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原因是什麼?

伝儱


1964年勃列日涅夫以宮廷政變的形式強迫赫魯曉夫“退休”,由此開啟了18年屬於自己的大時代 。在這18年中,蘇聯的國力到達巔峰,經濟、政治、軍事都對美國形成攻勢,對外更是四處出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侵略阿富汗等等。但到了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國力開始逐步下降,社會問題開始凸出,為蘇聯解體埋下隱患。勃列日涅夫也被認為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

那麼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為什麼會走向停滯,進而消亡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改革停滯

赫魯曉夫上臺後,對斯大林體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涉及農業工業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但總體來說改革並不徹底,雖然從政治上否定了斯大林,但並沒有在制度上反思斯大林體制的缺點,甚至為了穩固統治,重拾斯大林個人崇拜那一套。而赫魯曉夫冒進衝動、缺乏策略的缺點也逐漸暴露,這些都成為他被趕下臺的原因。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64年到70年代初進行了第一輪經濟改革,也被稱為“新經濟體制出臺”階段,改革涉及範圍很廣,政治領域勃列日涅夫取消赫魯曉夫時期分為農業黨工業黨的做法,加強統一領導,農業方面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多餘的糧食農莊可自行支配,工業方面擴大地方自主權利,把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重新分配,提高企業在生產管理和利潤分配方面的自主性。總體來說,這一階段改革是比較成功的,俄羅斯學者菲利波夫對第八個五年計劃(1966年-1970年)的評價是,它是“作為斯大林時代以來最成功的一個五年計劃載入蘇聯歷史的”。

如果蘇聯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走出一條新路也說不定,但隨著時間的推進,蘇聯的改革卻逐漸停滯。停滯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既得利益過於強大,不捨得放棄到手的權力。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說到底就是用市場的力量取代行政力量,進而釋放社會的活力,但後期的勃列日涅夫為了穩固權力,大量安插親信,這些人為了一己私利,不願意過多改革,因為改革就意味著權力的重新分配。1971年開始在官方文件中“改革”兩個字都看不見了,只能說“改善”,不徹底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工業農業發展緩慢的局面,所以在經歷初期短暫的增長以後,蘇聯經濟完全停滯。

(2)腐敗

勃列日涅夫自身就是最大的腐敗分子,他是高檔轎車和獵槍的狂熱愛好者,擁有豪車過百輛,別墅遍佈全國各地。即便如此他還不滿足,每次出訪回來都從專機卸下幾十箱高檔禮品,把外國領導人送的國禮據為己有,而他在全國電視直播面前擺弄自己碩大鑽戒的畫面更是震驚世界。

他的家人一個也不例外,弟弟、老婆、兒子、女兒都腐敗透頂,尤其是他的最後一任女婿丘爾巴諾夫,從一個上尉幾年時間爬到內務部第一副部長崗位,其貪贓枉法、索賄受賄的種種惡行全蘇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有這樣的老大,下屬可想而知,為了拉攏人心,勃剛一上臺就恢復了被赫魯曉夫廢除的高幹特供製度,上層官員可以不受限制的從國庫中支取錢財,領取物品,以至於蘇聯高層人人有別墅,家家是富豪,各種特供奢侈品、高價物品更是不計其數。發展到後來不僅各級領導人自己有別墅,兒子孫子都有別墅,國有資產被大量瓜分,反腐根本就是一句空話,珠寶鑽石走私案、黑魚子醬走私案,糧食走私案都發生在這段時間,甚至克格勃軍官都參與進來,用情報換取錢財,整個蘇聯社會已經完全腐敗。

(3)上層固化

赫魯曉夫時期推行幹部技術化、年輕化,大量技術人員被充實到幹部隊伍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蘇聯的政治體制改革。勃列日涅夫上臺後,為了穩固權力,廢除了幹部改革制度,重拾領導幹部終身制,在赫魯曉夫執政年代,中央委員連選連任者佔49.6%,到勃列日涅夫時期的二十六大已高達90%以上,蘇共二十六大選出的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馬,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為70歲,書記處成員為68歲,核心成員的平均年齡高達75歲。整個上層社會鐵板一塊,毫無改革進取之心,而在位時間過長,又導致裙帶關係盤庚錯節,底層社會上升空間完全被堵住。

