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weibov5976


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当年写《史记》的时候,如此评价了《山海经》中出现的异兽。据传,《山海经》所记载的是大禹、伯益的所见所闻。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动物,应该是上古时期存在过的。

不过,因为书中记载的一些异兽太过神奇,后人多认为它们都是杜撰出来的。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答案是:有!下面就来说说这些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1、驺虞(zōu yú)是不是雪豹?

《山海经》记载:驺虞如虎,五色具。一曰尾长于身。出孟山,亦出鸟鼠同穴山,日行千里。

驺虞是什么?《说文》解释“白虎黑文,尾长于身,食自死之肉,不食人。”《草木虫鱼疏》解释“驺虞即白虎,文异,尾长身,不食生物,不履生草。”这种动物毛皮白色有黑纹,尾巴比身子长,不吃人,只吃死亡后动物的尸体。

现代人根据上述描述,已基本锁定驺虞就是雪豹。

2、犀是不是犀牛?

《山海经》记载:琴鼓之山多白犀。

白犀是什么?《尔雅》解释“犀,似豕。”《南州异物志》解释“犀如象大,色黑,头似豪猪,食草木也。”《交州记》解释“其毛如豕,蹄有三甲,头如马,有三角,鼻上角长,额上角短。”

这种动物的外形与牛、象相近,猪头,大腹,小脚,有三个蹄子,长有两个角,其中一角长在鼻子上。

现代人根据上述描述,已基本锁定犀就是犀牛。

3、橐驼(tuó tuó)是不是骆驼?

《山海经》记载:兽多橐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

橐驼是什么?《后周书》解释“其风欲至,惟老驼知之,即预鸣而聚立,埋其口于沙中。人以为候,即以毡拥其鼻口。”《邺中记》解释“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二尺,脊如马鞍。”《异苑》解释“其腹下出水。以金铁及手承取,即便对过;瓠芦盛之者则得。”

这种可预知风沙暴来临,躯体高大,脊如马鞍,耐渴,并且危急时可给人提供饮水的动物,不是骆驼又是什么?

4、罴(pí)是不是人熊?

《山海经》记载:嶓冢之山,其兽多罴。

罴是什么?《尔雅》解释“罴如熊,黄白文。”《草木虫鱼疏》解释“黄罴,大如熊,脂如熊白而稍粗理。”郭璞注解《山海经》时解释“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为豭罴。”

现代人根据上述描述,已基本锁定罴就是人熊。

5、九尾狐是不是火狐?

《山海经》有三处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是什么?《说文》解释“狐,妖什蘙,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阁后,死则首丘。”《白虎通》解释“狐死首丘,不忘本也。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九者,子孙繁息也;于尾者,后当盛也”。

九尾狐多被认为是《山海经》杜撰动物的典型代表。但是现代人研究发现,九尾狐就是火狐,又被称为“小熊猫”,外形似狐,因为尾部有九节不同颜色的皮毛组成,因此也被称为“九环狐”。

那么,九尾狐是不是火狐呢?

6、狌狌(xīng xīng)是不是大猩猩?

《山海经》中有两处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为兽,如豕而人面

狌狌是什么?“狌”是古代“猩”的异体字,因此“狌狌”可以写成“猩猩”。《孙卿子》解释“猩猩能言笑,亦二足,无毛。君子啜其羹,食其肉。故人非以二足无毛,以知礼也。”《吕氏春秋》解释“伊尹说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蜀志》解释“封溪县有兽曰猩猩,体似猪,面似人,音作小儿啼声。既能语,又知人姓名。”《南方草物状》解释“猩猩之兽,生在野中。交阯、武平、兴古有之”。

那么,狌狌是不是大猩猩呢?

7、耳鼠是不是飞鼠

《山海经》记载: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耳,以其尾飞,名曰耳鼠。可御百毒。

耳鼠是什么?《尔雅》解释“鼯鼠,状如小狐,似日旦乳,亦谓之蝙蝠,肉翅飞,飞生音如人呼。”《山海经图》解释“或以尾翔,或以髯陵,飞鼠鼓翰,倏然皆腾。固无常所,惟神所凭。”古人认为“百岁之鼠化为蝙蝠”,认为飞鼠是蝙蝠的一种。

现代人根据上述描述,已基本锁定耳鼠就是飞鼠。

8、鹿蜀是不是斑马?

