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蚩尤與堯舜禹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同屬一個文明傳承體系,還是各自單獨發展的?

JAYNEE318


近年來,關於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上古史,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包含有三種歷史——文獻記載的歷史;文獻記載的驗證歷史;考古歷史。

第一種,是文獻有較明確的記載,尚無考古等實證的證明,但文獻本身已被證明是可信的——如《史記》。第二種,文獻有記載,也已被考古等證實——比如,《史記》對商朝王系及歷代大事件的記載。第三種,未見文獻記載,但通過考古發現,“填補”或叫“書寫”的歷史——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商代“婦好”墓的發現及甲骨文卜辭的印證。

關於炎黃蚩尤和堯舜禹,應該大部分屬於文獻記載的歷史;其中的大禹,則歸入基本被證實了的文獻記載的歷史為妥。 呂思勉先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他即認為,前面說到的這幾個人,是“當有所本”的歷史——總體上不是神話,也不全是傳說——儘管細節上,不排除有神話和傳說的成分。

炎黃二帝,實為同族。

《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賈子.益壤》曰,“黃帝者,炎帝之兄”。《制不定》說,“炎帝者,黃帝之同父母弟”。《史記》亦是如此記載,只是更明確地說,黃帝就是軒轅氏;炎帝就是神農氏。

由此可知——炎黃二人的爹媽是誰清楚了;他倆為何一個姓姬另一個姓姜——因為生於不同水系之濱;二人的“綽號”也知道了——黃帝稱“軒轅氏”,炎帝叫“神農氏”。

請注意這二人“綽號”後面的“氏”字——上古時期,“姓”是族群之長”;“氏”則是“封國之稱”——被稱為“氏”,表明被“天下共主”的王,封給了某某區域的土地,還包括土地之上的臣民。古文獻不乏此類記載——如大禹,賜姒姓,氏有夏——後來的夏朝由此而來。

炎帝蚩尤,本為一人。

很長時間裡,有人認為這是兩個人。依據的,也是古籍。比如,《史記》和《大戴禮記》,都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又說擒殺蚩尤於逐鹿之野——給人以炎帝蚩尤是不同兩個人的印象。

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史》中,引經據典,分析了《史記》、《大戴禮記》、《五帝德》、《周書》、《禮記》、《鹽鐵論》等等,證明黃帝蚩尤,本為一人——認為是兩人的,實為對古文獻的誤解。

呂思勉先生還做了自我檢討,說他曾經認為,神農為河南農耕之族,軒轅是河北遊牧之族;阪泉、逐鹿之戰,乃北之遊牧之族南侵農耕之族。他說,經過更仔細的研究之後,知道自己錯了——新的結論就是——炎黃實為兄弟;炎帝蚩尤本為一人。

呂先生還考證了文獻中的阪泉、逐鹿亦為一地,其不在現在的河北,而在今江蘇銅山縣附近。

堯舜禹等,稍微複雜。

堯是帝嚳的兒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這一支的血脈傳承是清楚的。

到了帝舜,就稍有些麻煩。按照《史記》的說法,舜是黃帝之子昌意的第七代孫,為冀州人士。但是《孟子.離婁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下,率土鳴條,東夷之人也”。

據孫慶偉等學者的考證,舜的族群,原本應該在豫東魯西一代,後遷徙到現在的永濟一代,這才有了堯禪讓於舜的後話。

但是問題仍然來了——舜是不是黃帝的八代之後,如果是,他作為“東夷”的首領,就是因為“封國”而形成的族群;如果不是,那就是“東夷”族群和以黃帝為代表的“炎黃”或曰“華夏”族群發生了融合。

據徐旭升等學者考據,自炎黃至夏商,中原地區,包括再向南,長期存在著“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集團。其中,華夏和東夷關係始終比較接近。造成威脅的,往往是苗蠻族群集團。這樣來看,舜所在族群,隨原屬華夏一支,但因居於豫東魯西——屬於東夷範圍,因此有可能被歸入東夷“一類”。