而勃列日涅夫自己大權在握後,大搞個人崇拜,他用三年時間把自己的軍銜從中將提升到元帥,擁有的勳章與獎章共達200多枚,他寫的《小地》、《復興》、《墾荒地》等小冊子不僅發行量巨大,還獲得列寧文學獎,簡直就是個天才。

如此這般,蘇聯社會發展停滯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不是當時國際油價高企,加之地區衝突不斷給了蘇聯出口武器換取外匯的機會,問題可能會更早爆發出來。後世許多人把勃列日涅夫說成是蘇聯解體的罪魁禍首並不冤枉,正是他的胡作非為給蘇聯人民帶來災難,作為有相似經歷的中國,當引以為戒。



日慕鄉關


勃列日涅夫1964年至1982年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執政時期蘇聯的國力達到鼎盛。他採取對外擴張政策,消耗了蘇聯大量的國力,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隱患。



1.勃列日涅夫1906年出生於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1921年至1923年隨父親在卡門斯科冶金廠工作。1923年至1927年在技校上學,並加入共青團,1930年在莫斯科農業大學學習。1939年33歲的勃列日涅夫,擔任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的黨委書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入伍,1944年擔任少將軍銜。1953年任海軍部政治部主任,領中將軍銜。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並深得斯大林賞識。1955年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1960年被任命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1年12月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後,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



2.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把目光投在石油上,國家經濟以石油和天然氣為重點發展對象。建設了蘇聯對西歐、東歐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管道。把大量石油出口到國際市場,給蘇聯帶來了大筆財富。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相當於美國的62%,1975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67%。正是在這段蘇聯經濟的發展黃金期,美國與蘇聯之間的經濟實力進一步縮小,這段時間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當高。他認為發展重工業是完成一切國民經濟任務的前提,因此他把85%以上的工業投資都用於發展重工業,並強調發展戰略核武器和遠洋海軍,是蘇聯軍事工業發展的重點。



3.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軍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4%;約佔財政支出的1/3。蘇聯國力迅速膨脹,逐步改變了美、蘇軍事力量的對比。他執政時期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艦隊,擴建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1970年代初期,由於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時,美國和蘇聯軍事力量基本達到平衡點,此後日漸朝著有利於蘇聯方向發展。蘇聯只花了不足十年時間,就取得了對美國戰略軍事地位,使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美、蘇在軍事力量上的勢均力敵,進一步加劇了雙方在全球範圍內的爭霸。



4.隨著蘇聯軍事力量的增加,勃列日涅夫的內心開始膨脹。他開始將目光投入到中東地區。1979年他指揮十萬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希望以阿富汗為跳板,繼續佔領伊朗和巴基斯坦地區,得到波斯灣的出海口。而歐美國家卻看到可以利用阿富汗戰爭,來消耗蘇聯的國力。因此歐美國家向阿富汗游擊隊,提供了各種先進的武器和經濟援助,消耗了蘇聯大量的國力。導致蘇聯經濟陷入衰退,給蘇聯解體埋下了重要隱患。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他去世9後蘇聯解體。


杜達特洛夫斯基


關於前蘇聯,我寫過不下於十遍的問答,對於這些問答,我一般都是集中在二戰時期和赫魯曉夫時代,一直都沒有機會去仔細的說一下勃列日涅夫,實際上,如果說對於前蘇聯的倒臺,要真的找一個責任制的話,勃列日涅夫必須得負起六成的責任。

這並不是聳人聽聞,勃列日涅夫時代前蘇聯的腐敗成風,雖然軍隊上面明明的實力與美國持平,但是國家卻因此承擔了巨大的負擔,國家所有的資源進一步的像軍事這個項目傾斜,前蘇聯給全世界建造了一個傾斜的大樓,而且是搖搖欲墜的那種,正是因為國家腐敗,國內政壇小山頭林立,造成的後期,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發現他誰也管不了,一系列對前蘇聯解體造成巨大影響的家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崛起,與此同時軍事上面的鉅額投入,使得國家整體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

為什麼會造成以上這兩種情況的誕生呢?原因總體上來說是勃列日涅夫自己本身的性格以及他如何上臺,這兩種情況所導致的。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上臺的?我相信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赫魯曉夫堪稱是前蘇聯歷史上最倒黴的一位蘇共主席,因為其他的蘇共主席除了戈爾巴喬夫全部都是死了以後,然後由其他人接任的,赫魯曉夫確實實實在在被自己部下給欺騙,給背叛了,迫不得已才交出了蘇共主席這個位子。

