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對姓氏的重視,全世界獨一無二

我們所有中國人都有姓,有句話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麼這個“姓”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是什麼?姓氏其實就是一個人身份的標誌,表明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和誰是一群人。

姓字“從女從生”,我們知道最開始的人類社會是母系社會,所以姓氏最開始是從母系社會起源的。姓的主要功能,就是一種區分血緣群體的標誌。

據1987年的統計,我國現有的姓氏約11969個,常用的大概是3050個,其中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等十個大姓,佔了我國人口的40%。

中國人對姓氏的重視可以說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其實這種對姓氏的重視,背後就是對於宗族、對於血緣的一種認同。可以說,我們中國人對宗族或血緣的高度重視,正是中華文化能夠幾千年延續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講一個小故事

宗族文化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宇航員叫王贛駿,他祖籍江蘇鹽城,出生於江西,後隨父母去了我國臺灣。在他進入太空之前,臺北的王氏宗親會向他提出一個要求,說你作為王姓的後代,能不能把咱們王姓的會標帶到太空中去。後來他真的把帶有會標的錦旗送上太空,等他成功歸來時,宗族破例為他打開了宗祠的中堂,一般來說中堂只有在重大的節日或重要的客人到來時才會打開,表示這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我們知道,西方很多國家都有唐人街,只要有唐人街的地方,幾乎都有宗親會,比如黃氏宗親會、李氏公所,名稱雖然各種各樣,但它們都是一個姓氏族親共同聚會的地方,是一個宗族組織凝聚的所在。

所以,曾經有學者這樣來區分美國、中國和印度,說這三個國家或者說民族的標誌分別是什麼?中國是宗族,印度是種姓,美國是俱樂部。由此可見,宗族對於整個中國社會影響和作用之巨大。

老百姓可以修祠堂修族譜是從明清開始的

我們現在所說的宗族,主要是指明清之後的宗族,之前的宗族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宗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先秦的時候,宗族是和政治相關的,那時實行宗法制度,也就是大宗和小宗,只有皇帝和貴族才可以有宗族。你在家族中的地位,決定著你在朝廷的地位,大宗可以繼承皇位,小宗可以到封國被分封為卿、大夫或士,所以那個時候宗族是典型的上層社會。

到秦漢隋唐,宗族社會開始出現了分裂,由皇權貴族階層向官僚集團下降。但真正的下沉發生在什麼時候呢?是在宋元之後。到那個時候,老百姓才開始有了宗族的概念。

中國社會從宋代開始轉型,因為宋代出現了知識分子向地方上轉移,這在歷史上有一個術語叫做“仕的地方化”。這個“仕”就是讀書人,為什麼讀書人開始轉向地方呢?因為宋代之前讀書人比較少,以前的讀書人都到了朝廷裡去當官。

宗族文化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宋代有了印刷術,讀書普及了,所以讀書人開始增多,但是官僚機構一直相對比較穩定,所以讀書人就沒有機會到朝廷裡去當官,不得不沉澱到鄉村社會或者基層社會里,於是出現了“仕的地方化”。

讀書人把重心放到地方上,經營地方,那麼他們主要做些什麼呢?就是在地方上建立宗族系統。

而宗族實現真正的平民化,其實是從明清開始的。宗族開始市民化,就是老百姓都可以自己修祠堂、修族譜,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從嘉靖皇帝開始的。

嘉靖皇帝的時候曾有過一次大禮儀之爭,因為明武宗沒有後代,所以立武宗叔父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為帝,稱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想把自己的親生父親尊為太上皇,於是和大臣間發生衝突。

大禮儀之爭的結果是明世宗追認生父為皇考,而正是從嘉靖年開始,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公開祭祀自己的史祖,可以建自己祖先的祠堂了。宋代的時候,建祠堂必須是官僚家裡才可以,老百姓是不能建祠堂的,明清的時候就沒有這個顧慮了,所有人家都可以建祠堂。

宗族有三個標誌:祠堂、祭祖和族譜

先來說說祠堂和祭祖。

祠堂的修建是宗族組織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修祠堂是有條件的。第一,需要有一個管理組織機構,第二,其中必須有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要麼是當大官的,要麼是商人能賺大錢,因為修祠堂需要有號召力,還需要大量的資金運作。

祠堂既有實際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它是道德宣講的場所,是辦公和討論的地方,也是處理各種家族糾紛的地方。同時,祠堂是一個宗族的實力象徵,是宗族的標誌。

我們中國人對於祭祀祖先這件事非常重視,因為我們覺得人死了之後他會在另外一個世界活著,並會在另外一個世界保佑他的後代。有人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這話是不對的,我們中國人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因此,我們中國人都有一種生生不息的觀念,就是一定要祭祀祖先。

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有三種方式:家祭、墓祭和祠祭,其中在祠堂裡祭祖是級別最高的。

宗族文化的生命力從何而來?

再來講講族譜。族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族譜的名稱有很多,比如家譜、房譜、支譜、家乘、同譜、連譜、宗譜等等,在如今的鄉村社會里仍能看到族譜,幾乎每個村子裡都有。

關於族譜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誰來修譜,第二個是為什麼修譜。

修譜一般有兩個體例,一個是歐體,一個是蘇體。歐體是歐陽修創立的,他是用圖的方式修譜,適合於房份較多、人口較多的情況;蘇體則是蘇洵創立的,它的原則是“一輩一輩”寫,適合於房份不多、人口較少的情況。因為兩種體例各有各的優劣點,所以修譜時常常把兩種體例結合在一起。

那麼誰來修譜呢?古代的時候,修譜是有一套程序的,宗族會專門建立一個譜局。這個譜局或者修譜委員會,一般由族長或者房長以及宗族裡的長老們來擔任,他們都是宗族裡有話語權的人。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修譜的主要是鄉村裡的退休教師、醫生或者幹部。那麼現在鄉村裡修譜的主力是些什麼人呢?現在科技進步很快,傳統修譜方式費時費力費錢,同時社會節奏快,傳統的修譜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家文化傳承的需求,因此社會上一批專門的修譜互聯網公司應時而生,從修譜過譜的客戶反饋來看口碑不錯。

修譜是為了什麼?修譜到底有什麼用?古代修纂族譜,就像是簽訂了一個契約一樣,它的作用其實是確立一個人的身份。每一個人到這個世界上來,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總是會歸屬某一群人,首先要明確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將到哪裡去,所以族譜的編纂過程就是確認一個人身份的過程,它建立了一個社會秩序,明確你是和哪一類人構成了一個群體。

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修譜是為了保留普通老百姓的歷史記錄,族譜則是保留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家譜現在成了研究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史的一個重要資料。

中國人對血緣關係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未來的社會構造依然會和宗法文化有著相當深厚的關係。所以說,宗族也會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