學者們考證,所謂“東夷”,實為對生活于山東泰沂地區族群的概括。據說,古山東話的“人”,發音是“夷”。丁再獻等學者考證,公元前4600-前3300年間,山東的骨刻文中,已經有了“東”和“夷”字,屬龍山文化時期,恰好與炎黃二帝及後裔的年代契合。此時的“東夷”,泛指黃河下游的族群,與周以後的“東夷”有明顯區別。

孫慶偉等學者由此認為,堯舜禹的禪讓,包括大禹又禪讓給舜所在族群的皋陶和伯益,實際上是華夏族群和東夷族群的輪流執政。

大禹比較簡單,他的爸爸是鯀,鯀的爸爸是顓頊,顓頊的爸爸是昌意——大禹是黃帝兒子昌意的三代孫。這麼算,大禹反而比舜還長了至少四輩。看來,舜的身世的確有些可疑——因為禹的文獻記載更多,也有一定的考古證據做作證。 但是,對於本題目來說,基本清楚了——

黃帝炎帝,同為兄弟; 炎帝蚩尤,本為一人; 炎黃二帝,即為華夏; 堯居中原,黃帝之後; 舜稍麻煩,或為東夷; 禹屬華夏,禪讓有因。

炎黃二帝一直到大禹,是部落、族群聯盟,向王朝發展和過渡的時期。從古文獻裡可以看出,黃帝始稱“天下共主”,一直到舜,都是如此。大禹以後沒有“天下共主”的說法了。這個時期,也正是中華大地上的民族融合重點期。雖說存在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族群集團,但當時還未形成民族的分野,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文獻記載,禹伐三苗後,他的長輩祝融,反而去當了苗蠻族群集團的首領。華夏和東夷,這兩個族群集團的融合,更是愈加密切。再後來,苗蠻集團又迴歸中原,和華夏、東夷的融合也加速了。 可以得出結論,炎黃、堯舜禹,同為華夏民族最初的祖先成員,包括苗蠻亦是。周以後,這種民族融合仍然沒有停止。


一老沈一


我們中國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但是這個三皇五帝有好幾種說法,因此不能隨便給出答案,總之都是歷史上神話人物。這個問題就是包括了三皇五帝中的人物。


遠古時代離我們實在是太遠了,而且沒有史書記載。我們現在人,只能通過對遺蹟的發掘來查勘當時的蛛絲馬跡。


從我們現在發掘的上古遺蹟可以看出主要分為兩個文明,一個是黃河流域,一個是長江流域。我們從古代傳說和現實相對比,你會發現。黃帝的女兒曾嫁到四川一帶,而現代考古人員在那這次發現了三星馬王堆遺蹟。在浙江附近發現良渚文化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長江流域文明中,曾出現過一個發達的文明。我們有很大的理由相信這是炎黃二帝那時候的部落留下來的。因為我們知道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苗族一直居住在長江流域附近。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把長江流域的一些部落統一在一起成了一個古代的城池。也就形成了一個文明,也在現代留下了痕跡


而堯舜禹,我也猜測是黃河流域的文明。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我們的母親河。從夏商遺址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出,那時候的人們都是依靠黃河而生。

黃河孕育了夏商文明。而夏的開創者是啟,啟則是禹的兒子。而堯舜禹也是一代代禪位傳承下來的。所以說堯舜禹是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部落首領。而且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看著黃河的流向,就知道,在古代也曾出現過改道。

我們再從遺蹟的年代來看。長江流域的文明要比黃河流域的文明更久遠。長江流域是屬於三皇時期,而黃河流域則是五帝時期。文明的出現可能不分先後,但是發展的進程卻不一樣。所以最早的時候,是長江流域更加達到一點。在兩個文明互相擴張的時候,就出現了交流重疊,最後是吞併。所以,有一個部隊就此沒落,成就了另一個部落的崛起。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觀點和想像,不做任何依據。


