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有多失敗?

安靜的釣魚人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給宋得定義是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朝代。

普及一下歷史。

宋朝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之一,結束歷史上最黑暗的五代十國,重建文明社會,促進文明大發展。

唐安史之亂起至五代十國,百姓處於歷史上最黑暗時期,民不聊生,軍閥割據,乃至後面頻繁黃袍加身,軍閥們你方唱罷我登場,野蠻橫行,不斷建立新國家,小國家,皇帝不斷被殺,新皇帝不斷登基,倫理道德淪喪,上下秩序顛倒,國家大倒退。而百姓既要服兵役又要納稅,百姓整天過著沒有抬頭得日子。國家呼喚英雄出現,拯救黎民,拯救國家,讓國家從野蠻無序暗無天日,重歸文明理性,趙匡胤作為英雄人物應時代的要求,橫空出世。

為什麼朱元璋說趙匡胤得位最正,是順天應人,趙匡胤又是毛主席推崇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一(趙匡胤的歷史功績在毛主席看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一樣偉大)!

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開創了三百二十年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富有,百姓最幸福的朝代!唐實行的是節度使政治,節度使權利超過中央,形成潘鎮割據,安史之亂後國家陷入混亂局面,後來有了五代十國,將軍頻繁利用軍中軍閥割據,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國家分裂,開了歷史的大倒退,是歷史上同五胡亂華一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時代。

江山社稷有德者據之,除堯舜禹以外沒有絕對正統的說法!趙匡胤建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最黑暗的時代,建立了煥然一新的新朝,從此軍政大權收歸中央,軍閥再也不能利用軍權頻繁發動政變,國家趨於穩定。趙匡胤實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解除重要將領的軍權,短期避免頻繁黃袍加身;建立政治家決定打不打,軍事家決定怎麼打的先進的文官政治;優待後周君臣穩定人心;先南後北積累財力物力,體恤百姓讓百姓休養生息,都說明才幹在柴榮之上,特別容人之量不是周世宗所能比擬的。

宋建立以後,無論南宋還是北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醫學都得到長足發展,百姓人性化方面得到尊重,百姓大部分時間安居樂業,人民言論自由方面較前代有質的飛躍。

期間出了比較有名的宋仁宗治世,人民真正得到尊重,史無前例,後無來者。(除現代社會)

對於那些簡單粗暴,缺少內涵,眼裡只知有軍事,滿口仁義道德的,覺得宋有問題的無非是靖康恥及被蒙古滅亡。

當然皇帝牽羊之禮確實恥辱,但用形式來形容最恥辱就顯得狹隘,勾踐還有嘗夫差之便以臥薪嚐膽呢。

失國之恨,沒有機會翻盤,沒有希望之辱才是最可恥的,那是痛徹心扉,而不是形式帶來的屈辱。

靖康恥是徽欽二帝長期盛世後沒有危機感,荒淫無恥所致,跟大多數王朝三代以後皇帝沒有危機感一樣,才有朝代更替,類似民間的富不過三代。

金的滅亡更可恥,因為沒有利用價值,皇帝一天死倆,皇族被滅族,婦女當然逃不過靖康恥。而且金滅亡是宋蒙聯合滅金,不是報仇雪恨了嗎。

五胡亂華,漢人不可恥嗎,都沒有生存的權利了。就是唐漢盛世不止,和親不斷,將安危整個朝代都託與婦人,這樣看來難道不可恥嗎。

蒙古也一樣有捕魚兒海之恥。

南宋為蒙古所滅,同期亞歐各國在蒙古面前灰飛煙滅,獨南宋獨自抗衡蒙古四十多年,打死蒙哥皇儲,南宋難道不厲害嗎?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雖然宋朝三個世紀的歷史,經濟文化甚至軍事的耀眼成就極多,但半壁江山苦撐一個半世紀的窘狀,外加“弱宋”亡國的結局,也必須說十分失敗。那到底失敗到什麼程度?可以看看下面這些哭笑不得的敗筆,每一條,都是不作不死惹的禍。

1,空有強兵,燕雲難收

北宋開國的第一口大鍋,就是“前前任”後晉王朝割讓燕雲十六州。可這鍋真那麼難扛?至少宋太祖趙匡胤過世時,早給弟弟宋太宗留下了精兵強將——嚴格訓練打造的北宋禁軍。

這支北宋禁軍有多強?979年6月,剛平定北漢的宋太宗一拍腦袋,決定趕快對遼國開戰。然後精銳的北宋禁軍沒怎麼休整,就罵罵咧咧上了戰場。饒是如此士氣低落,卻還是十天狂奔五百里,然後逮住以逸待勞的契丹精銳一頓痛打,殺的契丹屍橫遍野,只能乖乖龜縮在幽州城裡。戰鬥力強悍到這地步,燕雲十六州該探囊取物了?可拍腦袋的宋太宗,腦袋還是繼續拍,只有幾個月瞎指揮,把穩贏的戰役,指揮成高粱河大敗。

