,甚至不惜去改变历史,比如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他就是一个排长,结果硬是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他领导之下才成功的。

对于勋章的变态欲望,同时也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好大喜功,他不管底下给他发来多少信息,说农业不行啊,或者是轻工业不行啊,或者是城市生活不行,他不管他要的是能够伟跟美国正面硬刚。

举办莫斯科奥运会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堆在商店里面琳琅满目的面包,实际上都是临时征调过来的,都知道这是虚假经济,虚假繁荣,但是全世界只有勃列日涅夫相信前苏联就是这么强大,你们这是嫉妒,我不管你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相信前苏联就是这样的,在我的治理之下,前苏联可以跟美国相提并论,但是她对于军事上面承重的欲望使得前苏联的经济渐渐的开始不看负担,农业发展要钱,轻工业发展要钱,但是钱都去哪儿了。

有这样一个笑话,勃列日涅夫参加阅兵式。走过的武器一个比一个厉害,但是到最后只是走出来两个夹的公文包的胖子,他可能很奇怪,问总理说这两个人谁呀?难道威力比那核武器还大?总理微微一笑,说这两个人是国家计委会的。

对于权力的不放心,造成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前苏联开始出现大量的寡头,对于荣耀的变态欲望又造成了勃列日涅夫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于美国的军备竞赛。

两个沉重的问题,如同两条沉重的锁链,羁绊住了前苏联的脚步,不断地让他拖入了泥潭之中,正是这两条锁链最后勒死了前苏联的脖子。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幸运儿,同时也是前苏联的悲哀,勃列日涅夫那个时代才是众人口中一直谩骂不已的前苏联时代,那个时候的前苏联不仅是真正的帝国主义,而且还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要想国家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最好立刻查清楚你现在是不是产业不平衡。


漩涡鸣人yy


相信很多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对于前苏共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多少有所耳闻,不过这位乌克兰老爷子的上位之路并不像大家想象那般顺理成章,而是通过政变推翻赫鲁晓夫后才手握大权。

不过,勃列日涅夫从1964年获权开始,再到1982年的这18年间,真值美苏冷战,军备竞赛也搞得如火如荼,苏联也迎来了军事实力井喷的年代,尤其是核武器数量更是一度超越美国,凭借这一点苏联一举成为世界超级强国。

但是这一切的繁荣也仅仅针对苏联自己,此时的勃列日涅夫视除苏联以外的共产主义阵营国家为自己的附庸,大搞"有限主权论",主张用“联合主权代替单一的国家主权”,说直白就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国家主权,必须听苏联的!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这一理论的践行。

更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通过"有限主权论"衍生出自己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即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老家伙活脱脱一个超级大鹰派啊!

别看勃列日涅夫在军事战略和扩张上雄心万丈,但在经济改革上却是蹑手蹑脚,他执政后期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都比较保守,对于苏联的经济提升并无太大帮助,更要命的是还学斯大林那一套,大搞个人崇拜,但即便如此,勃列日涅夫仍旧在81年再度连任苏共总书记,可能是苏联人还未尝够踩着美国人登上世界之颠的感觉吧……可惜的是老爷子在连任第二年就驾鹤西去了……

不过,任何事和人都有着自己两面性,勃列日涅夫也是如此,有功必有过,自有后人评说!

我是军武最前哨!

喜欢军事的朋友可以加关注,每天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内容!


军武最前哨


勃列日涅夫时代通常被认为是苏联战略扩张,美国战略收缩时期,苏联凭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积累的国力,与美国在全球争霸,咄咄逼人,但在苏联内部,苏共的政治经济改革实际上已经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各种矛盾开始积累,最终在勃列日涅夫下台没几年,苏共上演灭亡戏码。

赫鲁晓夫的改革,触动了苏联既得利益集团,最终,在内部政治斗争中,这位改革派被政敌赶下台,勃列日涅夫本人成为苏共总书记有着诸多巧合,一般认为,勃列日涅夫本人能力远远比不上赫鲁晓夫,其之所以上台,完全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勃列日涅夫本人才智平庸,不足以对各方利益构成威胁,缺乏进取心,反而最符合各方利益,苏共内部当时不允许有任何势力能够一家独大,更不要说继续赫鲁晓夫的改革了。

