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如此之土,你吃過這面嗎

1

那是二十年前,第一次到榮昌的時候。

幾個小時的車程,難免讓人飢腸轆轆。然而,重點在於人生地不熟啊。從三級車站轉彎過來,下陡坡,就到了蓮花廣場。

都說餓慘了的人,一定眼尖。反正當時一眼,就看到巷子盡頭,有家沒有招牌的麵館。黑黑的鼎鍋,翻著滾燙的湯水,不斷往外冒著熱氣。就在鼎鍋旁邊,一個不鏽鋼盆子上搭著一張白白的毛巾。

不用多說,只要去過榮昌的人就知道,這是一家鋪蓋麵館。鋪蓋麵館給人第一印象,之所以就是一股土味,或許就在於這個鼎鍋。

農村出來的人,對老家掛在火盆上那隻鼎鍋,表面上都有不少鄙夷;然而從骨子裡,對鼎鍋裡的食物卻是一直都垂涎不已。

也正因為如此,初到陌生的榮昌,看到有面館用鼎鍋燉湯,心裡便陡然生出幾分親切來。那種感覺,就像一個人在陌生的大城市,突然聽到了幾句熟悉的鄉音。

2

即便,後來有當地權威吃貨發言說,店堂門口有沒有一隻熬湯的鼎鍋,是作為判斷是否是標準“榮昌鋪蓋面”的重要依據。

竊以為榮昌鋪蓋面之“土”,不僅僅是在於麵館門店有沒有這隻顯而易見的鼎鍋。

而是在於做面的程序。

簡單點說吧,天下恐怕再沒有更土的做面程序了。麵粉,清水。然後揉麵,成麵糰。再然後,就是抓一坨麵糰,兩手向不同的方向拉扯。

對,就是拉扯,拉扯成面塊——不過這個面塊,一定要足夠的薄,甚至薄得可以透亮。

再然後,甩到剛才說的,一直在翻滾冒熱氣的鼎鍋中。面塊很快就沉了下去,但不到十秒又很快浮了上來。於是老闆將浮起來的面塊,盛進麵碗裡,上桌、收錢,一筆買賣就完成了。

不知道除了榮昌,還有沒有其他哪個地方,制面、煮麵的過程還這麼“土”?土得還在用手扯麵團?

3

但是很顯然的是,榮昌本地人對土得掉渣的鋪蓋面始終是情有獨鍾。

蓮花廣場,東益當,南門橋,水口寺,白象街……凡是叫得出名字的街巷,幾乎都有鋪蓋麵館。而幾乎每家鋪蓋麵館,都有自己特定的鐵桿粉絲。

以至於週末或節假日,尤其是適合睡個懶覺起床的八九點鐘,剛才說的那幾個路口,鐵定是交通緩慢甚至堵車的。

不用說就知道,不是這個小城市的車子有好多,而是開車來整鋪蓋面的吃貨不少。吃貨一打堆,車就堵起了。

也就難免有人著急,要怒要罵。這就出現了一個,不符合重慶人火爆性格的現象,那就是不論或怒或罵的人言語整得多麼激烈,被吵被罵的那位,端著鋪蓋麵碗都是不急不惱,照常嘻嘻哈哈的。

一碗能讓人心情如此和諧的面,除了鋪蓋面,好像還沒有聽說有別的面種能辦到。

4

正宗的榮昌鋪蓋面,是沒有麻辣或酸辣,紅湯或清湯,肥腸或牛肉等小品種的。真正的榮昌鋪蓋面,顧客進了門,老闆一般都只問吃多少,而不會問吃什麼口味、或臊子。

因為味道只有一個,清湯鋪蓋面。

剛才已經說了,由於用的只有麵粉和清水,所以鋪蓋面咬一口下去,就會冒出悠悠的麥香。加之每塊鋪蓋面,都經過了多次的翻揉和拉扯,所以筋道是起碼的標配。

淺沒著面塊的清湯,卻又不是想象中的那麼清澈透徹,而是泛著細細的油花。有經驗的吃貨一定知道,那黑色鼎鍋裡面,除了翻滾著的湯水,還有定期更換的大骨頭,或土雞。

據說,敖家巷有家鋪蓋麵館,鼎鍋裡的大骨頭湯舀完了又續上,再加上新的大骨頭……如此反覆已有幾十年的光景。加上幾顆新綠的蔥花,難怪,每碗鋪蓋面端上桌去,三五幾分鐘就會被一掃而光,空蕩蕩的敗下陣來。

5

都說天下吃貨一條心,但是在榮昌鋪蓋面這裡卻各有各的心思。

有給老闆提出來加牛肉的,加肥腸的。有自己在碗里加醋的,加辣椒的。甚至還有個別,既加了肥腸,還要加牛肉;既有了陳醋,還要加辣椒。

不過面對這一切,鋪蓋面老闆通常都不喜不惱,神情平常。這也符合榮昌鋪蓋面的審美情趣,遇上事事,都能淡定。用書面一點的表述,就是十分包容。

這就很像榮昌這座城市的脾氣了。

唯獨有一點,口味各異、習慣橫挑豎揀的吃貨們是高度統一,那就是一碗榮昌鋪蓋面,吃到最後一定得有耙軟的豌豆墊底。否則,專業的鋪蓋面吃貨就不認賬了。

別看鋪蓋面名頭奇響,風光無倆,給它老老實實撐起場子的,卻是碗底毫不顯山露水的耙豌豆。這或許也是榮昌鋪蓋面,雖然土得掉渣的賣相,卻能開遍天下吃市的秘密。

就像每家榮昌鋪蓋麵館,除了有手腳麻利的老闆娘,一定還有一位不善作聲、悶頭拉扯麵團,並負責熬湯掌火的大廚師傅。

榮昌鋪蓋面,儘管就是如此之“土”,但卻土得如此穩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