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這是藝術史上黑暗而沉重的一個局部,訴說著那些將凝視深淵過久的人們擢取入深淵的,人性中難以迴避的沉痛。

“你就是這道黑暗卻強烈的光束,從屬於你的夜晚中,照亮了他們曾經看不見的白天。”

就像愛德華·勒維在他的遺作《自殺》中寫到的一樣,那麼多觸到了生命與人性中黑暗面的藝術家卻留下了曠世的遺產,幸焉不幸?

讓我們看一看沉湎於某種藝術語言的藝術家們掙扎“求生”的歷程。

01愛德華·蒙克

整個世界就是瘋人院

“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吶喊,紙板蛋彩畫,83.5×66cm,1893年,奧斯陸國家美術館藏

瘋狂是現代藝術作品中的一個條件,一個清晰的定理。蒙克表示,這就是今天的生活讓我們所感受到的。因為承受痛苦和孤獨而想在天空下吶喊的心情不過是理智的人在應對這個瘋狂世界時的正常反應,根本稱不上是痛苦的折磨。

蒙克以藝術家的眼光重新評估了自浪漫主義時期的精神病的界定,然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世上本不該有瘋人院,因為整個世界就是個瘋人院。

童年時代的蒙克最不尋常的經歷,莫過於目睹死亡。他眼見雙親和手足接二連三地死去,嚴重打擊了蒙克的精神與情緒,接踵而至的悲傷對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蒙克的作品呈現壓抑且悲觀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說道:“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瑪利亞,1893年,布面油畫,90×68.5cm,蒙克博物館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手持香菸的自畫像,1895 年,布面油畫,110.5×85.5cm,奧斯陸國家藝廊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對眼相望》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焦躁》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臨終》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青春期》

02馬克·羅斯科

直覺而靈魂的,偏要被解析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生於俄國的猶太人,1910 移民美國。年青時以兼職賺取費用求學,當過演員、場記、畫家、侍者、捱過餓。1929年成為一所猶太教會的兼職教師,亦是表現主義 (TEN) 十的創始成員。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Orange, Red, Yellow, oil on canvas, 236.2×206.4 cm, 1961

“當我還很年輕的時候,對我來說,藝術是孤獨的。無所謂什麼畫廊,什麼收藏家,也沒有所謂的藝術評論,當然也不涉及金錢。然而那卻是我的黃金時代,因為我們沒有什麼東西可失去,也沒有什麼東西期望去得到。”


相比與羅斯科死後贏得的巨大聲譽和財富,他生前的生活從經濟和精神上都是困苦、焦慮和掙扎的,這便是時間對於藝術家的殘酷之處。雖然好的作品總是被證明其價值,可是對藝術家本人而言卻總是太遲。

1970 年,羅斯科的 9 幅西格拉姆壁畫(為餐廳所做的作品)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首展,而就在幾小時前,羅斯科本人卻被發現在紐約中城東 69 街的畫室自殺。

此前,他服用了大量的抗抑鬱藥。他躺在鮮紅的血泊中停止了呼吸,割開他手腕的剃刀就在他身旁,他終於走入他心中的“黑暗之光,死亡之光”。留下給觀眾的,只有那沉默不言的模糊色塊,敘說著藝術家矛盾的精神世界。

那年,羅斯科 67 歲。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Blue and Grey, oil on canvas,1962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Orange and Yellow, oil on canvas,1956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Untitled (Red), oil on canvas,1970

03草間彌生

幻覺困擾,變為強有力的幻覺輸出

草間彌生的作品從有記錄以來便維持著兩個重點:波點與重複。瞭解這兩個要點,就需要對草間彌生其人有一些認知。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的一個富裕家庭,但她從小性情陰鬱。10歲那年,她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經她的主治醫師診斷還伴隨著精神分裂症。


草間彌生看到的世界彷彿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同時她也被大量幻覺困擾,因而常常有自殺衝動。她開始嘗試用繪畫釋放恐懼,試著用重複的圓點把自己的幻覺表現出來並沉迷其中。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White No.28》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藍網》

草間彌生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張巨大的捕捉網,代表了她的生命。

在接受Justin McCurry的採訪時,她解釋視野中的點、網和花朵道:

“我把它們稱為我的重複視覺。我至今仍然能看到他們。它們覆蓋著畫布,長到地板、天花板、椅子和桌子上。

“然後這種波爾卡式的波點,移動到我的身體上,蓋滿了我的衣服和我的精神。”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無限鏡屋——男性領域》裝置圖,1965年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千船會”,1963年

在草間一生的創作當中,“性”是重要的主題,她通過不斷地描繪性、推動瘋狂的性解放,在視覺上用性暴力來消解她內心的創傷。她在自傳中提及:“我從童年到青春期的成長環境和經驗,可能是我厭惡它的根源。我討厭男性性徵,也討厭女性性徵,這兩者對我來說,都是我恐懼的對象。因此我拼命做那些厭惡的、不喜歡的、可怕的形體,然後超越它們”。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在被精神疾病折磨的痛苦裡,手中的畫筆是她自我救贖的唯一方式。藝術創作將她從瀕臨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回來。草間彌生說,她還想再畫100年、200年、300年,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她也會用盡最後的力量去畫。

世人給她貼上了很多標籤:波點女王、和荒木經惟齊名的日本壞品位、世界上身價最貴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但在草間彌生的眼裡,自己或許只是一個“停止創作就會自殺”的精神病人。

這是一種藝術病——藝術孤獨症

草間彌生10歲時畫的母親肖像

精神孤獨症的稱謂非常不嚴謹,我知道。他們囿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狀況,並不是一個“抑鬱症”“孤獨症”之類的名詞能夠一言蔽之的。怎樣和自己的情緒相處?他人又怎樣與他們相處?是放下執念遠離藝術,還是奮不顧身煙花閃現。或者這並不衝突?

小藝有話說:

縱觀藝術史,有一個大的規律,從中世紀後以來,藝術家的視角逐漸從宗教轉移到個人身上,從歌頌神明到寫實平民。尤其是20世紀,藝術的流派突然增多了許多分類,因為藝術家們不再侷限於少數幾種題材和技法。他們有各自不一樣的聲音想要吶喊出來,於是我們才可以得見更加貼近個人精神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