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被誤會的歷史知識?

你白哥哥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讀歷史的過程中,如果只從一個角度來看歷史,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結論,造成誤會的歷史知識被別人笑。所以以史為鑑認為在分析歷史問題時多從其他角度看看。

今天以史為鑑就講三個容易被誤會的歷史故事

一,漢代基本上皇帝都有男寵


漢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開疆擴土最大的時代之一。大漢威武的羽林軍充滿了陽剛之氣。漢武大帝也被認為是文治武功都極為出色的千古一帝。

但是漢代皇帝卻基本上都有男寵,普遍有好男風的風氣。

漢高祖劉邦有男寵籍孺;漢惠帝有男寵閎孺;漢文帝有男寵鄧通;漢武帝有韓嫣、李延年、衛青、霍去病。。。漢成帝有男寵張放;

最誇張的是漢哀帝,漢哀帝對他的男寵董賢好到什麼程度了呢?都要準備禪讓帝位給董賢了!

而且漢代皇帝不會因為喜歡男寵就遮遮掩掩,男寵也不會羞羞答答。漢成帝的男寵張放在成帝死後,活活傷心哭死,也是真愛了。

二,勒石燕然的竇憲是個奸臣


提到漢代軍功,就必須說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竇憲的“勒石燕然”。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功績斐然的一筆。

但是竇憲其實是因為什麼才主動領兵作戰呢?

因為竇憲妹妹是皇后,竇憲成為外戚後目中無人,囂張跋扈,連公主都不放在眼裡。

竇憲還特別小心眼,睚眥必報。謁者韓紆當年曾經審判過竇憲的父親竇勳的案件,竇憲居然令人將他殺死,割下首級在竇勳墓前祭奠;

都鄉侯劉暢來被太后召見了幾次,竇憲就怕劉暢分了他的權,派遣刺客殺了劉暢。

竇憲因為這事被太后懲罰,自己也覺得過分,就請求帶兵去打匈奴,勝利就回來,敗了就死在匈奴。結果此時的匈奴早就被打怕了,竇憲擊敗匈奴,勒石燕然,獲得大功,於是更加囂張。

整個朝政都在竇家人的把持之下,陰謀造反。後來被漢和帝一網打盡,逼其自殺。

三,大才子孔融其實沒啥本事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過,而且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大才子。

但是孔融寫文章名氣雖大,在實際治理地方和領軍作戰方面可以說是一無是處。被當時和後世許多人評價為志大才疏。

孔融最早因為勸諫董卓,被董卓故意派到黃巾之亂最為嚴峻的北海去治理地方。

孔融到了之後,不是休整城池,加大軍隊建設,反而按照儒家思想,積聚民眾,推廣儒學,成立學校。結果黃巾來一次,孔融就大敗一次。後來被管亥率幾萬人給包圍了,還是太史慈孤身突出重圍向劉備求救。結果劉備率領三千士兵就打跑了管亥。

孔融在北海六年,軍事、政治、治理地方等事情上一件都沒用搞成功,最後也只能投奔在曹操麾下寫寫文章。

可是孔融還要自命清高,看不起曹操,在屢次三番譏諷曹操,終於惹來殺身之禍。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中斷、有完整的歷史可以研究的古國。得益於系統的史書記載和民間流傳的野史,很多歷史故事也流傳到今天。但是歷史本身就是錯綜複雜、盤結交錯的,古代又不像現在一樣有互聯網,所以很多史實會被人們誤傳。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十個最容易被誤會的歷史知識:

一、堯舜禹的禪讓並不簡單

禪讓制是遠古時期權力更迭的形式,也被認為是公天下的始祖。但實際上,堯舜禹的禪讓並不如我們認為的那樣。黃帝相繼打敗炎帝和蚩尤後,成為了中原的霸主,成功登頂帝位。之後,黃帝將帝位傳給孫子高陽,這個高陽也就是後世所傳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死後,帝位傳給了他的“族子”帝嚳,帝嚳死後,他的兒子“摯”繼位,但摯執政不善,被大臣們罷免,摯的弟弟放勳登上帝位,也就是後世所成的堯,傳說中禪讓制的開創者。

大家可能聽說過,堯有一個兒子叫丹朱,丹朱頑皮兇狠,經常在外惹是生非,堯只要從民間挑選繼承人,挑來挑去選了素有賢名的舜,並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因為這事,丹朱還起兵鬧了一陣,最後是舜帝完勝。之後舜的兒子也是個頑劣不堪的人,舜只好效仿堯將帝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禹又是皇帝的玄孫、顓頊的親孫子。

