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把他當神供奉,他曾協助馮子材,拒援丁汝昌,最終自殺身死

1、

在晚清諸多高級官員中,與身敗名裂的徐桐、剛毅、毓賢,甚至譭譽參半的李鴻章、劉坤一相比,李秉衡的形象要相對正面一些。傳統觀念裡,他似乎更符合一個能吏、一個為國盡職的忠臣的定位。是故,《清史稿》稱:“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難,大節凜然”。

然而,如果用現代理念去考察他、剖析他,卻又能從他身上發現許多洞幽燭微的天朝特色。

李秉衡是遼寧莊河人。學而優則仕的科舉時代,他居然不是靠讀書而是靠捐資走上仕途的。按理,這種出身不僅為同僚所輕,一般也不會有太大前途。但內外交困的晚清,也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真正有能力的人,也還有上升空間。

以李秉衡來說,他最初捐資得到的職務是縣丞,相當於副縣長。如今的副縣長當然權力很大。可一百多年前的農耕時代,一個縣不過兩三萬人,既不搞土地開發,也不搞園區建設,實在沒什麼大事可做,也沒什麼油水好撈。

義和團把他當神供奉,他曾協助馮子材,拒援丁汝昌,最終自殺身死


2、

然而,“錐處囊中,其末立見”。李秉衡很快就從縣丞任上,升知縣,升知州,升知府。到五十四歲時,做到了廣西按察使,相當於廣西省主管政法和紀檢的副省長。

此時,法軍犯邊,中法戰爭爆發。李秉衡受命負責清軍後勤。後來馮子材能取得鎮南關大捷,李秉衡居功大焉。正如彭玉麟所稱:“兩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

考李秉衡一生,晚清的多次對外戰爭,他參與了其中三場。其一是中法戰爭,其二是甲午戰爭,其三是八國聯軍入侵。然而他的表現,卻是一次比一次差勁,一次比一次荒唐。

義和團把他當神供奉,他曾協助馮子材,拒援丁汝昌,最終自殺身死


3、

中日甲午戰爭時,李秉衡任山東巡撫。巡撫為一省最高軍政長官,這時的李秉衡,正式步入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行列。他所管轄的山東,是主戰場之一。清朝在山東的軍隊,直屬北洋大臣的海軍由丁汝昌指揮,屬於山東省的陸軍則由李秉衡指揮。

但是,由於李秉衡與丁汝昌的上司李鴻章向來不和,當丁汝昌坐困劉公島時,李秉衡卻按兵不動。丁汝昌派人突圍求李發兵,李依然無動於衷。最終,丁汝昌含恨自殺,北洋水師覆沒。

戰後,朝廷派李秉衡調查丁汝昌自殺事件,李秉衡還不忘朝死者揣上一腳,回覆稱丁汝昌責任重大。既然如此,朝廷也就對丁“勿庸議恤”。也就是不把他當烈士表彰撫卹了。

出於門戶之見,李秉衡不僅害得丁汝昌自殺,還有另一位叫戴宗騫的官員,也因他而死。

李秉衡曾向守衛炮臺的戴宗騫承諾,將派軍隊助守。但戰事既發,李卻一兵不發。炮臺失守,戴宗騫自知罪不可恕,只好吞金自殺。

李秉衡的這些表現,折射出天朝高級官員的冷血和自私。為了打擊政敵,他們既無視前方將士的生死安危,也無視國家利益可能蒙受的巨大損失。

因此,他們口頭上和文件上的公忠體國、精忠報國,均不過是表演的臺詞,是說給別人——尤其是他們的上司聽的。

非常耐人尋味的是,當朝廷決定與日本議和,並派李鴻章談判時,李秉衡知道,清流眼裡,與日本人決戰才能贏得好名聲——當然,也有另一大原因,他的政敵李鴻章是主和的,因而他必須主戰,高調主戰。

於是,他反覆向朝廷陳詞,並表示:“臣雖老怠,願提一旅之師,以伸積憤,即捐糜頂踵亦所不惜”。

當然,這種紙上的慷慨,類似於鍵盤俠,並不需要真正兌現。更何況,他好像選擇性地遺忘了不久前他在山東前線的表現。

義和團把他當神供奉,他曾協助馮子材,拒援丁汝昌,最終自殺身死


4、

幾年後,義和拳事件引發八國聯軍入侵,李秉衡時任巡閱長江水師大臣。

當朝廷向列強宣戰,以一國之力牛逼地單挑十一國時,發生了另一件奇特之事,那就是東南互保。

朝廷對列國宣戰後,隨即向封疆大吏們下旨,要他們“保守疆土,接濟京師,聯合一氣,共挽危局”。

因甲午議和而擔責的李鴻章,此時任兩廣總督。他認為,同時向十一國宣戰,並要求各地勤王,無異於把整個國家都投擲到火堆中。在盛宣懷的策動下,李鴻章拒不受命。他稱:“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不僅拒不受命,李鴻章還聯合南方的幾位封疆大吏,與列強取得諒解,保持中立。因此,朝廷和十一國處於戰爭狀態時,南方的十三個省卻和這十一國相安無事。