當時赫魯曉夫一聽背叛者竟然是勃列日涅夫,哈哈大笑說不可能的事情,(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這是在逗我啊,其他人背叛我都相信,唯獨他背叛不可能的事情,並不是赫魯曉夫相信勃列日涅夫的忠心,而是勃列日涅夫這個人實在是太小心怕事。

這種人通過非常的手段走到這個位置上面,他肯定是更加小心翼翼,如何才能夠穩固自己的位子呢?當然是大量的培養自己的親信,培養自己人才靠譜,放心,政府部門裡面所有的重要部位全部是自己人,你就算是反對我,你就算是背叛,我也沒用,這些人只有我才能命令他們。

但是要這些人付出忠心,你就要給他們相應的權利,並且跟他們之間要打好關係,什麼意思?就是大家之間互相有利益牽扯,一旦出了事情,你好拿這個東西來威脅我,這樣的話,造成結果就是你對我放心,而且踏踏實實肯替我辦事兒。

這也就造成了前蘇聯反腐上面一個奇怪的現象,政府要反腐,找著找著就不敢了,為什麼所有的矛頭全部指向了勃列日涅夫,有的時候就算狠下心來想把人給抓起來,勃列日涅夫親自出面啊,這件事差不多就得了,就這麼過去了,看在我的面子上。

由於勃列日涅夫無條件任用自己的親信,並且賦予他們太多的權力,最後造成結果就是這批人逐漸的成為俄羅斯的金融巨頭,現如今,俄羅斯大多數金融巨頭追根溯源還是誕生在勃列日涅夫時代,正是由於這個時代的特殊性,包括它的最高領導人上臺的特殊方式造就了這麼一批金融巨頭,後期成了前蘇聯的問題,尾不掉。

並且赫魯曉夫終其一生,都在擺脫斯大林的影響,斯大林搞了一個個人崇拜,最終體現方式就是什麼事情都聽領導的,底下的人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用腦子,遇到事情都要請示領導,最終造成結果是國家整體運轉效率偏慢,甚至出現資源上的浪費。

勃列日涅夫倒好,他上臺本身就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更加需要個人崇拜來增加他對於整個前蘇聯的影響力,穩固自己的地位,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赫魯曉夫看到此情此景,估計也只有嘆氣,前蘇聯落在了一個不該落在的人手裡。

第二個勃列日涅夫對於榮耀,尤其是勳章的變態慾望,我們看他的照片,很多照片都是她胸口掛滿了勳章,但是實際上一塊兒勳章都不屬於他,每一塊兒特定的勳章都是要建立相應的功勞,才能夠拿的到,但是勃列日涅夫從來都沒有靠自己功勞拿過,或者說他自認為自己沒有辦法去建立不世之功勳,所以就要拿這些勳章來過癮。

直到他臨死前一段時間他還是想要一塊兒群章,蘇聯元帥勳章……由此可見,勃列日涅夫對於勳章的變態的慾望,有的時候為了勳章,甚至不惜去改變歷史,比如說斯大林格勒戰役,他就是一個排長,結果硬是說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他領導之下才成功的。

對於勳章的變態慾望,同時也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好大喜功,他不管底下給他發來多少信息,說農業不行啊,或者是輕工業不行啊,或者是城市生活不行,他不管他要的是能夠偉跟美國正面硬剛。

舉辦莫斯科奧運會的時候,全世界都知道堆在商店裡面琳琅滿目的麵包,實際上都是臨時徵調過來的,都知道這是虛假經濟,虛假繁榮,但是全世界只有勃列日涅夫相信前蘇聯就是這麼強大,你們這是嫉妒,我不管你們究竟是怎麼想的,反正我相信前蘇聯就是這樣的,在我的治理之下,前蘇聯可以跟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她對於軍事上面承重的慾望使得前蘇聯的經濟漸漸的開始不看負擔,農業發展要錢,輕工業發展要錢,但是錢都去哪兒了。

有這樣一個笑話,勃列日涅夫參加閱兵式。走過的武器一個比一個厲害,但是到最後只是走出來兩個夾的公文包的胖子,他可能很奇怪,問總理說這兩個人誰呀?難道威力比那核武器還大?總理微微一笑,說這兩個人是國家計委會的。