从外表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是扩展阶段的,但在内部,苏联政治经济的体制僵化开始进一步显现出来,各级领导干部沉湎于权力带来的满足感,在苏联老百姓依靠配给制购买国产收音机和电视的时候,苏共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级别享受外国进口的各类生活用品,缺乏群众和舆论监督的苏共,不仅进一步腐化堕落,而且各级领导干部为了继续享受权力而出现了明显的高龄化,失去进取心,安于现状,对身边正在慢慢积累的各类矛盾视而不见。

勃列日涅夫之后,多任苏共总书记都是高龄老人,几乎上台没几个月就要举行一次国丧,最高领导人频繁去世不仅让老百姓感觉不妙,也进一步瓦解了苏共内部权力构成,当革新派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可惜,晚了!红色帝国在平安夜倒塌,但其对俄罗斯社会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现在的俄罗斯政治体系,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苏联时代的影子,毕竟,普京及其周边小集团,不少就是苏共老党员和克格勃出身,权力的味道太过美妙,为了把握权力,哪儿有什么不敢干的事儿?


鹰眼防务观察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停滞并不完全正确



从1964年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将赫鲁晓夫赶下台,然后当选共中央书记起,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本人去世,前后一共20余年。我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是由发展,然后到鼎盛,然后到衰败(停滞)的一个过程。



  1. 执政初期时期。1964年在苏共中央十次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当选苏共中央书记。到1984年出兵,镇压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2. 政权巩固时期。即镇压布拉格之春到苏共25大的召开。
  3. 强盛时期。苏共25大召开到出兵入侵阿富汗。
  4. 衰败时期。出兵入侵阿富汗到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及契尔年科去世。

两个过程

1.1964年到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第一是调整后的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第二件事积极的营造和巩固权力,第三件事探索和改革与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2.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对于改革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的趋势。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并不是完全停止的,而是前期在发展,后期在“停留”。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党政集中领导体制,导致个人的崇拜盛行,党内缺乏民主,缺乏不同的声音。第二个就是体制的弊端。老人政治流行,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使领导人对权力产生迷恋的状态,不愿放弃权力。苏联社会长期停留在以前的水平。


独立山阿


错失改革机会,整个社会在死气沉沉的“稳定”中走进了死胡同。


苏联其实从创立开始,其经济模式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和其国内条件,尤其是29/33大萧条的降临,一方面使得苏联的安全压力大减,资本主义大量资本为了寻求利润转入苏联(哈默的例子最典型的,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其体制正面作用的发挥(诸如第一代革命者的革命热情仍未消退,苏共官僚化尚且不严重,计划经济便于国家集中资源发展工业等等),苏联幸运的实现了工业化。


当斯大林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开始将苏共官僚化迅速固定的时候,二战又爆发了,在这种高度对抗的环境中,苏联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弱点被压制,而优势反而得到了发扬。因此,制度性矛盾被再次压制。


当苏联走过战后重建的阶段,其问题已经快速浮出了水面。不论是赫鲁晓夫还是贝利亚都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经过残酷的党内斗争,最后胜出的是赫鲁晓夫。他正式掌权之后,开始了苏联的第一次改革,试图通过放权的方式克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缺欠。很可惜,作为斯大林政治遗产的一部分,赫鲁晓夫自己身上同样带有官僚的一切弱点,并且他的改革严重触犯了苏共高层官僚的利益,最后被“宫廷政变”式的推翻下台。


勃列日涅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因为其前阶段表现较为平庸而被党内高层官僚作为一个过渡性人物选定出任苏共总书记的。因此,他的政治基础在最开始是很薄弱的,不仅客观上没有赫鲁晓夫发动改革的能力,主观上更是丝毫没有改革的愿望。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勃列日涅夫把自己的缺点“平庸”发挥成了优点,借势大搞“平衡政治”,除了协调官僚之间的利益以外,丝毫不考虑进取;当然了这种“平衡”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更不会为了改革去触动任何官僚利益,反而把赫鲁晓夫改革中积极的一面都统统取消了。