自古至今,無論朝廷的決斷多麼混帳,聖上的旨意多麼荒唐,做臣子的,惟有遵命奉行。庚子年的東南互保堪稱空前絕後。

支持東南互保,並與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聯名上奏的,也有李秉衡。

5、

兩面人的本質在進京後暴露無遺。

剛入京,朱祖謀攔住李秉衡,向他介紹義和團進京後的種種亂象以及不足依憑,希望李見到兩宮後據實以奏,以便息兵議和。此時,李秉衡深以為然。

然而,他入朝時,見到了以頑固著稱的大學士徐桐和剛毅。徐桐主戰自不必說,關鍵是從剛毅口中,李秉衡獲悉太后的真實意圖也是與洋人決戰。

那一刻,這個向來以忠臣和能吏自許的封疆大吏,一定有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一定有兩個小人兒在他腦子裡生死搏鬥。

這樣,慈禧召見時,李秉衡從主和派變成了主戰派,他極言當務之急是和洋人決戰。並且,他拍胸脯保證義和團可信可用,而他本人願意親自督師。

慈禧議和原非真心,乃是情勢所迫。一聽李秉衡之言,如同打了強心針。不過,她仍然責問李秉衡,“你既然主戰,為什麼之前和李鴻章等人聯奏主和”?

李秉衡熟練地撒謊說,“這都是張之洞擅自將我的名字列上去的,我根本不知情”。

李秉衡的轉變與對答,將他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他顯然不是某些史家稱譽的忠貞之臣,而是邀寵固位的投機分子。他的觀念裡,並無明確的和與戰,或者說和與戰皆無所謂,惟太后馬首是瞻。

因為太后是這個世界上最能影響他的前途乃至身家性命的人。太后的是就是他的是,太后的非也就是他的非。

不僅李秉衡,也不僅庚子年,煌煌千載歷史,李秉衡有如過江之鯽。

義和團把他當神供奉,他曾協助馮子材,拒援丁汝昌,最終自殺身死


6、

幾天後,李秉衡率部出征。正規軍外,還有三千名義和團拳民。義和團曾把李秉衡和洪鈞老祖、梨山聖母供奉在一起。他們的追隨,也是水到渠成。

出師之日,義和團諸位大師兄二師兄,各持稱為八寶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陰陽瓶、九連環、如意鉤、火牌、飛劍等物什,簇擁李秉衡以行——這不像一支奔赴前線抵禦外敵的軍隊,更像戲臺上的表演。

然而,遺憾的是,不論洪鈞老祖還是梨山聖母,義和團渴望的那些保護神,除了上陣前給他們壯壯膽外,面對先進的熱兵器,只能是一場一敗塗地的殺戮。

兵敗如山倒。絕望的李秉衡絕望自殺——他吞下了一砣亮閃閃的金子。此時此刻,他是否想起了不久前同樣吞金自殺的戴宗騫?

7、

李秉衡死後,朝廷賜諡忠節,以表彰他的忠貞與氣節。然而,就李秉衡前後的表現而言,與忠節又有什麼鳥關係?

他雖然也算為國而死,可他的死,既無益於當時,也無益於後世。準確的說,他死於向慈禧的邀功固寵,死於投機,死於表演。

表演忠誠固然可能帶來聖上的雨露恩寵,但也可能帶來一砣亮閃閃的金子。無法下嚥,也得強嚥。

朝廷與聯軍議和後,李秉衡被列為要處罰的禍首之一。不過,朝廷寬大為懷,鑑於李已身死,僅追奪一切官職並撤銷撫卹,沒有像他的家人擔心的那樣開棺鞭屍。

李秉衡之死,讓人想起一首詞,詞作者就是曾經攔馬力勸李秉衡的朱祖謀。朱祖謀官至吏部右侍郎,也是晚清最富才華的詞人。臨終前,他留下一首絕命詞,詞曰:

忠孝何曾盡一分,年來姜被減奇溫。眼中犀角非耶是,身後牛衣怨抑恩。

泡影事,水雲身,枉拋心力作詞人。可哀最是人間世,不結他生未了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