對於權力的不放心,造成了勃列日涅夫時代前蘇聯開始出現大量的寡頭,對於榮耀的變態慾望又造成了勃列日涅夫不顧一切的去追求於美國的軍備競賽。

兩個沉重的問題,如同兩條沉重的鎖鏈,羈絆住了前蘇聯的腳步,不斷地讓他拖入了泥潭之中,正是這兩條鎖鏈最後勒死了前蘇聯的脖子。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幸運兒,同時也是前蘇聯的悲哀,勃列日涅夫那個時代才是眾人口中一直謾罵不已的前蘇聯時代,那個時候的前蘇聯不僅是真正的帝國主義,而且還給全世界都上了一課,要想國家能夠長久穩定的發展下去,最好立刻查清楚你現在是不是產業不平衡。


漩渦鳴人yy


相信很多中國人,尤其是老一輩,對於前蘇共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多少有所耳聞,不過這位烏克蘭老爺子的上位之路並不像大家想象那般順理成章,而是通過政變推翻赫魯曉夫後才手握大權。

不過,勃列日涅夫從1964年獲權開始,再到1982年的這18年間,真值美蘇冷戰,軍備競賽也搞得如火如荼,蘇聯也迎來了軍事實力井噴的年代,尤其是核武器數量更是一度超越美國,憑藉這一點蘇聯一舉成為世界超級強國。

但是這一切的繁榮也僅僅針對蘇聯自己,此時的勃列日涅夫視除蘇聯以外的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為自己的附庸,大搞"有限主權論",主張用“聯合主權代替單一的國家主權”,說直白就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國家主權,必須聽蘇聯的!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就是這一理論的踐行。

更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通過"有限主權論"衍生出自己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即軍事上以美國為主要對手,戰略重點在歐洲,將過去追求的蘇美合作主宰世界改為力求取代美國,稱霸世界!老傢伙活脫脫一個超級大鷹派啊!

別看勃列日涅夫在軍事戰略和擴張上雄心萬丈,但在經濟改革上卻是躡手躡腳,他執政後期提出的經濟改革方案都比較保守,對於蘇聯的經濟提升並無太大幫助,更要命的是還學斯大林那一套,大搞個人崇拜,但即便如此,勃列日涅夫仍舊在81年再度連任蘇共總書記,可能是蘇聯人還未嘗夠踩著美國人登上世界之顛的感覺吧……可惜的是老爺子在連任第二年就駕鶴西去了……

不過,任何事和人都有著自己兩面性,勃列日涅夫也是如此,有功必有過,自有後人評說!

我是軍武最前哨!

喜歡軍事的朋友可以加關注,每天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


軍武最前哨


勃列日涅夫時代通常被認為是蘇聯戰略擴張,美國戰略收縮時期,蘇聯憑藉赫魯曉夫改革時期積累的國力,與美國在全球爭霸,咄咄逼人,但在蘇聯內部,蘇共的政治經濟改革實際上已經陷入停滯甚至倒退,各種矛盾開始積累,最終在勃列日涅夫下臺沒幾年,蘇共上演滅亡戲碼。

赫魯曉夫的改革,觸動了蘇聯既得利益集團,最終,在內部政治鬥爭中,這位改革派被政敵趕下臺,勃列日涅夫本人成為蘇共總書記有著諸多巧合,一般認為,勃列日涅夫本人能力遠遠比不上赫魯曉夫,其之所以上臺,完全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勃列日涅夫本人才智平庸,不足以對各方利益構成威脅,缺乏進取心,反而最符合各方利益,蘇共內部當時不允許有任何勢力能夠一家獨大,更不要說繼續赫魯曉夫的改革了。

從外表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是擴展階段的,但在內部,蘇聯政治經濟的體制僵化開始進一步顯現出來,各級領導幹部沉湎於權力帶來的滿足感,在蘇聯老百姓依靠配給制購買國產收音機和電視的時候,蘇共各級領導幹部按照級別享受外國進口的各類生活用品,缺乏群眾和輿論監督的蘇共,不僅進一步腐化墮落,而且各級領導幹部為了繼續享受權力而出現了明顯的高齡化,失去進取心,安於現狀,對身邊正在慢慢積累的各類矛盾視而不見。

勃列日涅夫之後,多任蘇共總書記都是高齡老人,幾乎上臺沒幾個月就要舉行一次國喪,最高領導人頻繁去世不僅讓老百姓感覺不妙,也進一步瓦解了蘇共內部權力構成,當革新派的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大刀闊斧改革,可惜,晚了!紅色帝國在平安夜倒塌,但其對俄羅斯社會造成的影響延續至今,現在的俄羅斯政治體系,很大程度上還帶有蘇聯時代的影子,畢竟,普京及其周邊小集團,不少就是蘇共老黨員和克格勃出身,權力的味道太過美妙,為了把握權力,哪兒有什麼不敢幹的事兒?


