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北宋名臣,勤俭节约,却有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癖好

历史上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癖好,那么这位北宋名臣又有什么不同他人的癖好呢?

公元1021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王府里的人行色匆匆。一个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外,焦急的等待着……

不知过了多久,屋内突然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一个老妇人走了出来,笑脸盈盈的对中年男子说道"恭喜老爷,王家又添了一位公子"。

中年男子喜极而泣,大步走进屋内安抚了夫人,又抱起孩子,为其取名为王安石。

此人是北宋名臣,勤俭节约,却有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癖好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他反对、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年少时期的王安石,受父亲的影响,不仅研读了各类史书,还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接触各阶层人士,看尽世间疾苦。当时的北宋,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内有民困国贫,外有强敌压境,手无寸铁的百姓们渴望着能有一个人来改变这残局。然而,朝廷之中的大臣们大多只会纸上谈兵,想要等到那个人的出现谈何容易。

也许是看尽了人世间的苦难,少年时期的王安石有了从政的想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救国救民的英雄。

此人是北宋名臣,勤俭节约,却有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癖好

16岁那年,王安石跟随父亲入京,结识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因其才华出众,欧阳修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翰林岁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了前辈的肯定,王安石从政的心更坚定了。为了能考取功名,他经常彻夜看书,潜心苦读5年后,21岁的王安石参加了科举考试,最终金榜题名,从此走上了一条"以天下为己任"的仕宦之路。

他从基层干起,一干就是十六年。期间,朝廷多次想要提拔他,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十六年来,他勤政爱民,修筑水坝、兴师讲学、成立农民借贷,政绩斐然。多年的艰苦奋斗,不仅让他得到了百姓爱戴,更在朝廷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声誉,许多高官都想结识他,连好友司马光都忍不住对他称赞不已:"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泽。"

此人是北宋名臣,勤俭节约,却有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癖好

只可惜政绩上的出色,并不能掩盖生活中的陋习。这些年来,因自己经常彻夜看书,养成了不爱洗澡也不爱洗脸的习惯,以至于苏洵见了认为他是个大奸臣!

"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认为,人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穿衣洗脸这等小事何须在意?上司嫌弃他邋遢也就算了,连家人都看不下去了。

一次,家里人见他脸色发黑,以为他得了重病,赶紧请来大夫为他诊治。结果,大夫说他没什么病,只是太久没洗脸,导致脸上堆积了一层厚厚的灰。王安石羞红了脸,可这并没有改变他不爱洗漱的习惯。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

此人是北宋名臣,勤俭节约,却有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癖好

王安石不仅不爱洗脸,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 "王荆公性不喜修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洗。"也就是说王安石一年都不洗一回澡,衣服也不怎么洗,上面经常有很多污渍。

后来,王安石当了宰相,邋遢的习惯依旧不改。宋人陈正敏在《遁斋闲览》里记载: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和王珪同朝为相。有一天两人一同上朝面圣,王珪发现一只虱子正顺着王安石的胡须径直往上爬。王安石自己浑然不知,王珪也强忍着没敢笑。退朝后,王珪指着虱子把这事告诉王安石。王安石正要把虱子捉下来,王珪却说,别忙,先让我给它献上两句颂词吧。王安石问什么颂词,王珪笑着说,你看"屡游相须,曾经御览"如何?王安石听了大笑不止。

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政治上的死对头,不过两人私底下也算是朋友,偶尔也会互相唱和诗歌。

据传,王安石曾写过一首《烘虱》送给司马光,抱怨身上的虱子让人抓狂。司马光看后凑趣回应了,还委婉地劝王安石多洗澡,就不会被虱子骚扰了。不知道王安石有没有接受司马光的建议多洗澡,不过据说在两位同僚好友吴仲卿和韩维的帮助下,王安石的邋遢还是有所改善的。

此人是北宋名臣,勤俭节约,却有不同于他人的奇怪癖好

《石林燕语》记载,吴仲卿和韩维与王安石三人关系很好,王安石能够听从这两人的意见。但是,这两人对王安石的邋遢形象也看不过去,又不好直说,就想了个办法:邀请王安石每月到寺院谈诗书、政治,谈得差不多了就一起去洗澡,趁王安石洗澡的时候让寺院里的人把他的脏衣服拿走,换一套新衣服摆在那儿。而王安石每次洗完澡总是看都不看就穿上了,从不问新衣服是哪儿来的。这样几次下来,王安石觉得比以前舒服多了,渐渐地也爱穿干净衣服了。

其实,王安石的邋遢也是有原因的。《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意思是说王安石不洗衣服,不怎么洗脸是因为他的性格就是不爱奢华,非常节俭。

据传,王安石一生都十分节俭,他为相近十年,却身无余财,神宗皇帝不时接济他,但他又把接济的钱财都捐给寺庙。

这样的勤俭的王安石是不是更让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