歷史鹹談


因為這個是上古傳說,所以目前缺乏實際考證。

舉個例子,比如現在發現的陶寺遺址,一般認為是堯都,也就是堯舜時期的都城,但考古已經證實,陶寺遺址,是被石峁文化毀滅和征服的,而石峁文明,又有人說他是黃帝城,看起來是不是覺得很混亂。

如果按照這麼說,炎黃與堯舜是有可能並列的。當然石峁文化的身份爭議很大,目前還沒有確定。

按照現在考古學的說法來說,二里頭之前,或者說夏之前,文明發展屬於滿天星斗,也就是多個文明共同發展的,有炎黃文化的,也有其他民族文化的,而且其中一些的文化的進步程度不屬於炎黃。

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和炎黃曾經長時間征戰對峙的蚩尤,可能是現在發現的長江流域的文化聚落良渚,從考古的蔣莊遺址可以得出,良渚的文明曾經長時間與炎黃的紅山、大汶口文化對峙征戰,時間長達上千年,(這個我頭條號有專門的文章,喜歡可以關注我一下去看看。)

所以在那個時代文化的傳承是多源的。

而且其中還有一個比較奇怪的地方就是商代的甲骨文中沒有夏朝的記載也就是商代人不承認夏,而商代是一直存在的。

這裡先不說夏朝是否真實存在,只是按甲骨文的記載,如果夏存在的話,那麼商人和夏人就是彼此並存的,是並列關係而非夏朝統治商,商推翻夏。

再加上類似三星堆這樣的,古代多源流文明的發展其實很普遍。哪怕到了春秋戰國,比如秦國圖騰是龍,楚國是鳳,巴國白虎,都還是多源流的,只是秦始皇最終大一統才歸為一體。


葉飄刀


炎帝和黃帝是二兄弟,都是熊國國君帝俊少典的兒子。姬妃附寶為其生下黃帝后,專寵兩娘母,與妃子任姒(炎帝母)的孃家嶠(?)氏族發生爭執,炎帝被冷落。

炎帝母親任姒告誡:一定要懂得吃苦,要做對民有益的事情。炎帝一番努力,醫術和醫藥使民獲益。最終成為農神。

請看巜帝王世紀》寫道:"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仼姒,有嬌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烈)山氏。

神龍嘗百草乃是指炎帝。

黃帝(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共主。五帝之首。本姓公孫,後改姫姓。故稱姫軒轅。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昇天圖)

(黃帝生活地方)
(軒轅黃帝元妃(嫘祖陵,位於綿陽市鹽亭縣)墓)

(元妃(嫘祖)墓俯看)
震驚世界的發現,圖中鳥為玄鳥,商人祖先為"契",契的母親去河裡洗澡,見到玄鳥(燕子)落蛋,其母拾玄鳥蛋呑下肚,有孕,生下兒子契,故商人以玄鳥為圖騰。圖中蛇身人面像皆與黃帝有關

炎黃二帝與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最後二帝聯合在涿鹿聯合作戰,斬首蚩尤,所以炎黃二帝和蚩尤是敵對關係。

興隆窪文化中期至紅山文化晚期文物。距今8000年~5000年。
三個祼女應該是5000多年前陶土燒成,她們抱在一起,我的分析是面對洪水侵襲,或者無可奈何地"抱團取暖",或者是淹死後的形態,使先古藝術家浩然長嘆,乃燒製成形紀念。

現在談堯、舜、禹

堯繼黃帝后的部落首領,由於洪水氾濫,派禹的父親鯀去治水,幹了九年,治水失敗,被堯的兒子舜殺了。又派禹去治水,禹採取疏、堵結合的辦法,治水成功。

舜老了,提出接班人問題,根據對民族的功勞能力,一致舉禹為首領。禹老了,在接班人問題上大家又推舉先朝元老兼法官皋和禹的大臣、老資格伯益作首領,但是由於不可抗力,均未成功,禹的兒子一一啟,請各位記住這個名字,藉助父親權威,並搞了一點陰謀,終於登上王座,並建立夏朝。

