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氣”從何而來?“禍患”從何而生?

“福氣”從何而來?“禍患”從何而生?這個問題世間幾人能參透?筆者題出此話題也並非說自己就參透了,如果說自己參透了,也未免太狂妄自大了!筆者只是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讀者共同討論一下。

不知道大家看過《道德經》《佛經》《易徑》《詩徑》等一系列有關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之類的書籍沒有?這些書裡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關於“福”與“禍”的論述,筆者雖不敢說很精通,但也略知一二。只是覺得這麼多書裡面有些東西都是相通的,也就是說並沒有什麼矛盾。

1、老子的《道德經》第58章有定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當一個人有“福”之時如果“狂妄自大”,很可能會轉化為禍,當一個人有禍之時,如果“百折不撓”也可以轉化為福。

2《佛經》主要講的是因果論,一切都在因果的撐控之中,意思是說“福”與“禍”的產生都是有前因後果而決定的。

3、《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則剛好說明了萬事萬物都是被“生”出來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生出來的,所以“福”與“禍”的產生也應該是有理由的。

4、《詩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釋義:常做好事,積累善行的家庭,必定留給子孫吉慶。而凡事行惡的家庭,必定留給子孫諸多禍害,可見積累善行,多做好事遺留子孫以福報,才是長遠的打算)。這裡面講的還是“福”與禍”的由來。

“福氣”從何而來?“禍患”從何而生?

為了更好的說明“福氣”從何而來?“禍患”從何而生?先打一個比方:我在釣魚的時候,通常是先要泡酒米(叫“引窩子”),用於把魚引誘在一個小範圍內,好使更多魚兒上鉤,如果自己在垂釣的時候,有人不停的往你釣魚的地方扔石頭,那麼自己就釣不到魚了。如果把泡灑米的過程比喻為“修”,把魚兒比喻為“福氣”,把扔石頭比喻為“招”,把釣不到魚比喻為“禍患”。

先說明一點:這個泡酒米的人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別人,這個扔石頭的人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別人。這樣我們就不難看出:福氣是修來的(包括自己修來的或者是別人修來的),禍患是招來的(包括是自己招來的,或者是別人招來的)。至於要如何“修”?要怎麼“招”?此文也許沒有講得很前面,也沒有講的很細節,有待讀者留言評論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