《山海经》记载:杻阳之山有兽,状如马而白文,头如虎而长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

鹿蜀是什么?《山海经图赞》解释“鹿蜀之兽,马质虎文,骧首吟鸣,矫矫腾群。佩其皮毛,子孙如云。”外形如同马,浑身长满如同老虎的花纹,叫声和孩子一样……好了,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了?

现代人根据上述描述,已基本锁定鹿蜀就是斑马。

《山海经》里记述的很多异兽,都在自然界找到对应的动物。之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书中的异兽是杜撰出来的,原因如下:

一是:很多异兽从未见过,比如“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这种野兽外形如同马,长着翅膀,长着人脸,蛇一样的尾巴。这是什么?

二是:很多异兽太过神奇,比如“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有个神人,人脸蛇身,全身赤红,身长1000里,只有一只眼睛,长在面部正中央,闭上眼睛是黑夜,睁开眼睛是白天,不吃不睡不呼吸,能呼风唤雨,照亮黑暗,人称“烛龙”。这是动物还是传说中的天神?

三是:很多异兽根本不可能生活在古中原,比如鹿蜀就是斑马的话,说明古中原与非洲有同样的自然环境。虽然考古证明古中原有大象,但斑马的考古佐证还没有发现……

《山海经》这部古人脑洞大开的古书,确实让现代人伤透脑筋:你说的那些动物,确实曾经存在过吗?


指动济南


《山海经》当然是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的。

《山海经》其书,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其中《山经》成书于战国,《海经》成书于西汉。而《山经》记载的奇珍异兽又特别多。这些奇珍异兽今天来看当然匪夷所思,但是却是当时流传的风俗传说,经过战国巫师们的搜集整理,所以就综合成了《山经》这样的文献。

举个例子啊。《南山经》第一个动物“狌狌”,说它长得像猴子但有一双白耳朵,可以像人一样行走,人吃了它的肉就跑得快。那么,“狌狌”的原型似乎就是“猩猩”了,但也不完全一样,至少科学没有表明,吃猩猩的肉就跑得快吧,白耳朵好像也有点问题。而《海内南经》就又说它人面猪身、《海内经》则说它人面青兽,越传越离谱了。仅仅凭借狌狌的读音和长得像猴子,还真不能说就一定是今天的猩猩。

所以,《山海经》的动物可能存在,但形象应该都经过了扭曲。因为远民的思维比较混沌,甚至不能区分人和动物,更不要说有多少动物学知识,一传十十传百,就非常容易失真。但我们要据此去还原其原型,则又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山海经》的动物特征和今天实际存在的,肯定不会完全一样,只是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至于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动物都真实存在,还正儿八经给出了考证,其实有很大的脑洞成分,当作乐子看看还好,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林屋公子


山海经中的动物,大概分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有据可考的,只是名字和今天不一样,例如兕,其实就是大野牛或犀牛。《论语》也有“虎兕”的说法。又如孟极,周士奇有《山海经“孟极”即雪豹考》,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认为孟极就是雪豹。又如文鳐鱼,可能就是飞鱼。羬羊,就是西部地区的一种大尾羊,见《山海经西山经部分名物考证及文化内涵》。至于这些动物出现时对应什么凶兆吉兆,这个是古人编的。

第二类也是现实中的动物,只是传播的时候更多地被神化了,例如九尾狐,很可能是九尾狸(九节狸)即大灵猫的神化。大灵猫的尾巴上有很多尾环,传来传去失真了,成了九条尾巴。

第三类就是纯幻想中的动物,比如烛龙,睁眼为日,闭眼为月。这种应该就是高度神化的动物了。

总之,山海经的动物其实多是有根据的,只是神化、失真的程度各有不同。


李天飞


正巧最近在写有关《山海经》的文章,研究了很多资料,简要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山海经》除去神话传说的部分,其实是一本囊括上古时地理人文的书籍,远古时的祭祀,生产,文化,交通,均有记载。

而其中的神兽,作为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有很多都是由当时的动物演化而来。

因为古人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所以想象力有限,比方说龙,就是把多种动物的特征拼凑在一起,而非凭空杜撰,是有原形存在的。

这也能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山海经》中确实有真实存在的动物,但是对比经文中记载的全部神兽来看,数量并不多。

其中有和现代人认知并无差别的:

1、跳鼠,《山海经》称:耳鼠

2、牦牛,《山海经》称:旄牛。(mao,二声)

《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注意图中的牦牛,确实是“背部,膝盖,尾巴,皆有长毛。

3、蜘蛛蟹,《山海经》称:大蟹

4、鲔鱼,《山海经》称:豪鱼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

其实也是从金枪鱼演化而来。

5、剑鱼,《山海经》中称:箴鱼。(zhen,一声。)

《东次一经·湖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倏,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另有一说,针鱼是下图这种,属于浅海鱼类:


6、章鱼,《山海经》中称:何罗鱼

《山海经·北山经》:“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痈:yong,一声。)

上古时,人们没有“触手”的概念,所以描述成“一首而十身”。

这就符合现代对于章鱼的认知:

7、狐狸,《山海经》中称:九尾狐。

《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这其实是一种神化,雪白的皮毛,象征一种圣洁,于是上古时的人们,将狐狸视作圣物。

以上便是列举的几种动物,不难看出,《山海经》中记载的某些动物,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动物差别并不大,所以后人也能通过这些蛛丝马迹,从一定程度上,窥探上古时的真实世界,仔细想想,古人的想象力,其实在那个年代来看,也已经很了不起了。

谢谢。


——————

内容纯手打,如果觉得还不错,不妨点个赞吧~


钱品聚


《山海经》中记述的神奇动物中,很多当然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或者是神话传说的动物。但是,也有一些动物,应该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1、《山海经·海内南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这种叫做“兕”的动物,实际上就是犀牛。

2、《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这种“鹿蜀”是不是跟斑马非常像?也有人说,鹿蜀是狓,一种20世纪初才在非洲森林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

3、《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这个狌狌显然就是猩猩了。

4、《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体型像猪,有爪,擅掘土的狸力,不是土豚是什么?

5、《山海经·东山经》:“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

长着獠牙的猪,就是非洲疣猪。

6、《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这个九尾狐应该只存在于“聊斋世界”吧,但古人所说的“九尾”,不是“九条尾巴”的意思,而是指尾有九节,所以又称“九节狐”,如清代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载,“有九节狐,其尾九节,肾即麝也。”尾有九节、又带香腺的动物是什么鬼?就是麝香猫。


吴钩的钩沉


《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至今也尚未有定论。一说认为该书是“禹、伯益”所写。仅仅当做一种说法吧。另外一种论点是《山海经》,是春秋战国中期直至汉代楚国人或巴蜀人所写。

严格来说,《山海经》是一本远古言奇地理小说。对于《山海经》的内容,象司马迁就直言,《山海经》的内容荒诞无稽,作史时不敢以它为参考 。现代

鲁迅先生则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巫觋、方士之书”。历来不受重视。但是近代,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信息交流渠道增多,《山海经》越发被学者按受,认为《山海经》其实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更多人们通过与实物的对比,发现《山海经》中记述的动物很多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如:

一、1.狌狌

【所在】招摇山【原文】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狌狌说的极像是猩猩。形状像猿猴却有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又能如人一般直立行走。另外提及吃了此动物的肉可以使人行走得飞快(抛去有神话色彩的论断外)

二、.旋龟

【所在】宪翼水【原文】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旋龟,通体暗红色。形状很像龟,却有着鸟一样的头部,和蛇一样的尾巴。似乎讲得就是鹰嘴龟。

三、赤鱬

【所在】即翼泽【原文】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说赤鱬人面鱼身,叫声如鸳鸯。据说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得疥疮。似乎就是指的儒艮。

四、.鴸

【所在】柜山【原文】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鴸就是猫头鹰的古称。至今民间仍有将把猫头鹰称作“鹘鴸”的习俗。

五、.彘

【所在】浮玉山【原文】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一提到“彘”,就会想起被吕后制成“人彘”的戚夫人。彘,同豕、豚。特指猪类。

六、

原文: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 。 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 ,生驩头 。 驩头 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原文意思:长着鸟的嘴,生有翅膀,吃海中的鱼,凭借着翅膀行走。

能想到的也只有企鹅了。

七、

原文: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外形大小像鲤鱼,长着鸟翅膀,斑白的花纹白白色的头,红色的嘴,经常游走于东海,在夜晚飞行,声音像鸾鸡,它的味道酸中带甜,吃了可以治癫狂病。文鳐鱼一出现天下就会大丰收

大家想想看是否象极飞鱼。

八、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 丹熏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翻成白话是:它的样子像老鼠,兔头(菟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虎),幼兽的身体,其声音像狗的吼叫。用自己的尾巴来飞,叫耳鼠。

左看右看也似乎只有飞鼠相配了。

九、

原文: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翻成白话是:兕的形状就像是牛,通体青黑色,长着一只角

犀牛,我估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它莫属了。

十、

《山海经·北山经》:"(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郭璞 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

翻成大白话是:形状如同牛,牛全身覆盖有毛。

看来就是指的它了!

