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小米生態鏈

“圍剿”小米生態鏈

儘管手機業務還處在競爭的壓力當中,但小米的 IOT 生態佈局可謂相當有遠見,到現在已經形成了明顯的競爭壁壘。數據顯示,截止 2017 年 6 月,小米生態鏈已經有 89 家企業、年收入突破 150 億。

這些生態鏈產品,在小米手機熱銷時,能成為錦上添花;而在手機遇冷時,品類豐富的智能硬件產品,也能幫小米保持存在感,不至於迅速被大眾遺忘。這也是雷軍自信喊出“小米模式能得永生”的底氣來源之一。

當然,友商們肯定不能對小米獨佔這麼一塊大蛋糕坐視不理。

2018 年 7 月 4 日,手機廠商 vivo、OPPO,電器廠商美的、TCL,以及大華樂橙、科沃斯、陽光照明和極米科技等多家硬件廠商,宣佈成立了 IoT 開放生態聯盟,並公佈了IoT產品方案。

“圍剿”小米生態鏈

簡單來說,就是“抱團”。

國產手機廠商非常愛抱團,在手遊市場有個“硬核聯盟”,用於對抗騰訊、九遊等大渠道;今年幾家主流廠商又成立了“快應用聯盟”,以應對微信小程序的野心。

不過,這次的範圍明顯要小一些,手機廠商只有 OPPO 和 vivo,考慮到兩家特殊的關係,這個“抱團”也要打個引號了。當然各方的職責還是很明顯的,vivo 和 OPPO 這兩個大廠提供平臺和出貨量,而剩餘廠商則提供具體的產品,各取所需。

會上,聯盟公佈了第一站的方向——智能家居,IDC 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智能家居銷量 4.3 億臺,預計 2022 年全球出貨量接近 10 億臺。

有意思的是, IoT 開放生態聯盟不斷強調著“開放”的特點,摘出介紹文檔中的一些語句感受下:

聯盟並不以任何廠商為中心,所有的成員都平等公平。

產品設計原則包括統一入口(消費者無需多個安裝APP,從統一入口接入所有智能設備)、保持自有賬號系統及設備數據、廠商品牌露出、不改變硬件芯片/模組及自有協議等。

為聯盟夥伴提供開放、低成本、公平的跨設備廠商互聯解決方案,建立一個全開放的智慧生態體系。

言語之間,透露著對於小米生態鏈模式的“針對”。

眾所周知,小米生態鏈其實是相當“封閉”的,它只在小米的體系內能發揮最佳效果,並且所有被扶持的初創企業,都有濃濃的“小米風格”,無論是從產品外觀、還是品牌調性。

在這個體系下,質量、售後、供應鏈、適配性,這些指標都能更好的得到保證,並且雙方也能“掏心窩子”的實現資源互換等合作,不至於擔心關係破裂。由於有自身的參股在,小米對於生態鏈企業的扶持力度會非常高,而初創企業抱上小米大腿以後,也會得到更快速的發展(當然,有些企業做大了肯定會不甘心只活在小米的陰影下,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在此不表)。

小米的與已經生根發芽的數十家企業一起,共同構建了非常穩固的競爭壁壘。

但後來者沒法複製這套體系,因為先發優勢已經沒了,這時候再想去構建什麼壁壘就太奢侈了,先追上份額再說。

而華為同樣採取的是開放戰略。在上個月的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就推出了自家的智能家居品牌 HiLink(華為智選),宣佈全面進軍智能家居行業。

和 OV 的思路一樣,華為的做法是推出開放的協議,任何廠商都能接入。餘承東對此解釋說:

國內家電廠家,還有一些自己的公司推的,包括小米等等,他們推自己的標準,但是華為推的標準是整個行業標準,因為華為的 Hilink 協議,華為不做家電,我們做的東西是給大家提供服務的……未來全球的家電廠家所有的家電設備,都會支持華為的 HiLink 協議。

這幾家的想法大同小異,通過直接找現有廠商合作,而不是參股的方式,來迅速提高市場份額,減少試錯成本。當然,開放的弊端就在於對產品和供應鏈的把控會不如小米的生態鏈模式,同時既然人家能和你合作,當然也可以為別人做,壁壘沒有那麼強。

開放和封閉,到底哪種模式會笑到最後還未可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國產手機的幾個寡頭,已經準備好在智能家居領域全面開戰了。

覺得此文的分析有道理,

對你有所幫助,

請隨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