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李秉衡爲何獲得「誤國之忠臣」的名聲?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获得“误国之忠臣”的名声?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获得“误国之忠臣”的名声?

(李秉衡)

李秉衡,字鑑堂,遼寧海城人,道光十年(1830年)出生,死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他可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調他擔任山東巡撫,光緒二十三年,因鉅野教案發生,清政府被迫任命他為四川總督,但未到任即迫於壓力被罷免。1900年庚子事變發生後,他北上勤王,隨後在同八國聯軍戰鬥時戰敗自殺。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获得“误国之忠臣”的名声?

(李秉衡像)

據相關資料記載,李秉衡自幼比較聰穎,從小就立志要學文習武,他所生活的時代恰巧是帝國主義侵略日漸深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中法、中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三次中國近代歷史上重大的戰役他都參與過。通過查閱資料我們不難發現,李秉衡是一個有著極其強烈的愛國思想的大臣,他一貫主張對外來侵略進行抵抗,堅定的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大概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他參與了多次保衛祖國疆土的戰爭,他反對沙俄侵佔我國東北土地,對德國強佔膠州灣進行堅決抵制,同時他還支持義和團的反帝鬥爭,與當時清政府內部的一些主和派、投降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這種精神和氣概是非常值得後人銘記和學習的。他死後清政府對他進行追諡,但由於當時八國聯軍的阻撓和清政府內部投降派的誣陷,他在死後被一再貶謫,並且“國史不立傳”,使他長期蒙受了冤屈,也使得他不如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為人所熟知。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获得“误国之忠臣”的名声?

(八國聯軍侵華)

後人在評價李秉衡的時候大多讚譽他的抵抗外國侵略,維護祖國尊嚴的氣節等。但其實除了這些他還是一個十分清廉有為的大臣,甚至在當時百姓中還有“包拯再世、海瑞復生”等盛譽。至於他之所以能參與那麼多的戰爭,這與他本人的立場和性格特點不無關係,同時他身居要職,又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所以必然會同外來侵略勢力進行鬥爭。他的一生,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1] 陳月清,論李秉衡[J].北方論叢,1985,0(1)

[2] 吳國強,中法戰爭中的李秉衡[J].學術論壇,1985,0(9)

[3] 張天貴,李秉衡籍貫考[J].社會科學戰線,1984,0(4)

[4] 馬東玉,邸富生,論義和團運動前後的李秉衡[J].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0(1)

[5] 戴海斌,“誤國之忠臣”?——再論庚子事變中的李秉衡[J].清史研究,2011,0(3)

[6]張天貴,中國近代重要歷史人物──李秉衡[J].清史研究,1995,0(2)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获得“误国之忠臣”的名声?

華 興 春 秋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获得“误国之忠臣”的名声?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获得“误国之忠臣”的名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