夏朝的建立意味著這之前的規矩:"傳賢不傳子"的"禪讓"制度破壞了。

至此,夏、商、周開始了近三千年歷史。中華民族的歷史更加燦爛和輝煌。

小篇盡最大力量終於完成悟空問答,真叫我惶恐萬分,因為先古歷史有些是有爭議的,比如文中"華陽"地名,"連山"名稱,都有爭議,本人文化有限,還望各位指正,不對之處,多包涵。


良人執戟2


現在我們中國人一般稱自已的國家為中華民族、華夏民族等,那麼,追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上古時期最早的祖先是誰?部落首領之間為爭地盤又發生了那些戰爭,這些典故與傳說對於我們後世子孫所瞭解的是知之甚少。這就要給大家介紹上古時期的六個重要人物:1、炎帝 ,2、黃帝,3、蚩尤,4、堯,5、舜,6、禹。

黃帝



首先談一下蚩尤,蚩尤是上古時期九黎部落的首領,傳說他是熊和鳥的化身,力大無窮,驍勇善戰,他統治的地域在今河南東及山東部分地區,沿黃河流域水系,這裡被稱為“九黎之都”,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兄弟,個個能徵貫戰,身手不凡。蚩尤擅長冶鐵、冶練技術,尤其在古代兵器研製方面有特長,因此後世稱其為“武戰神”。

蚩尤



其次談一淡炎帝。炎帝姓羌,炎帝部落是個以牛為圈騰的民族,早期活動於渭水流域,後遷徒於黃河中下游地區,進入蚩尤統治的地域,蚩尤就率領族人與炎帝展開決戰,炎帝戰敗。



後來炎帝不甘失敗,遂聯合黃帝組成統一聯盟,共同對戰蚩尤,雙方在涿鹿(今河北西北一帶)展開大戰,雙方都請天神助陣,呼風喚雨,磙石火攻,直殺得個天昏地暗,海水染紅。這一仗顯示了聯合作戰的威力,蚩尤戰敗,八十一個兄弟無一倖存,黃帝取得了最後勝利,被部族推舉為“天子”。



黃帝后來又降服了炎帝,使他成為黃帝部落的一個分支,因此,黃帝成為上古時期統一部族的首領,有著極高的威望,進入龍山文化的晚期,在部族中又相繼出現了幾個有名望的部族首領,即堯、舜、禹,從堯時代已經實行領地分封制,到舜的時代又實行禪讓制,舜將帝位禪讓給了禹,而禹有私心,他推行的是世襲制,將帝位最終傳給他的兒子啟,當時,中國的奴隸制國家體系逐漸形成,自啟以後的四千多年間,中國曆代王朝的更迭一直沿用世襲制的體制進行權力交接。



最後要說明的是: 炎帝、黃帝、蚩尤是相對獨立的部落,而堯、舜、禹是上古時期比黃帝較晚的部族首領,他們與黃帝的關係則是一脈相承的。


人生探索號


不能在歷史中說遠古,只能在文化中說遠古。

中華遠古歷史基本上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這種歷史中有大量的神話而不可能被史學界認可。他的意義在於文化上民族的歷史,傳送過程中加入了很多後人對先人的嚮往,是傳說有了很多不可靠的內容。但對於這類歷史我們不能簡單的認定其不可靠,因為這類歷史不能證實,也不可能證偽。就起本身很難判別。但從一般人類進程看,世界遠古文明基本都形成於河流、平原。中華遠古文明應該起源於黃河流域下游的華北平原。黃帝來自陝甘區域的渭河流域。炎帝傳說比較多,相互之間也有很多的矛盾。關於炎帝有神農氏、黃帝之弟、南方部落首領比較多的傳說。我認為炎帝神農氏說法相對可靠。炎帝神農是當時中原之地主宰,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源。

來自西北部落的黃帝在中原戰勝神農氏,兩個部落合併形成新的部落,這就是華夏一族的前身。這次勝利也可看成第一次華夏被入侵。就世界歷史看,河流平原文化受周邊遊牧文化侵略,而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這是人類世上常見的事兒。炎黃之戰體現在傳說裡的就是阪泉之戰。

