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夏朝也才四千年,爲什麼說中國有五千年歷史?

淡晚6


我們都說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而易中天在他的《易中天中華史》裡卻說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曆史,易中天為何會這樣說?這樣說有沒有道理?今天我不妨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但到底有多少年曆來有爭議,我們現在所說的五千年是一個粗略說法,這種說法最早起源於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佈告,當時的湖北軍政府通電各省採用黃帝紀年法,就是以黃帝即位之年(公元前2698年)為元年,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為黃帝4609年。


據說當時是由史學家推算出來的。這種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就就是“上下五千年”說的來源。傳統古史書認為中國史應從從大禹治水算起,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朝代夏朝約出現在公元前2070。但是目前出土的文物有限,學界還存在爭議,所以西方普遍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中國歷史上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是商朝,出現在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到現在是3700年了。從商朝開始,中國的歷史有清晰的記載,所以國際上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關於文明出現,西方的判定標準主要是道德禮儀的出現,嚴格來說要有文字的出現,國內一般認為人類進入國家時代就進入了文明社會。

顯然易中天寫的這部書是受國外學界的影響。研究歷史有文獻學和考古學兩大門類,而易中天在這裡使用的是文獻學,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說“3700年中華文明從商朝開始,中國的歷史有清晰的記載,所以國際上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關於文明出現,西方的判定標準主要是道德禮儀的出現,嚴格來說要有文字的出現,國內一般認為人類進入國家時代就進入了文明社會。顯然易中天寫的這部書是受國外學界的影響。研究歷史有文獻學和考古學兩大門類,而易中天在這裡使用的是文獻學,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說“3700年中華文明史的原因。


我觀點是易中天說中華文明自3700年前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要強調的是沒有文字記載,充足的證據證明,並不能說明文明就不存在。刨去民族情感不說,我認為世界文明那麼多,不是每種文化都是有文字記載留存的,東西方文化與文明發展與西方發展存在巨大的差異,用西方標準來判定中華文明有失偏失,所以中華文明只有3700年文明史”的結論也存在著的某些侷限和不足。


盛唐豪歌李藝泓


這個問題有意思。

我們常說中國是“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是個大略的數字。這個說法,一般是從炎帝/黃帝時代說起。為什麼會從炎黃開始,何以說是五千年呢?且聽我道來。

1、黃帝時代,是“開闢鴻茫、告別蠻荒”的偉大時代

黃帝時代,文字出現了,這是確定文明的重要標誌。

創造漢字的人是黃帝時代的倉頡,實際上在此之前,一些簡單的語言符號就產生了。在很早之前,就有“結繩紀事”的說法,就是結草繩作成各種符號,用來表示不同的事物。我們可以想象,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運用的符號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了文字的基礎。到了黃帝時,由於他統治的範圍已經相當廣闊,有必要把各類形形色色的語言符號統一為文字。在這個時候,倉頡應運而生了。

倉頡是怎麼造字的呢?據說他是受到鳥兒的影響,看到鳥用爪子在地上亂扒而得到啟示,所以創造出“鳥跡書”。今天的漢字是方塊字,方方正正,以前則不是,歪歪扭扭的,一眼掃過去,還頗有鳥跡的模樣。

黃帝時代的第二大貢獻,是曆法的產生。

中國的歷法,採用“干支”紀年體系所謂的“干支”,就是“天干地支”。“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國人又以陰陽的觀念,把十天干分為五陽五陰,把十二地支分為六陽六陰,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依次相配,得到六十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古代便是用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實際上是一種六十進制。

一直到二十世紀採取西曆公元紀年之前,這種干支體系一直是中國紀年主流,即便現在被邊緣化了,在日曆上仍然會標註出來。發明干支體系的人,據說名喚“大撓”黃帝時代在天文學等領域也有很大進展,包括

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歷等等。古代中國天文學與曆法的發展,為後世推算曆史時間提供了依據。

2、黃帝以降的君王譜系

黃帝之後的帝王分別是少昊——

顓頊——帝嚳——摯——堯——舜——禹,之後是夏——商——周。

我個人感覺,在堯之後的譜系是比較準確的,但黃帝到堯帝之間,很可能有缺失。因為堯距黃帝是4代,而舜距黃帝是7代,禹距黃帝是8代。舜是堯的女婿,也是接班人,但從輩份上卻差了三代,這個顯然是有點多。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黃帝到堯之間,應該有缺失的記錄。

上古的史料,從堯帝時代開始豐富。那麼堯帝距離現在是多久呢?