八年後宋太宗再度北伐,依然還是武裝到牙齒的大宋禁軍,三路鉗子般碾壓燕雲十六州。可眼看高歌猛進時,宋太宗又瞎指揮連連,鬧得暈頭的各支部隊昏招迭出,大宋最傑出的騎兵戰名將楊業更浴血戰死。收復燕雲,終於成夢。

兩度伐遼的失敗,常被當做“弱宋”的證據,但它其實更證明了一個真理:再強大的軍隊,也抵不住自家主帥瞎指揮。

2,打贏割地,西夏復活

王安石變法以後,北宋軍事實力滿血上漲,開始朝著西北勁敵西夏亮劍。雖然宋神宗年間曾有永樂城之敗和宋軍五路伐遼戰敗,但之前北宋被動防守的戰略態勢已經全面扭轉,諸多西夏要地更落入北宋囊中。只要宋朝穩打穩紮,滅亡西夏指日可待。

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宋神宗英年早逝,高太后垂簾下,昔日反對變法的舊黨紛紛復辟,曾經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紛紛被廢黜。就連原本大好的西北國防,竟也被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們瞎折騰。在司馬光們看來,要證明變法時錯誤的,就必須要推倒變法時代的國防政策。收復的西北國土?大手一揮全割給西夏!原本已經被揍趴下的西夏,這下接過來北宋的大餡餅。

可西夏哪裡是什麼善男信女?吃了大宋的“餅”後,對北宋西北邊陲的侵擾,更是變本加厲。舊黨執政的幾年裡,西北一直戰火不停。直到高太后病故,支持變法的宋哲宗親政後,在章惇等一群變法幹臣的主持下,擊敗西夏數十萬大軍的瘋狂進攻,才終於穩住了西北局勢。

甚至到了宋哲宗臨終前,北宋西北軍團還深入青海草原,消滅勾結西夏的吐蕃部落,將吐蕃酋長抓到汴京坐牢。誰知宋哲宗在這節骨眼上病故。昏聵的宋徽宗登基,竟將打了勝仗的宋軍名將王瞻流放充軍,侵擾大宋的吐蕃酋長們,全都好吃好喝後打發回去,結果人家回去後再度扯旗攻打宋朝邊境。

蒙冤的王瞻將軍,更在流放路上悲憤自殺。

這種奇葩事都辦得出來的宋徽宗,最後落得靖康之恥,真心不奇怪。

3,南宋北伐,瞎打亂打

宋孝宗登基後,民族英雄岳飛終獲平反,南宋舉國軍民更是士氣飽滿,盼著宋孝宗可以大舉北伐,一舉光復河山。宋孝宗本人也是壯志滿懷,可事實證明,打仗這事,只有壯志真玩不轉。

因為北伐這事,宋孝宗本人的第一步出手,就成了大錯。之前金國南侵時,南宋大軍浴血反擊,已經進擊到關中平原。空前大好的機會擺在南宋眼前,哪怕宋孝宗還想多點時間籌備北伐,但只要穩固住關中平原收復的國土,宋軍就踩住了收復北方的關鍵跳板。可宋孝宗呢?卻是聽了自己老師史浩一頓胡亂分析,拍腦袋就下令前線將士撤退,可憐大宋將士浴血收復的土地,就這麼白白還給了金人。

以戰略態勢說,宋孝宗的這一步出手,造成了戰略損失,簡直直追宋高宗嚴令岳家軍從前線撤退的舊事。痛失關中平原的宋軍,隨後的“符離北伐”裡,更是把步兵直接往中原腹地扔,也就不出意外大敗虧輸。

南宋可以北伐雪恥的機會,其實在岳飛冤案昭雪至蒙古崛起前,不止這一次,但除了主和派的破壞外,主戰派們毫無軍事謀略的瞎指揮,才是更大敗筆。把一次次大好機會,活活指揮成慘敗。


我們愛歷史


   宋朝哪裡失敗了?

