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對於二戰有哪些誤解?

張春財


首先就是對德軍裝甲部隊的誤解了,很多人一提到德軍裝甲部隊,首先想到的就是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等這些武器,但是實際上二戰的一大半時間中,德軍是沒有這些武器的。



二戰中德軍早期和中期的主力坦克實際上是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這些坦克性能也只能說一般,因此才推進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研製工作。其中虎式坦克數量很少,整個二戰產量也不到1500輛,而且主要是裝備給重裝甲營這種單位,普通裝甲師是得不到的。而豹式坦克產量較高,達6000輛左右,也是後期很多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



還有就是二戰德軍的機械化水平。很多人由於影視作品以及紀錄片的影響,誤認為德軍機械化水平極高,但是實際上德軍中裝甲車汽車等裝備數量一直嚴重不足,所以需要大量馬匹進行運輸任務,德軍中服役過的馬匹高達60萬匹,而且大多數德軍步兵部隊只有雙腿可用,沒有汽車等。



此外就是關於諾門罕之戰,很多人認為蘇軍使用T34等坦克佔據優勢,給日軍造成了巨大傷亡。但是實際上,此戰之中,蘇軍也是T26,BT5等這些輕型坦克,當時T34還沒有裝備蘇軍使用。而此時日軍的97式坦克甚至還佔據優勢,而最終的傷亡數字上蘇軍也要比日軍更多。




戰壕


美國人對待戰爭的態度

美利堅民族一直崇尚的價值觀念是享樂主義,雖然他們民族存在的時間短,軍事思想也沒有中華5000年文明沉澱下來的精華,但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強悍的空中力量,美國軍隊很少吃敗仗。

這種情況最早反應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那時候美國的非正規軍隊民兵和英國的遠征軍你死我活打得非常激烈,到了一戰時期美英兩國關係完全處於熱戀狀態。二戰過後美日之間的關係也就這樣,雖然美國參加二戰是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日兩國宣戰,更加深一步瞭解這件事情大家都會明白其實這是美國的一個計謀。


當時日本所有的石油都來自於東南亞油田,石油對一個國家經濟和軍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那個時候日本完全沒有意料到自己資源匱乏,石油明白被別人掐斷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在海軍建設時期非常瘸腿,日本海軍的護航能力及其低下。美國只需要派出幾艘潛艇便輕輕鬆鬆地掐斷了馬六甲海峽運輸石油的道路,日本狗急跳牆,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偷襲美國珍珠港實在是下下策。

說到底,美國的本土並沒有遭到日本人的蹂躪,戰爭時是敵人,和平時可以坐下來一起喝茶。特別是當時美國籍需要在亞太地區找到盟友一起來制衡蘇聯海軍的發展。美國扶植的傀儡政府,給予日本無形之中的庇護。大量的美國軍隊戰略入住節省了日本大量的軍事開支,集中全部精力用來恢復經濟。


品讀武器裝備


二戰中,普通人認為最危險的地方是前線。很多電視劇、電影都是歌頌前線的士兵,即使也存在誤解,不是說前線就是危險,在大後方也同樣危險,同樣也有值得我們歌頌和銘記的英雄事蹟。比如中國抗日戰爭中,有人在大後方就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併為此貢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為什麼這麼說呢?

處在抗戰大後方的軍工人

在大後方作出犧牲奉獻的人,通常是軍工人。這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一段歷史和不熟悉人群。平心而論,當時處於大後方的八路軍根據地在1940年以前生產的擲彈筒和彈藥,在質量方面都有亟待改進的地方。據當時的老兵劉鼎回憶,他最初想親自試射第一批製造的擲彈筒,但炮手魏振詳怕出危險,硬是將劉鼎推開。不幸的是試射中真的發生了膛炸事故,魏振詳右臂被當場炸斷,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的生命。

試射第一批製造的擲彈筒

而在實戰中,八路軍指戰員也反映我們自行製造的擲彈筒碰發彈有40%的瞎火率,同時擲彈筒身的強度也明顯不足。據參與生產的人員回憶,1940年前,柳溝鐵廠“燜火”工序成品率僅有50%,個別時候僅為1/4,常常出現膛炸事故和人員犧牲。

