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上週六,咱們東西兒童教育和明基中國聯合舉辦的“讓孩子做一個獨立閱讀者,持續安靜閱讀的力量——《明日閱讀》分享會”在成都西南書城順利開啟了,作為分享會的主講嘉賓,我有幸與現場的眾多讀者分享親子閱讀經驗。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左邊是我,右邊是明基電通全球照明產業事業部總監潘明炯先生)

分享會結束後,意猶未盡的我們還進行了深層次的一對一交流,有讀者說聽得特別過癮,很有啟發,收到這樣的反饋,我真的好開心。

其實,演講之前還有點擔心,接近一個小時的講解,大家會不會聽到不耐煩。但事實是,一開講我就來了精神,全程都處於很High的狀態,之前的擔心都被忘到了爪哇國。

我想,這可能就是熱愛的力量吧,對陪伴孩子、養育孩子我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所以會特別享受每一次分享、交流和碰撞。對我來說,這既是一次分享,也是對自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覆盤,讓我有機會去重新思考和理解。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分享中

這次分享會的主題是親子閱讀,我結合了臺灣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在《明日閱讀》中提出的一些理念和自己在親身實踐中的體會,圍繞“身教和興趣”這兩個關鍵詞來做講解。

關於陳德懷教授和《明日閱讀》的介紹:

陳德懷,教授,出生於香港,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在臺灣的中央大學從教,推動了網絡學習科技研究所的成立。他帶領團隊圍繞“明日閱讀”進行長期研究,探究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明日閱讀》是陳教授剛剛出版不久的新書,本書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探究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等有效途徑,創新提出MSSR理論體系,既是一本優秀的研究書籍,也是一本親子閱讀的指導書。

整個講解,個人感覺比較多幹貨,也能帶給大家一些親子閱讀的新視角,所以專門抽時間做了整理,以下就是我整理出的分享內容簡要版,分享給大家,希望對你和你的孩子有幫助。

親子閱讀的兩個關鍵:身教和興趣

身教(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說到身教,陳德懷教授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學校裡有位老師看書時喜歡捋頭髮,這個老師的學生,看書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捋頭髮。

這個例子讓我想到千尋三歲多的時候,有個週末,我陪她一起在家看書,她看繪本,我用Kindle看電子書,看了一會,她忽然抬頭問我:“媽媽,你怎麼不看書?”我說我在看啊,她說:“你沒有,你在玩遊戲,我也要玩這個黑色的電子遊戲機。”

雖然後來,我給她解釋了什麼是電子書,但這個事帶給我的觸動很大。

我意識到,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其實神經科學家們早就發現,有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東西存在於人腦的不同部位,當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或者模仿別人行為的時候,就會激活這種神經元。

這個理論用到親子閱讀上,得出的結論就是:

一個自己都不愛閱讀的家長,想要培養出愛閱讀的孩子,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曾經,有家長希望我幫她四歲半的孩子建立閱讀習慣,正常四歲半的孩子,至少有十分鐘的專注力,但這個孩子完全坐不住。

這位媽媽說,她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給他報了專門的繪本課,每週末都去上課。我聽完第一感覺是詫異,感覺這位媽媽很重視孩子閱讀,也費了蠻多心思,孩子沒有道理不喜歡閱讀。

後來,瞭解到她們家的狀況,才明白其中原因。

孩子爸爸做生意,常年在外,媽媽是護士長,經常加班,孩子主要是老人看管。老人每天最大的娛樂就是看電視,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回家就跟著看,或者一邊玩玩具一邊聽電視,整個時間都是碎片化的。

我跟這位媽媽說:“你這個狀況,報再多班也沒用。因為整個環境不支持,孩子缺乏一個“身教環境”,僅僅是每週末一小時的薰陶,根本不夠。

基於她們家的現實情況,我建議老人每天把孩子送到我們小區的繪本館來聽故事。繪本館裡沒有任何電子產品,只有書,千尋每天放學後,都會到這裡進行至少一個小時的閱讀。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剛開始,孩子也坐不住,我們對他唯一要求就是不影響其他人,後來他看到其它人都看書,也就跟著看,跟著聽故事。

一週後,這孩子可以安靜閱讀五分鐘了,第三週,可以安靜閱讀十分鐘,一個月後,他已經能自己獨立閱讀簡單的繪本。孩子媽媽覺得很神奇,其實我很清楚,孩子巨大的改變不過是因為他獲得了一個身教式的環境!

