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故樓”,伴隨著辛棄疾的名句,這座包含著歷史興衰與無限情懷的被鼓樓躍然紙上。北固樓位於江蘇鎮江的北固山上,北固山橫枕大江,地勢險峻,風景奇秀。在古代,它是溝通南北的橋樑,亦是分裂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正是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秀麗的自感受著屬於他們的師弟印記,也在這裡譜寫下一篇篇回味悠長,經久不衰的動人篇章。在這之中,當屬辛棄疾的這兩首詞流傳最廣,成就最大。辛棄疾的一生是一幅壯志未酬,慷慨悲歌的畫卷。年輕時候的辛棄疾驍勇無比,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他的才華與能力卻並未得到賞識與重用,報國無門便成為了伴隨他一生的惆悵與遺憾。那麼,辛棄疾的一生都經歷了怎樣的起起落落?他與北固樓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不解之緣呢?

北固樓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故樓”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名句,因為這兩句詞使得很多人知道了北固樓。北固樓在什麼地方呢?在江蘇鎮江的北固山上,要想了解北固樓,必須瞭解北固山,要想了解北固山,必須瞭解鎮江。鎮江在江蘇境內的長江南岸,在歷史上又稱京口、南徐州、潤州,這是一個擁有三千多年曆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江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中國南北統一的時候,它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在南北分裂的時候就成了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北固山雄峙江邊,地形險要。在古代如果控制了北固山,就等於是控制了鎮江。北固山一共有三個峰,前峰,中峰,後峰,東吳的第一個都城叫做鐵甕城就建在北固山的前峰。也是因為這樣一個原因,所以南朝梁代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就稱這個北固山為“天下第一江山”。

根據南朝學者顧野王的《輿地志》這本書記載,其中說:

北固山有亭,屋五間,蔡謨以置軍實

蔡謨是東晉時候的人,“軍實”就是軍用物資,包括器械,軍服,糧食等等。蔡謨就是在東晉成帝鹹康五年出任南徐州刺史。為了加強長江沿線的防禦,所以他就利用北固山這個建築放軍用物資。這是一條記載,還有一個記載就是《南史·蕭正義傳》中的記載:

京城之西有別嶺,高數十丈,三明臨水,號曰北固,蔡謨起樓其上,以置軍實

這裡的說法和前面記載的說法就有所不同了,它說這個樓是蔡謨建的,用來儲備軍用物資的。所以這裡面就有兩個問題,第一北固樓究竟建於何時,又是何人所建?根據考證,這個樓應該是在蔡謨以前就有了,至於是誰建的目前還沒有確證。第二個問題北固樓的名稱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寫了兩首有關北固樓的作品,一首叫《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首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題目中都是北固亭,但是正文不一樣了。在《南鄉子》這首詞中,開頭就就講“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題目中是北固亭,正文又叫北固樓,那麼究竟是樓還是亭呢?其實樓和亭還是有區別的,“亭”是四面通透的,沒有牆,樓是有牆的,這是第一個不一樣。第二點,“亭”一般只有一層,而“樓”至少有兩層。

綜合《輿地志》和《南史·蕭正義傳》這兩個史料,就能夠弄清一個事實。東晉時的南徐州刺史蔡謨用來儲備軍用物資的北固樓一共是五間。在這個樓的最上邊,還建有一個亭子。到了南朝的時候這個樓就損毀很嚴重,但是樓頂的亭子還在。所以這樣看來,可見北固樓與北固亭本來是一個整體,後來在名稱上面往往就樓亭不分了,所以北固樓和北固亭指的就是一個建築,這點算是搞清楚了。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同其他歷史上的名樓一樣,北固樓在歷史上也是屢毀屢建。這個樓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整個樓只用了兩根鋼筋,其他全是實木,樑柱都是榫卯結構,沒有用一根鐵釘,所以這個建築也還是很獨特的。北固山之所以這麼有名,不就是因為有北固樓嗎?北固樓之所有有名,不就是在那上面留下了許多千古不朽的佳作嗎?據鎮江的地方文獻記載,曾經登上北固樓,而且留下了佳作的名人還不少,在這些人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辛棄疾,辛棄疾在北固樓上面留下了兩個作品。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辛棄疾的這兩首詞北固樓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名聲,北固樓是和辛棄疾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

