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點擊音頻即可收聽▲

在山高谷幽、森林擁抱的夾金山麓,居住著一支歷史悠久、民俗奇特、文化燦爛的少數民族。這裡就是距離成都最近的少數民族鄉——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磽磧堪稱歌舞之鄉,自古以來,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絢麗多彩的藏鄉風情,編織成亮麗的人文風景。其中就要說到變幻多姿、極具風格的“鍋莊舞”和驚險刺激的“天鵝抱蛋”。

1

磽磧藏族鄉的儀式感——磽磧鍋莊

磽磧藏族人民能歌善舞,“鍋莊舞”是當地人民最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

所謂“鍋莊”,是火塘裡支撐鐵鍋、銅壺的石頭或鐵三角,人們跳舞時總是圍繞火塘轉圈圈,所以叫這種舞蹈為“鍋莊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鍋莊舞表演時無任何樂器伴奏,人們在高昂雄渾的民歌聲中,圍圈攜手共舞,鍋莊步伐灑脫、穩健、踏實。在磽磧鍋莊非遺傳承人李學全的印象中,在磽磧藏族鄉,從洋溢活力的青少年到年逾古稀的老人,都愛跳鍋莊,只要舉行鍋莊舞會,人們都會踴躍參加。

鍋莊舞在當地村民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平時,當某戶藏民家遇到結婚、新房落成等喜事時,都少不了熱情的鍋莊。

鍋莊舞開始,由德高望重的長者帶頭領舞領唱,眾人在悅耳的歌聲中翩翩起舞,舞步輕鬆,歌聲悠悠,給人愉快的感受。隨著情緒的高漲,歌聲和舞步節奏逐漸加快,變得高亢、粗獷、酣暢,人們沉浸在歡樂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跳完一曲,主人便上前為每個跳舞者斟酒、敬酒、倒茶。稍歇一會,老人又開始領唱,眾女跟唱,眾男呼應,大家又隨歌起舞,如此循環,直到翌日凌晨。

如今的磽磧鍋莊,已經成了大家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但在李學全眼裡,鍋莊舞更像友誼的紐帶。

2

險象環生——天鵝抱蛋

嘉穹勒布坦,漢語稱天鵝抱蛋,磽磧土語也叫“翻舞臺”,一個翻字貫穿整個表演。

廣場上四張大方桌被由下至上重疊擺放,且每擺放好一層,就需要兩名身強力壯的演員蹲身於桌下,以相互對坐姿勢緊緊捏住桌腿,最大程度保持桌子平穩。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待準備妥當,一位身姿靈活的藏族小夥沿著桌面迅速向上攀登。桌面共有四層,而到達最上面一層,才是整個節目最難也是最精彩環節的開始。隨著繫上四條紅色長布帶的席筒被地面上的同伴緊握固定,當兩名演員托起席筒底端,表演者即刻從席筒底端進入由上迅速穿出,並半蹲於席頂。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待穩定好身體,表演者又接過下方遞來的簸箕,將其一端置於腳下,在輕提身體小跳時向後移動簸箕,直至簸箕平穩放置在席筒頂端後,才將身體緩慢直立。

天鵝抱蛋的每個環節可謂是都充滿著風險,險象環生這個詞便是最為貼切的寫照。因此,如果沒有嫻熟的技巧和過人的膽量,就沒有人敢表演這個節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有人曾這樣形容:不到寶興,相當於沒到雅安;而不到磽磧,就相當於沒來寶興。

磽磧藏族鄉嘉絨藏族,他們來自雪域高原,繼承了古代吐蕃的豪邁勇敢。他們生活在雅安北部,開墾農田,放牧牛羊駿馬。山靈水秀,寶藏興焉,一代一代的寶興人在這片土地盡情揮灑熱情,三千年的歲月長歌穿過民族融合走廊,在群山間,在大江畔依舊歌聲嘹亮。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採訪手記

有人曾這樣形容:不到寶興,相當於沒到雅安;而不到磽磧,就相當於沒來寶興。

磽磧藏族鄉嘉絨藏族,他們來自雪域高原,繼承了古代吐蕃的豪邁勇敢。他們生活在雅安北部,開墾農田,放牧牛羊駿馬。山靈水秀,寶藏興焉,一代一代的寶興人在這片土地盡情揮灑熱情,三千年的歲月長歌穿過民族融合走廊,在群山間,在大江畔依舊歌聲嘹亮。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鄉——磽磧

感謝以下小夥伴為本文做的貢獻~

旁白:張煜

採寫:文清

後期:鄧勁航

部分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