蚩尤九黎部落首領,與炎黃部落爭奪華北平原,蚩尤部落戰敗,蚩尤核心部落被打散退出華北平原,而部分留下來部落成為以後的東夷部落。應該還有一部份作為戰俘或戰利品融入炎黃部落裡。現在華北一些地方還有蚩尤崇拜,有些人也認為中華三祖,炎帝、黃帝、蚩尤。

關於中華遠古歷史“三皇五帝”的傳說也有多版本。我選擇了“三皇”是伏羲、神農、黃帝,原因是三皇是不同部落政治的開啟者,“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五帝是黃帝開啟的部落政治的五位天下共主。禹繼舜成為天下共主。幾乎所有的“五帝”版本都沒有禹。

一般傳說都把“五帝”與黃帝有血緣關係,這可能後世傳說中依據家天下的傳承方式安排了“五帝”繼承方式。部落政治很多共主都是天下部落首領推舉出的,並沒有父子、兄弟間直接傳繼。蒙古人的烏里臺大會、滿清早期的八王執政 都是帶有部落政治的特點。中國儒家推崇的堯舜禪讓,其實也是在老主未死,新主既任的推舉制現象,經傳說裡篡改美化成禪讓。

大禹傳說比炎帝傳說更加豐富,各種傳說相互矛盾更多,還有很多傳說自身都有很多矛盾。在禹的不同傳說中,禹的出生地、死處、活動區域都有不同的說法。現在很多歷史學界專家認為大禹的傳說是不同的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後,將自已原來民族中的治水英雄改編而成。無論氣象、地理、地質學都有很多證據,地球曾經歷過多次大面積的水患,而各民族都有治水英雄,民族在融合,傳說也在這種民族融合中融合,變成了很多不同形象、身份的大禹。

遠古傳說多版本,各說各的話,我們也很難根據一本書去說歷史,史記雖為二十四史之一,但他的遠古傳說也只算其一家之言。

我們在文化上怎樣看待那段歷史?應該在大體上把握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特點和民族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各種傳說中理清歷史脈絡。

首先一個民族都在一直融合,民族融合,文化也在融合,民族文化也比定帶有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原中華文化的形成,他也在不同時期融入其他文化。二遠古歷史時期,是部落政治,部落政治與家天下的朝廷政治不同,天下共主,權力遠遠小於家天下的皇帝。共主應該是其勢力、威望公認得到認可。誰為天下主,並非能主宰天下。堯、舜、禹都有其他部落的傳說。但中華文化有一個明顯的傳承途徑,他僅僅是一種融合的方式。我們很難去認識遠古的當時,古代時期的蒙元、滿清統治,並沒有改變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只是出現了另一種的融合。








耕讀186


對於炎黃蚩尤與堯舜禹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有點撲索迷離,商周所傳夏朝以上的記載都是後人編造添加的神話傳本,因為夏朝以上的歷史是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

我查過我方姓家譜的第一世祖,雷,襲父封邑為農事官。雷,(方雷氏)(神農氏)炎帝第八代孫(第八代炎帝)榆岡之長子。岡帝兄蚩尤作亂,雷隨軒轅(軒轅帝,姬姓)避姬水之上,聯合先帝兵將破蚩尤於板泉,假攝於鹿山,天下大定。雷召父帝之位讓而不受,讓位軒轅(黃帝),雷受封為左相,封於方山府(河南郡)食邑二千戶,以封地方山方為姓,雷為方氏始祖也。

家譜記載我只能長話短說一點點,由此看來在漢文字創世之前,家譜是代代口傳聲授的,這個應該不像也沒必要像後商周時期那樣為歷史造假的。

那麼以此記載炎黃蚩尤之間的關係很清楚了,炎帝是華夏民族的首領,稱神農氏,蚩尤是第八代炎帝榆岡的兄弟,而他為奪帝位而作亂造反,八代炎帝榆岡長子雷,避亂於姬水,和軒轅(姬姓)聯合起兵打敗蚩尤,後應該雷接父榆岡為帝,但軒轅功勞大,是他收復了華夏巨亂之變,所以雷讓帝位於軒轅,軒轅就成了黃帝。而雷受封為左相,封邑於河南方山。

