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毓秀湖到南橋鎮:毛瑋瑤與她的「法律緣」

等你點藍字關注都等出蜘蛛網了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毛瑋瑤的“法院時光”很短,從她加入奉賢法院立案庭到現在,剛好5個月;加上學習法學的時間,她與法律的結緣也不太久遠,從2011年算起,僅僅6年時光。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這六年的時間裡,她從家鄉浙江江山前往山城重慶,後又來到魔都上海,縱橫數千公里,在中國地圖上畫下了一個尖利的夾角。銳角的一頭是身處的大都市上海,另一頭是夢迴的小縣城江山,兩者之間的距離並不遠,但最終的到達卻頗費周章。採訪中,我們試圖重現這位江南女孩在這段旅途中的心路歷程,抑或是在等待一個答案,在那一個個節點上,你為何如此選擇?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重慶的酒,西政的釀

“小時候喜歡看《少年包青天》”,說起對法律最初的印象,毛瑋瑤有自己特別的切入點。學校旁邊就是法院,每天都能望到法院的建築,那是一個偉岸肅穆的地方,少時便一直心存敬意。而在當班委的多年裡,因為經常調解同學之間的矛盾,這讓她覺得自己挺適合“裁判者”的角色。這就是她對法律最初的結緣,談不上驚心動魄,但卻悄悄埋下了有待萌芽的種子。

高考時,她準備報考西南政法大學,因為那裡是中國最負盛名的法學院之一。此時的她對重慶這個遙遠的西部城市並沒有太多認知,而現實卻尤其突兀:她的家鄉與重慶隔了1600公里之遙;與江山的丘陵地形不同,重慶群山環抱,高低落差極大,是名副其實的“山城”;重慶夏季陽光直射強烈,山石構成的城市地基像一塊燒紅的鐵板,最高時地面溫度高達攝氏60多度,冬季卻又連月陰雨,一個寒假甚至無法曬乾一條牛仔褲。

那會兒,老師找她談話,“老師同我說,西政因為各種原因正在沒落,怕是沒有以前那種風風光光的樣子了,以我的成績考省內的大學,或者距離更近的華東政法大學是更好的選擇。”

事實上,未知和勸誘都沒有動搖她跨越半個中國求學的信念。身負家人的支持,她帶著憧憬,第一次離家千萬裡。2011年9月,剛下飛機,便收穫震撼,“初次呼吸到40多度熱浪的感覺,到現在也記憶猶新。”讓她印象更加深刻的是西政特徵明顯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這裡言行舉止充滿著豪邁:重慶人好酒,晚上三五好友、幾串燒烤、一鍋紅油就能飲到天明;西政人好學,清晨6點多就有學子在圖書館前排隊等待入場,隊伍最長時從高大的臺階上蜿蜒而下,刺入毓秀湖腹地,從高處望去,好像垂在湖上的鐘擺,對遠道而來的人來說,場景難得一見。“男神老師(憲法老師劉澤剛)上課時曾說,西政是一個大酒罈,非法學專業的同學也能釀出法學的香氣,”毛瑋瑤概括起重慶的生活,首先記起的是西政的“酒香”,“大一第一學期上的是法理和法邏,說實話,和自己想象的法學教育很不一樣,一直提不起興趣。但隨著科目的增多,接觸到民法、刑法和程序法,在男神老師們的指引下,發現不斷有知識點觸動我,逐漸激發出學習的動力,整個過程循序漸進,好像釀酒一樣。西政‘釀人’的說法名不虛傳。”

流連於豐富多彩的學術講座和學生活動,畢業時,她已是一身“酒氣”,初具法學學子的模樣。四年的學習給了她對於法律新的認識,在她眼中法學多了很多門道,更像是一門真正的學問。充滿煙火氣的重慶留給她太多回憶,心懷感恩,但最終沒有成為她的生活方式。畢業前,她選擇讀研,來到離家更近的大城市上海,就讀於另一所法學名校——華東政法大學。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夢想和鄉愁,總是如影隨形

上海的氛圍更加符合江南的遐想,在華政老校區,蘇州河從校園中流過,將學校分成東西兩塊。毛瑋瑤住在古老的四十號樓,鍋碗瓢盆的喧囂交織著法學理論的低吟。夢想與現實交錯,更是她在上海求學的主基調,不僅要學習知識、積累見聞,更要考慮生活和工作這些現實問題。這也是華政給她最大的影響,更加實務和現實。

兩年的時間很短,不容人細細翻看。第一年上課,第二年實習,緊接著找工作,一晃眼,已是畢業時節。雖然研究生生涯短暫,但蘇州河畔的兩年打開了她的視野,對職業的規劃也愈加清晰,“明確了自己的方向,堅定地想成為一個有智謀、有擔當、有情懷的法律人”。與兒時的懵懂不同,她開始尋找成為法律人的道路。

