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蒸主厨:在厨师的旅途中,我愿永远做名学子

一个本、两口锅、三排食材、四位员工——

他们从小本生意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逐渐走向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蒸蒸日上”。

蒸蒸主厨:在厨师的旅途中,我愿永远做名学子

“12:15预订的小锅番茄鱼外带好了!取一下谢谢!”

一声清亮的男中音,从那个在纷杂的食堂中显得不太起眼的摊位里传来。时值午间用餐高峰,窗口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一位年轻的男子主动从后厨匆匆走出来。

劲松如面剑如眉。

在嘈杂喧闹的食堂,他穿着沾满黏腻油污的工作服,却看到了如同刚剥出的水果糖般纯净的笑容。

那一刻,我明白,他是位大厨,又不仅仅是位大厨。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蒸蒸日上】的故事。

经历•契机

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主厨王伟和他的同伴们在“厨师”这条路上,经历过无数拼拼打打,用心挑选每一道食材、用灵魂做出每一道烹饪。最终,在二外的几平方米的小空间里,他们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味,成为了真正的“状元”。

眼前这位从后厨走出来的这名男子,是蒸蒸日上的负责人王伟。他是一名来自河北馆陶的小伙儿,当和我们谈论起家乡时,他骄傲地说:“美丽乡村粮画小镇和黄瓜小镇都是我们那的!”

2003年非典刚平息时,他离开家乡,来到北京独自一人闯荡,转眼间已经有十五年了。当时刚进厨房学徒时,他算是什么活都干过了,刷盘子,传菜当服务员,倒垃圾,摘菜,杀鱼等等。至于来到二外,是去年过完暑假后的事。算起来,和大一的同学们来到二外的时常是差不多的。虽然时间不长,可他们对于二外的热情、他们在学校的受欢迎程度,在二外食堂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来到二外之前,其实“蒸蒸四人组”之前也在北理工、北工大、北大,友谊医院等地方做后勤食堂,后来因为食堂大部分都让餐饮公司承包了,他们也被迫下岗了,总觉得不甘心,后来知道咱们学校食堂窗口在招标,是个机会,所以就有了今天的蒸蒸日上。

“食堂各窗口是承包给个人的,如果是大的餐饮公司做的话,不好管理,学生们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个人的话,就方便了许多,就像我们,自己的菜品自己用心去做,认真去做,学生们才能吃的放心可口。还得感谢二外的领导给了我们这个平台,才能把我们的手艺展现给大家。”

“蒸蒸是有几名员工,

平时都是如何分工配合的?”

蒸蒸日上目前的阵容是四个人,在一起配合很久了,是老搭档,配合非常默契。王伟主要负责菜品研发及把关菜品质量,还有和各方面去沟通。他的副厨负责早餐和炒菜,还有两个负责蒸菜和切配。“我们都把这当成自己的生意,用心去做,分工不分家,互相帮忙。”

蒸蒸主厨:在厨师的旅途中,我愿永远做名学子

创新•配合

目前“蒸蒸日上”的订餐微信群已有400多人,每天一到饭点,群里的信息都很难翻到头。在科技文化日渐进步的今日,王伟和他们朋友们积极融合,努力创新,在时代的潮流下努力将事业做到最好。

看这篇文章的很多读者,想必一定知道“蒸蒸日上vip群”这个微信订餐群。看似非常“接地气儿”的做法,他们却不是第一次用了。早在友谊医院职工餐厅,他们首次尝试启用微信群订餐,效果很好。到了二外之后,将这个做法延续了下去,也是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被问起最初的想法时,王伟说,“现在的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摆弄手机,可以说是机不离手,订餐当然也是毫不费力就能操作了。微信群订餐有利也有弊,一个菜做的好吃了,同学们只要在群里分享一下,那么这道菜随之就回销量大增,相反,如果有学生投诉不好吃了,那么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这个负面影响消除。”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而随机应变的想法,是现在社会上很多创业者都不曾具备的。在二外一号食堂小小的摊位里,我们看到的是几位厨师小伙儿不俗的经济头脑。

