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爲強大?

文|鄰章

過去幾年,在鋼鐵俠、復仇者聯盟等影視作品和AlphaGo在圍棋上戰勝李世石以及國內外科技公司“AII IN AI”戰略的輪番轟炸下,人工智能不僅成為了幾乎所有科技互聯網公司所宣揚的DNA,更是走進了普通用戶的茶餘飯後。

但事實上若我們回首當下這輪人工智能的發展熱潮,有一個問題卻始終縈繞在大眾心頭: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為強大?

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為強大?

關於這一點,諸多大佬對此未來持以悲觀態度。

有硅谷鋼鐵俠之稱的埃隆•馬斯克,可能是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人工智能悲觀論者。在2014年起,其就不斷對外宣稱人工智能威脅論。諸如“我們需要萬分警惕人工智能,它們比核武器更加危險!”、“藉助人工智能,我們將召喚出惡魔。在所有故事裡出現的拿著五芒星和聖水的傢伙都確信他能夠控制住惡魔,但事實上根本不行”、“人工智能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人工智能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一個不朽的獨裁者,人類永遠都無法擺脫他們的統治”等等言論層出不窮。

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為強大?

而與馬斯克人工智能威脅論針鋒相對的當屬馬克•扎克伯格了,二者甚至為此而交惡(前段時間,Facebook深陷用戶隱私洩漏事件時,馬斯克鼓動人們參與刪除Facebook活動)

作為人工智能的積極鼓吹者,扎克伯格在許多場合說到:“我不能理解那些總是對AI唱反調,試圖鼓吹末日的人,他們的言論很消極,在某些方面我認為極其不負責任。”、“人類總是畏懼人工智能在未來會失控而傷害人類,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真的能夠挽救人類的生命。”而其在自己的住宅裡更是自己動手製造出了一個與漫威電影中同名的人工智能助手賈維斯,用以完成一些個性化推薦、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方面的工作。

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為強大?

當然,在極度的悲觀與樂觀之間,更多的是屬於中間派,所持的觀點是:需要對人工智能進行合理的運用,要能夠對其進行良好的駕馭

諸如比爾·蓋茨就認為:“人工智能需要進行良好駕馭,如果能夠進行很好的駕馭,人工智能便能夠為人類造福,反之則會成為未來幾十年會發展成為人類的心頭大患”,微軟現任CEO納德拉在此前回答“科技是讓人類變得更強大,還是取代人類?科技是幫助我們保護我們永恆的價值,還是準備破壞它?”這個問題時,也談到“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於科技能夠為我們人類做什麼,我們公司也很樂觀”。

而在此次召開的Build2018開發者大會上,納德拉在主題演講上首先就強調微軟AI研究的三大基本原則——“隱私、責任與道德”,並宣稱在微軟組建AI道德委員會。

而就AI目前發展來看,悲觀者所的擔憂還尚未顯現端倪,但樂觀者所期待的AI賦能行業,彰顯能量的事情正在顯現,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科技予力眾生,而從這個層面來說,AI正在朝著好的一方面前進。

過去幾年,在微軟的Build開發者大會上,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溫情一幕——微軟利用自家技術幫助殘疾人重新獲得能力。

諸如在2016年的Build開發者大會上,微軟發佈了一款名為Seeing AI的應用程序,使用AI技術(音頻描繪)幫助盲人或視障人士描述用戶周圍的世界,讓他們能夠聽到出現在面前的人、物體和文字的描繪,甚至能夠做到對一個人的年齡、情緒狀態和麵部特徵進行描述,以此幫助盲人“看見、瞭解”世界,告別黑暗。

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為強大?

再如,與Equadex合作,利用微軟Azure功能以及認知服務API,提供了一種語言的視覺表現形式,將機器學習納入到其Helpicto應用程序中,幫助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的兒童會學會與人溝通和表達。

而在今年的Build大會上,微軟又推出了一項名為AI for Accessibility的計劃,將在未來5年投入2500萬美元用於資助利用人工智能幫助殘疾人士的方法 ,如實時語音到文本轉錄,視覺識別服務和預測文本功能。

無獨有偶,在此次谷歌I/O2018開發者大會上,谷歌也利用其AI技術賦能醫療研究和弱勢群體。諸如在醫療領域,Google 開發了一套神經網絡,它能通過眼部醫學造影來探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如今,谷歌的深度學習模型已經能夠利用同樣的造影圖片,高度精確的預測一位病人未來心臟病和腦淤血的發病風險。而在幫助殘障人士方面,谷歌將摩絲密碼融合到鍵盤中去,用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無法正常表達的殘疾人與外界溝通。

當然,在國際科技巨頭利用AI技術幫助殘障人士等重獲能力的同時,國內科技巨頭們也在利用AI技術賦能,諸如此前國內就有北京工業大學的幾位大學生利用百度的PaddlePaddle開源平臺提供的AI技術,為果農製作了一個智能分揀機,幫助果農實現了水果(桃子)的智能分揀。

人工智能是會取代人類,還是讓人變得更為強大?

如此種種,都在彰顯著AI正在朝著賦能眾生的一面走去,而在此,當下許多對於人工智能的恐懼,似乎頗顯得有些杞人憂天了。而回溯歷史,事實上我們也能夠發現這樣的一個現實——技術恐懼總會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或是革命而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帶來了效率極大提升,卻被當時的手工業者視為惡魔,認為是導致其貧窮的根源,乃至發生了以搗毀機器為主的“盧德運動”,乃至在文學創造上,也出現了對科學技術的邊界擔憂,最為著名的或許就是被後世稱為科幻小說鼻祖,被視為是技術恐懼代名詞的《弗朗肯斯坦》。

但200年過去了,這部小說中所呈現的人造物毀滅造物者的情節卻並沒有出現。反而是機器正在服務賦能人類,使我們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這裡,事實上對於人工智能,我想他也應該會遵循這一發展路徑,其在未來的發展中,並不會出現所謂的威脅論,而會是賦能大眾的好夥伴。

注: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本人系獨立撰稿人,騰訊科技2016年年度新媒體,關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文章在虎嗅、鈦媒體、界面新聞、百家號、搜狐科技、騰訊、雪球、品途商業評論、今日頭條等30餘家平臺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