  北宋的歷代皇帝,除了最後的宋徽宗有些本末倒置,都算得上一代英主。當然,你不能奢望每一代都是唐太宗、宋太祖那樣兩千年罕見的明君,不過,從宋太祖算起,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沒有一個是昏君。

至於南宋,昏君是多了一些,不過,像宋高宗、宋孝宗都還算不錯。

  至於名將,宋朝歷代都不乏名將。開國之時,曹彬、潘美都是可與唐朝李靖、徐茂公等相提並論的名將,宋太宗、宋真宗時期的李繼隆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軍。宋仁宗時期的狄青,掃蕩兩廣,威震華夏。宋神宗時期有個王韶,大敗吐蕃,開拓熙河兩千餘里,一時之間西夏、吐蕃震恐。

  這幾位都是戰功遠超楊家將的一代名將,不過因為沒有演義歌頌,於是名字不為普通大眾所知。

  既然北宋皇帝都不錯,北宋也有名將,那麼,北宋為何還不能剪滅群雄,一統天下?

  其一、天下大局所限。

  我們所說的天下,從夏商周算起到明清,其實都是中原王朝,即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在秦漢之時,北方有匈奴。無論秦漢如何強大,衛青霍去病再三征討,匈奴其實一直都在。東漢依然有匈奴之禍,到三國兩晉之時,乾脆就有匈奴族人在中原建立了王朝。

  不過,因為匈奴人進入中原,反倒漸漸與漢族融合。除了一部遠離,留在中國的匈奴漸漸消失。

  兩晉南北朝時期最強大的遊牧民族是鮮卑。鮮卑建立了北魏、北周,長期霸佔中國北方。後來,北周外戚楊堅建立了隋朝。隋朝外戚李淵建立了唐朝。隋朝也好,唐朝也好,其實都有濃重的少數民族血統。

  大唐建立之後周邊無強國,因此,大唐能東征西討。東邊小小一個高麗,讓李世民多次慘敗。

  經過許多年發展,鮮卑消失,契丹、回鶻、奚族等等崛起。回鶻一度強大。安史之亂唐朝竟然還要向回鶻借兵。平定安史之亂兩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其中李光弼就是回鶻人。

  安史之亂後契丹崛起,多次大敗唐朝軍隊,唐朝對於中原以外再無控制力。中唐之後的大唐疆域,其實和宋朝差不多。

  在晚唐五代之初,契丹擊敗回鶻(回紇)建國,亞洲最大帝國。在唐朝被滅,五代時期,契丹皇帝一度攻入中原,在開封府登基稱帝,想要稱霸天下。但因種種原因死了,最後中原方才逃過一劫。

  換言之,在宋朝建立之前,盤踞東北、河北、蒙古草原一帶的契丹王朝就存在了數十年,並且國力強盛遠勝宋朝。

  像西夏、吐蕃,也藉助遼國之勢紛紛崛起,彼此建立拱手聯盟,共同壓制宋朝。

  因此,我們不能說宋朝沒有滅掉遼國、西夏,就覺得宋朝軍事不強。北方少數民族崛起是一個天下大勢。

  其二、宋朝建國十分務實。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十分務實的皇帝。在禁軍拿下後蜀時,前線統帥詢問趙匡胤要不要繼續向西南進軍。當時在雲貴一帶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國,叫做大理——沒錯,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大理。

  以當時宋朝禁軍之強大,滅掉大理決不成問題。但是,在趙匡胤看來,滅掉大理容易,但是,管理那些蠻夷之地很困難。

  像唐玄宗屢次發動大軍征討南詔,不就是徒勞興兵,無功而返?

  因此,宋太祖看著地圖,道:“大渡河以南,非我所有!”

  後來,大理派人向宋朝稱臣,時不時前來納貢,兩家數百年一直比較太平。這樣不是很好嗎?

  其三、歷代中原王朝經營的長城在遼國手中,宋朝無險可守,並且沒有養馬之地。

  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宋太祖還是與遼國多次大戰,並勝多敗少。如果說宋太祖不是早死,與遼國的大戰絕不會輸。那宋朝一統就未必不可能。