夏朝大約是470年,商朝大約是650年,周朝大約800年,周以後的歷史紀年就明確了。這樣推算下來,堯帝的時間大約就是公元前23世紀。這個時間準不準呢?現在有了另一個證據來證明。

3、通過《堯典》的天文記錄反推堯帝的時代

帝堯時代的天文曆法觀測記錄,為後世提供了推斷歷史年代的科學佐證。天文學研究表明,中國的歷史記錄是可靠的。

堯帝派羲、和二氏觀測並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時間,同時觀測兩分兩至時對應的星象。當時人們把天上星辰劃分為二十八星宿,東方為青龍七宿,北方為玄武七宿,西方為白虎七宿,南方為朱雀七宿。據《堯典》所記,春分日,朱雀七宿在黃昏出現在正南方;夏至日,青龍七宿中的火星出現在正南方;秋分日,玄武七宿中的虛星出現在正南方;冬至時,白虎七宿中的昴星出現在正南方。用觀察星體位置的方法,來輔助確認二至、二分點。

正是這個記載,給我們科學推斷帝堯時代的年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由於知識的侷限性,上古時的人認為二至、二分點對應的星宿是固定不變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後世的天文學家在觀測時,發現二至、二分日的星象實際上是不斷變化的。起初天文學家們對此問題十分困惑,存而不論。直到公元四世紀時,晉朝天文學家虞喜,根據自己的觀測結果,參照《堯典》中 “

冬至日短星昴”的記錄,大膽地提出存在“歲差”的理論,以天體為對照,冬至點每年都在西退(夏至,春分、秋分也如此),對應的天空中的星體就顯得是東進了。虞喜的觀測,當時冬至點已經偏離昴星宿五十多度,時間距帝堯時代已經過了二千七百年。據此,虞喜得到了歲差值是五十年退一度。

以現在的精密測算,歲差大概是七十一年退一度。虞喜為什麼出現計算的偏差呢?這裡的原因,很可能因為他採用冬至點觀測計算的原因。後來西方天文學家H.YEE通過現代歲差公式,以《堯典》的記錄,夏至/春分/秋分三個記錄都可以反推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但是冬日至有所偏差。即便如此,YEE博士得出的結論是“《堯典》記敘的時代確實是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時代。

今天還有很多人懷疑中國史書的可靠性,事實上,不論是天文學還是考古學,都不斷地證明中國古代史料是靠得住的。

堯帝時代是公元前23世紀,同時代的舜距黃帝是7代,禹是8代,時隔數百年之久。現在是21世紀,距堯帝時代大約4400年,加上堯帝距黃帝的數百年,加起來即使沒有5000年,也相差不多了。


君山話史


謝逍遙和千古幽扁二先生邀!

一,中國歷史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習慣說中國有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歷史,對此說法,不但西方學術界有質疑(不承認),就是國內學者也有很大的爭議。我們先持“年代不可定”論,對盤古開天闢地到殷墟遺址(婦好墓)出土(公元前一千二百年)這個時間段出現的重要人物和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簡單的梳理,姑且稱之為“中國人活動的歷史。”

一,神話時代:紀元前二百七十六萬零四百八十年一一一紀元前二十八世紀。

(一)盤古開天闢地一一一紀元前二百七十六萬零四百八十年。

(二)天、地、人三皇時代一一一紀元前二百十六萬零四百三十年後。

(三)五氏一一紀元前幾十萬年一一紀元前六至七千年。

1,有巢氏 一一築巢而居。

2,隧人氏 一一鑽木取火。

3,伏羲氏 一一乃畫八卦。

4,女媧氏 一一化生萬物。

5,神農氏 一一教民稼穡(炎帝)。

二,傳說時代一一一紀元前二十七世紀至二十三世紀,

(一)黃帝王朝一一五帝時代。

A:黃帝,五帝之首(姬軒轅)一一紀元前二六九八年一一前二五九八年。此一百年間,被以為是中國古代文明突飛猛進發展的時代,因此軒轅皇帝被尊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一一人文初祖。黃帝和他的妻子及大臣完成下列重大發明:

l,房屋 2,衣裳 3,車船 4,兵器 5,陣法6,音樂 7,器具 8,井田。

9,嫘祖(妻)一一發明養蠶抽絲。

IO,蒼頡(臣)一一發明文字。

11,隸首(臣)一一發明算術。

12,容成(臣)一一發明曆法。

B:堯帝,五帝之四(伊放勳)一一紀元前二三六七一一前二二五八年。這期間,堯帝命水利專家姒文命治理了①弱水②黑水③黃河④渭水⑤洛水⑥濟水⑦淮河⑧漢水⑨長江共九條河流。

C:舜帝,五帝之五(姚重華)一一紀元前二二五五一一前二二O八年。堯、舜間的權力交接被後世儒家學派譽為“禪讓”。舜在位期間,改組政府,設立下列九部:

①司空一一工程部長

②后稷一一農業部長

③司徒一一內政部長

④ 士 一一司法部長

⑤共工一一建築部長

⑥虞官一一林業部長

⑦秩宗一一祭祀部長

⑧典樂一一音樂部長

⑨納言一一秘書部長

並把全國劃分為十二個“方”(州),每“方”設一名最高行政首長,稱為“方伯”,負責解決各部落間糾紛,並徵收賦稅。又制定統一的法律。

二,半信史時代

(一)夏王朝一一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建立。

首位君主禹帝(姒文命)以首都安邑(山西夏縣)為中心,把全國分為“五服”暨九州:①冀州②兗州③青州④徐州⑤豫州⑥雍州⑦梁州⑧揚州⑨荊州。

(二)商王朝一一公元前十八世紀建立。

首位君主子天乙,首都亳邑(河南商邱)。

第二十三代君主武丁在位時間為公元前

一二五零年至一一九二年。武丁王后婦好墓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發掘,出土文物證實距今三千二百年。

從商王朝第二十三代君主武丁至今三千二百多年的中國歷史,為中外學界所公認,沒有疑義。關健是武丁以前,即商王朝的前二十二位君王在位時間及夏王朝和黃帝王朝的時間算不算?如果算,從黃帝至今四千七百多年,說五千年曆史沒有問題。我的觀點是應該算,理由是:

|,從黃帝時代中華文化已進入文明形態,有政府架構,有大型聚落(首都及其它城市),有文字,有金屬治煉技術(青銅器),有宮殿和祭祀建築,已符合文明的認定標準(滿足歷史的認定標準)。我較詳細的列舉以上人物事件,就是為了證明這一點。

2,司馬遷的《史記》中一朝(黃帝王朝)三代(夏商周)歷史的記載應該是在前朝歷代史官記錄的基礎上整理的,而不是憑空杜撰的。

3,西方學術界的標準是,要當朝的文字或出土文物佐證,如刻在巨石或青銅器上的文字,後世轉述的文字記錄不算。這一點,確實對我們不利(其它條件都符合,就差這一點),因為我們的文字是刻在竹簡和甲骨上,宮殿建築為木結構,無法保留至今,陵墓又深埋在地下,地面標誌消失不好找,不像古希臘和埃及的巨石建築。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因為其中的文字沒有破解,又被排除在中華文明圈外。但是,有許多事例能反證,例如,以前西方及國內接受西方觀點的學者連商朝都不承認,認為司馬遷的記錄是前朝編造的以訛傳訛,結果殷墟遺址的出土,證明了商王朝實實在在的存在,也印證了史書記錄的真實性和嚴肅性,將中國歷史向前推進了幾百年。現在他們又不承認夏朝及黃帝王朝,我想,隨著新的考古發現,一定會駁倒西方學術界為我們故意設置的門檻。其餘的話,我已在上週回答類似的題中說了,不再重複。





武丁仗劍決雲霓


有熊氏,即黃帝,又號軒轅。定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前2697----前2395年在位。在涿鹿之戰中與異母弟炎帝聯手打敗九黎部落首領蚩尤之後遷都涿鹿(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後又在阪泉之戰中打敗並奪取了炎帝的皇位,迫使其臣服並退居南方。傳說黃帝軒轅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首,號稱“中央黃帝有熊軒轅氏”(另外四位天帝為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西方白帝少昊金天氏、南方赤帝炎帝神農氏、北方黑帝顓頊高陽氏),陵墓位於河北涿鹿,其曾孫帝顓頊打敗共工收復中原後遷葬於河南荊山。

