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核心觀點】

1、P2P的問題其實是眾所周知的:大部分平臺沒有辦法用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來維繫極高的收益率。

2、我們相信P2P問題平臺在2018年下半年會繼續惡化。

3、P2P的邏輯是一場不可持續的遊戲,現在P2 P大量消亡,對整體經濟來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4、P 2 P的最大問題,就是它自我循環的融資問題。

5、為什麼往往要到這些平臺已經開始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甚至老闆開始跑路了,我們的經偵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才開始介入?

6、集團訴訟制度的缺位,導致中國發生這類案件頻發。區塊鏈ICO的爆倉、上市公司欺騙小股東,屬性都非常相似。

7、呼籲儘早把集團訴訟制度提上議事日程。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歡迎來到《財經觀察家》,我是恆松資本創始人兼CEO婁剛。今天我們來一起聊一聊P 2 P網貸平臺集中問題頻發的問題。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新聞背景】

據網貸之家統計,6月停業及問題P2P平臺數量增加到80家,其中問題平臺63家,截至7月22日,又出現了99家問題平臺。而手機廠商小米在應用商店中推薦的P2P平臺,80%以上已經爆雷。

在6月底,小米就接到了用戶關於P2P平臺風險的投訴累計429件,涉及金額約4000萬元。因此,小米宣佈下架3000多款金融類APP,並且不再上架新的P2P企業。2013年以來我國P2P行業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初P2P運營平臺數量只有657家,貸款餘額只有不到309億。

截至今年6月底,P2P運營平臺數量1836家,貸款餘額接近1.32萬億規模。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問題P2P其實從去年的下半年開始集中的攀升,今年達到了一個高峰。伴隨這個過程的可能還有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區塊鏈ICO的爆倉。這兩件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有一定的關聯度的,大的背景無外乎是一個去槓桿、流動性收緊這樣一個大的環境。我們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的爆發,它是有一個點在這裡,這個點往往是外部環境的變化。

但是我們說問題的爆發主要還是由內因的積累所致。P2P的主要的問題其實是眾所周知的,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平臺它是沒有辦法用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來維繫這麼高的收益率的。

目前民間的拆借的成本其實已經遠遠超過或者逼近20%,一般的地產公司類的拆借也都常常要高於15%,而且要比較大的房地產。如果我們說P 2 P平臺的話,往往是要甚至高於這麼高的一個收益率。

這種收益率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就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遊戲。目前在整個實業的領域能夠維繫到超過15%收益率的這種產業的投資,其實是非常少的。因為我自己就是做實業投資的,但是我們可以說,在大部分的融資平臺上低於這個數字的融資成本是非常罕見的,顯然這個遊戲不可持續。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如果把時間軸回放,我們回到2015年,到2015年的時候,其實在那個時候應該是整個P 2 P方興未艾的時候。在那個時候應該說大部分的P 2 P網貸平臺它應該是健康的,也就是說在整體的平臺量裡面,正常平臺的數量是佔一個絕對多數的。

但是從2016年底就開始出現問題了,這個時候我們大概可以看,問題平臺的數量佔到了正常平臺數量的一半。最大的問題發生在2017年,

到2017年的時候,問題平臺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正常平臺。而到了2018年中的時候不得了遠遠超過,而且這一個是到2018年中的數據。我們相信在2018年下半年這個問題會繼續惡化。

好,我們再看一看P 2 P投資者。它基本上都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20歲以下,真正的我們可以說相對比較幼稚、比較無知的投資者,它大概是佔到了6.16%,它其實並不是一個主力。我們可以再看一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20到29歲投資人和30到39歲的這些投資人各佔了29.73%和29.45%。這件事情就比較有意思了!而且40到49歲也不低是20.59%。

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說明了P 2 P平臺上的主力軍,基本上就是這批人,從20到是40歲的男性為主,這些人的共同特性是追求成功,這個和我們一般的理財概念是不一樣的,它也揭示了P 2 P背後的奧秘所在。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為什麼這麼說?如果我們去看更加成熟的市場,比方說歐洲或者美國市場,做這種理財投資,尤其像P2 P這種理財投資的主要是什麼人?手有閒錢的人。這些人應該是在50歲以後的。如果我們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結構裡,拿出這麼多錢來,投到P2 P的平臺上,一定是家有餘糧、手有閒錢,把它作為一個真正的投資的理財的工具。

而在中國恰恰相反,這些年富力強、應該有事業有主業有家庭去打拼的人,把自己的錢大規模地投在了P 2 P的網貸平臺上。為什麼這樣?因為P 2 P網貸平臺上給他的收益率遠遠的高於了他在產業裡面做的任何其他投資可能獲得的收益率,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的不正常。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它背後的邏輯非常簡單,中國的整體的金融環境處在一個金融壓抑的過程當中,有大量的民間企業,有大量的創業者,有大量的實業,甚至包括像房地產,它是沒有資格拿到急需的資本。

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向這些融資平臺,包括向P 2 P去要錢。如果他這樣去要錢的話,因為它背後沒有信用的支撐,他就要給出非常高的一個成本,那這件事情持續發展可能嗎?根本就不可能。

我們說有資源有信用的大企業尚且負擔不了這麼高的融資成本,就不要說這些缺少信用、缺少規模的這些企業。我覺得長期來支撐這麼大的一個融資規模和融資成本,對於中國的經濟都會是有傷害的一件事情。從我作為一個研究經濟的人來講,我看到的邏輯是一場不可持續的遊戲,所以現在P2 P大量的消亡,對我們整體的經濟來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現在我覺得背後的經濟邏輯是大量的P 2 P的平臺,以及民間的拆借的融資機構,通過這些網絡的觸角,把資本進入到民營的創新資本以及實業投資裡面。而這個遊戲是不可持續的,他們在快速的失血。

