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公元前4世纪,正是烽火连天、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孟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著书立说。他和弟子们一起,共同编著了哲学名作《孟子》,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而响彻着这充满思辨性声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城。这片沃土之所以能成就了孟子的仁爱思想,是因为这片土地从来就不缺乏仁爱的精神。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公元前614年,曾经因战火两次迁都的邾国国君邾文公,决定第三次迁都至峄山之南。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此处易守难攻,周围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极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

但是,迁都前的占卜结果却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如果迁都,对于百姓极为有利,但却会损伤国君的寿命。面对这种情况,邾文公表示:上天赋予君王权利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如果对老百姓有利,那就完全值得去做。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于是,邾文公毅然将国都迁到了峄山之南,使邾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但邾文公却在迁都后不久便病逝了。

虽然邾文公去世了,但他的仁德却为后世所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两百年多年后,孟子提出“仁政民本”思想,正是对邾文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从此,邹国开始与孔子的故乡鲁国一起成为文化昌盛之地的代名词——邹鲁。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如今,孟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干部为政之德,济宁市政府开始探索打造国家政德教育基地。

孟子思想所传递出的仁义精神,正感染着新时代的邹城人。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而让邹城的声音远达四方的,不光是孟子,还有邹城独有的平派鼓吹乐。

明朝洪武年间,鼓吹乐随着山西移民传入邹城。随后的时间里,地方俚曲与小调不断丰富着鼓吹乐,逐渐就形成了平派鼓吹乐。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鼓乐喧天,奏响的是邹城人的喜怒哀乐,唢呐声声,回荡的是礼乐文化的传承。2008年,平派鼓吹乐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峄山之阳,邾文公的仁德仍在传唱,孟府孟庙,儒家的教化还在继续。仁政民本的思想,已然将邹城打造成一座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心中所记、耳中听闻,在邹城人的生活里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中国影像方志丨邹城:孔孟桑梓之邦 文化发祥之地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邹城篇》

播出时间:7月26日 21:53

监制/闫东 主编/刘铭 黄丽君

编辑/刘军亚 戎骞 牛津 黄嘉怡(实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