辛棄疾的人生

說到燕子樓,我們會想到蘇軾,說到岳陽樓,我們會想到范仲淹,說到鸛雀樓,我們會想到王之渙,那麼說到北固樓,我們一定會聯想到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辛棄疾的兩首流傳千古的北固名篇無疑成就了北固樓,這兩首經典讓我們記住了北固樓的無限風光,也讓我們感受到北固樓所特有的動人情懷。那麼辛棄疾為什麼要登上北固樓呢?他與北固樓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辛棄疾,字幼安,好稼軒,是南宋著名詞人,他的老家就在當時的濟南府歷城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辛棄疾的父親死的很早,他是在祖父辛讚的身邊長大的,他的祖父辛贊在金人佔領中原的時候,他本來也是要準備南下的,但是由於家庭人口眾多,行走不便,所以就沒有南下,留在了北方,做了金朝的官。辛贊這個人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時刻都沒有忘記失陷的中原,所以後來辛棄疾會議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祖父就京城帶著他登高望遠,指劃山河,通過這種言傳身教來培養他的那種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志向。辛棄疾正是在祖父的薰陶之下從小就有一種志向要收復中原,要統一祖國。

辛棄疾在十四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以他的才學在金朝中一個進士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樣一條讀書做官的路,而是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就是組織抗金的隊伍。在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受到南宋軍民的奮力抵抗。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原出現了許多的抗金的義軍,可以說是抗金的烽火在許多地方開始燃燒。在這樣的背景下,濟南府有一個叫耿京的農民拉起了一個二十多萬人的抗金隊伍。在這之前辛棄疾也拉起了一個兩千多人的隊伍,辛棄疾感覺到自己的兩千多人太少了,所以他就去投奔了耿京。由於耿京發現了辛棄疾是一個文武全才,所以對他就委以重任。

隨著完顏亮南侵的失敗,他自己喪命,金朝的新皇帝完顏雍就即位了。這個完顏雍很快就穩定了局勢,之後就開始調集了大兵要對中原地區的各個抗金的義軍要進行各個擊破。在這個情況下面,辛棄疾就感覺到耿京的力量還是太小了,所以他就建議耿京決策南下,就是投奔南宋王朝,歸順南宋王朝,憑藉南宋王朝的力量來一塊兒抗金,耿京採納了辛棄疾的建議,派他奉表南歸。那個時候的宋高宗還是有一點抗金的姿態的,很高興地接納了耿京的這一支抗金的隊伍,而且正式地以朝廷的名義,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任命辛棄疾為天平軍節度使掌書記,然後囑咐辛棄疾趕快過去把人馬帶到南宋來。