鷹眼防務觀察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經濟停滯並不完全正確



從1964年勃列日涅夫發動政變將赫魯曉夫趕下臺,然後當選共中央書記起,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本人去世,前後一共20餘年。我認為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是由發展,然後到鼎盛,然後到衰敗(停滯)的一個過程。



  1. 執政初期時期。1964年在蘇共中央十次全會上,勃列日涅夫當選蘇共中央書記。到1984年出兵,鎮壓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2. 政權鞏固時期。即鎮壓布拉格之春到蘇共25大的召開。
  3. 強盛時期。蘇共25大召開到出兵入侵阿富汗。
  4. 衰敗時期。出兵入侵阿富汗到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及契爾年科去世。

兩個過程

1.1964年到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進行了新一輪的經濟改革。新經濟體制出臺,經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經濟發展規模擴大,蘇聯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第一是調整後的赫魯曉夫時期的政策,第二件事積極的營造和鞏固權力,第三件事探索和改革與全面推行新經濟體制。

2.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經濟改革步伐減緩。對於改革調整和修補狀態,沒有任何創新,經濟發展呈現停滯和下降的趨勢。

總的來說,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並不是完全停止的,而是前期在發展,後期在“停留”。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就是黨政集中領導體制,導致個人的崇拜盛行,黨內缺乏民主,缺乏不同的聲音。第二個就是體制的弊端。老人政治流行,幹部領導職務的終身制,使領導人對權力產生迷戀的狀態,不願放棄權力。蘇聯社會長期停留在以前的水平。


獨立山阿


錯失改革機會,整個社會在死氣沉沉的“穩定”中走進了死衚衕。


蘇聯其實從創立開始,其經濟模式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但是由於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和其國內條件,尤其是29/33大蕭條的降臨,一方面使得蘇聯的安全壓力大減,資本主義大量資本為了尋求利潤轉入蘇聯(哈默的例子最典型的,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另一方面也是其體制正面作用的發揮(諸如第一代革命者的革命熱情仍未消退,蘇共官僚化尚且不嚴重,計劃經濟便於國家集中資源發展工業等等),蘇聯幸運的實現了工業化。


當斯大林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開始將蘇共官僚化迅速固定的時候,二戰又爆發了,在這種高度對抗的環境中,蘇聯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弱點被壓制,而優勢反而得到了發揚。因此,制度性矛盾被再次壓制。


當蘇聯走過戰後重建的階段,其問題已經快速浮出了水面。不論是赫魯曉夫還是貝利亞都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但是經過殘酷的黨內鬥爭,最後勝出的是赫魯曉夫。他正式掌權之後,開始了蘇聯的第一次改革,試圖通過放權的方式克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嚴重缺欠。很可惜,作為斯大林政治遺產的一部分,赫魯曉夫自己身上同樣帶有官僚的一切弱點,並且他的改革嚴重觸犯了蘇共高層官僚的利益,最後被“宮廷政變”式的推翻下臺。


勃列日涅夫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因為其前階段表現較為平庸而被黨內高層官僚作為一個過渡性人物選定出任蘇共總書記的。因此,他的政治基礎在最開始是很薄弱的,不僅客觀上沒有赫魯曉夫發動改革的能力,主觀上更是絲毫沒有改革的願望。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治基礎勃列日涅夫把自己的缺點“平庸”發揮成了優點,借勢大搞“平衡政治”,除了協調官僚之間的利益以外,絲毫不考慮進取;當然了這種“平衡”最大的特點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更不會為了改革去觸動任何官僚利益,反而把赫魯曉夫改革中積極的一面都統統取消了。


在對外關係上,美蘇冷戰如火如荼的走向了高潮,這個壓力卻是勃列日涅夫無論如何不能逃避的,於是他還不得不調集各種資源去拼命強化蘇聯的軍備,這就讓蘇聯的經濟好像一個吃了興奮劑的人,一時間看著似乎是實力不斷增長,實際上屬於“寅吃卯糧”的行為,當老本啃光了的時候,蘇聯的經濟就不可避免地在一群更加固化的官僚控制之下從實際停滯面上還有光鮮,最後成了慢慢朽爛的破船。