當時的軍工生產工人

針對擲彈筒在實戰中出現的問題,八路軍研究後認為,導致膛炸事故的原因在於彈體鑄造和燜火工藝方面。1941年八路軍開始應用現代冶金技術,將原有的“燜火”,改為美式黑心韌化處理方式,製作無氧處理箱。同時建立一套質量控制體系,通過測量彈殼體積尺寸,對韌化處理進行科學地管理。至於命中後不發火的問題,主要在於50毫米榴彈彈體過輕,八路軍又將八九式榴彈的引信彈簧改為了板簧。此後在一系列的試驗後發現,能明顯提高50毫米榴彈引信彈力,瞎火問題隨之明顯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燕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的張方,還專門請教了英國物理學家、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班威廉教授。班威廉重新繪製了擲彈筒圖紙,改進了彈道線路,使得八路軍的擲彈筒彈藥威力得到增強。

當時的生產環境

更難能可貴的是,八路軍後方軍工人員對武器彈藥的改進是完全是在惡劣的敵後游擊戰條件下進行的。日軍的歷次掃蕩,都將我軍的兵工廠作為首要目標。在1942年2月的一次反掃蕩中,就有2000多米的鋼軌和幾乎全部擲彈筒彈殼都被日軍擄走或破壞,而剛剛建立起的200人的生產隊的工人隊伍,也有不小的犧牲和損失。但就是在這樣殘酷和艱苦的環境中,不屈不撓的軍工人還是按時按質將自制的“邊區造武器”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部隊,成為打擊日寇的利器之一。

生產的物資和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誠然,那些開赴抗日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士是可歌可泣的,值得銘記。但那些處在大後方作出犧牲貢獻的人們,也是民族的英雄,值得我們銘記。銘記歷史,就是要記住這些為民族作出犧牲奉獻的人們,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犧牲奉獻奮鬥精神永遠彪炳史冊,值得傳承!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你還知道哪些大後方的“英雄事蹟”?歡迎留言、分享。


歷史先生


就德國兩線作戰問題來給大家解讀:許多人認為德國在二戰依然不吸取一戰時因陷入兩線作戰而失敗的慘痛教訓,最終導致了其在二戰中的最後失敗!

其實不然,事實上,德國從入侵波蘭以來一直就所有的戰略性問題都在意圖儘量避免兩線作戰,也儘量避免面對更多的敵人!可以說德國二戰所有重大行動計劃都是以不陷入兩線作戰為根本意圖的。

1、進攻波蘭:德國為什麼要先進攻波蘭?因為德國與蘇聯簽訂了暫時性互不侵犯條約,代價是大片波蘭領土和波羅的海國家都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這樣德國可以在東線的波蘭和西線的英法聯軍相比較,肯定要先打弱的,最快結束戰爭,然後全力對付號稱‘歐洲陸軍第一’的法國和英國。至少在德國和英國沒有決出明顯勝負的時候,蘇聯肯定會持觀望態度。所以,德國的選擇是沒有錯的。

2、進攻英法:這時候德國的敵人便是東線的蘇聯和西線的英法了,無疑是個正常人的思維都會選英法,蘇聯的戰略縱深太廣闊了,任何想短期拿下蘇聯的意圖都是幻想!

3、進攻蘇聯:德國在拿下法國後,面對的便是西線的英國本土和東線的蘇聯。德國一開始還是想先拿下英國本土,徹底的保障西線的安全。如果盟軍沒有了英國本土作為登陸行動的基地和跳板,在西線登陸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隨著德國對英國本土製空權的爭奪失敗,本來德國海軍便很弱小,如果制空權不能完全取得,登陸行動是極其危險的,最終德國決定對英國進行長期的圍困,迫其削弱而無力登陸。

而進攻蘇聯的選擇本身也是合理的,首先蘇德必有一戰,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源於希特勒對蘇聯的仇恨,以及蘇聯和德國相同的擴張政策。為啥蘇聯同意德國打波蘭,因為蘇聯也不喜歡這個親英美的國家,德國拿下波蘭,蘇聯獲得了條約約定好的更大的戰略縱深,至少使德國進攻蘇聯的距離更遠!所以蘇聯早就為了蘇德戰爭做準備了也。


當時1941年德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其強大的陸軍只能攻打德國,德國統帥部認為至少在1944年以前,盟軍不會發動西線的攻勢,而在這期間德國完全可以拿下東線的蘇聯。只有消滅蘇聯才有可能一勞永逸的避免兩線作戰,才能迫使英美放棄在西線登陸。當時德國儘量避免招惹美國,就是怕美國加入戰局從而加快英美開闢西線戰場的進程。

所以進攻蘇聯是當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只要蘇聯存在,德國就一直有有陷入兩線作戰的威脅!


