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李秉衡字鑑堂,是晚清的一位很亮眼的人物。他比較特殊的是靠花錢買官起家,因辦事幹練,不斷獲得升遷,由縣丞升知縣,升知州、又升知府、又按察使,逐步至地方督撫的官位。大家也許會這樣想,像這類靠著買官走上仕途的人,掌握了一定的權力之後定會貪汙受賄。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而李秉衡並不是這樣的,當時他在任知府時,曾被百姓獲贊“北直(隸)廉吏第一”的美譽。他一生的官聲都是比較好,人們常常用“勤政廉潔”、“忠君體國”來評價他。其實他是一個很傳統的儒家官僚,一直沒有認識到晚清已處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認為“凡籌餉、練兵諸大政蠲除錮習,以實心實力行之”就完全可以實現自立自強。就在義和團入北京、圍攻外國使館時,李秉衡剛好擔任巡閱長江大臣,他主張派重兵“專剿拳匪”。他既不相信義和團,也不贊同去對外宣戰。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他通過聯銜會奏的方式向朝廷表達個人的一些見解,最終沒有一點消息,這是的慈禧其實打算決定放手一搏。很明顯,李秉衡的立場有二個:第一,此時的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都已身陷危難之城,而這位大清臣子選擇“紓君父之難”,“成敗利鈍,豈暇計哉!”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第二,戰爭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只有放手一搏,即使魚死網破也在所不惜了, 至少為國家掙些顏面。在1900年8月6日,李秉衡親自帶兵征戰,臨行前暗自發誓:“寧為國捐軀,勿臨死而縮手!”根據旨意,李秉衡是統領四軍的將帥,但現場真正操作起來卻很走樣了,出現一種“名為節制四軍,實無一兵應命”。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李秉衡其實不是將領出身,張、陳等等根本就不聽從他的號令,再加上慈禧和榮祿越過了他調動這些軍隊,使的他面對這個局面不知所措。李秉衡才一出戰,天津北部的北倉、楊村都相繼失守。緊接著,李秉衡擬合隊一致禦敵,但“未立營壘即被衝破,各軍紛紛潰逃,勢不可止”,最後不得已只能退到張家灣。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結果聯軍又迅速進攻到張家灣。現狀正如李秉衡所預料,此戰可以說是毫無勝算了。他沒有別的辦法就在這個地方給朝廷寫了一份奏摺,痛言:“軍隊數萬,聞敵輒潰,實未一戰。所過村鎮,焚掠一空,採買無物,人馬飢困。此次奏命出師,事出倉卒,中軍無一師一旅,張春發勇於戰,而軍皆新募,一敗輒潰,陳澤霖素行取巧,軍事未嫻,夏辛酉、萬本華能軍,兵力太單。 ”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寫完之後,他一點沒有猶豫即刻吞金自殺,當年是70歲。就在他死了以後,大清朝廷不但沒有追究他戰敗之罪,竟對他給以褒獎,入祀昭忠祠,諡“忠節”。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但是清廷與八國聯軍議和期間,聯軍指出李秉衡“庇拳仇洋”,為“禍首”之一,應當給以嚴懲。因為聯軍絲毫不肯讓步,清廷只好撤銷對他的卹典。李秉衡臨死前曾留有一首遺詩:“戰和兩事都無據,一死聊酬高厚恩。白髮孤臣滿腔血,朝朝灑向蹈和門。”

此人是花錢上位的高官,勤政廉潔,終局卻令人惋惜!

小編認為:這位清朝的大臣至死都還是念念不忘這個君臣之分,這樣對於他為什麼北上勤王,做那不能做的事了,也就不言而喻了。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