不难看出,在《山海经》中记载的动物有不少都是和现代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差别不大。也就是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我们看《山海经》这本古籍,很有可能会从其中寻探到远古时期的真实世界与自然。越发佩服先辈。为先辈鼓掌喝彩起来!

该文仅表达个人观点。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谢!更多精彩请关注“恒实说”


恒实说


抛却神化、异化《山海经》的眼光,事实上它是一部先秦时期古人对于世界客观规律和状态进行描述的“半巫半史”化的博物志怪古籍。根据《周礼·春官宗伯》的记录显示,先秦时期的“巫祝”本身就具有记录国家各地出产,以配合祭祀需要的职能,因此当时的巫师本身就有矿产、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和传承体系。

根据刘宗迪老师所撰写的《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一书中,通过他的描述及重建我们可以了解到,《山海经》其实本身是一本涵盖了先秦时期朴素的远古天文学(包含四季风时、日月升降位置、主要星象位置)以及相应的地理学地貌特征观察记录的古籍。虽然刘老师因个人观点问题,全面否定了《山海经》中巫源性的部分,但他的书中却肯定了一个概念:《山海经》总体上是一本偏向于“纪实”的博物古书,而非光怪陆离、无迹可寻的虚构文艺作品。

基于这一概念,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山海经》尤其是《五藏山经》中的生物,很有可能都真实存在过:因为其本身就是纪实的物产之书,自然需要眼见为实,并且保证这一地区能够较长期地提供某些物产,作为祭祀所用。所以事实上,《山海经》中实际存在过,可以考证的动物是相当多的,举例如下:

1、犀牛:

《山海经·南山经》和《山海经·西山经》等都记录过中原文明核心地区曾经有大量犀牛出没,由于缺乏出土的生物证据,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大量犀牛栖息一度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直到1963年战国错金银云纹犀尊的出土,才终结了这一话题——这一精美细腻的青铜器造型,确实证明了中国直到春秋战国以前,都应该存在野生犀牛种群,这才使得工匠能够准确把握其形象。

2、文鳐鱼: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录东海中有文鳐鱼,样子像鲤鱼而有鸟翼,身上有苍蓝色斑纹、头上白色而有红色嘴喙。后世人多以为这是一种先人虚拟的生物,但辽宁省喀左县南洞沟出土的飞鱼青铜钩则说明,古人的确看到过真实的飞鱼模样。

3、人鱼: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录决决之水中有人鱼出没,此人鱼非后世认识中那种半人半鱼的人鱼,而是娃娃鱼(大鲵),关于它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原貌:“其状如鱼帝鱼(鳢鱼),四足,其音如婴儿”,基本可以确定此人鱼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大鲵。

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后世封建时代中,有以古籍中出现过的名称指代新发现生物的惯例,所以一些名称与《山海经》中记录一致的生物,反而并不能直接推断此物就是《山海经》中记录的原物,具体案例有《东山经》中的“犰狳”和《西山经》中的“鹦鹉”等。

更多神话、民俗学、先秦史有关的内容,请关注本人头条号,谢谢通读。


在下翩竹


《山海经》中有没有可能真实存在的动物?

古书《山海经》中记载的异兽旋龟,就是国龟鹰嘴龟。

从前那么多怪兽、异兽都去哪里了?

