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公元1205年,66歲的南宋詞人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登上京口北固亭,登高懷遠,憶古思今,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曾想,這首僅有104個字的短詞,竟成了後世流傳的千古絕唱。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辛棄疾:南宋主戰派官員


閒廢已久,重新啟用

南歸43年,始終被當成一顆閒置的棋子,對深懷遠大報國抱負的稼軒而言,這其中的沉鬱和苦悶不言而喻。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韓侂冑為了藉著他主戰派元老的威望來達到北伐的目的,將閒廢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任命為東安撫使。無形中,他被迫陷入了政治鬥爭的險惡漩渦,聰明如稼軒,怎會不知道自身處境的孤危?43年前,奔赴戰場奮勇殺敵是他一生的執著追求,43年後,這份執著依然分毫不減。不同的是,北伐的難度更大了,南宋朝廷猶如一盤散沙,搖搖欲墜。在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又激發了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他又深感執政者對北伐的麻木自信,不由得憂心忡忡。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辛棄疾登臨北固亭

登臨京口北固亭,思憂懷遠

京口,是孫權成就偉業的地方,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雄偉江山,但凡具有愛國情懷的英雄志士登臨遠眺,都會抒英雄之義,發浩瀚之情。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孫權

千古江山,英雄已逝。

“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擊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逐步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英雄的事蹟總會飛入平常百姓家,正如稼軒在另一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說的那樣,“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儘管物轉星移,滄海桑田,歌臺舞榭猶在。英雄人物隨著歲月的變遷消失於歷史的舞臺,然而他們的千古業績與日月同輝。

有“南朝第一帝”之稱的宋武帝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平息內亂,在北伐中叱吒風雲,立下赫赫戰功,使南方出現百年少有的統一局面。“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英雄事蹟如此振奮人心!傳說當年劉裕的故居引人詹懷追思,何等輝煌!無論是孫權還是劉裕,都是歷經百戰建立基業,這與南宋朝廷的割地求和、安居怯懦形成鮮明的對比。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用典之奇,寓意深遠。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尤其是元嘉27年最後一次北伐,慘遭敗北。彭城太守王玄謨深知文帝收復中原之意,不時慷慨進言,勾起文帝一腔熱血。他對侍臣講,"觀玄謨所陳,令人有封狼居胥意。"狼居胥山是西漢大將軍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7萬餘人,築土為壇,封山而還,被視為我國古代武將最高的榮譽。然而,文帝雖有“封狼居胥”之心,卻無雄才大智。當時,南北實力勢均力敵,倘若宋文帝能聽取老臣建議,沉著進軍,恢復河南的一些舊地也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文帝一意孤行,用兵冒進,北伐不但沒成功,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遭到重創,國事從此一蹶不振。在稼軒看來,這一殘酷的歷史教訓是引人深省的。他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草草用兵,冒進北伐,就會落得“倉皇北顧”的後果。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千古江山,英雄已逝。”這正是稼軒43年前率眾南下的場景。當時,宋軍在採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消息傳出後,舉國上下一片沸騰。北方掀起了起義的熱潮,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治。“烽火揚州路”,奮勇殺敵何等酣暢淋漓!剛繼位的宋孝宗頗有恢復中原的志向,起用主戰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好景不長,北伐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南宋又走了苟且偷安和忍氣吞聲的老路。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與“烽火揚州路”的輝煌豪邁形成鮮明對的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狸祠是拓跋燾反擊劉宋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的行宮,拓跋燾小名佛狸,佛狸祠也因此而得名。當時人們常用祭祀活動來祈求農事順利,也就無所謂祭祀的是哪隻神了。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往事不堪回首,在追憶往事和現實的矛盾中,一代忠臣憂國憂民和個人處境的艱難交融在一起,他的情感又上升了一個層次。“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稼軒既想表明自己的衷心和決心,同時,也告訴世人他雖已到花甲之年,但老當益壯,奔赴戰場,捨我其誰?當年,廉頗被免職後,趙王想再用他,於是派人去看年邁的他身體是否硬朗。廉頗的仇敵郭開從中作梗,賄賂使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稼軒在此引用典故,更深層的擔憂其實恰是廉頗的悲劇會在自己身上發生。事實證明,韓侂冑沒有采納他沉著應戰的建議,反而對他心生嫌隙,他的雄心壯志也因此付諸東流,最後鬱鬱而終。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一說起《京口北固亭懷古》,我們早已朗朗上口,但每一次都讀出了不同的深度和韻味。一首好詞總能讓人回味無窮,日久彌新。我們如懷抱美玉般反覆揣摩,詞的思想內涵之深、用典之奇、文學造詣之高引人深省。

以前背誦這首詞只是大概瞭解詞所表達的意思,但很少去研究典故的出處,也沒有將典故和作者的現實聯繫起來。為了完成這篇習作,我翻閱了很多資料,弄清了典故的來源及其寓意,補充了人文歷史知識的空缺,恍然發現,讀的書越多,越發現自己的無知,也就對知識更加心存敬畏了。

辛棄疾:英雄夢遠,千古流傳

英雄夢遠,情懷千古流傳

千百年過去了,稼軒深厚的家國情懷在歷史的長河中煜煜生輝。一個沒有家國情懷的人是沒有根的,心是沒有棲息地的,是到處漂凌的。借用作家三毛的一句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日前,我國正與新型冠狀病毒抗衡,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了。一批批醫務人員奔赴前線,解放軍、志願者擰成一股繩,眾志成城。當看到鍾南山院士一邊告誡人們遠離病毒,一邊又趕飛機飛往武漢,趕到救援的第一線時,我流淚了;當看到一份份主動請命的申請書時,我流淚了;當武漢宣佈封城,以一城的付出爭取全國人民的福祉時,我流淚了。隔離了病毒,但隔離不了愛。一紙命令,封城了!一聲呼喊,上千醫生離開親人冒死奔向災區!一聲動員,數百挖掘機幾天建兩所醫院!不用動員,企業家數億善款捐贈災區!過不了多久,當我們回頭一看,這又將是中國人一場多麼精彩的勝利!

春天到了,破曉的曙光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