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动“蓝玉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王朝政治?

鏻静


蓝玉,明朝开国元勋,为大明的立国创造了不世之功,血战洪都,逼得陈友谅大军丝毫不能前进,建国后,重击了北方的匈奴,后为洪都侯。

朱元璋是靠义子义侄打下的天下,蓝玉劳苦功高,建国后,被人称为淮西悍将,朱元璋最记恨朝廷大臣拉帮结派搞贪腐,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对贪腐是零容忍,发现一个,处理一个,而此时的蓝玉凭借自己的功勋胡作非为,拜在其门下义子有上千人,个个姓蓝,后来北方匈奴入侵,蓝玉拜见朱元璋的时候,深后的义子竟不听朱元璋的命令,只认蓝玉,一下让朱元璋起了杀心,朕作为皇帝,手下胆敢不听号领。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苍然离世,给朱元璋不小的打击,同时也加剧了老朱收拾蓝玉一伙的决心,朱标生前深受朱元璋喜爱,老朱对自己的统治认为需要朱标的仁慈来缓和,其次,朱标作为长子,从小跟朱元璋的身边,亲眼目睹了大明朝的建立,也能压制住骄兵悍将,不幸的是,朱标去世了,老朱想让朱标的儿子继承皇位,朱允炆比较懦弱,老朱担心孙子朱允炆压制不住骄兵悍将,又起了杀心,而蓝玉在北方打仗的时候,曾托信给李善长,准备造反,彻底激怒了老朱,这一次老朱连根拔起,发动了震惊明朝的蓝玉案,牵连一万多人。

蓝玉浪子野心,本身是留给太子朱标的一步好棋,最后弄得自己身败名裂诛九族。




社会有问必答


熟悉明朝历史的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发生过几起颇有影响力的狱案,其中之一便是蓝玉案,有时候也将蓝玉案与胡惟庸案放在一起来谈。蓝玉案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持续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中间历经十多年,几万人因此受到牵连而入狱,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蓝玉案的主角蓝玉是明朝开国功臣常玉春的妻弟,他本人也因战功卓著被常遇春赏识并推荐给了朱元璋,洪武二十一年的鱼儿海战让蓝玉一战成名,并由此获得了比肩卫青、李靖等历史名将的美誉,也让他得到了朱元璋的恩赏。

蓝玉案

但是,军事上的成功让蓝玉开始得意忘形,随后不久便有人告发他曾侵占民田、私藏珍宝,一开始朱元璋念在他的赫赫战功和常遇春妻弟的身份,并未处置他,但是后来蓝玉私自铸造金器、擅自率兵攻城等事情被揭发,让朱元璋对他心生疑意,并决定对他展开清算。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为名下令诛杀蓝玉,并将与此案有关的一大批开国元勋一网打尽,称为“蓝玉党案”。

明初政治

在蓝玉案中,朝廷对外宣称蓝玉是因谋反而被治罪,但是细究此案,疑点重重,首先,蓝玉私藏珍宝、谋反等罪名是朝廷所称,蓝玉本人并未供认,而且据记载蓝玉对谋反一事拒不承认。同时,朝廷声称在80天内就将此案牵连的一万多人全部调查清楚,就实际操作而言也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其次,蓝玉谋反一案的证词主要来源于蒋富人,他声称蓝玉曾找他商量共同谋反,但此人的身份只是蓝玉府中一个打渔猎户,蓝玉找他谋反一事于情于理上都很难说得通。据此,很多学者都认为蓝玉案其实是一桩冤案,背后是明初皇室政争,真正要致蓝玉死的是燕王朱棣。

朱元璋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明初以燕王朱棣为主的皇位斗争异常激烈,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的女儿又是皇太子妃,因此蓝玉其实是皇太子的舅父,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支持皇太子朱标,从而成为了燕王的眼中钉。加上蓝玉又手握兵权,燕王必欲除之而后快,因而有种说法是燕王怂恿朱元璋制造了蓝玉党案。此外,也有学者从朱元璋巩固皇权的目的出发,认为原本朱元璋是想培养朱标的,但是朱标的处事之法让他颇不满意,于是处处限制朱标。朱标死后,朱元璋意图彻底清除太子一派的势力,于是蓝玉等人便成了皇室的牺牲品。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参考文献:

吕景琳:《蓝玉党案考》,《东岳论丛》1994年第5期。

刘长江:《蓝玉党案成因新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刘长江:《明初皇室姻亲关系与蓝玉案》,《北大史学》1998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太子朱标意外死亡,导致了朱元璋几十年的辛苦布局功亏一篑。蓝玉本来是常遇春的妻弟,屡次领兵击败元朝残余势力,立下赫赫战功,深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有意通过联姻来让功臣更好的辅佐皇太子。所以后来常遇春的女儿后来成了太子妃,而蓝玉也成了太子舅父。作为朱标的心腹大臣,太子是非常依赖蓝玉的,每次遇到重大事情,太子必定找蓝玉来商量。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很早就被立为皇太子。朱元璋为了教育以及培养他,花了很多功夫。比如广选有德有才之人辅佐太子,例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宋濂等等。为了培养太子的治国能力,很早就让太子预政,了解情况。太子在朱元璋的悉心培养之下,太子朱标不仅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更是和文武大臣有着深厚的个人关系。当然,虽然二人偶尔会有矛盾,但是朱元璋总体来说对朱标是非常满意的。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意外早逝,使得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新的继承人。因此, 朱元璋为了避免继承问题上的矛盾,只好按照嫡长子制度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不过问题来,皇太孙过于年幼,而且并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与蓝玉关系并不密切。一旦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是不可能驾驭得了这些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

当然就蓝玉本人来说,虽然功勋卓著,但是他个人还是非常骄横的。比如“夜扣喜峰关,官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私元主妃”等等。不过,蓝玉虽然骄横,但确实没有谋反。这个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出来了,那就是燕王朱棣。他和蓝玉关系非常不好。蓝玉曾经私下里告诉太子朱标,燕王有野心,应该多加提防。朱标活着的时候,朱棣是不敢贸然加害于他的。等到朱标去世,燕王等到机会,利用朱元璋猜忌功臣的心理,向朱元璋报告功臣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之后,蓝玉案就爆发了。

总的来说,蓝玉案其实就是明朝皇室内部斗争的结果。蓝玉作为太子妃的舅父,既是功臣武将,又是皇亲国戚,势必卷入其中。太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怕皇太孙驾驭不了功勋重臣,为皇权计,只能找理由除去蓝玉。


历史是什么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意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蓝玉案,整个洪武四大案(除了空印案)之外,都是同一个逻辑,那就是兔死狗烹。如果说的再明白些,就是对自己子孙呵护有加的朱元璋,必须为他的后代扫清障碍。

蓝玉是洪武后期帝国军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在开国六功臣逐渐凋零以后,他成了军队里面最有能力的存在。而给他扣的帽子也很简单,就是谋反,这个用烂了的借口。

其实蓝玉哪有可能造反?历来史学家早就把朱元璋这个蹩脚的借口批驳得一无是处,在此不再赘述。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杀功臣对他真的有好处吗?

朱元璋这么杀功臣,是出于三个因素:

1、兔死狗烹式的不信任。他朱元璋就是个庙里的孤儿,靠着天下大势和个人能力坐上了皇帝的位子,他很担心这些老兄弟们有一天会和他一样造了自己的反。而每朝每代王朝的覆灭,几乎都是贵族集团作乱所起的根本性作用,所以他必须干掉这些人以确保江山稳固;

2、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这些牛气哄哄的功臣宿将,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镇得住,朱标也许能镇得住,可朱允炆嘴上没毛,他怎么镇得住?相比之下,还是朱家三代目的叔叔们更加靠谱,而这些功臣,到底不过是外姓,没那么靠得住。

3、对官员集团本身的不信任。朱元璋的出身非常苦,而完成他早年家破人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元朝官员的贪婪和腐败。因此,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终其一生,对官员集团都带有本能的痛恨,这种早年形成的意识很难改变,也最终造成了洪武朝血流成河的惨剧。



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青言论史


蓝玉怎么被处死的?

不是砍头,也不是凌迟,而是给生生剥皮!

而且,这张皮还被保存下来,明末起义军还发现了这个保留下来将近两百年的“大将军人皮”制成的草人!

朱元璋对他有多大的恨呀,竟然对为大明王朝立了大功的蓝玉下的如此的重手。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将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朱元璋以剥皮之刑处死。而且平时与蓝玉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的下场。

当时因这个案件而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差不多都被杀戮殆尽。

这就是震惊天下的“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

其实蓝玉之死也不能完全怪罪朱元璋,很大一部分是由他自己导致。

作为作为手握重兵的大将,五大三粗的蓝玉缺乏政治头脑,他屡立战功,权倾朝野,但是他不知道皇帝最忌惮的是什么!就是怕他手握重兵不听调令,而对皇位产生威胁。蓝玉就恰恰犯了这个错误。

蓝玉案谋反的起因在史书上记载都很简单,归纳起来不过有这两点:

第一,蓝玉嫌自己官小。

“玉不乐居宋、颖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第二,蓝玉曾向朱元璋请奏过几件事,太祖都没有听,蓝玉认为“上疑我矣”。

其实我认为这顶多是蓝玉发牢骚的言语,罪不至死,而最大的原因是他对朱元璋产生了威胁。


在捕鱼儿海大战中蓝玉大破蒙古,摧毁蒙古残余势力,彻底解除了蒙古对大明的威胁。随后被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之职。

在军中他自恃功高,开始骄纵异常,他随意调配官员,甚至不听君命。一次北征还师,夜到一关口,关吏没有及时安排,导致没有人接纳,蓝玉大怒,不等开门就直接让军队强行进入,简直是无法无天。

在地方上,蓝玉霸占东昌民田,纵容奴才作恶乡里。甚至让家人贩卖私盐进行。

又因奏请多未采纳,一直对朱元璋心怀不满!

