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品讀: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楊雨品讀: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許多古典詩詞的名句到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語中,像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中就有兩句的使用頻率還是非常高,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就是出自南宋著名英雄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在我們的印象中,辛棄疾是那個“醉裡挑燈看劍”“可憐白髮生”的遲暮老兵。可是今天我想通過這首詩,講講更完整的辛棄疾,告訴你,他年輕時候可是個不折折扣的少年英雄,壯年更是個地地道道的霸道總裁,事業有成,還是個有情趣的丈夫。


先看詞牌名,《醜奴兒》,原名《採桑子》,這個曲調應該是源自於唐代教坊曲《楊下采桑》。詞牌名後還有一個詞題“書博山道中壁”,點出了寫詞的地點,博山。博山在哪裡呢?在今天江西上饒附近,因為形似廬山香爐峰,而博山爐正是古香爐的名字,所以改名博山。辛棄疾顯然很喜歡博山。他在上饒閒居期間,常常流連博山一帶,留下不少詞作,博山寺以前還保留著辛棄疾的讀書堂。他把博山比作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川松竹任橫斜。有人家。被雲遮。雪後疏梅,時見兩三花。比著桃源溪上路,風景好,不爭多。”


看來啊,博山真是一個好地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景。那麼問題就來了,辛棄疾是怎麼來到上饒、來到博山的呢?詞中“而今識盡愁滋味”的句子,對應第一句“少年不識愁滋味”,這說明,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至少已經是中年了。四十六歲,英雄半輩子的辛棄疾到底經歷了什麼,會讓他感慨“識盡愁滋味”?


我們一起看上半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年輕時候,辛棄疾對未來充滿自信,喜歡“愛上層樓”,也就是登高望遠,認為收復中原指日可待。二十二歲那年,他甚至幹了件刷屏的大事,獨自率五十騎兵衝進五萬人的金兵大營,活捉叛徒,後又帶領一萬多人投奔回南宋。小夥子這件事幹得驚天動地。當然,他還沒有真正體驗過人生的憂愁悲苦,為了填寫新詞,偶爾也會做出一副多愁善感的樣子,寫一些無病呻吟的詞句。所以說,為賦新詞強說愁。如果你看過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會發現,維特的少年煩惱是因為單戀,或者說是單相思。再比如說《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賈寶玉惹林黛玉和史湘雲生氣,自己氣得寫了一首解潮詩:“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不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寶黛笑他愚鈍還參禪。其實寶玉根本就沒有悟什麼禪,他悟的是情,這段偈語講的就是他跟林黛玉的關係,兩個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自尋煩惱,互相剖白半日才和好。


你肯定看出來了,寶玉和維特的愁很像,他們的愁,不會給你什麼壓力,是小煩惱,是閒愁,帶還有俏皮的味道,有一種微妙的美。那就是少年時期愛情的若隱若現、成長的若有若無,那種不可名狀、不可言傳的兒女情。也許是情竇初開,也許是暗戀啊、失戀啊,甚至是熱戀中的小鹿亂撞。


辛棄疾留存六百多首詞,查不到一首“強說愁”的記錄。即便是現存的人生第一首詞,也就是投奔南宋後寫下的《漢宮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很顯然,鏡頭已經轉向他的家國情懷了。


詞中的“美人”應是他的原配妻子趙氏。按宋代風俗,立春這一天,無論男女,都會在頭上戴“春幡”,也就是剪成燕子形狀彩色小旗子。儘管丈夫任“江陰籤判”,相當於沒有實權的市級秘書,生活簡陋,卻絲毫沒有影響妻子的心情。“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我們想象一下這個柔情的畫面,能把妻子寫得這麼美的,一定是個浪漫的丈夫。照理說,這個時候的辛棄疾對新生活充滿憧憬,但還是有寄託的:“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燕子都能自由自在地飛回家鄉,自己又何時能夠再回到北方的家鄉呢?這顯然不是那些咿咿呀呀的兒女情了,他要上疆場,要收復江山。


如果把迴歸南宋作為轉折點,辛棄疾接下來二十來年的壯年人生,可以說是相當成功。我認為,完全配得上這四個字,霸道總裁。


首先,事業成功。辛棄疾從一個科員級別的市級秘書開始,四十歲就升任正廳級幹部,任潭州知州,相當於今天長沙市市長,還兼任湖南安撫使,類似於現在的公安廳長。


第二,他個性傲嬌,有所謂的高冷範兒。有人這樣讚美過辛棄疾: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就是說辛棄疾不但是人中豪傑,而且是詞人中的飛天之龍,是“霸才”。我們熟悉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還有“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等等都噴薄出睥睨天下的英雄豪情。


第三,文武兼備。辛棄疾在湖南組建飛虎軍的時候,遭人嫉妒告狀,皇帝勒令停建軍營。可是他先斬後奏,私下加快進度,最後還拿建好的工程說服了皇帝。沒有足夠的魄力,誰敢這麼幹?迴歸南宋後,他進獻抗金萬言書《美芹十論》和《九議》。在宋代詞人中,能夠將文學、軍事、行政、經濟才華如此完美地集於一身的,還只有辛棄疾一人。