  就算在這樣的困局下,宋真宗還是在遼宋大戰、澶淵之役大敗遼軍,與遼軍簽訂盟約,彼此和好,為兄弟之國。

  當然,備受今人詬病的,是澶淵之盟宋朝給了遼國30萬貫的歲幣。其實,宋朝當時年收入在一億貫左右,並且,兩國開通互市,宋朝早就賺了個盆滿缽滿。

  因此,給30萬歲幣,只是讓遼國大軍在慘敗之後有臉回家,並沒有給宋朝百姓帶來什麼沉重負擔。


葉之秋




問題很大,兩宋319年中犯過的錯誤不少,有主觀上的,也有客觀原因造成的。






先給宋朝洗洗地


1.個人認為聯金滅遼從戰略上看是正確的

燕雲十六州不單單是一塊產馬地,也是北朝遼國主要的武器、糧食產出地,更有太行餘脈群山和長城

佔據燕雲,進可攻草原,退可守險要,對建都開封的中原農耕王朝具有重要意義;收復丟失近兩百年的漢人故土,如此武功還可以為徽宗的花石綱洗白

當時形勢是宋朝出不出兵,遼朝也藥丸,宋朝參與滅遼實際上是去摘挑子



失敗之處在於高估了童公公的指揮能力和宋軍的戰鬥力,以至於十多萬宋軍被一萬遼軍殘部擊潰,從而引起女真人的輕視和覬覦之心

這件事關鍵不在於蠢,而在於執行力




2.聯蒙滅金是無奈之舉

蒙古興起後,視金朝為首要大敵,從1211年開始對金戰爭

在蒙古軍隊的打擊下,金朝丟掉了兩河、山東,於是金人便欲“取償於宋”,以南宋中斷歲幣為由發動大規模南侵。

其時南宋也有“宜姑與幣,使得拒韃”的言論,然而金宣宗南侵不但遭到南宋的猛烈抵抗,更讓南宋朝廷持“聯金拒蒙”意見的大臣閉嘴。
南宋聯不聯蒙,金都要滅

已與金朝互不信任,能輕鬆收復失地,雪百年之恥,再差也能多搶些地盤,增強些實力。

沒料到,意圖恢復北宋三京的“端平入洛”遭受慘敗。其主要原因在於南宋國力衰弱,糧草不濟,使這場摘桃子的軍事行動成為恐怖的“餓殍大行軍”。

這件事的設想也不能算愚蠢(金人作死,形勢所迫),關鍵在於此時的南宋國力已經不能支撐任何一場進攻型的軍事行動。







洗白完,再概談我認為兩宋真正做得很失敗的幾件事





1.不合時宜的抑武。宋太祖在統一戰爭尚未開始的961年,便剝奪禁軍宿將的兵權;在統一戰爭尚未成功的970年,便下詔嚴禁士卒私下習武。


2.刻意拔高文官地位,鼓勵官員貪腐,使終宋一朝吏治極度敗壞。細扒下來,即使是兩宋名臣,也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例如

公然受私賄的趙普

喜食雞舌湯,家中雞毛山積的呂蒙正

庭院燃巨燭,耀如白晝;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的寇準


3.把招剌流民當兵作為救災維穩的手段,冗兵成為宋朝燒錢第一大戶,成為拖垮宋朝財政的主要原因。

養著龐大無用的軍隊,每年對外納著歲幣


4.視經義為唯一正途,科技乃奇Y巧技。造成宋朝科技落後,冶鐵技術甚至不如漢代,制甲、制弩不如西夏

“京師所制軍器,僅能成器”,“鐵刃不剛,筋膠不固”,“多脆狀,造之不精,且不適用”


5.以法律的形式劃分人的等級和權利。例如:

主戶打死客戶,北宋規定,主戶只發配鄰州,不刺字;南宋規定,配本地,還可以錢買刑

《宋刑統》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門生、親戚等,犯事罪減一等


6.向士大夫階層妥協,默認官紳一體,廣被恩蔭,“冗官”造成政令不暢,效率低下;不抑土地兼併,官員家可享受減賦、免役、免雜徵的優待,平民承擔更多額外賦役

人為製造特權階層和貧困階層,加劇社會矛盾


7.幣制混亂,濫發紙幣,物價漲幅居各王朝之首。

(具體可見我10月22日在“如果能回到過去,你願意在唐朝還是宋朝”下的答案)

以至“無兵無財,天下瓦解”


8.列位看官自己作評價

北宋:金兵攻至城下,派郭京領著天兵天將禦敵失敗,欽宗解散、鎮壓城中義軍,親入金營求和,遂有靖康之恥



南宋中興之主趙九妹接手的宋朝疆域是這樣的

紹興十一年(1141年),趙九妹在大金007秦檜的主導下與金國議和,殺了屢獲大捷,也是唯一能在野戰中戰勝金軍的岳飛。中興之主保住的江南半壁是這樣的




“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陸秀夫將幼帝趙昺綁在背上,跳海殉國)

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

(張)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

宋遂亡





為國釣魚


宋朝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意識到,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武力,經濟越發達,就越像一塊肉。

最笨的是,用軍隊來解決流民問題,在出現饑荒時,把流民招到軍隊中,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這樣社會問題是沒有了,農民起義變少了,但國防問題出來了。