如果這個遊戲繼續幾年下去的話,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的根基可能都會受到比較嚴重的動搖,甚至創傷,到最後就變成大家全民放高利貸。全民放高利貸給我們的房地產行業,給我們的民間企業,給我們的創業者,在這樣的一個非常惡性的循環裡面,到最後受傷的是我們民族的自己的民間的產業。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問題P 2 P它的最大的問題的爆發,在去槓桿的過程當中,我覺得就是它的自我循環的融資的問題。其實我剛才說了,實體產業的投資根本沒有辦法支撐這麼高的回報率,但是這麼高的回報率又變成了一個市場通行的現象,你不提供這麼高的回報率,就沒有投資人把錢放到這個平臺上,那麼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借新錢去補舊的回報率。

說得難聽一點,這就是一個翻樣版的龐氏騙局,因為你在用後面的資金來堆積前面的收益率。這個遊戲早晚有一天要崩盤,只不過去槓桿這個過程讓它提前發生了。

上半年違規平臺它的類型,虛假標的和自融佔了89家,虛假宣傳53家,應該說這個是最大的一個問題,可以說是多數P 2 P的平臺所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為什麼P 2 P也好,今年上半年的區塊鏈的ICO的爆倉也好,集中發生在這個地方?而且好像我們中國人這種事特別多?中國從一個世界上排名幾十名的經濟體,用了短短20年的時間,變成了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從一個剛剛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慢慢改革開放的經濟體,姍姍學步,加入世界的供應鏈,變成了全球的製造工廠,現在我們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這個變化在整個人類的經濟歷史上是沒有見過的。我們的市場的膨脹和爆發的時間,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給監管和法制建設提出最大挑戰的這段時間。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應該說我們在整體的立法和法制建設的大的環境上是非常健全的。中國的整體的法制法規的健全程度,在全球應該是非常先進的。但是我們法律的執行的過程當中是非常有問題的。我想來就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第一就是我們的法律放在那個地方,這麼多P 2 P平臺,它的自融一定是一個在內部人來講是個公開的秘密,但是為什麼往往要到這些平臺已經開始出現非常嚴重的問題,甚至老闆開始跑路了,我們的經偵機關,我們的司法機關才開始介入,我們的行政機關才開始介入?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這些事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第一,它的受災面積、受害的用戶非常的廣。第二,就是它的受害人和害人的人,他的專業差距非常的大。我們可以說所有的P 2 P頂層的設計者都是金融的高手,一定是這樣的。但是去給他投資的人所具備的專業能力和金融能力,和他是非常不對等的。

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投資人普遍的數量非常龐大,但是他具備的專業知識非常少,它沒有專業的知識的人士來牽頭,來保護他們。我們國家現在因為集團訴訟制度的缺位,我們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這些問題它會不斷的積累到一個非常大的量,到最後一直爆發。

如果我們可以回頭想一下,中國有集團訴訟的制度的話,在這些問題逐漸開始萌生、開始成長的時候,就一定會有更加專業的社會人士的介入。比方說維權律師,比方說專業的財經律師,比方說證券律師,他們會介入進去。

它為什麼會介入?因為有集團訴訟的話,它就有了正常的法理的依據,來替這些小投資人來出面,站在一個更加專業的角度,用社會調查的手段,用司法的手段來,和這些不恰當的市場行為進行對抗。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簡單的是一個我們的執法機構來進行調查和取證。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新聞背景】

集團訴訟是指由於處於相同情況的、有相同利害關係的人臨時組織的集合體作為訴訟主體,並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活動的一種訴訟制度。

集團訴訟源於19世紀英國衡平法,《美國聯邦民事訴訟條例》第23條規定,集團訴訟應具備以下條件:(1)人數眾多且不可能全部到庭參加訴訟;(2)所有集團成員存在著共同的事實問題或法律問題;(3)請求或抗辯屬於同一類型;(4)代表人能夠代表和維護所有集團成員的利益。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的鑽井平臺“深水地平線”爆炸後沉入墨西哥灣,致死11人,導致持續87天漏油災難,隨後遭遇集團訴訟。最終英國石油公司與代表10萬多人的原告方達成和解,向受事件影響的個人支付總額大約78億美元的賠償。

財經觀察家|婁剛:P2P問題爆發,呼喚集團訴訟

集團訴訟制度的缺位,導致了我們中國現在發生這種案件或者這種狀況的概率是非常的高的。我們說區塊鏈ICO的爆倉,它的屬性是非常類似的。再往前推一點,其實也有上市公司欺騙小股東,其實它們的屬性都是非常相似的。

我們現在今天在談P2 P的問題,幾年以前,我們有上市公司欺詐的問題。今年上半年,有這個區塊鏈ICO的問題。只要你的違規成本低於你違規的收益,這些問題就會反覆的出現,而且花樣越來越多。

所以我在這裡也是把它作為一個平臺來呼籲,我們應該儘早的把集團訴訟制度提上我們的日程。當我們引入了集團訴訟制度以後,我們可以合法化社會取證的這些程序,讓社會上的力量幫助取證,幫助調查,然後用重典重賞,作為一個結果來激勵社會上的力量,尤其是專業的法律力量和財經力量,來幫助我們的執法者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也可以預見,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制度的話,像P 2 P這些問題平臺,它很有可能根本就長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