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降低企業槓桿率對股市影響多空參半

發改委日前印發了《2018年降低企業槓桿率工作要點》,對降槓桿及市場化債轉股所涉的IPO、定向增發、可轉債、重大資產重組等資本市場操作,在堅持市場“三公”原則的前提下,提供適當監管政策支持。看來監管部門的思路有了新的轉變,從硬性降槓桿到多種手段並舉,並且希望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

截至2018年6月末,我國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62.4%,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分別回落1.2個百分點和3.8個百分點,其實已經在緩慢回落了。那麼,此次新規的看點又在哪裡呢?

第一是開展債轉優先股試點;第二是研究依託多層次資本市場集中開展轉股資產交易;第三是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降槓桿領域。而且為了將“債”轉成“股”,還可以運用定向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積極為市場化債轉股獲取穩定的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提供支持。此外,還要完善各類社會資金特別是股權性資金參與降槓桿和市場化債轉股的引導機制。

我們逐一分析一下這些政策舉措,既沒必要一聽“債轉股”就盲目悲觀,也不可輕易下結論說有關方面可能會為了降企業槓桿而讓股市做大做強。

怎麼理解呢?首先是這個“債轉股”不是常規意義上簡單的債權、債務關係轉變為股權、產權關係,然後到資本市場來交易,來分流二級市場資金,變向大擴容。看清楚,是轉成“優先股”!什麼叫優先股,優先股股票實際上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類似舉債集資的形式,一般不上市流通,也無權干涉企業經營,不具有表決權。它只是在分配紅利和剩餘財產時比普通股具有優先權的股份。因此,債轉優先股對二級市場基本沒什麼影響。

至於研究依託多層次資本市場集中開展轉股資產交易,則更對目前A股沒什麼衝擊。這裡指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幾乎就是現在的新三板甚至櫃檯交易市場,玩這些市場的資金與A股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現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就是死水一潭,有限的資金都困在主板捉襟見肘,誰顧得上多層次資本市場?這點看看新三板的成交量就明白了,典型的雞肋市場。

敲黑板說重點,為了讓企業利用股市降槓桿,還可能會有定向降准以及其它政策措施提供穩定的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還提出要完善各類社會資金特別是股權性資金參與降槓桿和市場化債轉股的引導機制。這是不是說要引進資金讓股市做大做強呢?這個不好下結論。優先股雖然不流通,但它會稀釋原有股東權益,且會增加上市公司股本,降低每股收益抬高市盈率,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利空因素。因此,既便有可能定向降準,也是一種對沖。況且從投資的角度看,收不回來的債轉成優先股只能分紅無法轉讓,且既然到了轉股的地步,也就是說不是什麼好資產了,誰願意買?

另外一個擔心是IPO也要給予支持,這個就說不過去了,也就是說未來某一天IPO的公司可能是帶債上市。和上面一個道理,這樣“帶病”的公司應該不是什麼優秀公司,但為了降槓桿而開綠燈,難道把A股當垃圾桶嗎?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