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和蕭何哪個更聰明?

家鄉二少


在研究漢朝初期的歷史時,蕭何是一個絕對繞不過去的歷史人物,但是在當時看來,在劉邦的集團中,他是僅次於大老闆劉邦的存在,但是從史料中我們卻很少看到關於他身世的記載與描述。相反的是,同期的張良、陳平等無論是從身望還是地位方面看均無法與之相比的人物,卻有著清晰的記錄,這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的身世及初始的地位,並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

我們從史料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蕭何在沛縣可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按照秦的律法,當時的縣令一定是朝廷外派的,然而他卻並不具備主政沛縣的實力。真正的權力掌握在以主吏為身份的蕭何等地方豪強勢力手中。我們後來的一般理解,劉邦起家以後,他的集團勢力主要包括曹參、樊噲、周勃等人。而在這個集團形成之前,他們有的是受蕭何領導,有的是當地無業遊民,事實上完全是受蕭何控制的。當初縣令想要有所動作的時候,也正是他派出樊噲告知劉邦,才使得他得以避險。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沛縣政壇,蕭何絕對是一個黑白通吃的大佬,而劉邦更像一個隱藏在地下的活動家。

在殺死縣令以後,他們這終於算是正式起義了。但是問題來了,誰來做首領還沒有敲定,而這正是讓我們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當時從能力各方面來看,蕭何、曹參以及劉邦都是可能人選。但蕭何與曹參等身為官場中人,認為起義暴動實屬情非得已,對自己這一干人的暴動前途並不感到樂觀,考慮到失敗後有可能受到的嚴酷懲罰以及對整個家族的滅頂之災,因此是堅辭不受。

我們可以看看當時各路義軍的實力,陳勝已經達到數萬人的規模,楚國的項梁還有六國的貴族這些人手中掌握的兵馬都不在萬人以下,即使農民起義獲勝,像沛縣這樣的小股勢力想要稱雄,真的是太難太難,因此他早有抽身另尋明主的打算。真正對這股義軍首領最終座次排位的,還是當時他們東奔西殺,竟然在誤打誤撞中投進了項梁的旗下。

這個時候作為沛縣義軍幕後老大的蕭何就很尷尬了,因為這項梁明擺著與秦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蕭何卻是秦帝國的受益者,這很難讓二人之間有共事的基礎。劉邦這個時候的優勢就明顯出來了,他也勉強算得上是一個楚人,而且之前還有過反秦的英雄壯舉。在一股莫名勢力的引導之下,沛縣義軍的主導權開始向著劉邦的方向發展。經過在項梁集團的發展壯大,投進來的士兵們,更是值認得劉邦,而不識得幕後的那位蕭何。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與蕭何的位置開始發生了極為微妙的變化,劉邦從此奠定了沛縣集團的老大地位,而蕭何也因長期主吏的身份,使得更願意幕後輔佐的他,心甘情願地擔任了副手的角色,這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和流暢。當然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也許就是二人內心的驚濤駭浪,但挺過了這一重考驗的他們,卻驚喜地發現,他們不僅站穩了腳跟,還有了問鼎天下的機會,最終在大漢建立後,劉邦也是將蕭何作為第一功臣,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他們兩人曾經的複雜而又微妙的關係。


小魔女侃歷史


漢初三傑的張良和蕭何,誰是仁者?誰是智者?究竟孰高孰低?

眾所周知,張良、蕭何、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被漢高祖劉邦譽為“漢初三傑”。三傑中,蕭何年齡最長,張良次之,韓信最小。

張良,生於公元前250年,卒於公元前186年,享年64歲。

蕭何,生於公元前257年,卒於公元前193年,享年64歲。

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卒於公元前196年,享年35歲。

拋開被後人奉為 兵仙、戰神 的韓信,我們單來說說 作為開國功臣,但得以善終的兩位牛人:張良和蕭何。


張良,戰國時韓國貴族後裔,韓國被滅後,張良刺殺秦始皇嬴政,未果潛逃,拜師黃石公,學《太公兵法》。秦末戰亂時,聚眾歸順劉邦,併成為其“智囊”。鴻門宴時協助劉邦脫身,楚漢戰爭中協助劉邦奪得天下,之後幫助呂后扶持劉盈榮登太子。漢初分封,被封為留侯。後功成身退辭官歸隱,晚年跟隨太虛真人赤松子雲遊四方,成為道家知名代表人物。去世後,諡:文成侯。