也许《山海经》中记载的的异兽怪物都是存在的,为什么会变怪物,只怪那个坑爹的配图的人。

《山海经·南山经》: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

杻阳山。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众多暗红色的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蛇一样的尾巴,名称是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其实从以上的描述可以得出结论,古书《山海经》记载的异兽旋龟,其实就是国龟鹰嘴龟。

鹰嘴龟是一个奇特的龟种,原生活于山区多石的浅溪中,目前自然界已濒临灭绝。

鹰嘴龟又名鹰嘴龙尾龟,学名大头平胸龟,俗称鹰嘴龟,又叫英龟,龙尾麒麟龟,是一个奇特的龟种。

鹰嘴龟的头大,呈三角形,头、四肢都不能缩入腹甲,背甲棕褐色。

尾巴很长,个别已超过自身背甲的长度,尾上覆以环状短鳞片。

鹰嘴龟是我国淡水龟中最特殊的一种。所以,此龟往往不被人所认识。

其实,鹰嘴龟在我国古籍中记载甚多。

《象山县志》载:“象山东起摄谭产鹤龟,其甲尺许,嘴如鹦鹉,尾行七八寸,鳞甲迥然。”

《本草》载:“鹗龟生高山巖下,身扁头大,其中多元鱼,状如鱼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等等。

《中次六经》:“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鳖尾,其音如判木。”

《山海经》里记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并非完全出于想象,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许多都是有原形的。

而那些没有找到原形的,很有可能是早都已经灭绝了。

毕竟目前地球上每天仍有几十种物种在灭绝。


龟趣


1、 狌狌:“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々,食之善走。”

禺-----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狌狌----音猩xing,“狌”是“猩”的异体字。
右图是按原文描述配的插图。


此是神农架现在的金丝猴,看来狌狌其实就是这种猴子,你看它的耳朵是不是白的?
2、白猿:“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图是明清古本用白描手法绘制的白猿图,看来就是现在的白头叶猴了。下图就是现实中的白头时猴。

但是,这种白头叶猴,决不是古人所认为的白猿,古人所说的白猿是指灵长目体大臂长,喜群居的猕猴,这其实就是现在海南岛还倘存不多的长臂猿,此类猿有黑色也有白色的。下图就是这种猿猴了,很美吧。

3、蝮虫:“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
蝮虫是传说中的动物,也叫反鼻虫,颜色如同红、白相间的绶带纹理,鼻子上长有针剌,大的一百多斤重。这里的“虫”(念hu )是“虺”的本体字,不是“昆虫”的“虫”(chong)。下图是明蒋应镐画“蝮虫”图。


据《中国古代动物学史》注,“蝮就是蝮蛇”。有人说蒋本画的蝮虫鼻上有针状物,与真正的蝮蛇相差太大,不过我到看着很像,因为我认为《山海经》里说的蝮虫,其是就是现在的尖吻蝮蛇,它一吐信,再加上嘴角是尖尖的,人们看上去就像头部有三个叉,有图为证:

4、鹿蜀:“又东三百七十里,曰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又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下图是一幅写意图。

其实“鹿蜀”就是斑马的古称,如文中所描写的很可能就是山斑马的祖形。上古时在我国南方广为分布,可惜早已绝迹。

这是现在的山斑马:

5、旋龟:“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本草拾遗》中说“鸮龟生南海,状如龟,二三尺,二目侧如鸮。”李时珍释说:“《山海经》旋龟,鸟首虺尾乃此类也。”据此考证,旋龟就是大头龟也叫鹰嘴龟,分布在安徽及南部地区。下图就是常见的鹰嘴龟了,看看它的头部,也真是像鹰的头了。

6、鯥:“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这种动物现在有没有?我还是有点怀疑,有二种看法,一说是穿山甲;一说是鳍脚类动物,如海狗之类。如《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认为鯥就是“鲮鲤”,也叫穿山甲。从穿山甲的特点来看,它确实是穴居在山林潮湿在带,这主要生活在陆地,但也能在水中游泳,其身披鳞甲,在水中游时确很像鱼,它的鼻子很像牛,四肢张开,爪甲合并时就非常像翅膀,而且据中医记载,其药用功效确实对治痈肿疮毒,但也很遗憾的是穿山甲的体形不太像牛,而且也不会发出像牛一样的叫声。而海狗呢,也有很多特点与经文描写相似之处,首先体形就比较相似,海狗在水中更是灵活,也生活在陆地,也有药用功能(但不是治痈肿),最重要一点是它的叫声确很近似牦牛(文中提到的“留牛”就是牦牛)。先看看古人对鯥的图画吧。
下图是海狗,很像吧。