青陽(氏)一世,即少昊,又號白帝、金天氏。為黃帝長子(另一說認為少昊是啟明星與仙女皇娥的兒子),黃帝之後繼位,定都於今山東省日照市,後遷都於今山東省曲阜市。前2395----前2322年在位,陵墓位於曲阜城東4公里的舊縣村東北。白帝少昊金天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據司馬遷所著《史記》誤傳,白帝少昊金天氏未登帝位。

少昊逝後,皇位由其侄孫高陽氏繼承,於是高陽氏在窮桑(今山東曲阜)登基,後遷都商丘並與炎帝后裔共工氏展開激戰,共工因戰敗而惱羞成怒,拼盡全力撞斷了“擎天柱”----不周山。“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即來源於此。

高陽氏,即顓頊,又號黑帝,前2322—前2245年在位。定都於窮桑、後遷都於商丘,打敗共工氏之後定都於帝丘(今濮陽), [9] 並將黃帝陵墓由河北涿鹿遷至河南荊山。顓頊是黃帝的曾孫,炎帝的曾侄孫。顓頊高陽氏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五方上帝之一。陵墓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高辛氏,即帝嚳,前2245—前2176年在位。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帝嚳乃白帝少昊之孫,顓頊高陽氏的堂兄。帝嚳陵墓所在地位於商丘睢陽區高辛鎮。

青陽(氏)二世,即帝摯,前2176----前2168年在位。定都於沁陽(今河南焦作沁陽市),帝摯為帝嚳長子,即位之後為政不善,讓位於四弟陶唐侯伊祁放勳(即帝堯陶唐氏)。陵墓位於陽穀(今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北)。

陶唐氏,即堯,前2168----前2049年在位。定都於北唐(今山西省太原市),後遷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帝堯為帝嚳第四子,帝摯的四弟。帝摯為政不善,禪位於他。另外,鯀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傳說就發生在陶唐氏時期。陵墓位於山西省臨汾市。

丹朱,定都於丹水(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舊稱丹水縣,古時為陶唐氏長子丹朱的封地),前2049----前2046年在位。丹朱為帝堯長子,帝堯臨終前,因丹朱不肖,堯指定有虞氏部落首領姚重華為繼承人。帝堯死後,姚重華為其守孝三年,並將皇位讓給了丹朱。丹朱為政不善,三年後還位於姚重華。陵墓位於河南省濮陽市範縣辛莊鄉丹朱村(丹徐莊)。

有虞氏,即舜,前2046----前2007年在位。定都於蒲阪(今永濟),帝舜為黃帝裔孫。以孝聞名,是著名的24孝之首---“孝感動天”的主人公。繼承陶唐氏之皇位。陵墓有兩處:山西運城舜帝陵和湖南寧遠舜帝陵。

夏后氏,夏後禹,即大禹,先為有崇氏,後為夏后氏。前2007----前1997年在位,定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後遷都於陽城(河南登封)。禹為黃帝嫡系裔孫,是治水英雄夏後鯀的兒子。夏朝奠基人。陵墓位於浙江省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大禹陵。

大禹崩逝後,子夏後啟繼位,遷都於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夏朝建立。古代中國部落聯盟制時代結束。中國進入宗法封建制社會時期,正式步入文明時代!

注:所謂“三皇五帝”是歷史學界專家們對中國上古時期所有部落聯盟首領的概括性簡稱,並非確指。

本表所注在位年限依據【中華史表】及【三皇五帝年表】推定。

年表意義:本年表是自民國時期以來第一份完整的關於中國上古時期的世系年表。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敘事體年表。本表將紀年與記事相結合;以原【三皇五帝年表】及【中華史表】為藍本,將上古時期列位部落首領的氏族號、尊號、在位年限、親屬關係、都城及葬地都一一予以完整記錄,方便讀者參考及查證。本年表對未來考古學界與歷史學界研究中國上古歷史有著重要推動作用。

