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一位以五十人戰勝五萬人的猛人!

在寫正文之前,我們先來欣賞幾首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一位以五十人戰勝五萬人的猛人!


辛棄疾生於金國,自幼生活在敵人的佔領區中,親眼目睹同胞們是如何在金人統治下屈辱生活著。他的爺爺雖然表面上為金國效力,在暗地裡卻經常帶他遙望祖國的山河,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抗金的種子,立志要將金人趕走,收復大宋的疆土。

辛棄疾:一位以五十人戰勝五萬人的猛人!


14歲時,打著“進京趕考”的幌子,進燕山勘察金國的地形;17歲再次回到燕山,開始畫地形圖,為日後大戰做準備。同時,他還日日鑽研兵法,勤練武術,苦讀文書,可以說,他是天生的將才。

終於,在他21歲那年,趁著金兵南下入侵宋朝之時,他以一人之力拉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奮起抗金,目的,就是推翻金朝的統治。同時,一個名叫耿京的人也拉起了一支有25萬人之多的農民起義的隊伍。辛棄疾覺得耿京是個能成事的人,就帶著自己的隊伍投靠了他,希望它能夠肩負起收復失地的使命。

然而,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準備大幹一場時,耿京被人出賣,落得個死無全屍,同時,叛徒還帶著五萬人的隊伍投靠了金朝。按理說,辛棄疾應該找個地方躲起來,但是他沒有,他帶著五十人殺進了五萬人的軍隊裡,活捉了叛徒,突出了金人的包圍,千里奔襲,回到了南宋都城臨安。

當他以為能大展身手時,卻是他人生抑鬱的起點。當時南宋的皇帝大臣都已經迷失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偏安一隅,從來沒想過北伐。同時,宋朝重視文臣輕視武將,辛棄疾多次上書北伐,卻落得個貶謫的下場。

一次路過南京,在賞心亭上寫下了千古佳篇《水龍吟》,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無奈的他,只能將手中的劍看遍,欄杆拍遍,卻無人知道他的理想,他的心酸。“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罷了。

辛棄疾:一位以五十人戰勝五萬人的猛人!


無法帶兵的他,只能通過寫詞來發洩自己心中的苦悶,沒想到雖無法建功立業,卻在詞壇留下了名聲,寫下了許多千古詩篇。以其豪邁的詞風,在南宋詞壇聲名鵲起。但是,他志不在此,詩詞終是小道,寫的再好,也無法收復寸土,不過是窮酸腐儒的自我逃避罷了。

然而在其六十多歲時,終於等到了朝廷要北伐並重新啟用他。這時他雖然年邁,卻依然披上盔甲,準備糧草,厲兵秣馬,就等朝廷一聲令下,開赴戰場了。但,這終究是他的一廂情願,這次的北伐,卻是一群紈絝的遊戲罷了,一次沽名釣譽的遊戲,很顯然,遊戲失敗了,一戰敗光了南宋的家底。他在悲憤之餘,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金兵兵臨城下時,朝廷終於想起了他皇帝託人告訴他“社稷危矣”想要他出來主持大局。但此時的他已是,時日無多,躺在病床上,將一輩子的酸楚化成了兩句話:殺賊!殺賊!

[我是小明,目前正致力於歷史類的創作,喜歡的話關注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