再看看穿山甲。

最可惜的是,这二种动物都不冬眠,而山海经中的鯥是要冬眠的。不知是穿山甲们因进化了而不冬眠了还是“鯥”这种动物已灭绝了?我想是后者的可能大一点吧。
7、“又东四百里,曰擅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为牝牡,食者不妒。”下图是原文配图。

有人说这种动物就是灵猫。从外形上看我更倾向是狮虎兽,我们还是来比较一下吧。
这是现存很少的灵猫了:

再看看狮虎兽吧

怎么样,和原配之图基本一样吧。

可是,我要说明的是,它们都是雌雄异体的,哺乳动物中自为牝牡基本上是没有的。据说在科技日报曾经报道过,科学家发现过一种雌雄同体的北极熊,但又认为这是化学污染造成的。
8、猼訑:“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猼(音驳bo);訑(音姨yi)。熊狸又称藤狸,耳簇毛长,纯黑色,耳缘灰白色,看上去好像有四个耳朵,体背有综色斑点,看上去又像是一个个眼睛。它属灵猫科,貌似小黑熊的熊猫狸,长着一条一身长差不多的粗壮的尾巴,很容易使人误认为有几条尾巴的。

9、灌灌:“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灌灌在古书上也叫濩濩(音获huo),是吉祥之鸟。《中国古代动物学史》注此鸟就是白鹳。说灌灌,我们很容易想到《诗经》中的那首传唱至今的美妙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以雎鸠之雌雄和鸣,比喻夫妻之和谐相处。“关关,和声也。”相传这种鸟是从一而终的。“灌灌”和“关关”,是不是音相同吧。而白鹳也是忠心的动物,一对夫妻终生相守在一起,年复一年,北迁南归总是会回到同一个巢里来。雎鸠和白鹳都是水鸟,我想,《山海经》中说的灌灌,就是这一类水鸟吧。也许,正因为这种鸟相互是那么忠诚,相互间没有怀疑,人们就想到把它的羽毛佩在自己身上,也可以使人不迷惑吧。下图是雎鸠图:

千珏设计


《山海经》中的动物,有些可以跟现代动物匹配,还有很多似乎是被神话了的动物。但是有些我们现代人认为只是神话中才有的生物,却有人声称真的见过。比如《山海经》中的九头鸟也称“九凤”。

九凤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神鸟,它以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在中国民间,“九凤”又被称为“九头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来自湖北恩施,湖南石门等地的目击报告。在充满神秘色彩,被誉为“生物宝库,奥秘王国”的神农架地区,也有很多“九头鸟”的目击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一位叫张新全的村民。

张新全曾多次遇到过“九头鸟”。据他所说,第一次看到是1982年的11月,当日他在神农架林区张八角庙燕子洞附近的地里干农活时,突然听到空中有奇特的鸟叫声。他抬头望去,下了一大跳。他看见发出怪叫的是一只巨鸟,包括翅膀在内足足有两米,其羽毛黑灰色。更令他吃惊的是,此鸟长有九个头!这些头,犹如花束,簇拥在一起。其嘴巴是红色的,尾部也很奇特,是圆扇形,像孔雀开屏,又像车轮旋转。没等他做出反应,这只怪异的巨鸟就飞进深山中了。

无独有偶,湖南屋脊壶瓶山境内也曾有多人报告目击到了“九头鸟”。据石门县的目击者张承云讲述:一次他在后山打柴,忽然看见树上落着一只怪鸟,其体型很像斑鸠,头上却有9个脑袋。一个大脑袋,额头上还长着连城一串的八个小脑袋,好像半月形,每个小脑袋,嘴鼻眼俱全,并覆盖着一圈凤毛,就好像女孩子的刘海。当时他扔了一把沙石,这只怪鸟展翅飞走。令人惊奇的是,八个小头旁边也有小型翅膀,在此鸟飞行的时候,其他小翅膀也各自拍打起来。

后来,有专门研究“九头鸟”的学者,去石门县考察。他先后走访了20多位村民,这些村民都说曾经在该地多处见到过这种九头神鸟。

这么多的人都声称看到了“九头鸟”。虽然他们的描述有所不同,但是有九个头的这一特点却惊人的一致。除了这些目击报告,到底还有那些线索能证明“九头鸟”真实存在呢?而所谓的“九头鸟”与《山海经》中的“九凤”是否是同一物种呢?小编会在(《山海经》中的“九凤”真实性探查②)中为大家详细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欢迎留言,大家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