你能指望這些流民衛國嗎?所以,宋朝有最龐大的僱傭軍。軍隊戰鬥力卻是最差的。

最大的錯誤是北宋立國之初,沒有趁中原兵強馬壯之時,趁機收復燕雲,而先去攻打富得冒流的南方小國。結果打下來了,將領發財了,個個都不想拼命了。

趙匡胤還意想天開,用打諸國得到的寶物建立封樁庫,想著用財物去買燕雲。國之要地,豈是買得到的。但宋朝最讓無語的是外交上的昏招。

宋朝時期,可以說是一個大三國時期,中原是宋朝,西邊有西夏,北邊有遼國。大概達成了平衡。

宋朝一個大國,竟然要用金錢換和平,給兩個國家歲幣,這樣一來,大宋再一次陷入金錢迷局,認為有錢就可以了,當然,確實把大遼國給拖下水了。

到了後面,又出現新的大三國,遼國後院出現了一個完顏家族,就是金國。

一看遼國後院起火,大宋喜出望外,趕緊跟金國合夥一起打遼國。認為可以瓜分遼國。宋朝得到一直夢想的幽雲十六州。到了後面,已經明顯可以看出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是金國。宋國跟遼國都是弱國。

國之博弈,當然兩弱抗強以圖存,如果一個弱的幫助強的滅了另一個弱的,那接下來,三國都會被吃掉。

宋朝沒有看到這一點,配合金國攻遼。1125年,金國滅遼,兩年後就滅了北宋,宋朝跟遼國其實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兩個國家的恩怨屬於五代十國的歷史遺留問題,但跟金國,那就是血海深仇了,人家把北宋皇帝都抓走了。

到後面,大三國繼續,只是變成了金國,南宋跟新崛起的蒙古。南宋又重複了一次錯誤,跟蒙古一起滅金,結果可想而知,蒙古滅了金國,第二步就是滅南宋。

跟金國結盟,北宋亡了,跟蒙古結盟,南宋亡了。兩次外交都犯同樣的錯誤,宋朝也夠笨。


腦洞歷史觀


其實宋朝不蠢!!!!!

宋真宗名為趙恆,是宋太宗第三子,恰恰也是北宋第三帝,稱得上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

在他統治的鹹平(998年-1003年)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史稱鹹平之治。

但是有一件事對於宋真宗乃至宋朝來說,卻是繞不過去的恥辱和心結。

自從宋太宗北伐遼國失敗以後,宋朝被迫轉攻為守,遼國逐漸掌握了宋遼戰爭的主動權。

而發生在真宗景德年間的澶州之戰,及其後續而來的澶淵之盟,在形成兩國新的戰爭平衡之際,也給宋朝及中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景德元年,遼軍在蕭太后率領下大舉攻宋,在遭到痛擊後放棄一州一縣的得失,轉而攻向宋朝都城汴京,不久便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北城之下,宋廷形勢危急。

同平章事(宰相)寇準建議御駕親征,於是宋真宗渡過黃河到澶州北城城樓,親自鼓舞慰勞前線將士。於是宋軍高呼萬歲,士氣大振。

而遼軍主將蕭撻凜到陣前審視地形,被宋軍萬箭齊發,當場射死。

蕭太后見勢不妙,決定議和。

宋真宗雖急於求和,但仍明確提出,可以賜金帛給遼國,但絕不可割讓土地!

後來經過多次討價還價,兩國終於達成和議條款,主要有以下三條:

1、宋遼為兄弟之國,宋真宗尊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宋真宗為兄。

2、宋朝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3、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和議達成後,宋遼兩國百餘年間未有大規模戰事。

試想一下,當時遼國孤軍深入,雖然距離宋朝都城汴京很近,但是卻深入大宋腹地,處於險地之中,如果宋真宗能不畏敵,堅持對戰而不是議和,也許遼軍能不能全身而逃就成了大問題!

而宋真宗實際上卻巴不得遼國趕緊退軍,根本無心再與強敵作戰,結果只能是在大好形勢下與遼國議和,簽訂了屈辱的城下之盟。

有很多人站在現在的角度,或者單純從經濟角度出發,認為宋朝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並不吃虧,甚至還暗中得到經濟利益,又能不動用軍隊就能讓遼軍退回,實在是一項了不起的盟約,最少也能說是比較平等的盟約吧。

其實不然!

歷史問題就應該歷史的看待,當時遼國是為侵略者,跟宋朝是敵對關係,並不像現在有些人說的是中華民族內部矛盾,而是生與死的敵我關係!

再者即使宋朝每年給遼國金帛三十萬,不佔軍費百分之一,而榷場獲利則遠超於此,還是無法補償宋朝君民內心的挫敗感和失落感。

宋朝當時為華夏正統,遼國則為蠻夷之邦,而澶淵之盟則不僅要承認兩國為兄弟之國,還要宋真宗尊稱蕭太后為叔母!

而蕭太后隨性自由,宮闈之事並不光彩,宋真宗卻要奉這樣一個內心並不認同,甚至還有些鄙視的異族女人為叔母,內心之屈辱可想而知!

雖然現在提倡民族統一、愛情自由,但是對於一千年前的宋朝,後人總不能苛求不能穿越時空的古人吧!

