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PPP市場既要「水清」,又要「活源」

2018年是PPP的管理年,管理是為了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清水活源”是當前需重點解決的課題。

專家視點:PPP市場既要“水清”,又要“活源”

何為“清水”,就是要讓PPP市場的水變得更清。目標是杜絕市場存在的PPP支出責任“固化”、支出上限“虛化”、運營內容“淡化”和適用範圍“泛化”等問題。2017年四季度以來,財政部先後發佈了《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關於規範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新規,清理退庫了一批項目。筆者認為,新規並未叫停PPP,其目的是促使PPP發展更為規範、更可持續。

這場規範化整治,早來比晚來對市場可能更有利。如果不及時規範,可能會出現一堆半拉子工程、一堆不良資產,陣痛會更大。當然,規範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實現的,需要建立長效機制。不僅是通過入庫清理,儘早推出PPP上位法並嚴格執行、加強信息公開透明並持續推動、建立覆蓋PPP項目全生命週期的多方監督體系等,也是重要的保障。

何為“活源”,就是要讓PPP市場的水流動起來,避免出現”淤堵”。這幾年來,PPP”淤堵”的情況比較突出,一級市場項目名義成交量大,實際落地少;二級市場新增資金進不來,流轉難上加難。究其原因,就是PPP尚未真正市場化。PPP相對傳統投融資模式,其提質增效的重要基礎就是市場化,包括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提高各方履約意識和契約精神、強調競爭方式招選社會投資人、PPP風險的合理分配和市場化定價等方面。

當前PPP市場難以“活源”,市場化定價的欠缺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PPP市場化定價不僅是單純提高或降低項目回報,關鍵是在確保PPP市場沒有暴利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機制合理確定PPP項目回報率。PPP回報率確定至少要基於三個原則:高於融資市場成本要求,滿足資本市場的基本投資收益要求;體現風險和收益匹配性;有利於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具體說來,市場化定價首先要體現風險和收益的匹配性。落實到具體項目,由於不同的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不同的PPP項目運作模式、不同的行業特徵和項目類型、不同的運營內涵、不同的回報機制和績效考核程度等,政府和社會資本承擔的風險也會有明顯的差異。其次,市場化定價有利於促進社會資本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最後,市場化定價有利於促進項目融資落地和二級市場流轉。

一個有活力的市場,必須是規範和流動的市場,必須是有入口也有出口的市場。PPP市場也一樣,既要“水清”,又要“活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