辛棄疾得到皇帝的詔令之後就日夜兼程,日夜兼程往山東方向趕。誰知道走到海東,還沒有到山東境內,聽到一個很壞的消息,就是耿京被他的部下張安國殺了。張安國殺了耿京之後,還拎著耿京的頭到金人的大營裡面去請賞。辛棄疾聽到這樣一個消息非常的意外,也非常地悲憤,但是辛棄疾表現的很果敢,他當即就帶領了五十人馬闖進了金兵大營,金兵大營有五萬人。他闖入之後,張安國正在喝酒,辛棄疾就吩咐手下的人立馬就把張安國五花大綁。張安國周圍的人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個時候辛棄疾當場就發表演講,因為他發現在金兵大營的五萬人當中,至少有一萬人左右,其實是張安國帶過來的耿京的老部下。辛棄疾就對這些人曉以大義,說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我們去投奔南宋王朝,一塊兒去收復中原。這些人聽到這個道理之後就佔到了辛棄疾的身邊,辛棄疾一下子就有了一萬人。辛棄疾就帶著這一萬人押著張安國出了金兵的大營往南走。正當要走的時候,大營剩下的四萬金兵他們醒悟過來了就開始追趕。後來還打了好幾次的小仗。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辛棄疾帶著這一萬多人馬,過了淮河,過了長江。辛棄疾把這個判讀張安國交給朝廷處置。辛棄疾的這個壯舉就震動朝野,一下子就名聲大振了,連皇帝都為之三嘆息。這個時候的辛棄疾才只有二十三歲。這就是辛棄疾到了晚年還引以為豪的一段經歷“壯歲旌旗擁萬夫”的經歷。辛棄疾南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憑藉南宋王朝的力量收復中原,統一祖國,但是後來這個願望後來落空了。為什麼落空了呢?“主和派”執政之後就與金人訂立了一個“隆興和議”,當然是一個妥協,所以四十多年宋金無戰事。辛棄疾南歸的這四十多年就是在這樣一個北京下面度過的。

辛棄疾與北固樓的淵源

帶著滿腔的熱情,辛棄疾來到了南宋朝廷,然而“主和派”的上臺,讓宋金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他一直盼望著希望能有一天能站在抗金的戰場上奪回屬於祖國的領土。這一盼就是幾十年,其中的起落沉浮讓辛棄疾感慨良多。那麼在南宋的四十多年裡,辛棄疾都經歷了什麼?他是否有機會帶兵抗金敵?又是什麼原因登上了北固樓呢?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辛棄疾在南宋的四十多年,可以說是三起三落。雖然擔任過很多的地方要職,但是沒有一個職務是讓他領導去抗金的。如果說有一個職務和抗金有一點關係,那就是一年左右的鎮江知府。說到辛棄疾和鎮江的關係,那還真有一點特殊。公元1162年,新辛棄疾奉耿京之命奉表南歸的時候,就曾經來回經過鎮江。後來他居然做了鎮江人範邦彥的女婿,這個範邦彥他也是北方人。他本來是蔡州新息縣的縣令,在辛棄疾南歸的前一年,範邦彥就帶領他的屬下南歸了,而且在鎮江安家。辛棄疾和範邦彥志同道合,所以就做了他的女婿。

在宋寧宗嘉泰四年,也就是公元1204年,作為鎮江的女婿辛棄疾受朝廷之命出任鎮江知府。辛棄疾到了鎮江,一上任就開始著手北伐抗金的準備。這個時候的辛棄疾是一種積極的穩健的姿態,正是帶著這一種積極的穩健的姿態,辛棄疾登上了北固樓,寫下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首詞裡面的“兜鍪”就是指頭盔,“坐斷”就是佔據住,“孫仲謀”就是孫權。孫權十九歲的時候就繼承他的哥哥孫策為吳主,守住了東吳的江山。東吳的第一個都城就建立在鎮江的北固山的前鋒,所以辛棄疾登上北固亭,很自然就想起了孫權。他這首詞就是通過對孫權的這種讚美表達了自己要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這種信念和意志。遺憾的是當時南宋的握有實權的“主戰派”的首領統帥韓侂冑這個人在辛棄疾在鎮江所做的這些穩妥的準備工作,他是持續消極態度的。他實際上只是拿辛棄疾這種抗戰片的元老來作為號召而已。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辛棄疾當然也明白這一點,明白韓侂冑對他的態度,所以就未免有一種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辛棄疾再一次地登上了北固樓,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一共用了五個典故,寫了五個歷史人物。第一個歷史人物就是孫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就是寫孫權。孫權當年所建的那些“舞榭歌臺”也就是東吳時候建的“舞榭歌臺”,到了南宋的時候,肯迪都是被雨打風吹去了,就是不留痕跡了。這幾句就是表達了對孫權這樣一位志士仁人的一種懷念,這是第一個歷史人物。