蕭何,劉邦老鄉,曾任秦朝時沛縣縣吏,後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劉邦攻克咸陽後,蕭何接收了律令圖書等典籍,從而掌握了天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漢朝的建立起到重大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掌管後勤,確保了戰爭的勝利。後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去世後輔佐漢惠帝。蕭何也喜好黃老之術,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去世後,諡:文終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張良 當屬於仁者,其一生以“刺秦復仇”為使命,滅秦後,其理想也實現了,於是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張良不謀權位,不逐名利。這一舉動也正契合了古之君主功成後,對於功臣心生的芥蒂。從而避免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的悲劇。

司馬遷對張良讚譽有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就連輕易不肯讚譽他人的大文學家蘇軾也曾揮毫寫下著名的《留侯論》,文中讚揚張良的品德:“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2、對比仁者的張良,蕭何當屬智者。其一生行於朝堂,曾被劉邦三次懷疑,但蕭何均能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從容化險為夷而倖免於難。因為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封侯拜相後,並沒有被戰爭的勝利和仕途的順利衝昏頭腦,而且能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做到處變不驚、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但令人極為遺憾的是,蕭何在處理韓信的問題上,被後人所詬病。蕭何作為韓信的知己,深知韓信不會謀反,卻為避嫌保身,而選擇與呂后一同設圈套謀害韓信。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蕭何,那便是:智有餘而仁不足!】


古人常說: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

張良 “功成”後,歸隱山林,保證了自己的“名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故而流芳百世!

蕭何“功成”後,選擇繼續“建功”,並通過謹慎的言行,保存富貴的同時,成為萬事名臣表率,同樣也實現了流芳百世。


南陽威佳別克大呂哥


論明哲保身張良比蕭何做的好,大家都知道劉邦是比較喜歡罵人的,他最看不起的人就是書生,甚至會朝書生的帽子裡撒尿。

但是,劉邦一生之中尤其敬重的只有張良一人而已,劉邦稱呼張良的時候,都是叫他為子房。

在古代一般直呼別人的姓名,對這個人是不怎麼尊重的。若是想對這個人表示尊重,就直呼他的字就行了,張良的字就是子房。

可是,劉邦對蕭何就不一樣了,雖然蕭何曾經是劉邦的老上級,但是,劉邦起義之後,他就成了蕭何的上級了。

劉邦對蕭何不但談不上尊重,他甚至有三次是想殺死蕭何的。

第一次就是劉邦在和項羽對峙滎陽的時候,那時候蕭何在關中為劉邦守護大後方。蕭何治理國家的能力是無人能比的,時日一長,蕭何在關中的威望一天比一天大了起來。

這時候在前線打仗的劉邦就開始擔心蕭何了,他怕蕭何會取代他,在關中稱王了。

可是,當劉邦懷疑蕭何的時候,蕭何身處危險竟然並不自知。

那時候的劉邦總是隔三差五的派人去問蕭何最近的情況怎麼樣了?

蕭何聽到劉邦的問候還很美,畢竟他覺得自己的老上級還惦記著自己。

這時候蕭何的門客就告訴蕭何,三番五次的被領導問候,那不是什麼好事,這說明劉邦已經開始懷疑你了?

