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看似不經意的一筆,遂成經典,後人的模仿,都成東施效顰

“左手《破陣子》,右手《西江月》”,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老師這樣評價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確如此,雖然辛棄疾很多作品給人留下的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是“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是“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錚錚鐵骨,鋼鐵硬漢形象,好像辛棄疾是個不解風情,不懂生活的人。但是,恰恰相反,辛棄疾同時又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他嚮往“醉裡吳音相媚好”的溫馨畫面,他喜歡在“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僅如此,他還有“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的銷魂情意。不錯,他的確是一個鋼鐵硬漢,但這個鋼鐵硬漢身上卻不乏俠骨柔情。它既是戰場上的英雄,又是生活中的暖男;他渴望馳騁疆場,他也向往溫馨祥和的農村生活。他的一首《鷓鴣天》就是佐證。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辛棄疾看似不經意的一筆,遂成經典,後人的模仿,都成東施效顰

陌上柔桑破嫩芽

這首詞大意是:村頭小路邊桑樹柔軟的枝條,剛剛綻放嫩芽。東面鄰居家養的蠶種已經有一些蛻變成了蠶兒。一脈平緩山崗上,細草間小黃牛犢兒在鳴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樹林,樹枝間休息著一隻只烏鴉。山有的遠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橫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邊有家小酒鋪,可以打一些酒來。城裡的桃花李花把風雨當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頭一片薺菜花中盛開。

這是一首歌詠江南農村美好景色的詞,上闋寫近景,下闋寫遠景,借景抒情,流露出詞人厭棄城市繁華,熱愛鄉野生活的情趣。詞人在熟悉農村生活的基礎上,為人們描繪出一幅清新、美麗的山鄉風景畫,反映了他陶醉於農村優美景色的心情。這首詞畫面優美,情致盎然,意蘊深厚。

辛棄疾看似不經意的一筆,遂成經典,後人的模仿,都成東施效顰

東鄰蠶種已生些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上闋頭二句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句中用了一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於破包出芽。“破”字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 “平崗細草鳴黃犢 ”“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裡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 。“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閒,神態。“斜日寒林點暮鴉”中用了一個動詞“點”字,使本可能構成蕭索情調的畫面發生了變化,增加了活力,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靈動的水墨畫。

再美的景缺少了人的活動,也就缺乏了生氣,缺少了情調。這首詞的下半片首先就來解決這一問題。“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詞人首先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裡。“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讓整個畫面生意盎然。

辛棄疾看似不經意的一筆,遂成經典,後人的模仿,都成東施效顰

平岡細草鳴黃犢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點睛之筆,它既像在寫景,又像在議論。這兩句決定了全詞的情調。如果只從前面內容看,這首詞的情調是很愉快的。但詞人是一位忠義之士,此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北方敵國虎視眈眈,節節進逼。他想圖恢復,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聵無能,苟且偷安之輩,叫他一籌莫展,心裡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構成了他詞作的基本情調。這首詞最後也發出了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詞人這一看似不經意的感慨之筆曾讓多少名家模仿,卻無人能得其真諦。清人陳廷焯《詞則》說:“城中”二語,有多少感慨。信筆寫去,格調自蒼勁,意味自深厚,有不可強而致者,放翁、改之、竹山學之,已成效顰,何論餘子。

辛棄疾看似不經意的一筆,遂成經典,後人的模仿,都成東施效顰

城中桃李愁風雨

從整首詞看來,詞人用了反襯手法。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就更顯得悲苦。但是辛棄疾從來沒有完全失望,詞中“春在溪頭薺菜花”又讓人看到了希望。這希望是由詞人在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詞人發現和捕捉農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風光景物和生活情境,運用清新明快的筆調、素淨淡雅的色彩,描繪出一幅幅意象鮮活、層次清晰、生機盎然的圖畫,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進而觸發出內心的共鳴。

辛棄疾看似不經意的一筆,遂成經典,後人的模仿,都成東施效顰

春在溪頭薺菜花

這首詞從不同視角描繪鄉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像是隨意下筆,卻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遠近有致、動靜相生、有聲有色、情致盎然、意蘊深厚的田園早春圖,反映了詞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非同凡響的創作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