据传闻蓝玉还玷污了朱元璋的一个妃子,导致妃子受辱自杀。

这一系列无法无天的举动显然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一忍再忍,实在看不过去,最终动了杀心。最终就爆发了这件大案。

朱元璋命人将蓝玉的皮活剥下来,填草充实,此刑名为“剥皮实草”,据说朱元璋将蓝玉的人皮草人送给了蓝玉嫁给朱椿的女儿,命她妥善保管收藏。



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蓝玉之死,却为后面发生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本来蓝玉的姐姐嫁给常遇春,而常遇春的女儿是太子朱标的正室。这样蓝玉就是太子朱标的妻舅。真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他与太子朱标的关系非比寻常,而与燕王朱棣的关系就比较紧张。

不可否认的是,燕王朱棣肯定在朱元璋面前对蓝玉多有非议,而让朱元璋对军权在握的蓝玉也更加忌惮。


所以在太子朱标死后,蓝玉失去了大靠山,随后朱棣来南京奔丧,见着朱元璋就嚎啕大哭。然后对朱元璋说:军中势力难制,恐有尾大不掉之忧。

朱元璋当然明白,朱棣所说何人!

眼看皇太孙朱允炆年龄幼小,而自己年事又高,北边蒙古已平,而蓝玉军权在握,这个威胁实在太大。

大明江山绝不能被外姓人所得。

随后,蓝玉案爆发,凡是在军中有实力的骁勇善战之辈,全部被牵连,全部被诛杀。这样朱元璋彻底清除了军中的威胁,朝中再无领军打仗之辈。

其实朱元璋错了,威胁不是外姓人,而是本姓人!

而在北京的朱棣,看到此景,心里肯定乐开了花。



忠肝义胆岳老三


朱元璋发动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其背后都是隐藏着相同的政治诉求,那就是竭尽全力去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曾经对宋朝被异族所灭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写了一篇《皇明祖训》,主要内容就是想恢复传统秩序,构建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此,朱元璋就必须要把皇位传给小毛孩朱允炆,而不是传给各方面都比朱允炆出色太多的朱棣。

朱元璋曾经与太子朱标有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一天,朱元璋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看到棘杖上满是刺,自然是不可能去拿的,此时的朱元璋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从这段对话可以侧面得知,朱元璋大杀功臣的背后,就是害怕他们以后会威胁到朱标甚至朱允炆的统治。


同济天下


蓝玉案总共杀了有两万人,同时也是胡惟庸案的继续,很多人被通敌的罪名,冤死。

蓝玉是淮西集团的极为重要的人,为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明朝建立以后又平定南方,蓝玉的女儿还是蜀王妃,可以说蓝玉即是大将军,又是皇亲国戚。你说朱元璋能放心吗?蓝玉的关系盘根错节,是很大的隐患。

1388年蓝玉奉命为征虏大将军,一直打到现在贝尔姑然后深入,破了北元丞相哈喇章的大营获其人畜6万。可以说蓝玉这么能打,朱元璋能不忌讳吗?

加上蓝玉这个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床帐,护膝都用金龙雕饰,违背礼制。

蓝玉背后隐藏着明朝巨大的隐患,功臣能力太强,又不知收敛点,加上蓝玉又是淮西集团的重要人物,也正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大臣们的能力和关系盘根错节,朱元璋正是借助胡惟庸案的例子又搞出蓝玉案,纯粹是朱元璋的私心,功臣集团的存在,让朱元璋担心自己的大明王朝难以持久下去。

同时也是中国皇权与大臣权利斗争的表现,皇权在朱元璋时代得到空前绝后的集中,丞相制度被废除。可以说蓝玉案是皇权至高无上,高度集中的牺牲品。


毒读历史


众所周知,蓝玉案是朱元璋亲手安排的一桩冤案,归根结底是将权和黄泉冲突的产物。我先介绍一下蓝玉这个人和故事发生时的背景,然后再说说事情发展的经过。

人物介绍

蓝玉,定远人(今安徽定远县),明朝开国大将之一,骁勇善战很有手段,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由常遇春举荐给朱元璋,任管军镇抚后随着常遇春南征北战,常遇春去世之后,追随徐达和傅友德,在徐达也去世时,蓝玉崭露头角,领兵南征、北上破元随后又平定西南。多次率军出征并且战功赫赫。