以上有魄力,有成就,文武全才,這些恰恰是這首詞裡省略,沒有明說,又不得不提的人生鏡頭。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這首詞的下半闋。


強大的“霸道總裁“,並沒有一路順風,也有流露”怨婦情結“的時候。四十歲那年,辛棄疾從湖北轉運副使平級調動,改湖南轉運副使,在同事為他餞行的宴席上,他寫下了著名的《摸魚兒》:”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一連用了三個典故,漢武帝的廢后陳阿嬌、漢成帝最寵愛的女人趙飛燕,唐玄宗的楊貴妃,借她們得寵一時卻結局悲慘的命運來抒發自己壯志難酬,那種“匆匆春又歸去“的”中年危機感“非常強烈。就在寫下這首《摸魚兒》詞的第二年,辛棄疾遭到彈劾,被罷官,人生轉入下半場,也才有了這首《醜奴兒》。


難怪下半闋,他會說“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青春年華轉瞬即逝,朝廷在抗金戰線上仍然毫無作為,內部黨爭不斷,自己被排擠、打擊。種種滋味,反而不知道從何說起,又該向誰訴說,千愁萬緒只化為一句“好一個涼快的秋天啊”。這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蘊含著辛棄疾最深沉、最悲涼、最無奈的情緒。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就是說活明白了,活清楚了。“而今識盡愁滋味”,“識盡”就是不惑,是因為經歷了很多事,思考了很多事,也就想明白了很多事。什麼事情讓辛棄疾不惑呢?我認為,最直接的導火索還是被迫退休讓他沒有了用武之地。按照宋朝的制度,公務員一般是70歲退休,可是辛棄疾呢,在四十二歲的時候、在正廳級的崗位上突然就”被退休“,而且還是以”莫須有“的貪財、暴虐的罪名。


辛棄疾不是一般人,他對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一直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尤其是人到中年後,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現實條件上,他都開始在做準備。在長沙做官的時候,他已經選好了退休後的住處,在江西上饒縣城靈山門外購置了土地,營造新居,還寫了一篇《新居上梁文》,文章末尾以“稼軒居士”自稱。新居即將落成前,他又寫了一首《沁園春》詞,“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膾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他的心情很複雜,欣喜、失意、懷疑甚至憤慨都有。詞裡說了,自己的平生意氣是逍遙山林,不問世事,可實際上,辛棄疾平生最大的志向並不是隱居山林,而是馳騁疆場,抗金報國,只可惜,沒有機會。看驚弦雁避,他還把自己比成躲避弓箭的秋江鴻雁,比做為準備揚帆出航的卻因風浪驟起而不得不掉頭的船,他預感到了即將到來的驚濤駭浪,只能無奈地選擇急流勇退。


辛棄疾在這首詞裡還興致勃勃地籌劃著:東岡還須再蓋一所茅草頂的書齋,窗戶呢,要全部臨水而開。為了方便在小船上釣魚,湖邊要先種上柳樹;插上籬笆保護竹林,同時也要注意籬笆的高度,千萬不要擋住從軒窗向外看梅花的視線。院子裡要種上四季不同的花兒,秋菊春蘭都要等退休親自栽種。字裡行間一派悠然恬淡之意。


詞的最後,辛棄疾還說,我自己是做好準備了,但就怕皇帝陛下還不同意我這麼早退休呢,“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可是,皇帝不能體察他的忠心和他的“徘徊”,就在創作這首《沁園春》的年底,辛棄疾被彈劾罷官,真的開始了在帶湖新居長達十年的閒居生活。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被退休之後辛棄疾的“欲說還休”,和退休前的“此意徘徊”恰好形成了一種呼應。退休之前,畢竟還是有強烈希望皇帝能體察他的;被迫退休後卻是“欲說還休”,哎,不說也罷了,這就是無人能懂的孤獨了。


我認為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孤獨的愁,和少年時代大不同。少年人喜歡結交朋友,他們的友誼往往是動態的,是熱鬧的;中年人更能體會到,其實一生當中真正的朋友很少很少,雖然發個朋友圈可以贏得點贊無數,可是當你真有煩心事需要傾訴甚至需要實實在在幫助的的時候,拿起手機,別看通訊錄有成百上千個,卻找不到想傾訴的對象。這就是一種屬於深刻的孤獨感。滿腔的心事只能再咽回肚子裡,自己一個人消化,最後化成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就是辛棄疾的智慧的地方,這就是整首詞首詞的高潮點,什麼都不說,又好像什麼都說了。看似一肚子愁悶,但又有強大的力量輕鬆化解了。就像“此處省略一萬字”,剩下交給讀者自己腦補。這樣一來,我們既讀詞,又參與其中,讀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經歷,得到情緒的宣洩。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讀了辛棄疾的《醜奴兒》,也許你會發現:無論你多大年紀,所有的愁,都等你勇敢地克服它、超越它,等你再回頭看時,會發現其實真的不算什麼。那些生活賦予你的痛苦、憂愁會轉換成為人生經驗的能力和智慧,幫你一步步擺脫無知懵懂,理解人生的不同階段,內化出成熟和強大的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