当然,用微信群订餐最主要的目的是方便同学们订餐,让大家省去排长队的时间,毕竟同学们下课后的时间也特别紧。还有一个好处是:当你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会有小吃货在群里分享美食。

群里的同学们都知道,在3月的一个星期三,新推出了一款青芥口味的鸡排饭,很多同学都没有尝过,不知道好不好吃,那天有一个同学吃过后觉得味道不错,浓浓的芥末味有种吃寿司的感觉,就在群里分享了一下,立马就有效果了,上午青芥鸡排就卖断货了。我们再次为“微信群”这个强大的存在而震撼着。

“别的餐饮窗口即使在现场点餐都时常忙不过来,你们是怎么做到能够兼顾好的?”

干过餐饮业的人都明白,现场点餐和微信订餐想兼顾,必须有一个头脑灵活,思路清晰的人来统计:哪个先点的、哪个是微信订的、几点取餐等等,都要考虑的到。王伟几个人之前在友谊医院就一直在一块儿,配合还比较默契,流程也都懂,所以在二外可谓轻车熟路。每当忙的时候,负责点餐的小哥丝毫不慌,一个一个点,一个一个递,仿佛在他脑中有一个“永远不会故障”的小闹钟,一到时间,立马将食物送出。

蒸蒸主厨:在厨师的旅途中,我愿永远做名学子

蒸蒸后厨

研发•改进

做餐饮业一是要求“精”,二是要求“新”。这也是蒸蒸日上一直所追求的目标。王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一个月研发推出一个新的菜品,源源不断的为蒸蒸注入新鲜血液。

“说起研发的路子,前提还是自己得有这方面的经验,多与社会上的餐饮接触,多订阅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等等,光闭门造车永远做不出新产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餐饮,你今天不进步,明天就会被淘汰。竞争真的很激烈。”

在采访中,王伟还偷偷告诉我,他们的鱼销量是最好的,人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八十斤鱼。

蒸蒸主厨:在厨师的旅途中,我愿永远做名学子

各式菜品

创新研发菜品的过程也并非一直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新菜品的推出,不仅要对制作流程的健康卫生进行层层把关,而且还要经过学生们品评食物的重重考验。提到这个王伟深有感触的点头笑了笑,轻轻叹道:“是很难呢。”

在最初蒸蒸开始供应早餐的时候,王伟他们发现食堂里大多数的摊位卖的都是包子油条和豆浆这些普通的早点,“只卖这些大众的,学生选择在哪家买都是一样的。当时我就在想就想能不能蒸蒸做出点新意来,又健康又好吃的那种。”

王伟为此琢磨了很久,最终他把目光锁定在紫薯上。紫薯色泽美观、营养丰富,又方便储存,用来制作一些紫薯包、紫薯小馒头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紫薯包也有卖的半成品,考虑到食品安全的问题,万一有什么添加剂就不好了。我就开始研究自己做,试做过几次以后觉得还行,能出品,早晨就少做了些开始售卖,同学们看到有新品种了,也都想尝尝,没多大一会就卖光了。”

然而问题很快在中午的时候就出现了,

食堂陈主任告诉他

“有学生投诉紫薯包发霉了。 ”

王伟回去之后思前想后觉得不对劲。

“我们蒸蒸的流程是把紫薯先蒸好之后碾碎在和面粉一块儿蒸,问题就出在紫薯没有完全碾碎,有点小颗粒,蒸出来后当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放一会儿紫薯颗粒和蒸汽一接触,紫薯就会扩散,特别像是霉点,同学们不知道,难免会投诉。找到原因后王伟向主任解释,领导又和投诉的这个学生去解释,这事儿才得以解决。”

王伟转而又憨憨的笑了,语气中夹杂着小激动:“后来紫薯我们就改用粉碎机打蓉之后再按正常的流程做,就一切顺利,现在只要出售都供不应求呢!”