當我們開始踐行“身教”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 身教的兩個要素:投入度和持續性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投入度

我見過很多家長,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人在心沒在。

之前在繪本館,看到一個爸爸講故事,這位爸爸很機智,每講幾句,就會提一個問題,“你在這一頁找找看,小蝸牛躲在哪兒呢?”這一頁里根本就沒什麼小蝸牛,那小孩就使勁找啊找,這位爸爸在幹嘛呢?爭分奪秒刷手機。

論碎片時間的利用率,我想我得給這位爸爸點個贊,但說到親子閱讀,他這種行為卻很不可取。

孩子是很敏感的,你是和他享受閱讀,還是敷衍了事完成任務,他一目瞭然。投入度低,導致的結果就是你自覺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閱讀,效果卻不好。其實,這些時間是浪費掉的,沒有意義。

前年我在廈門大學聽一個哲學教授的講座,有段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20歲,你吃飯時想著喝水,喝水時想著睡覺,睡覺時想著看書……現在,你吃飯時就吃飯,喝水時就喝水,睡覺時就睡覺,這就是成長。

教授的意思很簡單,他是說一個成熟的人,要懂得專注於當下。

我把這個“正念訓練”用到了親子閱讀裡,給千尋講故事前,會做兩件事,一是把手機調到靜音模式,二是情緒切割,把白天工作和生活中的煩惱放下。效果很明顯,隨著我的投入度增加,閱讀質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千尋的閱讀輸出能力明顯變強了。

持續性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卓越不是一項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習慣的可怕之處在於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早上刷牙是你的習慣,你不需要想想今天要不要刷牙,而是不由自主地去刷牙,這就是習慣成自然。

做習慣的事,不會覺得困難,平生第一次刷牙,可能會覺得困難,如果天天都要刷牙,就很容易。

同樣的道理,當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隨時隨地,他都能無障礙專注閱讀。

陳德懷教授將陪孩子持續閱讀的方式總結為“MSSR”,中文意思是“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建議家長每天都能抽出一點時間,不用多,十分鐘都OK,只要每天有一段連續不被打攪的閱讀時間。

興趣(最好的老師是興趣)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陳德懷教授將興趣閱讀分為三步:引趣、入趣和延趣。

引趣(如何觸發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和所有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陳德懷教授希望女兒多看書,就推薦了《螞蟻的故事》這本書給她。

這是一本科普書,曾獲得普利策獎,其中一位作者還是陳教授十分敬仰的生物學界牛人愛德華.威爾遜,陳教授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一定要推薦給女兒看。

不久後的某天,女兒就說看完了,陳教授非常高興,但從那以後,他發現女兒好像不愛看課外書了。因為她覺得自己看的書是爸爸指定的書,是為爸爸而看,不是為自己的興趣而看。

我也曾犯過同樣錯誤,我很喜歡李奧尼的繪本,就極力推薦千尋讀他的《小黑魚》,但千尋並不買賬,她喜歡的繪本,名字叫《蹦!》,超簡單,就是一隻青蛙,蹦!一個小女孩,蹦!她很高興地邊聽邊蹦。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不只薦書這個無意識行為會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家長的很多行為都可能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比如寫心得體會。

去年我帶千尋在珠海長隆玩,裡面有個超大水族箱,隔著玻璃可以看見鯊魚、魔鬼魚什麼的,我身邊一個小男孩很入神地看鯊魚,特別專注,突然,他媽媽來了一句:“乖乖,認真觀察哦,回家要寫作文的……”我心想,完蛋了,果然,這位媽媽話音剛落,男孩就不看鯊魚了,一臉索然地朝外走去。

孩子看喜歡的書的感覺,和看鯊魚的感覺一樣,是非常自然的,我們不要用一個非常不自然地東西去打破他們專注。

在《閱讀的十個幸福》裡,丹尼爾·貝納列舉出了“孩子閱讀的十個權利”,陳教授基於臺灣的現實加了一項,總共是十一項權利。大家可以對照一下,看自己有沒有侵犯到孩子閱讀的權利,破壞了他們的興趣。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入趣(讓孩子沉浸在書中)

關於如何實現“心流閱讀”,獲得全球教師獎的閱讀專家艾特威爾推薦了一個方法:“進入閱讀區域”。就是讓孩子在合適的環境,選擇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閱讀,這樣最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上面兩張圖,一張是新加坡中央公共圖書館裡的少兒館圖書陳列區,一張是美國一家普通公立小學裡的閱讀角。我們可以看到,圖片上的孩子,自由隨意地坐著,甚至躺著看書。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放鬆、舒服的狀態下,最容易進入專注狀態,孩子也不例外。

除了放鬆的環境能幫助孩子進入閱讀心流狀態,還有一種環境也能促使孩子進入心流狀態,叫“與繪本內容結合的環境”

一個週末,外面在下雨,我去超市買東西,路上看見兩小孩,興致勃勃地踩水,我友情提醒他們:“小朋友,這水很髒的,你們褲子都被打溼啦。”

小朋友頭也不抬,回了我一句:“關你什麼事!”

