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代人口变化历史

陕西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心地带。全国行政政区称陕西省,简称“陕”。陕西定名于西周初年,当时奴隶主贵族周公、召公时把陕原(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以西的广大地区划归召公治理,故称为陕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割据分立,这里成了秦国的天下,所以又简称“秦”。作为地方行政区的行省,始于北宋,之后历经变革,至清朝末厘定为现在这样的省界,沿用至今。

陕西古代人口变化历史

一、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前1134—前221)

陕西的人口数,在周以前无确数统计,因周之前尚未完全脱离畜牧生活,各部落迁徙不定;自周统一各部落氏族并灭商后,农业逐渐发达,社会始臻安定,我国之经济区与行政区始有划定,国内人口开始上升,因而周王朝设有比、闾、族、党、乡、遂之制,这些基层组织之设立,既便于统治管理,也便于人口统计。

至于春秋战国时期,陕西的人口数,仍无史料记载,但可以用社会经济学的原则推引而得。假使狩猎经济社会,供给的生活资料每平方公里土地可资15人生活,而农业经济社会每平方公里的耕地则可资百余人生活。依此推算,春秋战国时代的陕西人口可能在200万左右。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前221—581)

秦代先后建都雍城,栎阳、咸阳以及统一全国的伟业,均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发生和完成的。据梁任公估计,秦时全国人口大约为3,000万【注: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四十四册。】。秦代人口从总量上讲,肯定比周代人口数要大得多,但当时人口的伤亡也是很大的。自秦孝公至秦始皇十三年期间【注: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六国年表。】,破六国兵,斩首达100余万,大屠城13次,其中,5次屠杀人口达90多万。

秦末汉初,因累年兵灾饥馑,人口也是有减无增。据《汉书》功臣表序载“大城名都,人民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才十二三。”《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惠帝后,国内始得休养生息,人口方有增加,经“文景之治”,“天下殷富,粟至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注:见《史记》卷二十五,律书。】武帝初年,汉代社会经济达到最高峰【注:参见《史记》食货志。】,人口也随之迅猛增加。到平帝时“百姓资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注:见《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自惠帝初至平帝初,约190年,陕西人口的增长同全国人口一样,大抵增高一倍以上。其中重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当时皇朝奖励早婚多育;其二是西汉积极发展农业。高祖首倡重农主义;文帝施行重农政策,减免田税;武帝时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实行代田深耕。改进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普及畜力耕作。开发农田,兴修水利。朔方,西河引河川溉田,关中开渠灌田,农业产。量显著增高,社会经济得以繁荣,人口自然日益增长。

至于东汉时期,陕西人口大幅度减少。其因一是国都东迁于洛阳;二是人口与土地之比例失调;三是自然灾害频仍,人民无以为生;四是战乱死亡,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忍受剥削和饥荒而起义。绿林、赤眉几股起义军,都曾在陕西境内活动,“赤眉、樊崇等数十万人入关……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注:见《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经过20余年之兵革,经济之凋敝,社会之凌乱达到极点,人口大减。虽光武帝至和帝八十余年,经济恢复,但桓帝至灵帝时(184)由于土地兼并,百姓力屈,不堪复命,直至黄巾起义与镇压起义的战争遍及整个北部中国,人口伤亡很大。东汉末年至三国纷争期间由于战争、饥饿、瘟疫不仅人口死亡率高,且生育率大降。壮年男子多断头,育龄妇女多被俘虏或充婢妾。因此,这期间陕西人口的确数无法估计。

自晋篡魏灭吴,天下重归统一,太康之后人口又渐增殖,这是社会比较安定,人口生育增高,死亡率降低的必然结果。反之,降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口生育率随兵士数量增高与家庭离散等因素而减低,人口死亡率则亦因之而增高。陕西人口自然趋于下降。