千里巖


一、僵化的教條主義的束縛。由於對社會主義缺乏科學的認識,勃列日涅夫對蘇聯所處的社會階段認識錯誤,在理論上仍然堅持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把市場調節當作“市場社會主義”加以否定,此舉從根本上阻礙了改革的深入發展,使其根本不能衝破體制的束縛,只能在集體和分權的層次上搖擺。

二、改革缺乏整體性,各項措施未能綜合配套,而是零敲碎打,其結果往往顧此失彼,生產了嚴重的負面效應。

三、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同經濟改革相協調。勃列日涅夫片面追求“穩定”,政治改革的步伐嚴重落後於經濟改革,沒有觸動過分集權的政治體制。勃列日涅夫一面批判斯大林、赫魯曉夫的個人崇拜,另一方面又把權力集中在個人手中,大搞個人崇拜。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黨政機關臃腫,官僚主義盛行,以權謀私、貪汙腐化等現象嚴重。

綜上所述:以上種種嚴重阻礙了蘇聯經濟改革的深化,到勃列日涅夫執政晚期,蘇聯的經濟改革陷入了停滯,社會矛盾激化,人民不滿的情緒增長,國家處於危機前的困境。


歷史軍魂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走向停滯的最大原因是實行幹部終身制,使得領導階層固化,整個國家完全沒有了活力。

1964年10月蘇聯總書記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時被勃列日涅夫等人依靠政變推翻,之後勃列日涅夫接任蘇聯總書記。在當時勃列日涅夫是一個弱勢總書記,在中央要面對掌控克格勃以及蘇聯公檢法系統的謝列平、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等人的壓力。

為了獲得更多蘇聯實權官員支持,勃列日涅夫實行了一項貽害無窮的政策“幹部終身制”,廢除了蘇共中央委員會和黨委會每次改選必須更換1/3成員的做法,從蘇共23大到26大,蘇共中央委員會實際連任率達到90%。在當時作為一個蘇聯官員做事和不做事一樣,有才能和沒才能一樣,整個蘇聯政壇一片死水,這種情況下還會有人關心經濟發展麼?

同時勃列日涅夫給了官員更大的特權,豪宅、名車、遊艇、各種特供商品、無視法律的權力等等,浮誇奢侈之風盛行。勃列日涅夫更是帶頭搞裙帶關係,以權謀私,其兒子尤里·勃列日涅夫、女婿丘爾巴諾夫都是大貪汙腐敗分子。

在蘇聯全國上下充斥著各種特權階層利益集團,貪汙受賄侵吞國有資產,甚至於可以公開向勃列日涅夫行賄換取官職。部分官僚為了經濟利益更是組建黑勢力公開走私、販毒,曾經在蘇聯絕跡的黑手黨組織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達到了2400多個。

整個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蘇共的許多書記、州委書記、邊疆區委書記、中央委員都捲入了骯髒勾當。高級領導人彼此勾結、濫用權力、貪汙受賄的案件層出不窮。可以說導致後來蘇聯解體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形成的。


當狗容易做人難


這個問題太大了,一句兩句說不清楚。先講一個小段子鋪墊一下吧。蘇聯如同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每任領導人當司機時,管理國家的思維模式截然不同。當第一任導領人列寧,鐵路出現故障,列寧會領者全國人民維修鐵路,然後繼續向即定的目標前行。第二任斯大林遇到鐵路出現故障,會認為是反對階級搞破壞,會停車,把車上的地,富,反,壞,右統統逮捕後或流放,或槍斃。第三任赫魯曉夫則會把後方的鐵軌拆下來,替換前後出故障的鐵軌,造成一時虛假繁榮,斷送子孫後代的路。到了第四任司機勃勒日涅夫則更奇葩,他下令讓車上所有人搖晃列車,造成火車正在行駛的假像,矇騙包括自己的全蘇聯人,麻木不仁,連供帶騙地繼續著自己的執政。第五任戈爾巴喬夫則更省心,省事,把鐵路分給各個加盟國,把列車當廢鐵賣給西方列強,鬧出了震驚整個世界的大笑話。最後加一句,當時的蘇聯社會,政治固化,腐敗成風,外強中乾,各個階層矛盾激化,最終解體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