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用典是地名文化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因为运用古代知名人物、著名诗词歌赋或是传说来命名,既可以增加地名的权威性和认同感,又显得典雅有内涵,所以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鄞州地名中,运用古代传说或知名人物、著名诗词歌赋来命名的也有很多。

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新明街道美丽整洁的杨木碶路

在鄞州民间,流传着很多宋高宗赵构逃难的故事传说,而由此衍伸出来的地名更是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两座桥,惊驾桥和宋诏桥。

据传,当年赵构被金兵追杀一路逃到了明州。在骑马路过一桥时,马突然受惊,赵构从马上摔下。后人据此将此桥取名为惊驾桥,惊驾桥所在的那条路也由此得名为惊驾路,现已成为城区的一条主要道路。宋诏桥得名也是源自赵构逃难的典故。据传,赵构被金兵追逐,躲入这里的一座破庙内而脱险,后下诏书修建此庙和一座小桥,桥名就叫宋诏桥,该桥所在的村也因此得名为宋诏桥村,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鄞州地名用典较广的另外一个人物是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创建县学,踌躇满志的王安石,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里奠定了日后变法中的基本指导思想。鄞州人民为了纪念王安石,于清嘉庆年间在东钱湖西村修建了忠应庙,谓忠臣有好的报应。为纪念王安石的功绩,解放后又将71省道东钱湖段命名为安石路,附近有王安石公园。

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王安石公园

在鄞州众多用典人物中,最为普及的是传说能起死回生并且擅长消病祛灾的鲍盖。鲍盖为后汉高钱青山村(今鄞州东钱湖镇梅湖村)人,曾任贸阝县县吏。鲍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除暴安良,保境安宁,深受老百姓爱戴。建兴四年(316年),天闹灾荒,百姓流离失所,食树皮度日,正当危难之时,适逢鲍盖押粮船队在海上遇风浪,驶入鹿江暂避(今高钱),见途中饿殍遍野,群众跪地求救。见此情景,鲍盖百感交集,泪水纵横,毅然将所押粮食赈济灾民,由于难以向官府交差,就投江自尽。百姓将其遗体从鹿江捞起,葬于高钱下王鹿山。

百姓为感其恩德,表彰英灵,鄞东鄞西一带纷纷立庙祀之。其中在其家乡青山建庙,以“青山”名之。传说山上盈产染料“青”草,为鲍郎神所化。农妇织布染色仍得其益。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当时整个鄞州有鲍盖庙68座,占全县庙宇的五分之一,其中尤以东钱湖、邱隘、东吴及宁波城厢等处为多。

裴肃也是鄞县百姓比较喜欢用来命名地名的人物。据记载,裴肃为唐代河南人,曾任浙东观察使。当时明州镇将栗锽联合鄞、奉边区山民在光溪(今鄞江桥,唐时曾为明州治所)刺杀明州刺史卢云,发动兵变,攻陷浙东诸郡县,民众不堪战乱之苦。在这个危急关头,裴肃率部平乱,其后栗锽所部转移台州,次年二月,为裴肃擒获,押赴京都伏诛。

裴肃带兵从不扰民,百姓得安,后世尊其为神灵,广建祀庙供奉。宁波曾有“东钱湖里有十八裴君庙,湖外有十八裴君庙,沿海有十八裴君庙”俗语流传。

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潘火高架桥

除了人,鄞州地名文化中运用较广的典故则是事。在东吴镇少白岭墩有座塔,俗称少白塔,是出入天童寺之路标。始建于唐代,现塔为民国三年重建,为八面七层砖木结构建筑,高35.4米。相传唐会昌年间,岭间林中有巨蟒出没,伤害行人。天童寺住持心镜禅师蒸制馒头,供蟒啖食,并对蟒说法,开导其弃恶从善,莫害生灵。未几蟒死,禅师依法将其焚化,埋灰岭上,筑塔镇之,遂名为镇蟒塔。

邱隘镇内横泾村处有条横泾河,河上有座跨泾桥,桥上立有公禁碑。据传,跨泾桥建于南宋,因位居要津,渐成当地人的聚散地。明代晚期,为中秋敬神起见,桥上又增建了戏亭。由于桥面宽敞,地处要冲,一些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

有人堆放物件,有人桩牛拴羊;有乞丐停宿、有糖摊摆设;还有工匠、篾匠等选作修理物品场所,农妇用作簸扬谷物之地。甚至还出现了带骰引诱、赌钱打架等寻衅滋事。同时,作为公共场所的跨泾桥,其桥上的台板设施等虽有祠堂人员管理,但是台板外借,遇雨渗湿,亭台污秽,公置器具损耗等也时有发生。

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东吴镇少白塔

针对这些现象,横泾人于清嘉庆甲子年正月上旬,经公议立碑,制定律文,侧立桥上。公禁碑的出现,开创了横泾人规范管理公共场所的先例,为后人倡导公共文明事业作出了榜样。

在姜山镇,有个翻石渡村,地名就是以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典故衍伸而来。据传,宋徽宗时童贯专权,从各地搜刮奇花异草、美玉宝石运往东京,美其名曰为生辰纲,供宋徽宗享乐。一年,童贯假传圣旨命殿司制使杨志前来鄞江采制梅园石。船队采石完成返航途中,经过任家时,突然间狂风暴雨,船翻石沉,所有兵丁无一幸免,只有杨志一人得船老大舍命相救,得以逃生。杨志不敢回京复命,流落街头卖刀杀了牛二,最终上了梁山。翻石渡由此得名,而当时的任家也被后人称为翻石渡任家。

鄞州的地名典故,不仅可以提高地名的知名度、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蕴含着告诫后人的深意,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命名修辞上的智慧。

鄞州地名文化|以典为名,你还知道哪些地名的曲故吗?

姜山翻石渡村

邱隘镇张家瀛的命名就源自一个打架的典故。当时村里住着4个姓氏的家族。其中张家和姚家都在村里经营农事,常因交集多而产生纠纷。后来在一次纠纷中居然闹出人命,惹上了官司,轰动乡里。在众人关注下,张家最终赢了这场官司。时人感慨地把这个地方别称为“张家赢”,可能太容易识记,最后竟成正名。后代村人觉得不雅,遂改写成现在的张家瀛。

同处邱隘镇的金价桥也是同类故事。金价桥曾名“陈家”,陈家村先人想在一条交界河上造桥利于通行,却因为选址的问题和邻村人产生纠纷,最后花了重金才了结官司造成此桥,遂名为金价桥,告诫后代和气生财。

在宁波话中,傲慢自大的人被称为“黄豆汤”。很久以前,在梅墟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两户人家。这两户人家从别处迁来不久,家境殷实,有点看不起当地村民。他们既不接受当地人的帮助,也不听从当地人的管理,独来独往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当地人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们过于傲慢自大,有点“黄豆汤”的感觉。可能嫌“黄豆汤”太贬义,暗地里给他们取绰号为“翘头王”,不久又别称为“草头王”。后来因火灾烧光房屋,那两户人家不得不迁走他处,徒留“草头王”这个地名在这里继续流传。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