“只要最后大家都认可

和放心我们研发的新品,

我就很满足。”

蒸蒸主厨:在厨师的旅途中,我愿永远做名学子

现状•未来

千帆过尽,北京还是王伟这叶漂泊的晚舟最想停泊的地方。他在这里祈祷,在这里迷惘;他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这里是风华正茂时的他梦开始的地方,也会是将来垂垂老矣之时他心灵安放的土地。为梦想,他一直在路上。

“现在一直是朝四晚九的生活,有的时候确实有点吃不消,一到下午六七点钟腿和肩膀就开始抗议了,下午我们会轮流在食堂大厅的椅子上小睡一会,而且就算是人少的周末,也顶多能晚半个小时。”

说到这里,王伟扭扭酸疼僵硬的脖子,嘴角却还是扬起带着欣慰满足的弧度,“好在同学们对我们做的菜还比较认可,再辛苦再累心里也是高兴的。”

王伟说起自己当初凭着年少时的一腔热血来北京打拼,梦想着在北京能拥有一家自己餐厅。一路经历太多的风雨坎坷,现在的想法有了改变。

“现在我的目标是把我自己这些年所学到的手艺全部展现出来,让大家认可我,那么我这些年就没有白打拼。”

对于未来,王伟有着自己的打算和决心。在友谊医院把小炒和川菜的做到好评如潮;在北工大把西餐做的正宗经典;在二外他同样可以把龙利鱼、鸡排饭做出特色,做出口碑。他兴奋地压低声音跟我们说,下一个餐饮项目会是锡纸类和湘西米粉,正在紧张的筹备和研发阶段,同学们可以拭目以待。

“我微信的名字叫‘学子’,有的人笑我说,你这都三十多的人了叫个学子,还以为你是学生呢!我说,人这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是学不完的,永远都是一个‘学子’。”王伟如是说。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提起了他的家人。问到他是否有很多时间陪家人时,仿佛一下触及了他的“软肋”。

意外地,这次王伟垂头沉思了良久,抬头眼眶中已染上淡淡的腥红。七尺男儿背井离乡多年,他就像一个骁勇孤战的将军,只身一人举剑挥矛,去攻下名为北京的城。

而“家人”这个词,应该是他坚硬而冰凉的铠甲下,最为柔软和温暖的地方。“至于陪伴父母老婆孩子,一年也就是只能有暑假和寒假有时间团聚。他们都在河北老家,我工作太忙了,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往老家跑。这次过年结束的时候,我从家里来北京,孩子一直抱着我,哭着闹着不让走,我这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看着眼前这个无奈而难得的流露出脆弱的一面的男子,一瞬间我们也不禁有些心疼,心上突然有什么东西密密匝匝地掠过,像南飞的大雁,又像越冬的鱼群……五味杂陈。我们问他,没想过回老家去工作发展吗?“在北京拼了十几年了,有感情,不舍得离开。还没有做出成绩,不能离开。”掷地有声。看向王伟,刚刚眼睛里的阴霾早已一扫不见——

那是我们从未见到过的坚定。

蒸蒸主厨:在厨师的旅途中,我愿永远做名学子

在这世上,你会遇到有千千万万的人。

有的人野心勃勃,迷失自我;

有的人按班就部,忍受平庸;

有的人玩物丧志,碌碌无为。

我们终其一生活着,

不过是在寻找我们为何活着。

成功的定义绝不止于

能达到被万人所敬仰的高度。

《一路向北》中曾说过,

“这世界只有一种成功,

就是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正如王伟。

十五年的风雨漂泊,

他不断辗转、碰壁、受挫;

他始终创新、探寻、改进。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摊位,

研发着喜欢的菜品,

经营着尚好的生意,

在偌大的城市里拥有一隅小小的天地。

把所有的夜归还给星河,

把所有的春光归还给疏疏篱落,

把所有的慵慵沉迷与不前,

归还给过去的我。

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马镇山河。

或许总要有一刻,

我们也会找到一个

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和梦想。

正如王伟一样。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翔宇东方新闻社

文案 | 王律璇 邹佳怡

图片 | 殷阳 王禹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