除此之外最嚴重的後果就是,宋朝因盟約的簽訂而放棄軍備,以致造成日後對遼、金和蒙古等國侵略時只能被動挨打!

再來說說細節,宋真宗到前線御駕親征的路上,派去留守汴京的官員曾問他,如果十天還得不到勝利,應該怎麼辦?

宋真宗沉默很長時間,說道,”立太子。“

立太子就是確立法定繼承人,而十天還不勝利,則可能被困在前線,留守官員就有可能立太子為帝。

所以這短短的三個字,表明了宋真宗當時的抗遼決心和勇氣,他沒有宋太祖的從軍經歷和雄心壯志,能下定決心不顧帝位親赴前線,已經很難得了。

再加上宋真宗雖願以金帛買和平,卻堅持不肯割地,仍算守住了一個國家的最後底線。

從“不肯割地求和”與“立太子”這兩件事情看來,宋真宗雖然簽訂了屈辱和約,卻又遠遠超過歷史上那些畏敵如虎,望風而逃的帝王君主,可以說是功過是非交錯,其中曲折一言難盡!


國有青年


其實總體而言,我還是非常喜歡宋朝的,在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均財富方面,宋朝是中國古代的巔峰,沒有之一,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最想回到宋朝。但與此同時如你所說,宋朝確實做了一些蠢事。

在那些蠢事中,最最愚蠢的莫過於聯金伐遼,在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百年未戰,雙方和平相處互通貿易一直非常友好,誰知到了宋徽宗時期,這位只知書畫不懂國事的糊塗皇帝聽信童貫馬植等人的讒言,撕毀和平協議,選擇與金達成同盟,聯金抗遼。金國答應只要遼國被滅,就歸還宋朝的幽雲十六州,但昏庸的宋徽宗哪裡知道,一旦遼國被滅,唇亡齒寒,宋將徹底失去一道屏障,金國乃虎狼之師,到時不僅幽雲十六州拿不到,連他自己和他的幾千皇族同胞都會成為金國人的玩物。

在此之前,女真一直歸屬契丹管轄,遼道宗時期對女真非常信任非常重視,但當時的女真已經有了反意,到了遼末代皇帝天祚帝時,女真終於造反,遼派兵鎮壓,但屢戰屢敗。

此時的宋朝本應是遼國友邦,如果是一位明事理懂大局的皇帝,理應資助遼國平息內亂才對,畢竟遼國疆域遼闊,女真人要想徹底打垮契丹人也並非易事,實際上直到最後女真也沒有完全滅掉契丹,遼國皇族耶律大石逃到遼國西部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塔城,在那裡建立了西遼,並征服了整個中亞,一直試圖反擊金國收復故土。因此如果當時北宋選擇和遼交好,和西遼交好,或許自己不至於那麼快就被滅掉,而且是以那種屈辱的方式。

事實是,北宋選擇與金聯盟之後,出兵數十萬伐遼,遼軍只能腹背受敵,可笑的是宋軍以多打少居然還被同仇敵愾的遼軍打的慘敗,這樣一來不僅損兵折將,還徹底暴露了自己的軍事實力,金國人看到宋軍如此不堪一擊之後,不僅沒有歸還幽雲十六州,還大搖大擺的南下滅掉了北宋,將徽欽二帝和數千皇族一網打盡。

宋徽宗,史上最昏庸的皇帝,沒有之一。


耶律蕭


宋,恐怕不能稱為大宋,稱為宋朝,可能是對北宋中原的統一。上面有多位大神總結的很好了。我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吧。

宋的愚蠢,或者說宋統治者的失利主要有以下兩點:

1.京畿的失利,幽州是作為華夏九州之一,可以說是最讓人痛心的事情了。


從戰略態勢上,遼東半島作為漢人的傳統勢力範圍,遼東半島有失中原必危。明末,北京壓力大,山海關天天入寇,關鍵是丟失了遼東半島。扯遠了,當年漢武帝對李廣守幽州,提到右北平是底線,不惜一切代價擋住匈奴。隋煬帝不惜重兵東征高麗,唐三徵高麗。道理就在這。然而宋不僅沒奪回遼東半島,連幽州都沒奪回。都說一個偉大的王朝,立國都有偉大的立國之戰,宋的立國之戰造就了,這個畸形的開端。失去遼東半島,失去幽州,失去了進攻的前沿陣地,使得宋國整體的戰略態勢成守勢。這是一個失利。


2.統治集團整體的武備不足,皇帝的不求上進。中原地區沒人才嗎?北宋像蜀漢一樣廖化為先鋒嗎?答案不是的。無論北宋南宋,國力充沛,人才濟濟,文化昌盛。然而,當時的國際地位,宋人沒有自信。為什麼,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國威淪喪。澶州之戰,聯金滅遼,岳飛之死,聯蒙滅金,就可見一斑。唐宋的詩詞,就能看出差距,唐代的詩,尤其是盛唐的詩,都是謳歌邊關生活,讚美守土將士的。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而宋的詞則是讚美生活,小家碧玉。例如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對比,差別立顯。孰優孰劣,自有比對。


每次一打開南宋的地圖,就尤為心痛,靖康之恥。臣子恨,猶未雪。華夏的半壁江山悉數丟盡。春風吹的遊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


水滸油


這要分開來看!