蕭何琢磨了一下,還真是,可是他並不知道怎麼解決。

這時候他的門客就告訴他,你應該派自己的侄子、兒子,凡是能打仗的都去前線,到劉邦那裡報道。

等到劉邦看到你的親人都來做人質的時候,他對你就放心了。

蕭何就這樣做了,派自己的親信去前線後,他果然再也沒有收到劉邦的問候。此次劉邦想殺蕭何的危急,就這樣解決了。

第二次劉邦懷疑蕭何是在劉邦稱帝之後,那時候因為異性諸侯王叛亂,劉邦要去平叛,因為經常在外打仗,劉邦的疑心病又來了,他又開始問候蕭何了。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蕭何很知趣,他把家裡的財產全部變賣,然後把這些收入,當作軍費給劉邦送到了前線。

劉邦收到了銀子,就不惦記蕭何了。

蕭何的第三次災難,是在劉邦快死的那一年,本來劉邦是想再死之前把蕭何也幹掉的,因為蕭何這個人治理國家這麼多年,威望很高,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與擁護,他很怕自己死了,蕭何會代替他的兒子做皇帝。

蕭何也意識到了劉邦會在死前要殺他,這時候又有高人給蕭何支招,他告訴蕭何,你要是想活命,就必須把你的好名聲給毀掉。

蕭何為了活命,沒有辦法,他只有在關中用低價大量的收購農民的土地,一時之間關中的人恨死蕭何了。

最後,劉邦總算饒恕了他。

同時我們在看看張良,在劉邦得到天下當了皇帝后,他開始讓張良在天下最富有的齊地選三萬戶做自己的食邑。

這個看似很優厚的封賞,被張良給拒絕了。

張良說自己若是要封賞的話,也不是要齊地的,而是選擇要比較貧瘠的留縣,要一萬戶人家就行了。張良要這裡的理由是他和劉邦初次見面就是在留縣,這個藉口也很高明。

很顯然張良深懂劉邦的心,他的選擇讓劉邦很高興,劉邦就按照他的要求封了他為留侯。

在一個就是張良是一個很知足的人,他在成就了劉邦的帝業之後,他基本上就告別了朝廷,選擇了雲遊四海。

因為張良知道劉邦這個人生性多疑,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

從這一方面來說,蕭何是比不上張良的。

你覺得我說的對不對呢?原創不宜覺得說的好就給個贊吧。


史學達人


對於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誰更聰明?對於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劉邦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從劉邦的話可以看出,蕭何是政治家,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前方軍糧,保證前方作戰的順利,如果沒有蕭何的後方補給,也就不能保證韓信的爭鬥順利,所以說在政治方面,三傑中蕭何表現的更為突出。

從作戰方略來看,韓信作為將才,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充分證明了韓信的軍事才能,在軍事方面三傑中韓信較為突出,然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這點上面,韓信還是不如蕭何。

從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三傑中張良最為突出,張良為謀略家,凡是從大局出發,說的直白些,韓信就是張良計劃的實施者,蕭何就是張良後盾的實施者,張良只是計劃的謀略者,但是他需要一個很好的實施者,不然計劃就無法實施。後期張良懂得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退隱山林,表示處比其他兩位更聰明。

從漢初三傑來看,從最終的結局來看,張良比蕭何聰明,蕭何比韓信聰明。張良被唐朝列入武廟十哲,也充分證明了張良各方面都是比較凸出的,漢初三傑,各有各的所長,但是總體而言,我更喜歡張良,你不知道你們更喜歡誰呢


汐水柔情


何謂聰明呢?耳聰目明算嗎?口牙伶俐算嗎?做事得體算嗎?反應靈敏算嗎?或者有人說,一個人的聰明應從事業的成功與否去作評判。那其實就是蓋棺定論,是騾是馬溜溜才知道。一輩子溜完了,建功立業了並立於不敗者,就叫這個人聰明;沒有建功立業或建功立業失敗了,就叫這個人傻瓜?

聽起來還是不文不類的,是嗎?為什麼?因為評判聰明這東西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誰都可以說誰挺聰明,誰都可以說誰並不聰明。

比方說,汪精衛這個人,你說他聰明嗎?你說他聰明,我說他不聰明。聰明還去當漢奸?你說他不聰明,我說他挺聰明。人帥口才好,詩寫得好,書法也好,能不聰明嗎?所以,用“聰明”這兩個字根本無法說明一個人。

評價一個人在事業上或某一方面比較出類拔萃,一般是用“出色”或“不凡”的。

張良和蕭何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幹得怎樣,他們的領導劉邦是最有發言權的。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看來還是劉邦最聰明啊!