皇帝含義

皇,遠古之時,人皇居任城(濟寧),其廟號曰“壬”,娶妻皇娥,其妻皇娥廟號“丁”,於是人皇將丁字居壬字之上,丁+壬=皇,合稱“皇”,自稱皇族,任姓皆皇族之後,故人皇最為尊貴。羲皇,媧皇皆出自人皇。人皇稱皇不稱帝。壬有水德,其人龍身,丁有火德,其人鳳凰。故皇乃龍鳳合體,尊貴無比。

帝,人皇之妻丁生有一子,曰戊,戊娶癸,癸+戊=帝,合文曰帝。傳說成湯就是帝族,丁生戊,曰“成”,故名成湯,成湯也自稱武王,成湯生於任城,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建立了帝族。帝族的代表是黃帝。其人土德。

夏,帝之子曰甲,娶妻己,己+甲=夏。

殷,夏之子曰庚,娶妻乙,乙+庚=殷。殷朝與早期商朝不同,是盤庚遷都後建立的,盤庚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遷都後自稱“殷”。

商,殷之子曰丙,娶妻辛,辛+丙=商。商朝建立的較早,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的,屬於早商。


虎133444096


確實,跟問題中所說一樣,現在不少人都在質疑,說夏朝作為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其年代也僅僅是從約公元前2070年-前1600 年,到今天也就四千年左右,但為何還會有中國上下五千年一說呢?

其實,中國上下五千年這一說法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從有大量文字記載的商朝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信史時代,但是在信史時代之前,還有一個漫長的傳疑時代或是傳說時代。

中國有眾多且豐富的神話傳說,這其中就包涵了伏羲,女媧,皇帝,炎帝,以及後來的堯,舜,禹。雖然只是傳說,但是經過今天的考古發掘來看,這些傳說也不都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可信度。



不論是陝北的石峁,晉南的陶寺,還是江浙的良渚,這些史前遺址的發掘,都表明,在中國歷史進入夏朝之前,其實在中國的土地上,早就存在燦爛且輝煌的文明。

歷史是需要一個發現脈絡的,它不可能直接從茹毛飲血的原始人一下子就進入夏朝這樣的奴隸社會,而是在夏朝建立之前,還存在一段漫長的發展時間。

隨著陶寺遺址的發掘,人們越來越相信這就是傳說中堯舜的都城平陽,這也從側面證實,其實部分的神話傳說是有現實根據的,是有可信度的。



而在伏羲女媧的出生地,甘肅隴東地區的天水一帶,考古學者們也發掘出一座規模巨大的史前遺址,大地灣遺址。大地灣遺址距今約七千多年,在大地灣遺址中,有規模龐大的宮殿區,表明當時的大地灣文明,已經出現了權力的劃分。

因此,不少觀點認為,大地灣遺址其實就是當年伏羲氏部族留下的文明遺蹟。當考古發掘與神話傳說達成一種默契,這也從一方面說明,神話傳說存在著可信度。


因此,中國遠古時期漫長的傳疑時代或是傳說時代,其實並不是空穴來風,那是有現實依據的。文明是不斷髮展進步的,而從原始社會進入夏朝這樣的奴隸社會,在這中間的那一段漫長髮展時期,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

從大地灣等遺址的發掘來看,可見,中國歷史,可能還並不只是上下五千年而已。

大家覺得呢?


蜀北一


“算上夏朝才四千年”!瞧這話說的?古人都曉得“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才區區幾千年,今人把三皇五帝都忘卻了,否定了,根本說不過去。其一,儘管上古的簡策散佚了,還可以通過甲骨文卜辭中占筮的天象變化時間節點推算;其二,對史書和古籍中的有關史料作深入廣泛研究,去偽存真,鑑定考證;其三,對近現代考古發現的上古皇帝王候嬪妃將相的遺骨等,進行碳14斷代法予以精確測定,如使用加速器質譜法等。

《漢書·律曆志·太初曆》記載,漢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待詔李信經過對黃帝調歷(萬年曆)的整理,認定黃帝至元鳳三年六千餘歲,但丞相屬寶不以為然,又同長安的單安國、安陵的桮育等待詔,一起研究考證了《終始》等古曆書,重新認定“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不與(曆書)壽王合,昔者,黃帝氏族……”。這是關於黃帝朝建章立制時間明確、最直接的年代資料