在对外关系上,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走向了高潮,这个压力却是勃列日涅夫无论如何不能逃避的,于是他还不得不调集各种资源去拼命强化苏联的军备,这就让苏联的经济好像一个吃了兴奋剂的人,一时间看着似乎是实力不断增长,实际上属于“寅吃卯粮”的行为,当老本啃光了的时候,苏联的经济就不可避免地在一群更加固化的官僚控制之下从实际停滞面上还有光鲜,最后成了慢慢朽烂的破船。



千里岩


一、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束缚。由于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勃列日涅夫对苏联所处的社会阶段认识错误,在理论上仍然坚持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把市场调节当作“市场社会主义”加以否定,此举从根本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其根本不能冲破体制的束缚,只能在集体和分权的层次上摇摆。

二、改革缺乏整体性,各项措施未能综合配套,而是零敲碎打,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生产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三、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同经济改革相协调。勃列日涅夫片面追求“稳定”,政治改革的步伐严重落后于经济改革,没有触动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勃列日涅夫一面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另一方面又把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中,大搞个人崇拜。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党政机关臃肿,官僚主义盛行,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严重。

综上所述:以上种种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深化,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晚期,苏联的经济改革陷入了停滞,社会矛盾激化,人民不满的情绪增长,国家处于危机前的困境。


历史军魂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走向停滞的最大原因是实行干部终身制,使得领导阶层固化,整个国家完全没有了活力。

1964年10月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被勃列日涅夫等人依靠政变推翻,之后勃列日涅夫接任苏联总书记。在当时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弱势总书记,在中央要面对掌控克格勃以及苏联公检法系统的谢列平、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等人的压力。

为了获得更多苏联实权官员支持,勃列日涅夫实行了一项贻害无穷的政策“干部终身制”,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1/3成员的做法,从苏共23大到26大,苏共中央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90%。在当时作为一个苏联官员做事和不做事一样,有才能和没才能一样,整个苏联政坛一片死水,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人关心经济发展么?

同时勃列日涅夫给了官员更大的特权,豪宅、名车、游艇、各种特供商品、无视法律的权力等等,浮夸奢侈之风盛行。勃列日涅夫更是带头搞裙带关系,以权谋私,其儿子尤里·勃列日涅夫、女婿丘尔巴诺夫都是大贪污腐败分子。

在苏联全国上下充斥着各种特权阶层利益集团,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甚至于可以公开向勃列日涅夫行贿换取官职。部分官僚为了经济利益更是组建黑势力公开走私、贩毒,曾经在苏联绝迹的黑手党组织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达到了2400多个。

整个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高级领导人彼此勾结、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可以说导致后来苏联解体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这个问题太大了,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先讲一个小段子铺垫一下吧。苏联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每任领导人当司机时,管理国家的思维模式截然不同。当第一任导领人列宁,铁路出现故障,列宁会领者全国人民维修铁路,然后继续向即定的目标前行。第二任斯大林遇到铁路出现故障,会认为是反对阶级搞破坏,会停车,把车上的地,富,反,坏,右统统逮捕后或流放,或枪毙。第三任赫鲁晓夫则会把后方的铁轨拆下来,替换前后出故障的铁轨,造成一时虚假繁荣,断送子孙后代的路。到了第四任司机勃勒日涅夫则更奇葩,他下令让车上所有人摇晃列车,造成火车正在行驶的假像,蒙骗包括自己的全苏联人,麻木不仁,连供带骗地继续着自己的执政。第五任戈尔巴乔夫则更省心,省事,把铁路分给各个加盟国,把列车当废铁卖给西方列强,闹出了震惊整个世界的大笑话。最后加一句,当时的苏联社会,政治固化,腐败成风,外强中干,各个阶层矛盾激化,最终解体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