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了解華爲私有雲

我們知道,雲計算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三塊。我們普通消費者和小微企業一般用到的雲計算屬於公有云範疇,而私有云一般針對的是政企等大中型客戶。

對於公有云,國內領先的主要是阿里雲和騰訊雲,國外領先的是亞馬遜、微軟、谷歌這些科技巨頭。下面這張圖顯示的是2018年第一季度各個地區公有云市場的排名。

一文帶你瞭解華為私有云

可以看出,全球領先的公有云廠商前五名分別是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IBM。在亞太地區的排名中,我們還看到了騰訊雲的身影。然而我還沒有在榜單上找到去年剛成立的華為公有云的名字,畢竟成立才一年,希望華為公有云能早日出現在世界五朵雲中吧。

與華為公有云不在亞太地區前五的弱勢處境相對比,華為私有云就顯得格外牛逼。根據IDC報告,2017年華為私有云解決方案在中國政務雲市場、中國大數據市場、中國虛擬化市場、中國桌面雲市場均為市場份額第一不僅如此,作為華為私有云解決方案核心組件的華為FusionSphere在中國openstack軟件市場和中國服務器虛擬化市場也是雙雙排名第一。

放眼全球,華為排名軟件定義計算(SDC)市場全球第二

一文帶你瞭解華為私有云

這份排名也充分體現了業界對華為FusionSphere雲操作系統產品的認可,也證明了華為FusionCloud私有云解決方案的領先實力。

下面我將從四個英文單詞來介紹華為FusionCloud私有云解決方案,它的特色可以用Fast(快速)、Unified(統一)、Security(安全)、Innovation(創新)這四個單詞概括。這四個單詞的首字母正好組成Fusi,那麼FusionCloud拆開來看,就是“Fusi on Cloud”。

F-快速:

華為私有云基於軟硬件協同的技術堆棧,提供高性能的雲服務能力、裸金屬、GPU增強(華為to B領域的技術創新可以及時應用在to C的手機終端上面)可以滿足企業核心業務上雲的訴求。比如基於華為Atlas異構計算平臺,提供異構計算服務,可以使單節點視頻處理能力提升32倍。而且,華為是業界唯一一家服務器、存儲、虛擬化全面通過SAP認證的廠商。

U-統一:

統一包括雲內統一、雲邊統一、雲間統一。對於雲內,華為私有云建立統一的管理平臺,不同資源池可以承載不同的業務需求,實現一雲多池。對於雲邊,通過輕量化的部署和全局的統一管理,將處理能力覆蓋到業務的邊緣,積極響應客戶業務訴求。對於雲間,華為私有云基於與公有云的統一架構、統一API、統一服務和統一生態為用戶提供一致性雲體驗,輕鬆實現業務的跨雲擴展、部署和遷移。也正是因為華為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統一性,才使得華為公有云可以在最近幾次政府機構、移動採購公有云的競標中戰勝阿里公有云。

S-安全:

傳統的系統級安全已經不能適應目前雲化環境的訴求。在保障業務連續性方面,華為私有云結合存儲硬件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構築租戶級的本地、異地、跨雲的多維度災備服務。在雲平臺安全保障上,以租戶數據安全為中心,從硬件、軟件、虛擬化平臺再到網絡,構築多層次、多維度的安全體系。

I-創新:

比如基於容器、中間件和微服務,將企業需求收斂至Paas平臺。比如通過容器、虛擬機、物理機的混合編排,適配創新業務框架的敏捷化部署。再比如對於海量的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進行融合,為客戶構築快速數據處理平臺。

綜上所述,個人非常看好華為私有云市場將來的發展趨勢。

一文帶你瞭解華為私有云

縱觀雲計算市場,以華為、浪潮為代表的傳統IT廠商從私有云殺向公有云,而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從公有云轉向私有云的戰場。也可以說華為、浪潮是從B端雲市場擴張到C端雲市場,阿里、騰訊則是從C端雲市場擠進B端雲市場。傳統IT廠商的優勢在技術深度和產品規模交付上面,而且對於如何開發B端客戶頗有經驗。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於業務天生長在雲上,對大數據應用深有心得,而且每天都在和上億的C端用戶打交道。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傳統IT廠商和互聯網巨頭在雲計算市場必有刺刀見紅的戰鬥,而獲勝者將會獲得未來數字世界的領導權。

一文帶你瞭解華為私有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