從劉邦的評價可以看出來,張良和蕭何倆人在各自領域裡為漢朝的建立是立下不朽功勳的,人生的表現是出色的且不凡的。所以,如果有人一定要將張良和蕭何分出誰聰明的話,請你通知一聲。告訴我,他倆當中誰是傻瓜!?


莫四(穗)


張良和蕭何這二人都是秦漢時期傑出的人物,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說到聰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結論亦不同。1.道家的觀念張良聰明,功成名就,看破紅塵,遠避朝堂,事非無爭,輕身而逸情。2.蕭何的作為以現代人的觀念看問題那蕭何聰明,顯於朝堂,身就相位,終老華貴,世隆日顯,能做到讓天子延續他的後世不絕既:天子輒復求何後,這是怎樣的功德。3.在漢代常以父輩功德蔭及後世,先說張良,他的後世只有一代其子張不疑15歲聰明過人,顯於朝堂,但遺憾的是侯爵只延續二代封國被除。再看蕭何侯爵四世,絕,而天子輒復求何後。看看,二者的功德與否,聰明與否很是明白。


楊柳青青春之聲


先看輔佐他(漢高祖)的人:蕭何、曹參,都是個刀筆吏;只有張良是個世家子弟,然而他的性質也是和江湖上人接近的;陳平便是個不事生產的人,韓信、彭越更不必說了。漢高祖用了這一幫人卻居然成功,項王“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這是陳平說項王的話)。分明帶有貴族氣質,就到底滅亡。而且當時不但貴族裡頭沒有人,就是草野之間一點‘賢人’的名聲的,這個人呢也沒什麼用處(如周文、張耳、陳餘等),反不如這一幫無賴,這不是運氣使然麼?實在就是社會組織的變遷。

個人覺得雖有點偏激,但有時結合社會環境來看,賢人真的非聖。張良能與草莽間殺始皇,未成卻仍不被捉,可見其智。蕭何居高不弄權可見其謙明。

個人認為兩者之間並不存在誰更聰明這一說法,只不過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同罷了


作死能手007


真正聰明點屬劉邦,他可駕馱兩能人之上,張良和蕭何兩人沒多大可比性,兩人所參與的工作大不相同,張良比較識時一點,在待大功告成之後,他能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象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塲,憑這點張良有過人之處,智商比較高滴。


李潛遠


張良,張子房,他能進能退,可以說是中國智慧的化身。他輔佐的劉邦成就了帝業,最後隱居張家界,他是劉邦的導師,而不是劉邦的臣下,他不是劉邦最重要的人,但是劉邦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肯定必須會問他。他能夠在朝廷中全身而退,最後逍遙自在,這就是大智慧。套用一句話就是玩夠了,不跟你玩了,我自己去玩啦。

蕭何是劉邦最重要的助手,所以留下了千古名言,叫做蕭規曹隨,曹就是曹參。蕭何為了打消劉邦對他的不信任,故意去欺負老百姓,貪汙錢財,自汙來保住自己。他和展示的是中國標準的為官之道。怎麼也套用一句話?那就是我就跟著你玩,我告訴你哦,我這個人有很多缺點的,所以你放心,我不是你的對手。

將蕭何和張良兩個人來比較,說他們誰強誰弱,這個根本沒有辦法比。


知常容


+張良是韓國貴族,他對劉邦的建議比較集中於外交、大戰略,人事制度,繼承人制度等傳統貴族學問方面,對於細節不如他人。以學院為例子相當於名牌海龜擔任院長助理,主管申報重大項目,決定高精尖項目的取捨。手眼通天而清貴+2+蕭何是+世襲小吏的高層,對於錢糧,人事安排非常精通,代表了帝國的中堅力量,是真正不可或缺的人才。相當於院長的學長擔任辦公室主任,業務精熟權利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