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海军观

导言:普鲁士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兰西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并于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国。德国处于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和俄国列强的中心位置,德意志的崛起动摇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因此,俾斯麦试试大陆政策,尽力维护德国的欧陆仲裁地位。


德国形成这种外交思想的几个因素是:

第一:德国的地缘环境十分不利,四周列强环伺,历代统治者皆不遗余力地摆脱这种不利态势。1864 年,俾斯麦对丹麦发动战争,吞并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控制了日德兰半岛南部从易北河口的布龙斯比特尔科克到基尔湾的霍尔特瑙战略要地。但地缘劣势仍无较大改善。

第二:法国的复仇心理带来的威胁。俾斯麦深知普法战争已使法德由来已久的矛盾更趋激化,法国对外政策目标主要是削弱德国,并努力同其他国家结盟反对德国。

第三: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欧洲格局,这会促使欧洲列强联手对付德国。因此只有与英、俄、奥、意等国建立密切关系,德国才能阻止法国与其中的任何一国构成反德同盟,寻求联盟与安全是德国的当务之急。第四,德国刚刚获得统一,立足未稳,国内外面临的难题很多,难以在外交上大举扩张。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海军观

德意志统一之初的欧洲形势

19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对海外进行殖民扩张,俾斯麦的对外殖民政策有着复杂的动机,为国内萧条的经济寻找出路就是其中之一。如一家德国公司在南太平洋的业务陷入严重困境时,俾斯麦还曾施以援手。从1884年至1885年,德国已经在西南非洲、东非、多哥和喀麦隆、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等地建立了殖民地。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海军观

德国在海外的势力

然而,从经济上看,德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所得与付出是不相称的。德国总进口中只有0.1%来自殖民地,出口总值中只有0.1%输往殖民地。直到1905年,德国海外的投资中也只有2%投向殖民地,殖民地中的德国人也只有6,000人,其中大多数是文职雇员和军人。虽然也有一些军火商、酿酒商和布匹商略有盈余,但与帝国用于殖民地的巨大开支不成比例。殖民地的建立和维护需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还容易滋生与其他帝国的矛盾,由此导致德国的处境恶化。因此俾斯麦在1881年宣称:“只要我当一天宰相,德国就不会有殖民政策。”

故此,俾斯麦将德意志帝国外交坚定地放在了陆地大国的方向上,希望把精力集中于欧洲事务。他采取联奥、拉俄、亲英和反法的外交战略,努力建立一个包含有多边、双边国际条约的欧洲均势体系以维护德国的大陆霸权地位。联奥可阻止俄奧联盟;拉俄可阻止法俄联盟,避免德国腹背受敌;亲英, 可利用英国与法国抗衡,并牵制俄国反法,以阻止法国在欧洲大陆坐大。其核心是德国和奥地利、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俾斯麦强调,对德国而言,必须与英国保持和平极为关键,殖民扩张以及拥有一支强大海军则属其次。在1889年,俾斯麦曾称赞英国舰队是“欧洲和平的最大保障”。德国对其他强国殖民扩张政策持赞同,甚至持怂恿态度,目的是将其外交重点从欧洲引开。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海军观

俾斯麦体系

在军事上与大陆政策相适应,俾斯麦主张优先发展陆军。俾斯麦认为德国需要强大的陆军,而不是海军。德国的命运取决于陆地而不是海上。他认为,英国是世界海洋的霸主,如果德国优先发展海军,必然会触动英国的神经,英国将倾全力投入造舰竞赛,而且即使是德国建设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也难以突破英国的封锁线,在战争中无法发挥其作用,还会逼英国与法国结盟。

所以在俾斯麦时期,德国海军不可能在政治和军事规划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威廉二世的父亲威廉一世曾提出要增强海军力量的建议也被俾斯麦弃之一旁。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海军观

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海军

因此,统一后的德国,东邻强俄,西接法国,处四战之地,俾斯麦强调,必须确保德国欧洲陆军强国地位。帝国建立之初,俾斯麦政府就强化陆军建设。1881年,俾斯麦要求扩大陆军编制,国会批准增加陆军平时编制25,615人,战时编制92,406人。同时,陆军经费增加到4,386万马克。短短数年内,陆军增加两倍,而海军仅糊口度日。

在1874年至1883年间,德国海军战舰全部有效编制只是略有增加。直到1892年,几乎还只有9万吨排水量,约是法国水平的1/3,低于意大利或俄国。1872年德国海军部制定出10年海军扩建计划,准备在此后10年前建设100艘舰船。结果这些舰船也未能按计划全部建成。

即使在威廉二世继位后很长一段时期,德国还是着眼于陆军发展,海军经费和舰船的规模极小。1887 年,德国海军只有65艘舰船17.6万吨排水量。1890年,德国海军有72艘舰船19万吨排水量。而且多属二等巡洋舰,只有两三千吨级,用作防御本国海岸,不能远洋航行。德国缺乏万吨以上的战舰。1890 年,德国的海军经费为2,300万美元,不及当年陆军经费的1/5,只为当年英国海军拨款的1/3和法国海军拨款的1/2。在1895年德国海军也只排在世界第5,而对外贸易排在世界第2。此时的德国海军规模,比起英、法、俄等国均更弱,完全属于近海防御力量,需要依托海岸掩护才能保卫出海口和港口。

直到19世纪70年代,甚至80年代,德国海军的传统使命仍然是:

首先,确保德国沿海城市免受进攻,打破封锁以确保航运畅通,防止敌军登陆德国海岸;

其次,是保护德国海外贸易,进攻敌国贸易。在战争时海军用以支援陆军。德国海军没有明确的舰船建造规划和海军作战战略,缺乏公海航行和作战能力,对其他列强的远洋交通线不能构成威胁,对于德国的海外利益也不能有效的维护和支援。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和海军观

1884年在喀麦隆执行军事任务的德国海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