後面的就不多說了,隨著德國不能在1944年以前拿下蘇聯,或者迫使蘇聯與其和談,其最終的戰略意圖沒能實現,兩線作戰不可避免,德國最終還是陷入了兩線作戰的敗局中。

德國唯一可以稱霸歐洲的機會便是1941年到1944年之間徹底打敗蘇聯,否則兩線作戰不可避免!!


小小狼王


很多人都認為二戰時期的日軍是叢林作戰的行家,這是事實,但這個說法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日軍叢林作戰的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日軍的叢林作戰的能力並不差。以下就來分析一下影響日軍的叢林作戰能力的因素:

第一,二戰時期的日軍陸戰隊在作戰隱蔽性、作戰速度、滲透戰和欺詐手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訓練,以此增強他們的圍剿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叢林戰作戰技術;

第二,日本軍隊中大部分士兵是輕步兵,這些士兵在行軍過程中一般是步行或者是使用自行車,自行車可以載更多的裝備;

第三,夜襲是日本軍隊常用的進攻方法,士兵們都接受大量的叢林訓練;


第四,日本軍隊較多靠馬作為交通運輸工具,而不是機械化的交通工具;

第五,日軍進攻時開展的戰線一般較短。一個150人的連通常會拉開225米的戰線;600人左右的營拉開的戰線大概長400-600米;人數為1800人的團則會拉開1100米的戰線。日軍通常不會把戰線拉長超過300米,這表明日狙擊手的訓練距離不超過300米。


除此之外,日軍還接受了大量的極端環境下的作戰訓練,目的就是提高士兵們的心理和身體上的抗壓和忍受能力;除此之外,還接受了定期的戰爭演習和一系列的心理訓練。

二戰時期日軍對東南亞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襲擊,東南亞地處熱帶,多是叢林和山坡,也正好給了日軍一個進行叢林實戰演習的機會。


齜牙小豬豬


二戰距今已經很長時間了,而受制於影視,藝術作品等,很多人對二戰其實有不小的誤解。

首先說閃電戰,其實這個概念誕生的比較晚,像對波蘭,法國的作戰,其實並不是閃電戰。這個作戰理念是在西線作戰結束後的而產生的,所以閃電戰這個東西實際上是早期德國勝利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而後來閃電戰的第一個作戰目標就是蘇聯,而最後的結果是有目共睹的。

德軍機械化水平實際不高。很多人對二戰德軍的第一印象就是大量坦克及裝甲車輛,於是理所應當的認為德軍的機械化水平很高。但是實際上,二戰德軍的機械化水平並不高,二戰中機械化水平最高的是美軍,而德軍甚至還有高達數十萬頭牲畜,主要用於運輸物資。而德軍雖然有很多裝甲輸送車,卡車等,但是其軍中更多的依然是隻有雙腿可用的步兵部隊。

二戰早期坦克並不強。其實在二戰早期,各國裝備的坦克主要是輕型坦克,這些輕型坦克很小,大小一般也只有現代小汽車大小,火力上一般也是機槍或者小口徑火炮。比如二戰早期,德軍主力坦克是2號3號坦克,而蘇軍中T34等也是少數,更多的是T26,BT等輕型坦克。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中型重型坦克才開始佔據更重要的地位,這時我們才能看到鋪天蓋地的T34坦克,而像虎式坦克,斯大林坦克等才開始出現。

意大利沒有那麼弱。如今一提意大利很多人的反應就是戰鬥力極差,堪稱豬隊友。但是實際上意大利直到戰爭爆發前才由於德國的脅迫而參戰,其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戰略計劃以及作戰物資等的準備。而且意大利工業水平遠不如美德英等國。而意大利軍人在戰場實際被德國人坑了多次,比如在北非被隆美爾搶去了車輛,幾乎渴死在沙漠中,在斯大林格勒被德軍扔在戰線最後阻擊蘇軍等等。