而後的堯舜禹是軒轅黃帝的後代,所以和炎黃也可說是一家人,雖然是兩個不同姓氏家族,但都是華夏漢族兄弟,而且也是同屬於一個文明體系,而雷(方氏)歷代子孫都在朝庭任重職,輔助朝庭執政治國,所以也可說黃帝之脈也是和炎帝大同一個文明體系,這也就是華夏文明,並未單獨偏離去各自發展,走出華夏文明,使中華文明傳承了五千年至如今。

而且黃帝吸取了炎帝后裔蚩尤封蠻地而造反作亂之鑑,傳封位都是向優的,像禹就是治洪水三進封地至家而不進的大義大智之人,所以得傳帝位。也因此而使夏朝文明傳承千年才被商取代。











方秉潮


華夏曆史遠古文明形成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早期的歷史沒有記載盡憑口口相傳。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相信一定早巳經深入人心。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之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中國在夏朝之前的歷史是堯舜時期,傳說的時代:三皇五帝,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三人,五帝一般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自三皇至五帝最少不下數千年。“炎黃”是傳說中遠古時期中國的兩個大部落首領。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他們居住在中原。蚩尤為九黎族首領。與炎帝發生長期而又激烈的部落間衝突,最後炎帝落敗後逃跑到涿鹿。 得到黃帝族援助,炎皇二帝聯盟傳說利用最早的指南針攻殺蚩尤擺下的迷霧陣。正式定居中原地區。炎黃二帝從此被尊為華夏文明的始祖。而漢族為炎黃子孫。堯舜禹屬於原始部落時期繼炎黃二帝之後中國又出現的三位聖賢。堯屬於黃帝后裔這屬於傳說部分。真正有記錄的歷史從夏朝開始。中國的歷史上“家天下”就是從夏朝建立,夏朝是中國史記上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史記上記載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相傳從堯開始到舜禹時,部落聯盟內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聯盟的共主。如堯老時,因子不屑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把王位禪讓給禹,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但是對於夏朝之前卻沒有記載。對於這段歷史史記上也沒有記載僅憑口口相傳,我們稱他為遠古時期。夏朝之前是三皇五帝的朝代。


居士恆光火炎焱燚


華夏一般指黃河流域的中原民族,蠻夷一般是中原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稱呼。 那麼蚩尤與炎黃究竟哪個是華夏那個是蠻夷?我們說蠻夷是中原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稱呼。這放在當時貌似不成立吧,黃帝炎帝就是兩個部落長,蚩尤也是一個部落長,他們的戰爭就是部落之間相互攻伐,連個中央政權都沒有,炎黃部落有何資格稱蚩尤是蠻夷?再別說後來蚩尤被打敗後,整個部族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那又何來華夏蠻夷之分?

堯舜禹、夏代的歷史基本可以斷定是周代偽造的,而三皇五帝基本可以斷定是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託古改制”發明的。 因為周人曾是商王的臣子,為了給自己推翻商王找個正義的歷史依據,就杜撰了夏朝,說商朝也曾是夏的臣子,所以商能反夏,周就能反商,夏王的名字也都跟商王類似,大量使用干支。 二里頭遺址裡基本上是石器和陶器,建築水平也只是茅草屋和地穴。實際上,不管是不是夏朝,那都只能算是開山階段。 所謂的夏朝根本不存在,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夏朝是一個覆蓋中原的王朝。二里頭的那個酋長一樣的小城邦到底有多大控制範圍都說不清楚,就來扯淡什麼夏朝?最早的文獻詩經裡也沒有夏朝,只提到大禹平復水土就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了。


炎黃創造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起點,蚩尤應該是漁獵文化吧,或者也是農耕文明但不代表先進文化,被擊敗後,一部分被併入炎黃部落,一部分南下長江流域中上游,成為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


劉大寶Jack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