三、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隋统一天下,“国泰民安”,丁口滋蕃,隋炀帝大业五年(609),陕西人口总数达到了373万,但因隋炀帝屡次对外征战并大兴土木,更兼天灾流行,人口复又减低。义宁二年(618)五月李渊在长安受隋恭帝之禅,国号曰唐。但唐代从开国武德初年至贞观初年(618—627)十年左右,又因连年征战,农产歉收,人口仍无增加。贞观三年至乾封元年(629—666)37年,经过休养生息,人口才转上升。《贞观政要》卷一载:“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又频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太宗之后继之高宗,国内仍继安定,人口继续增高。《资治通鉴》卷199载“是岁(永徽五年)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秫米斗十一钱。”高宗自乾封元年(666)后,因灾旱与用兵高丽及土蕃,国内空耗,人口又由增而减。《资治通鉴》卷203载:永淳元年(682)四月丙寅条:“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五月乙卯条云:“关中先水,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高宗李治死后,武后临朝称制,至中宗复位,直至睿宗,国内农业复遭歉收,人口徘徊不前。直至开元、天宝约40余年间,由于政治升平,经济繁荣,人口始猛烈上升。杜甫《忆昔》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中唐以后,灾乱频仍,安禄山乱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旧唐书·黄巢传》载:“时(中和年间)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谷食腾踊,米斗三十千。”《资治通鉴》天复二年(902)条载:朱全忠兵围凤翔,“是冬大雪,(凤翔)城中食尽,……市中卖人肉,斤值钱百,犬肉值五百。”可见唐之末年,秦地天灾人祸频仍,人口大量减少,势为必然。至于五代十国时期,历时54年,黄河流域人口死亡率加速上升。

四、宋元时期(960—1368)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后,至仁宗时共约百年,国内和平,奖励农业,遣师度民田,课民种树,更修三白渠,灌溉农田,至神宗时,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之后,则逐渐减低,其原因是外患日迫,粮食缺乏,赋役重加,结果人口生育力降低,死亡率上升。据《宋史·食货志》载:“人民流离,父母妻子不相保,……国家自陕西用兵以来,赋役繁重。”宋代因有辽、夏之患,国家逐年扩大军队,赵匡胤开国时(960)有兵20万,开宝时(968)增至37万,真宗天禧时(1017)增至91万,仁宗庆历时(1041)增至126万。国家官员数目亦益见增加,真宗时官吏一万余员,仁宗时达二万余员【注:见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出版社1940年。】,重兵冗员,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农村经济加速衰落,国家财政空虚,民生日困,人口与粮食的矛盾日益加深。北宋末年,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的爆发正是这种社会矛盾的反映。此外,金人对宋王朝的压迫日急,徽、钦二帝被虏后,国内处于大乱之中。迨至南宋,除金人扰乱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战争伤亡,人口大减,户族稀少,耕地荒芜。加之后期土地兼并,水旱蝗灾连年,南宋时人口日益萎缩。

元蒙入主中原,疆域之大,超越前古。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国内人口上升。但因元代远征耗费,财政困乏,大量土地被蒙古游牧贵族所占领或被僧侣贵族所占领,人民无法生活,乃起义暴动,贫苦农民韩林儿首在中原起义,刘福通等人从之,继之,长江流域各地人民均起反元,战争连年,人口大减。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亡。此时,陕西人口已减至不足50万人。

五、明清时期(1368—1911)

明代户口统计以洪武年间较为可靠,当时政令严谨,户口遗漏较少。《明史·食货志》:“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有司岁计其登耗以闻。及郊祀,中书省以户籍陈埴下,荐之天,祭毕而藏之”。其视户籍之重如此。“洪武十四年(1381),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骑零。僧道给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骑零。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庋藏之。岁命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厘校讹舛。其后黄册只具文,有司征税编徭,则自为一册,曰白册云。”足见明太祖时,户口制度是比较严密的。但太祖之后,情况又变了,户口脱漏为多。工部右侍郎周忱谓民户脱漏原因:“投倚于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

从《明史·食货志》和《续文献通考》可知明代户口与耕地成正比例,户口逃亡愈多,则田地荒芜愈广。明代人口流亡量大,计每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人口指数的多少,则可测知人口流亡消息。以公元初年西汉为100,则洪武二十六年(1393)陕西人口指数为47,弘治六年(1493)为76,万历六年(1578)为94。其间虽略有提高,但仍低于公元初年。(参见表三—2)

