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在歷史上名氣很大,有誰知道範蠡的老師是誰嗎?對范蠡有什麼積極作用?

瑜晴齋


計然,生卒年不詳,姓辛氏,名文子,又稱計倪、計研,號稱漁父。春秋時期著名謀士、經濟學家,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史記·集解》中有“

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的記載,《範子》中有“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遊于越,范蠡師事之”的記載。

計然自小好學、通覽群書,可稱之為博學多才、無所不通。不過他與常年來往各諸侯國遊說的士子不同,他酷愛山水、常泛舟出遊,不肯主動前往各國遊說自薦,因此儘管深有才幹,卻不為天下所知。計然曾在南遊至越國時,收范蠡為徒,並傳授其“計然七策”,范蠡只用其中五策便輔佐勾踐擊敗了強大的吳國。

【香茗史館,專注中國古代史,歡迎關注交流】

說到計然對范蠡的幫助,主要有兩點;

傳授“計然七策”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計然曾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滅吳之後,范蠡攜西施離越赴齊,同樣憑藉這些計策屢屢成為鉅富。這五策大致內容如下:

  1.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大概是說“貴賣賤買”要適度,不應該過渡追求利潤最大化

  2. 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這是說要有目的地進行經營,認識市場規律,有遇見地儲備物資

  3. 財幣欲行如流水,這是說要注意保持資金流轉的通暢,不能把過多的資金積聚在自己的手中

  4. 務完物,“務”指務必,是說一定要保證貨物質量,不能貪圖利潤以次充好

  5. 擇人任時,也就是說要認真選擇貿易伙伴和良好的貿易時機

告誡范蠡,使其保命

范蠡自然是知道計然的真才實學的,因此想將計然推薦給勾踐,計然對范蠡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榮樂”,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後,果斷選擇隱退,計然的勸告定然是起了作用的,相反文種的下場就比較慘了。


香茗史館


范蠡是春秋末年一位道家成功人士,他的老師是計然(辛文子,號計然),他的老師的老師是老子(李耳)。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就悄悄到了齊國,名氣太大了,很快聚集了一幫弟子,范蠡把道家學說傳授給齊國的這幫弟子。這幫弟子的弟子,後來進入齊國的稷下學宮,成立了戰國時期極其強大的黃老道家學派。

到了西漢初年,黃老道家又興盛起來。劉邦把長子劉肥封為齊王,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曹參聽說膠西有位蓋(gě)公,精通黃老道家,派人帶著厚禮請來,大喜過望,曹參就成了黃老道家的忠實信徒。等蕭何死後,曹參接任了漢朝宰相,黃老道家成了西漢的主流意識形態,一直到漢武帝初年,他們都是范蠡的徒子徒孫啊。

計然是春秋時期宋國葵丘人,與孔子同時,他的祖先是流亡的晉國公子,長大後雲遊各地,拜老子為師。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時,任用計然、范蠡、文種。計然曰:‘知鬥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見矣。故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推此類而修之,二年國富,厚賄戰士,遂破強吳,刷會稽之恥。范蠡嘆曰:‘計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

《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記載,計然有《文子》九篇。到了唐朝柳宗元認為《文子》是偽造。

1973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與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可確證了《文子》為西漢時已有的先秦古書。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范蠡,春秋楚國宛地三邑人。家道衰落當時屬當今的一般農戶,上有一個哥哥。早年拜師計然學縱橫捭闔及易經和黃老之學(屬雜家)但更偏頗道家。學成後沒有找到職業。曾獨立特行於宛地。當地鄉鄰沒人理解範的行為,因為他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性格還經常獨自喜笑怒罵而被旁人稱為:範瘋子!其實範心中早己胸懷文武韜略,身藏治國安邦之謀計……機會和運氣總是會光臨給等待隨時準備抓住的人。公元前513年。新任宛地縣官的楚國郢地人文件。在一次尋我人才時獨具慧眼識得‘范蠡為知己。雙方經過一番言論切磋,逐達成共識準備一起南下吳越,成就他們的人生功業。公元前512年,36歲的文種和24歲的范蠡一路南行經吳地入越國……


華屁1


史書上沒有記載過,不過那個年代流行遊學,他應該拜訪過很多在當時人們認為很有學問的人。而且他歸隱之後成為富商,是不是可以大膽猜想他成長的家族有很強的商業氛圍呢。如果從少年時就走南闖北的闖蕩,再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即使沒有名師也未必不能成才,畢竟社會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再那個時代,也有很多先賢是野生成長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