其實北宋並不失敗,北宋創造了我國曆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湧現了眾多商業巨鎮,都城汴京人口不下百萬,從《清明上河圖》中我們便能看到北宋當年的繁榮。文化上,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來自宋朝,宋詞更是我國文化中的瑰寶。



至於經常被大家吐槽的北宋軍事弱,其實北宋並不弱。北宋前期軍事還很強悍的,之所以經常敗給遼夏,主要是因為體制問題,以文制武導致宋軍的應戰能力大打折扣。

但縱觀北宋歷史,北宋在遼夏間的外交上,還是佔有一定的優勢的,國格上與遼平起平坐,但要高於西夏。遼國雖然軍事強於北宋,但也知道持續打下去還是敵不過北宋。因此,自澶淵之盟後,雙方就保持了近120年的和平。



西夏雖然前期屢屢給予宋軍慘痛的打擊,但事實上西夏是敵不過北宋的。宋夏戰爭中,宋軍在大部分時間裡是處於攻勢。到北宋末年,西夏已經被北宋打得將近亡國了。如果不是靖康之亂,估計西夏撐不了多久。

但南宋就不同了;

1、南宋立國時起,國格就低人一等。宋高宗被金人嚇成了不育,還被趕到海上。亡國之恥沒報,新恥又來,紹興義和不僅要南宋年年給金國大量的歲幣,而且還得像金國稱臣,實在丟臉至極!



2、南宋連都城都一直被敵人給佔著。很多人會以為南宋都城在臨安,其實南宋的都城還是在汴京,只是被金國佔據了而已。臨安從頭到尾都只是行在而已。換句話說,南宋就是一個沒都城的王朝。



3、南宋的覆滅是漢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亡國。被蒙古人打了幾十年,很多人會覺得南宋很了不起。但有誰想過,南宋的滅亡對漢民族所造成的巨大打擊有多大?作為當時漢家的正統王朝,卻沒能帶領漢人走向復興,反而亡國投海。

所以,北宋不失敗,但南宋就真的很失敗!


這些歷史要讀


宋朝是否真的“愚蠢”?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表示反對的,很明顯你犯了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我們說對於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實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和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宋朝,嚴格意義上應該分“北宋”和“南宋”兩段時期。北宋(960~1127)是由宋太祖趙匡胤起自“陳橋驛兵變”,從後周手裡奪過權力而建立的王朝,傳九帝、享國167年;南宋(1127~1279)則是由北宋徽宗第九子趙構,于靖康之變後在江南建立的王朝,延續宋朝國祚,傳九帝、享國153年。

討論其宋朝,普遍的人都會認為宋朝十分不堪,又是給人歲幣又是老打敗仗,似乎啥倒黴事它全碰上了,我在幾年前也是這麼想的。然而當你去細細分析這個王朝,你會發現,宋朝並總是那麼“愚蠢”,它也有精的時候。下面我來一條條分析他的愚蠢與精明。

宋朝的愚蠢

其一,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眾所周知,自唐朝末年以來,地方割據勢力一直是中央朝廷的心腹大患。由於地方節度使掌握“兵權錢”三大權力,所以經常發生叛亂,因而導致了“五代十國”這種混亂局勢的出現。宋太祖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後,自然會對之前的教訓進行反思。他不僅將地方的三大權力全部剝奪,交由中央直接掌控,而且各地都派有“通判”和“監察御史”負責監視地方情況。這種政策雖然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地方叛亂的可能,但是他做的太過了!地方一點錢沒有(多少也得留一點點吧!),怎麼搞經濟建設?地方沒有像樣的正規軍鎮守(大部分都是廂兵,屬於民兵級別的),一旦外敵突破北方防線,地方拿什麼去抵擋入侵?而且因為宋太祖的發家史,令他對武將十分提防,因而宋朝統治者一直以來都是“重文輕武”,軍隊高級將領基本都是文臣擔任,打仗都得用朝廷已經擬定好的戰法去打,這樣一來,宋軍的戰鬥力可想而知,這是宋朝第一愚蠢的地方。