“廉頗老矣”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帶著報國無門的心情,辛棄疾登上了北固樓,對著滔滔淨水,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悲憤,不滿,遺憾,無奈,以及那份始終未變的報國之心,都通過一首詞體現了出來。那麼這首經典還道出了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這些歷史人物與北固樓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第二個歷史人物是誰呢?就是南朝宋代的開國皇帝劉裕,這個劉裕小字寄奴,就是小名叫寄奴,他是在京口長大的,所以說也是鎮江人。這個人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在東晉為官的時候,曾經率軍北伐,後來他就取代了東晉了,做了皇帝。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早已作古,他曾經住過的地方,現在也是一片斜陽籠罩,雜草叢生。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第三個歷史人物就是劉裕的兒子劉義隆。這個劉義隆也曾經有過北伐的行動,也曾經想收復中原,統一祖國。但是這個人形式草草,準備得不充分,用人不當,用了一個什麼人呢?用了一個叫做王玄謨的人,這個人也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誇誇其談,所以王玄謨也是草草出兵,後來就打了打敗仗。“元嘉草草

”,“元嘉”就是劉義隆的年號。

第四個歷史人物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這個人小字佛狸,當年正是他率兵把王玄謨一直追到長江邊上,他打了勝仗之後還在那裡建了一座行宮,這座行宮後來還成了紀念他的一個祠廟,叫做佛狸祠。這“四十三年”是指什麼呢?是指辛棄疾當年由北方歸順南宋王朝的那一年到辛棄疾來當鎮江知府的這時候,剛好四十三年。他說四十三年以前我帶領人馬從北方到南方的時候,也曾經登上北固樓,那個時候我在北固樓上面,朝著北看北邊的揚州,還有一片抗金的烽火,就是那個時候人們沒有忘記失去的中原,還有一些抗金的鬥志。現在看見的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所以這就是感嘆。

第五個歷史人物就是廉頗。廉頗這個人物大家偶讀不陌生,他是戰國時候的趙國人,善於用兵。年老被廢之後就到了魏國。後來秦國又要打趙國,趙王又想起了他。想起了他但是不知道,他現在還能不能打仗,擔心他是不是老不堪用了,所以就派一個使者,說你先到魏國去看一看,看看廉頗情況怎麼樣。廉頗看見了趙國來的使者,當然是很振奮的,所以當著這個使者的面就吃了一斗米飯,吃了十斤牛肉,還披掛上馬,就是告訴使者,我還能吃,我還能打仗。但是沒有想到這個使者來之前,已經接受了廉頗的仇人郭開的賄賂。這使者回去就開始講假話了,他回去就跟趙王說廉頗能吃,但是也就是在跟我聊天的那一會兒他上了三次廁所。這就是史書上講的“

一飯三遺矢”,一餐飯之後上了三次廁所,那就是老了,消化功能不行了。趙王一聽就知道廉頗老了,不堪用了。

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是什麼意思呢?即使說我能吃,而且我能打仗,但是有誰來問一下我呢?連問一下我的人都沒有。所以辛棄疾這個時候,他表現的是一種悲憤,他做這個鎮江知府之做了一年就被免職。辛棄疾被免職一年之後,韓侂冑所統率的北伐開始了,這個北伐在歷史上被稱為“開禧北伐”,這個北伐還是由於準備倉促,行事草草,最後大敗。開禧北伐失敗兩年之後,辛棄疾黯然去世,臨死之前還餘恨未消,三次大呼殺賊。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辛棄疾這個人是一位以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為己任的這樣一位仁人志士,也是一位很有才幹的人。所以我們回顧辛棄疾的一生,可以說是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一生。北固樓既然是一個滿眼風光樓,也是一個慷慨悲壯樓。站在北固樓上,不僅可以看到長江兩岸旖旎風光,更能感受到像孫權,像劉裕,像辛棄疾這樣的仁人志士的情懷,感受他們的豪邁,感受他們的悲壯。所以說這個北固樓我們要給它的主題來加以概括的話,我看可以用四個字那就是“慷慨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