明代陕西人口增减,大概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自洪武二十六年至景泰七年(1393—1456),共63年因推行屯田,休养生息,“推之于卫所、陕西、山西诸省尤极备焉”【注:见《续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农村经济迅速复兴,成为人口增长时期;

(二)自景泰七年至弘治十六年(1456—1503)共47年屯田制日益破坏,庄田兼并之风渐盛,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加之连年灾害,流民之数日多,是为人口流动时期;

(三)自弘治十六年至隆庆三年(1503—1569)共66年,虽有灾害,但民可聊生,人口仍持增长之势,此时为人口第二次发展时期;

(四)自隆庆三年至崇祯末年(1569—1644)共75年,年无不灾,崇祯初年陕西大饥【注:见《明史》卷二百二十六吕坤传和李自成传。】,安塞、延安、米脂、佳县等地饥民食尽树皮。又吃冷石,民无以为生,揭竿起义,形成以高迎祥、李自成为首的著名的明末陕西农民大起义。此时为人口降落时期。

清代陕西人口有史以来超越前古,清初百年间只计户,不计口(乾隆以后,始丁口具备),清顺治十八年(1661)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全省人口增至7,081,846,九十六年人口增加了1.95倍。而清代,康、雍、乾三朝经济繁荣,滋生户口,永不加税”,人口之激增是可能的事实。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白莲教暴动,绵延十年之久,该教主要根据地又在陕西及川鄂之交.乾隆四十六年(1781)甘肃回民暴动又波及陕西.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九年(1849)全国又发生饥馑。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长达14年之久,曾向全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倡计口分田的均田法,企图解决人口问题。同治初年(1862)太平军一部进入陕南、关中,又到陕北,最后从宜川渡河转战华北。在太平军的影响下,关中回民暴动,史称“回乱”,波及关中、陕北各县,在统治者错误的民族政策之下,回汉互相仇杀,最后在清军左宗棠部的残酷镇压下始平息。历时十二年回汉兵民死亡约50万人,关中人口大减,农村经济破产。加之光绪年间陕西、内蒙、山西数省长期大旱,造成了历史上空前的饥荒,人口大量死亡或外流。据清故宫户部清册所载:光绪十年(1884)陕西人口数,已由咸丰十一年(1861)的1197.3万人,下降为809.4万人,其间23年,人口减少了387.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6.8万人。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省人口长期徘徊在850万左右。到清朝末年(1911)陕西人口仅有8,074,013人。

六、民国时期(1912—1949)

自从1840年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以来,使中国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处于极端贫穷困苦的深渊。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凋蔽,民不聊生,人口发展缓慢,高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的人口特征。

据统计民国元年(1912)陕西总人口为9,175,799人,之后,因受灾荒和战争的影响波动较大。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遭受特大饥荒,八百里秦川,饥民遍野。据1937年国民党政府民政厅《统计材料月刊》载,民国十七年(1928)陕西人口数又降为10,757,007人,减少了1,045,439人,加之民国二十年(1931)全省又有瘟疫流行,死亡人口骤增,根据乔启明、蒋杰《中国人口与粮食问题》一书统计,陕西人口到民国二十年(1931)继续下降到8,971,665人,与民国十七年相比下降了2,830,781人。大饥荒大瘟疫五年后,即1935年全省人口才逐渐回升。

人口的波动,无疑受战争的影响变化也较大。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来,东北、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难民大批地逃来陕西,有的在西安、咸阳、铜川、宝鸡等城市谋生度日,有的到渭南、延安等地农村作棚民、客户开荒种地。据陈元方《西安人口调查》统计,1936年开始西安人口陡增,1934年西安市人口仅123,200人,而到1936年西安人口猛增到189,800人,1937年猛增到时208,855人。之后直到解放初西安人口一直受迁来人口的影响而暴涨。

由于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的原因,全省整体上看没有留下完整的人口统计资料,国民党政府在1944年,1947年两次人口统计报告中均未统计革命根据地各县的人口。因此,散见的解放前夕的有关人口资料很不准确。迨及解放后的1949年统计,全省人口已达到13,173,142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