我這個被嫌棄的大人,索性站在一旁看他們玩,越看越覺得有意思,孩子那種開心真是快要溢出來,我忽然就想到了當時正在給女兒講的繪本《七彩下雨天》。

就想,為什麼我不能帶孩子一邊感受一邊講這個故事呢,於是當即回家,給千尋穿上雨衣雨靴,跟她說,走,咱們去看下雨。然後,我們真的在雨天裡,講完了這個關於雨天的故事。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在郊外野餐時講《春天來了》,看完畫展講《威利的畫》,在公園池塘邊講《小金魚逃走了》。

這就有點像PBL的現象式教學,在與繪本有結合的環境中,我發現孩子對閱讀內容的吸收度非常高,幾個月後,還能記得故事中的細節。

延趣(延伸閱讀的內容)

在《明日閱讀》裡,陳德懷教授提到了一個明日主題學習架構,它是一個層層推進的過程,首先是MSSR;接著是聊書,互相的交流;然後是跨學科主題深讀,再往後,是閱讀的輸出:寫作和研究。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我個人覺得這個學習架構是針對比較大的孩子,對3-6歲的孩子來說,寫作和研究比較難,重點在“延伸”上,盡力讓孩子的興趣點延伸到更廣更遠的地方。

以《生氣的亞瑟》為例。

如果孩子只讀繪本內容,她只能認識到一種情緒:憤怒。但人的情緒有很多,除了憤怒,還有開心、憂傷等等。於是,我做的第一個延伸,是陪千尋一起看電影《頭腦特工隊》,通過這部電影,她認識了情緒,學會了接納情緒。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接著,我們練習了畫情緒小人,開心,就畫一個笑臉的情緒小人,不開心,就畫一個流眼淚的小人,這個小遊戲還能幫我們瞭解孩子的情緒,也能讓孩子學習情緒管理和情緒控制。

除了主題的延伸,內容中一些細節,也可以用來做知識點的延伸。

比如,《生氣的亞瑟》裡提到了行星和恆星,我會告訴孩子行星和恆星的區別,原本是講情緒的故事,延伸到了天文知識。

最後,我們還以情緒為主題,編制了一個小小的舞臺劇,效果也是很棒。

你們看,經過這幾個延伸後,一個原本簡單的故事是不是變得很豐富了,這就是延趣的核心,從閱讀出發,但不要止步於閱讀。

對未來的展望

講解接近尾聲,我邀請大家和我一起做了個關於未來的展望,不論“身教”還是“興趣”,我們最終希望達成且可以達成的目標至少有三個。

我想和你聊一聊親子閱讀路上的那些“雷區”與“捷徑”

最後是現場提問的QA環節

咱們的讀者都特別熱情,提了許多精彩又接地氣的實操問題,由於篇幅有限,我挑選了其中兩個最有感的問題分享出來。

讀者:

我家孩子七歲半了,我覺得他現在這個年齡,完全可以自己獨立閱讀了,但平時只要我在,他都會要求我來講,他只管聽,這樣好嗎?

千尋麻麻:

有很長一段時間,千尋也只喜歡聽故事,讓她自己閱讀或者講故事就不太配合。這是人的天性使然,傾向於選擇更舒服的方式,輸入比輸出總是容易許多,就像是看動畫片很爽,但製作動畫片卻很難。所以,即便是孩子能夠獨立閱讀了,他依然會喜歡“聽故事”的模式。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用完全拒絕,親子閱讀不分年齡,不論孩子多大,一起享受閱讀時光總是美好的。只是,我們需要注意到頻率,如果孩子老是隻聽不看,也不講出來,就要做一些引導,幫助孩子進行閱讀輸出練習。

讀者:

剛才您講到了為了不破壞孩子的閱讀興趣,最好讓孩子自己選書,可我家孩子自己選的書,我覺得很沒有營養,怎麼辦?

千尋麻麻:

我女兒也痴迷過《白雪公主》、芭比系列等等我覺得沒什麼營養的書。我的做法是不堵只疏,比如,讀完《白雪公主》後,我會跟她探討一番,白雪公主直接吃掉陌生人的蘋果這樣好嗎?除了等待王子的救贖,她可以自己為自己做點什麼呢?……我想,故事本身並不構成孩子的三觀,如何解釋、如何看待故事才是孩子的三觀吧!

最後的最後,想再囉嗦幾句。

這次線下分享會,終於和你們碰面,當留言區裡那些溫暖的回覆變成一個個真實的人,我好像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收穫了太多-太多感動,也有了很多新的反思和感悟。

我想,這個平臺的意義已經遠遠大於了“分享”,它將我們彼此聯結在一起,在這裡互相映照,獲得支持與肯定。是你們讓我感到自己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很多人和我在一起努力,謝謝大家,我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次見面了!

需要PPT的童靴私信回覆“親子閱讀分享PPT”即可提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