《晉書·律曆志·中)》記載,針對太史令覆校的“輿天度日昔差異”時,郎中李恩、董巴議曰:昔伏羲始作三畫八卦,則以二十四畫象徵一歲;一歲分十二節、十二中氣,即二十四節氣。黃帝因循之,初作“調歷(太初曆)”,歷代十一,更年五千(原注:黃帝、少昊、顓頊、高辛、陶唐、有虞、夏、商、周、秦、漢共十一代,五千年也)

《魏書·律曆志》記載:“歷之作也,始自黃帝,辛卯為元,迄於大魏(改甲寅為歲首),十有餘代,歷祀數千……”。以上內容雖簡,但與《晉書(律曆志.中)》大同小異……

《中華文明史——上下一萬年》記載:黃帝元年是在公元前6008年。黃帝朝共傳十世計2520年,這還沒有算上燧人、伏羲、神農“三皇”的氏族公社時期…總之,中華文明史僅以漢代朝野共同考證過的“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起算,即:(公元前3629十78)年十(公元2018)年=5725年


來取笑


夏朝是中國史料記載的我國第一個世襲制政權的國家,而中國有史料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時代,三皇最早的那個皇是伏羲,伏羲傳說是上古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物,離現在不及5000多年了,三皇中的第二個是神農氏,史書記載神農氏出生在公元前3245年。離現在有5260多年了,所以我們常說中國上下五千年說的就是從三皇時代的神農時代算起的。實際上中國歷史不止5000年了。只是有史記載的才5000多年,沒有史書記載的比如女媧時代,就更早了。


子夜奇談


世之所嵩,莫若黃帝!祖兮生我,宗兮鞠我!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棄其本者,榮華槁矣!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皆給以符,謂之告身!時矣今朝,定鼎改元!

以越萬載,敷衍經旨!因以規諷,敷演舊章!

揍而改焉,感慨今昔!能自任杖,不須扶持!

賞罰不正,枉直失措!陷於比周,隳我綱目!

功蓋五席,澤及牛馬!鯤族子嗣,敬以待命!

經營四方,告成於王!王巡三軍,遙襟甫暢!

桓桓撫軍,先烈作冠!修復祖宗,撫臨萬國!

敢有貳心,丟節婪饞!幹黷尊嚴,伏地待罪!

勿謂豐財,經費不節!須知府庫,聚民膏血!

予懷愴然,感而後應!百姓愁怨,情無告訴!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天道循環,疏而不漏!

迫而後動,禁其浮靡!抑其鼓私,逸興遄飛!

一片初心,惑於浮議!中道見棄,奉行未明!

綱要克舉,斧正不輟!怪石珷玞,孚道盈缶!

剛腸疾惡,輕肆直言!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剛腸激發,不遑辭候!朝發博桑,日入海棠!


互m聯m網


要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只會是說少了,決不會是說多了,夏朝是屬於王權社會了,王權社會是屬於高度文明時代了,前面還有啟蒙時代和部落時代,這兩個時代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代,人類社會是越往後發展才越快,這是因為知識的積累的原因,特別是有了語言和文字以後才應該是快速發展時期,是因為有了這兩樣神器以後才能互相交流總結,知識才能傳承和積累,特別是現在有了電腦、互聯網、有了大數據,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我們人類以後的發展會更快的,會快到我們現在的人都無法想像的地步的。


落葉松25


一個文明系統,約二千五百年一個週期,孔子到現在也已經有兩千五百年了,也即是說,這個以孔子開創或者推廣的文明教化系統,已經從主導走到了無一人所知的程度!當今之人,只知孔子之名與儒家這名詞,已經無人明白了儒家學問之基礎了!孔子之前,也有一個文明的啟蒙過程,到孔子之時,這文明啟蒙系統已經完成了其週期,人們對上古文明也已經無人所識,正如當今之人一樣,歷史與文明的意義是什麼?其實這個認知關係是很模糊的!這跟哲學的那三個問題一樣,看似簡單,其實哪個都回答不清楚,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在中華文明的傳統中,許多人對生命的意義認識是很清晰的,現在呢?只有物慾橫行與自我適應與自我愉悅這個關係了。我們都會死的,人類社會與歷史的最終意義,其實就是價值觀,善惡觀,是非觀的形成與磨滅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