說到這裡應該很明顯了,遠古時期的帝位實際上是在皇帝家族中傳承,唯一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舜還是堯的女婿,實際上帝位並沒有傳承給外人。帝位傳承基本上是在“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之間的近親傳承。

不過我們也得肯定禪讓制開創了歷史的先河,也是現代民主制度的雛形,堯舜禹都是名副其實的賢君,禪讓制也配得上這麼高的美譽。

二、項羽沒有燒阿房宮

我們高中都學過一篇古文叫《阿房宮賦》,杜牧在文章中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於是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歷史故事就此流傳開來。實際上,項羽並沒有燒阿房宮,阿房宮至秦朝滅亡都還沒有建成。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曾大興土木,動員全國建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蹟,最著名的當屬萬里長城、兵馬俑和阿房宮了。與長城和兵馬俑不同,阿房宮並沒有建成。

考古工作者在秦阿房宮的遺址發掘出一大片保存完好的秦代板瓦和簡瓦,阿房宮前殿輪廓首次清晰的出現在人們面前。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阿房宮未成”“室堂未就”,又在項羽本紀寫到,項羽燒燬的是咸陽宮殿群,並沒有記載項羽燒阿房宮的歷史。項羽這個鍋一背就是兩千年。

三、李鴻章替清朝背了一輩子的鍋

李鴻章是晚清名臣,他和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組成了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成為晚清最後的四大基石。與左宗棠等人不同,李鴻章身上的罵名比其他三位加起來都多,但我認為,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為清朝背的鍋。

李鴻章此人極有才華,在19世紀60年代,他與張之洞等人極力主張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以強盛自己的國家。為此,李鴻章嘔心瀝血,整日為了洋務運動而奔波,洋務運動也為中國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李鴻章親自組建的淮軍也為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所創立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也極大的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步。可是好景不長,甲午海戰爆發,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海軍正面硬剛日本海軍,可是由於李鴻章的指揮失誤,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廷遭受了極大的損失。《馬關條約》的簽訂更是讓李鴻章淪為千古罪人。

當時中國四周強敵環繞,俄國覬覦新疆已經不是一日兩日了,清廷為了是否收復新疆展開了激烈辯論,以左宗棠為首堅決要收復伊犁,以李鴻章為首的卻認為國家重要之處在海疆,陸地邊疆不重要。最後慈禧太后採納了左宗棠的意見,左宗棠抬著棺材,抱著必死之心終於把伊犁收復,避免了國家的分裂。同時,李鴻章再次被抨擊為賣國賊。這兩件事把李鴻章徹底打為漢奸、賣國賊之列。

這裡講一個小故事,李鴻章前往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李鴻章在街上被槍擊,隨後李鴻章利用自己遇襲的機會,積極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周旋,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一些損失。而且簽字的時候,李鴻章沒有籤自己的名字,而是簽了一個“肅”字。李鴻章的爵位是一等肅毅侯,他不簽名字就是為了不留下千古罵名,不願意再為清廷背鍋。

而且甲午戰爭失敗後,慈禧太后問罪於李鴻章,所有的軍機大臣都都為他喊冤: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

當時的清廷已經腐朽不堪,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已經全面落後於歷史潮流,換一個人也不能比李鴻章做得更好地,時代使然,非鴻章之罪也。所以說,李鴻章縱然有過,但是對中國也有功,不管是功大於過,還是功不抵過,都不能把李鴻章定義為賣國賊、大漢奸。

四、潘仁美是大宋名臣

楊家將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了,關於楊家將的影視劇也層出不窮,我們甚至能將其中的情節倒背如流。楊家將自古以來就是忠烈的代名詞,七子去,六子歸的故事也讓無數人落淚。而與楊家將處處敵對的潘仁美就被人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奸佞的代表。實際上,潘仁美非但不是奸佞,而且是大宋的名將。

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為北宋赫赫有名的開國名將,是一位有勇有謀、頗有才幹的年輕將領。趙匡胤登基稱帝的聖旨也是潘美曉瑜天下的,而後潘美又但其入長安,迫使當時有異心的袁彥入朝,趙匡胤對其也是信賴有加。後潘美因為北伐契丹有功,被封為代國公。

由此可見,潘美在歷史上是一個有著赫赫戰功的名將,絕不是影視劇中潘仁美那種人。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潘美這種文武雙全的大將其實是不多的,到了文學作品中,居然成為了史上第一大奸臣,不得不說是歷史第一大奇冤了。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這麼多,歷史上很多事情不能用讀書時候的眼光去看,很多歷史事件都遠超書本上所寫,我想,這也是人們不斷探求歷史,不斷挖掘歷史真相的動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