戰爭之王


二戰時日本投降是因為蘇聯人對日宣戰才投降(佔很大一部分因素)應該是誤解。實際上個人以為還是主要在於美國人的全面封鎖( 在第一顆原子彈投下之前,它的失敗早已成為定局,那是壓例性的海權所造成的。專憑海權封鎖即可能奪佔用來發動最後攻擊的可能性,並迫使其國內陸軍自動投降。因為它的海上航運早已被摧毀。美軍在太平洋上對日軍的沉重打擊和對其本土的嚴密封鎖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蘇軍海軍可不行)




次才是原子彈(日本對原子彈的震驚並沒有那麼大,東京的燃燒彈才使日本人驚恐,毀壞面積和損失更驚人);才使得日本人更傾向於更快解決戰爭,加速了其投降進程。



大家對歐洲戰場的印象也應該是在後期德軍在45年,很多部隊選擇跑去或者去尋找英美軍隊投降,很少願意向蘇軍投降。(除非一些蘇德戰場的沒辦法)所以很多人認為其實日本也是一樣,和蘇聯還是美國投降,肯定選美國!所以蘇聯出兵之時,日軍心裡更沒底,敗局已定,投降蘇軍還是美軍來說,日本肯定百分百不願意投降蘇軍的。



而實際蘇軍對日本的心裡衝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大家可以看一下在二戰末期日本本土的軍事實力。原子彈在日本丟下以後,日本在海外和本土還有六七百萬的兵力;陸軍還有201個師團,150個旅團;海軍大小不一的艦隊還有20支;以及全國被軍國主義洗腦的國民。



而日軍70%的重武器和彈藥都在本土,蘇聯戰機無法深入日本本土(航程不行)蘇軍如果登陸(沒重武器),很可能是屠殺(是對蘇軍的屠殺)。一堆貨輪,炮艇沒空軍的掩護不是送死嗎?(蘇聯遠東海軍實力完全不行,蘇聯當年沒登陸日本本土的實力)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最大的誤解,德國要征服全世界!

二戰起因是德國反壓迫!英國老流氓,發揮了高國際政治的優勢,成功的把全世界拖下水!

法國其次流氓,深諳國際法的規矩,同時成立流亡政府和偽政府,不論哪一方戰勝都是可以按照戰勝國參加最後的分贓!

還有納粹針對猶太人的迫害,其實當時全歐洲都反猶,德國還算好的,英國法國波蘭南斯拉夫烏克蘭那裡簡直了,但是元首戰敗也就把鍋背了!


園園13281017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作為世界上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對於世界大戰的參與熱情其實並不那麼高。由於國民中既有德國的後裔,許多人都是傾向於兩邊交好,互相通吃。那邊弱就扶持那一邊。

龐大的外貿訂單帶動了美國工廠的生產動力,192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也才正式得以擺脫,走上正道。

在1941年全球局勢越發緊張,納粹法西斯逐漸霸佔上風的時候,為了推動全國民眾參與二戰的熱情,當時的美國情報部門甚至已經捉到了日本即將偷襲珍珠港的一些情報,但是由於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最終日本得以成功偷襲。


河口燉雞蛋


1 日本對美國下手的原因是美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而美國製裁日本的原因是羅斯福當時已經連任兩屆總統,要繼續連任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美國拉入戰爭,同時,讓在野黨把錢花出去,而要做到這兩點,只有找一個戰爭對手,這個對手只有日本有這個實力。

2 關於意大利打不開彈藥箱的梗,意大利沒錯,那時候的彈藥箱是類似於罐頭一樣的,要一個類似於開罐器的東西把邊一點點捲開,根本沒有開口。

3 日本在華軍紀很差,殺人無數,極其殘暴,但是並不是所有時間所有佔領區所有日本軍人都是如此,無數的經歷過戰爭的老人回憶,很多佔領區的日本官兵相當友好,軍醫會給老百姓治病,士兵也會幫助老百姓,戰敗撤退的時候,會把所有的地方打掃的一塵不染。當然 在交戰區,治安戰地區肯定不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