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有的產品可以維繫百年而熱度不減,譬如可口可樂;

而有的品牌歷經百年不衰,卻突然斃命,譬如諾基亞;

甚至在互聯網產品裡,有不少短期爆品的出現,卻也難逃消亡。

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到底是這一屆用戶不太合格,亦或是產品生命週期的風水輪流轉?為什麼上一個月還在熱銷的產品,這個月就賣不出去了呢?為什麼用戶不再喜歡你的產品了呢?

或許你會說:“因為隔壁家的產品砸錢做廣告,做活動,價格也比我們便宜,搶了我們的用戶。”

當然,這個答案也不能說是錯誤的,因為價格確實是影響銷售的一個主要因素,但卻不是唯一,也不是最核心的原因。市面上比可口可樂低價的碳酸飲料並不少,卻沒有任何一款產品能與之匹敵,這又是為什麼呢?

過去,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一直強調要讓顧客忠誠於你的產品,讓顧客離不開你的產品。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可口可樂這種近乎壟斷型的飲料公司,市面上依然有著數十款同類競品,用戶的可選擇性很多,沒有哪一位顧客會覺得自己離開可口可樂就不能活了,即便沒有可口可樂,還能喝百事可樂或是其它可樂飲料。

但憑什麼可口可樂一百年不改口味,依然霸佔市場呢?

因為,可口可樂並沒有讓顧客忠誠於產品,而是讓產品忠誠於顧客,滿足顧客的需求,讓顧客在產生購買需求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想起你,這就是真正的忠誠度,因為你無法讓用戶離不開你,強制性捆版用戶也會適得其反,

曾經的諾基亞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在諾基亞和塞班系統繁盛的時期,諾基亞的忠實用戶遍地都是,甚至有不少用戶信誓旦旦地說著:“非塞班和諾基亞不用”,可如今,那些忠誠用戶去哪裡了呢?怎麼就拋棄了諾基亞呢?

當然,準確的說,並不是用戶拋棄了諾基亞,而是時代拋棄了諾基亞,是諾基亞自己拋棄了自己。因為當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同類更優秀的產品會越來越多,用戶也並不會因為一個品牌而完全依賴你,他會選擇智能化體驗更好的蘋果、華為或是性價比高的小米等等。

總之,不要妄想消費者忠誠於你的產品和品牌,你需要做的就是升級優化自己的產品,產品做好了,其它諸如定價、營銷、推廣、渠道等等輔助方面就能水到渠成了。

而關於產品的優化策略,其實可以嘗試一下“算法策略”,也就是數學領域中的加減乘除:

加法策略:挖掘用戶潛在需求

代表:海底撈、瑞士軍刀

產品的加法策略,實際上就是為產品增加更多強相關性的需求,讓產品變成一箇中心化的網格功能體系。

比如海底撈,圍繞核心火鍋的產品線,輻射出餐桌服務、等候服務、小遊戲、零食瓜果等增值體驗,而且相關性都是比較強的,這一點,類似於瑞士軍刀,從最初的螺絲刀+開罐器逐步融合剪刀、鑷子、平口刀等多種微型工具,成為一款萬能的戶外必備工具。

在做產品加法的時候,首先要明確產品自身的核心價值,比如海底撈火鍋,其產品核心就是吃火鍋,而吃火鍋往往客桌時長較久,從而導致排隊等候的時長也不會太短,長時間的等候,而且多數是逛街之後或是下班之後餓著肚子去排隊,這時候,用戶的需求就是坐著休息、吃點零食既不餓肚子,又能留著胃口去吃火鍋,而海底撈正好提供了用戶的需求服務。

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減法策略:極致化品牌體驗

代表:蘋果、無印良品

減法策略多見於工業設計相關的領域,以“大道至簡”、“簡約不簡單”的核心改變為主,通過削減不必要的累贅功能、以最簡約的造型,最精緻的功能呈現給用戶。

有人說,蘋果只有兩個時代,一是喬布斯時代,另一個是其它。因為在喬布斯之外的蘋果時代,蘋果有許多累贅的產品線,產品功能也過於追求多樣化,導致蘋果的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精),而在喬布斯時代,直接砍掉過半的產品,集中人力財力在核心的手機及電腦產品業務,並將整體的產品設計風格改成了極致簡化,而這也讓蘋果的簡約風成為手機界的風向標。

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乘法策略:讓產品品牌效益倍增

代表:可口可樂、優衣庫

乘法策略相比於加減法,乘法的數值跨度要大得多,增益也會更明顯,但並不是單純的兩類產品的簡單相加,而是在自身產品屬性的基礎上,融合另一種或者多種額外屬性,可以理解為產品的跨界融合,最常見的,就是產品IP化。

眾所周知,可口可樂的核心產品只有一款,一百年不改口味的經典味,雖然偶有推出其它低糖、水果口味,但也僅是補充作用,銷量對比於經典款,完全不值一提,而既不做加法,又沒有減法的可口可樂,憑什麼在眾多競爭者中熱賣百年呢,原因大概就是產品的IP化。

不同時期都有不同時期的熱門IP,最常見的就是運動和影視,如今還有遊戲,而可口可樂往往會結合這些品牌進行跨界融合,譬如世界盃國家隊款、復仇者聯盟款、英雄聯盟款、甚至是中國城市款。

不同品牌的粉絲用戶,往往會相互融合,促進彼此消費,實現產品相乘帶來的倍增效益,優衣庫前陣子的漫威、JUMP款短T,不就是這樣賣斷貨的嗎?

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當然,也有人會問: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產品需要用那種算法呢?

確實如此,加法和減法都很好,但卻是相反的策略,到底該加還是該減,具體需要根據品牌自身的定位和產品的功能而定,隨便的結合,並不能解決問題,而單純的減少,可能也會毀滅自身的優勢。

而在這裡,當產品需要改變的時候,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用戶在現實中的體驗與理想的產品構想之間,存在哪些衝突。

譬如一臺風扇,用戶的理想是風扇的風力能根據周邊環境自動調整,如夜間入睡前風力大,入睡後降低風力,避免吹風過多感冒,那麼,理想產品就是智能化的風扇,增加溫控感應處理系統,便可觸達用戶的理想需求。

又或是一個簡單的電視機遙控器,現實體驗是遙控器上面有很多按鍵,而且大多數功能,估計電視機換代了都沒用過,甚至稍有不慎,按錯按鍵,還會導致一些問題的出現,那麼針對這個衝突,遙控器基本上已全部改成了功能單一化的界面,減少了大多數的按鍵,將一些不常用功能隱藏在“設置”單個按鍵中。

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當然,你可能也不知道你的產品什麼時候會有衝突,什麼時候需要改變,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你的產品肯定會有衝突的那一刻,而能提前預知並做出策略改變,就會增加用戶對你的喜愛。

這一點,就離不開現在最流行的一個詞語:數字化。

微信、支付寶每年的數據報告就是一個很好的數字化結果導向,根據用戶每年的偏好,及時做出產品升級調整,哪些功能幾乎沒人用的,直接砍掉,高頻的功能,以前都是三個頁面才能跳轉的,直接改成單獨按鈕,這些都是通過後端數字化驅動改變的結果。

用戶不僅拋棄你的產品,還一笑而過(產品算法策略拯救一下?)

最後,產品能否賣得好,並不只是在算法策略上的改變就能全盤影響,除開產品本身,還有渠道、推廣、運營等等多個方面,整體上的關聯,才是最終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