其二,三冗問題。袁騰飛老師說過:“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的王朝”。在我看來,它所指的可愛,應該是宋朝的官制。有宋一代,士大夫是最風流的。因為宋太祖留下石刻遺訓:“不可殺士大夫”,所以兩宋300餘年,官員幾乎就沒有被殺頭的事情發生。再者,為了籠絡人心,宋朝大開科舉招生大門,錄用的官員遠遠多於歷代王朝。然而,過於龐大的官僚系統,只會給國家帶來財政上的負擔,同時也加劇了腐敗現象的發生(本來一件事就可以一個人辦完的,非得三個人,那麼另外兩個人幹嘛呢?各位可以腦補)。另一方面,宋朝養了近三百萬的軍人,這些軍人可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個個武藝高強,除了小部分確實是久經沙場外,大部分就是為了混飯吃的,所謂“當兵吃糧,天經地義”,甚至在中後期,許多高官徵調軍人去充當勞動力,為自己蓋房、做手工活,這種軍隊的實力也難怪經常打敗仗了!這是第二愚蠢的地方。

其三,一再讓步的外交政策。由於五代十國時的後晉“兒皇帝”石敬樘割讓幽雲十六州給了遼國,致使中原王朝無險可守。雖然這種不可抗力的因素確實無能為力,但宋朝在與西夏、遼金政權對抗中,屢屢率先求和,哪怕是己方佔盡優勢(如南宋的岳飛北伐)。也許通過金錢可以換取短暫的和平,但也在側面將自身的懦弱表露的一覽無餘。所以我們翻開宋朝歷史可以看到,只要西夏和遼金一不如意,立刻就發兵揍宋朝,若是從國家尊嚴角度上去闡述,這真的是奇恥大辱,也是宋朝第三愚蠢之處,好歹你也要玩命幾次嘛!狗急了也會跳牆……

宋朝的精明

其一,重視經濟建設,尤其是工商業。許多史學家對宋朝經濟的評價是“藏富於民”,這點我是認同的。宋朝可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的時期,據史籍記載和當代經濟算法,北宋鹹平三年(1000)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22.7%,人均GDP達450美元,這可是很厲害的。還有,北宋熙寧年間(1077),朝廷賦稅總收入達7070萬貫,其中農業稅收2162萬貫,工商業稅收4911萬貫,可見工商業的發展是史無前例的。自宋一朝,無論是農業耕作技術,亦或是雕版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等,均取得相當大的進展,四大發明的指南針就是在宋朝得到推廣使用的。也正是因為有了經濟基礎,宋朝無論是在對外軍事(雖然不想承認,但事實是這樣)還是國內大小事務方面,都有底氣。這是宋朝第一精明之處。

其二,綏靖政策(宋朝特色)。上面的愚蠢篇我們曾談到宋朝一再讓步的外交政策。宋朝在對抗外來入侵時,許多時候都是率先求和。雖然對於這種行為,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會覺得很可恥,但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你會發現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首先我需要闡明的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間的戰爭成本問題。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中原王朝自春秋戰國以來,甚至更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西漢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十餘萬漢軍深入漠北,殲滅匈奴主力,可謂是“一戰使知中華有人矣,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何等壯闊豪氣。然而,當我們看向這場十餘年宿命對決的背後,漢軍將士死傷竟超過八萬,騾馬損失十餘萬匹,其他的損失更是數不勝數,文景以來所存積蓄掃蕩無餘,就連漢武帝在遺詔裡都進行了深刻的自責。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端倪出,農耕民族打仗的成本是何等的高昂。理由很簡單,遊牧民族長於草原,弓馬嫻熟,飲食也很簡單,馬奶烤肉隨便就行,而且通過騎馬機動性極強;反觀農耕民族,打仗不僅要大量人力物力為前線軍隊輸送糧草(總不能讓將士們喝奶吃肉吧!顯然不是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而且中原軍隊多以步兵為主,機動性差,在遊牧民族的騎兵面前往往很吃虧。所以,宋朝又是在喪失幽雲十六州北方防線這種國情下與遼金西夏作戰,自然是吃虧的。因此通過一紙和約,不僅避免了戰爭高成本付出(宋遼自澶淵之盟近百年不曾有戰事),而且也活躍了經濟(邊境開設的“鏞場”,兩國進行貿易),仔細算算,確實是筆不錯的買賣,當然我們自己人是很不甘心的。不過這確實是宋朝精明之處。

通過短短愚蠢篇和精明篇,你們應該可以對宋朝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吧!宋朝絕不是單純的愚蠢,不能主觀地去斷定一個王朝的面貌,這就是這篇文章所傳達給你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喜歡我可以關注“御庭殿上副旨”哈O(∩_∩)O,我會不定期地更新,與大夥一起暢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