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62,南宋詩人圖集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現山東省濟南市)人。其詞表現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共為豪放派的代表。[西江月]、[破陣子]選自[稼軒長短句]。

菩薩蠻.書江西造上壁:宋.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在今江西萬安西南)棄船登陸,逃往贛州。

47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肄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辛棄疾,1162,南宋詩人圖集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南宋著名女詞人。字易安,號易安居士,濟南(現山東省濟南市)人,傳說住瀨玉泉附近。其詞善用白描手法,自闢蹊徑,語言清麗。[如夢令]造自她的[瀨玉詞]。

辛棄疾,1162,南宋詩人圖集

陸游(1125年――1210年)南宋著名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堅決主張抗戰,但一直受到統治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

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代表作有[關山月]、[書憤]、[示兒]等。亦工詞,其詞[沈園]、[釵頭鳳]、[卜算子.詠梅]頗為有名。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七絕[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選自[陸放翁全集]。

示兒:宋.陸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恢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首句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可留到死後。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綢便由悲痛轉化為激帛。結句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辛棄疾,1162,南宋詩人圖集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堅持抗元,後為元兵所俘。因不肯投降歸順,於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他於所遭險難及平生戰友事這,都作有詩歌,題名[指南錄],可稱詩史。在大都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後世所傳誦。

辛棄疾,1162,南宋詩人圖集

南宋詩人圖集,後繼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