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柯:理性看待上市公司回購

週一晚間,中國平安(港股02318)公告擬回購不超過10%的股份,成為回購新規實施以來的最大手筆。有人計算,如果按現有股本計算頂格回購,中國平安將拿出1100億資金入市。如此大手筆,自然引發市場對於回購新規的思考。

可以說,此次回購新規創造了多個歷史,審批過程之快速讓人驚歎。不過,對於回購新規市場還有很多疑問。從一般意義上理解,回購大部分是要註銷股份的,這樣才能實現股本縮減盈利提升分紅率上升,才能真正起到支撐股價的作用。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回購是很常見的,但主要還是用來註銷股份,少部分用於股權激勵。從此次回購新規看,似乎沒有強制性註銷這個說法,最大的看點是可用於“上市公司為避免公司遭受重大損害,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就是回購形成庫存股,直白點解釋就是從現有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和實控人增持變成上市公司自己增持,就是上市公司自己可以買賣股票了,持有期不超過三年。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平安很積極地發佈回購公告,要知道中國平安這樣的保險公司投資股票可是傳統,以前受制於政策,左右為難,現在政策放開了,肯定第一時間響應。而且還是自己買自己的股票,一切瞭如指掌,怎麼可能不積極?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允許上市公司回購變成可以交易的庫存股,那如何界定內幕交易?如何界定資金性質?對於A股整體來說,上市公司回購如果大規模成行,的確會給市場增加援軍,畢竟上市公司買自己的股票至少可以在基本面上做到心知肚明,甚至如有神助,這很難撇清是否構成內幕交易。所以歐美股市上市公司回購留做庫存的很少,要清者自清很難。此外,上市公司回購的資金如何界定,是用上市公司自有資金,還是可以用借貸資金。如果僅僅是自有資金,那還是比較有限,有閒錢的公司不是很多,很多股價跌得厲害的都是股權質押比例大的,股權質押的原因就是缺錢。如果可以用借貸資金,那這個口子就開大了。

我們要理性看待上市公司回購,這是成熟資本市場維護穩定的利器,美國上市公司回購市值佔總市值的比例接近1%,A股只有很小一部分,2018年以來不足總市值的0.08%。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上市公司回購基本都是註銷股份,增厚業績,提升分紅水平,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短線交易。而且從實際效果看,如果在一個整體趨勢下降的市場進行回購,就算變成庫存股,真能賺錢仍是未知數。這個可以從上市公司實控人大股東的增持看出些許端倪,豪擲上億增持的不在少數,甚至拉著員工一起增持的也比比皆是,但根本無法遏制股價下跌,基本都是在做無用功。因此,回購也要看市場趨勢,回購應該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這和市場投資情緒幾乎是一致的,上市公司回購是基於基本面的判斷,應該是一種理性投資行為,但在整個市場非理性的情緒之下,勝算也很難說。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