时代背景

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没有文化,性情暴躁,刚愎自用,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愈加骄横恣意,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如:蓄养了奴仆或义子近几千人、无视法纪驱赶逐御史、更夸张的是他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杀;在西征结束后,他被升为太傅,而与他同时出征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却被封为太子太师,为此他更是愤愤不平。

当时胡惟庸党案爆发后,蓝玉自然难逃一劫。很多人揭发蓝玉属于“胡党”,朱元璋没有予以理睬。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里解释:皇上因为他功劳大,不予追究。其实,内中另有隐情。

在洪武四年时,皇帝朱元璋开始着手为太子铺路,希望日后蓝玉能帮助太子,将常遇春的女儿许配给太子朱标,被封为太子妃,身为常遇春妻弟的蓝玉变成了太子的舅舅。蓝玉的女儿许给十一皇子朱椿被册封为蜀王妃。

怎料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太子朱标病史,身为皇位继承人,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嫡长子,朱标的去世给六十五岁的朱元璋打击很大,也打断了朱元璋一直以来的计划。

太子朱标死后,他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孙朱允成为皇位的候选人,朱元璋不得不考虑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没有任何政治经验,将来怎么能保证坐稳皇位;此时的蓝玉却没意思到问题的严重性,依旧嚣张跋扈,甚至出言不逊轻薄皇权。

其中还有另外一层纠葛。不得不说过当年蓝玉北征归来,发觉分封在北平的燕王表现异常,对皇太子说:据臣看来,燕王在他的封国有“不臣之心”;又听看相先生说,燕王有天子气象,希望殿下审慎对待。太子听了毫不在意,燕王知道了以后,怀恨在心。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决定产出潜在威胁之际,一向与太子以及蓝玉有矛盾的燕王朱棣,要父亲继续清洗异己分子,说:在朝诸公侯,恣意妄为,将来恐怕尾大不掉,含沙射影地指向蓝玉。据《明通鉴》说,朱元璋听了这话,“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蓝)玉祸作”。

事情经过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首先向蓝玉发难,揭发蓝玉谋反。审讯结果说是蓝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划在朱元璋出宫耕种田时起事。朱元璋当然不能容忍谋反之事,于是,蓝玉被族诛,凡连坐的都称为“蓝党”,一律处死。朱元璋亲手写诏布告天下,并将蓝玉谋反的事实编为《逆臣录》。朱元璋在诏书中说:“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杀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朱元璋似乎还觉得自己已经很宽容了。然而,仅列入《逆臣录》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经这一次杀戮之后,明初的功勋宿将差不多都被杀完了,各军府卫所被株连诛杀的军官达几万人。这时候,朱元璋还说什么“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很明显这完全是一句骗人的话,因为此时已经无人可追问了。

蓝玉死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杀了宋国公冯胜,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又杀了颖国公傅友德。当初的开国功臣仅剩下两人,如此卸磨杀驴无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皇权,维持朱家皇朝的长治久安


东吹西侃


1.功高震主,本来功劳大就意味能力强,皇帝就有几分忌惮了,如果在这时候还不知道收敛,到处炫耀自己的功绩,这个时候会给统治者造成很大的心里负担,寝食难安,你让皇帝不舒服,那还得了,只能杀。

2.傲慢不尊,蓝玉到处说自己的官职太小,与自己的功劳不匹配,这摆明着说老朱处理不公,对自己有偏见。这是摆明了挑弄是非,指责皇帝。这还得了,这分明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这样的话到我病倒了你还不篡位自立,所以杀。

3.武将杀,作为一个马上皇帝,老朱深知武将对一个王朝来说有什么作用。乱世的时候可以保你,盛世的时候同样也可以杀你。百年之后,儿孙可没有我老朱这样的能耐,如果这样的话还不把我的家业给夺了去。所以还是杀。


看似温柔的火狮子


世间流传不少朱皇帝的画像,有幅长满麻痘的,有张似马似驴变形的脸,肯定也有一帧慈眉善目威严的画像。究竟那张才是真实地他,至今是个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地说:朱元璋亲自发动导演的"蓝玉案",他真正的面目,就是要使朱家皇权更加绝对专制,就是要使皇帝之权进一步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消除任何他自己认为潜在的威胁,那怕是一丝羽片飞过也不行。再高的勋臣,再亲的孙儿,只要他认为是到了剪除的时候,手腕决不会有一小会儿颤抖。这不是他背面隐藏的什么皇权政治,而是他昼思梦想,天天要做,可以冠冕堂皇告诉你的所谓皇权政治。我就是天下,我就是这世间一切主宰,没有谁能高过我,臣吗?民吗?不过是我屠宰场上牲畜,祭祀坛上的供品。需要在我一念之间,别以为你是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