2017年初,公務員考試告一段落,正逢校園招聘。杭州一個優質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相中了前來看熱鬧的毛瑋瑤,“本打算招男生,但覺得和你很有眼緣,所以來試試吧”。就這樣,毛瑋瑤來到杭州,成為一名律所實習生。在談起律所工作的經歷時,她不無感慨地說,“在杭州工作的時間很愉快,團隊律師會很認真地傳授經驗和知識,給了我非常多的鼓勵和肯定,讓我有不少成就感和存在感。那時候我想,如果沒有考上法院,做一名律師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實習快結束時,她以優異的表現被律所錄取,而此時奉賢法院的錄取通知也如期而至。

選擇的時刻到來了。

“從工作地點上來說,我更傾向於在家鄉工作,杭州是第一選擇,但是我更想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凜然正氣的法官,最終做了決定。”與團隊的同事們做了簡單的告別,毛瑋瑤再次收拾行裝,回到上海。

還有很多路要走,

所以別停下

在奉賢法院,毛瑋瑤來到立案庭成為一名從事立案業務的法官助理。立案大廳的工作瑣碎繁雜,又與當事人離得最近,最“貼肉”,不僅要對整個立案工作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更要懂得待人接物,這對她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當我深刻意識到自己要學的東西還很多時,內心一下子沸騰起來”。

耐心,是毛瑋瑤談到工作時最常說的一個詞,身在接待當事人的第一線,只有如履薄冰才能把工作做好。有一次在導訴臺,一個當事人茫然地詢問訴訟登記表的填寫方法,“我跟她說,你去書寫室照著樣張填寫就好了,有問題可以再來問我。過了一會兒,她對我說,‘這樣可以嗎’,我拿起來一看,只填了名字”。幫助這個當事人完成填寫花了很長時間,但她並不覺得是一種浪費,“有人說立案庭的幹警很不容易,其實當事人更不容易,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幫助他們,更耐心一些,我有時也做得不好,但得時常提醒自己”。

立案庭的工作當然也有讓人高興的時候。有時會遇上當事人不會操作二維碼掃碼填信息,我便一邊幫他們操作一邊教他們。沒想到有個老人感謝了她很久,“老人跟我說,小姑娘你人真好,是新來的吧,國家需要你這樣的人。”甚至還有當事人激動的說好人一生平安,也是令人哭笑不得。“當時我高興,回頭想來,更多是理解和服務”。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5個月來,她已漸入佳境,“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同事張雪瑩這樣評價她,立案庭的幹警們也欣喜地見證著她的成長。兜兜轉轉,但不變的是初心。歷經磨礪最終擁入法院的懷抱,這或許就是她與法律的 “緣分”所在。如今這樣一段“法律緣”還在延續,在眾人眼中,這就是她帶給我們最好的“法律故事”。

从毓秀湖到南桥镇:毛玮瑶与她的“法律缘”

後 記

採訪毛瑋瑤,就好像在給自己的過去照鏡子。在時空錯位的6年求學時光裡,我看到了西政和華政的過去,她看到了它們倆的未來。在我的回憶裡,西政新校區政還未建成,滿目的塵土飛揚,那裡的生活,是通宵達旦的天倫杯前夜,是花了牛鼻子勁編出來又悻悻地蓋在方便麵上的《西政青年》,是燒烤攤上有事沒事喝到迷離的每一天,但在師妹的眼裡,它已蓋上了綠色的新裝,帶著煙火氣與酒氣,彷彿解放碑秀色可餐的美女子;在我的回憶裡,華政其實很空,河東一側頗為蕭條,那裡的生活,是每天此起彼伏、伴人入夢的打樁聲,是趣味盎然又含混冗長的柏拉圖式討論,是提心吊膽、惴惴不安的提交論文前的“那幾天”,而在學妹的語境中,華政已經變成另外一番生機盎然的模樣,細讀起來,頗為陌生。

在梳理記憶的過程中,我多次試圖確認學校在幾年中的深刻變化,好像生怕自己讀的是一所“假學校”。但從遙遠的歷史視角俯瞰而下,我們都不過是漫漫歷史中的一個點,是法學宇宙中的一顆小小的塵埃,投入到時代的浪潮中,或許蕩不起半點漣漪,也正因如此,我想在這裡給這個普通的女孩立一個小傳,就好像在整個法治長河中打下一個座標,留待我們多年後回看,或許,我們能就此找到原來夢中的那個自己。

讀罷此文,不知又勾起讀者你怎樣的回憶呢?

——來自編者

攝影:仲偲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