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烏海市:農業科技染綠大漠「黑風口」

地方|乌海市:农业科技染绿大漠“黑风口”

關注我喲

☀定期推送科技與知識產權事件,政策解讀 ,項目進展,成果信息 ,科普知識等科技動態,提供政策查詢、專利檢索、需求對接、專業課程等諸多優質服務,內蒙古最權威的科技與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微信平臺!關注我們妥妥沒錯!

地方|乌海市:农业科技染绿大漠“黑风口”
地方|乌海市:农业科技染绿大漠“黑风口”

烏海市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園突出科技引領,注重科技服務,與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係,定期進行新技術培訓、新品種推薦,同時在園區內開展企業化運營,用工業化思維管理農業,引領農業走產業化之路,使得昔日的大漠“黑風口”變得天藍樹綠、瓜果飄香。

7月,烏蘭布和沙漠熱得讓人難以接近。然而,在白燦燦的沙漠邊緣,烏海市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園卻給人一股清涼的感覺。

園區綠樹成蔭,近400棟溫室一眼望不到邊。行走其間,瓜果飄香。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高滿虎告訴記者:“別看現在這裡微風樹綠,藍天白雲,過去這裡可是烏海有名的‘黑風口’。”

地方|乌海市:农业科技染绿大漠“黑风口”

科技讓不毛之地瓜果飄香

“黑風口”是烏蘭布和沙漠的一部分,這裡乾旱少雨,風大沙多,而且又臨近礦區,一起風就是黑風。10多年前,記者曾經到這裡採訪,當時雖然已經開始植樹,但樹木仍十分稀少。起風時,風沙裹著黑色的煤面撲面而來,不一會兒,人就滿身是黑色的沙塵。

高滿虎說,這些年,人們堅持不懈在這裡科學植樹,形成了這片綠洲,又靠科技發展農業,種植出這片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園。他介紹,在科技人員指導下,產業園採取引進品種試種,試種成功後再大面積推廣的模式種植科技新品種。在一個溫室大棚內,我們看到,有十幾個試種品種散種其間。在一小畦,竟然試種了蒲公英;在另一小畦,筍尖已露尖尖角。

走進溫室大棚,裡面的設施蔬菜沙培營養液栽培技術、控制器控制水泵自動化灌溉技術等都讓人大開眼界。在一處標著“雨潤三禾農業科技公司”的西紅柿種植溫室裡,自動溫度、溼度控制等現代科技設施齊全,殺蟲則用黃板和滅蟲燈。

這座溫室裡,西紅柿都攀爬在一人多高的棚架上,像小樹一般高。溫室主人柴精良說,以前普通的大地西紅柿只能結3盤果,而新引進種植的“普羅旺斯”新品種目前已經結到6盤果,有2米多高,如果不是受溫室高度限制,以及考慮養護成本,這個可結到12盤,高度可達3米多。

柴精良從一棵2米左右高的“樹”上摘下1顆已經成熟的紅色西紅柿,“你們看這果實,全靠自然紅,不打催熟劑。它是園區給引進的新品種,皮薄肉厚,口感好。”他說,這種西紅柿上市後很受歡迎,並且通過網絡已經銷到了廣州。

園區工作人員謝富強說,園區突出科技引領作用,注重科技服務。目前,園區已經與北京農科院、內蒙古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關係,定期進行新技術、新品種等方面的培訓與推薦,西紅柿“普羅旺斯”就是園區從外地農研基地引進的品種。

地方|乌海市:农业科技染绿大漠“黑风口”

在一戶標著“綠農永勝專業合作社”的溫室,主人郭永勝正在採摘甜西瓜。與人們印象中西瓜都匍匐生長在地上不同的是,這裡的西瓜都像黃瓜一樣藉著藤蔓的力量掛在一根根吊繩上。並且,個頭普遍比人們常見的西瓜小很多,每個不過2公斤左右。郭永勝告訴記者,這是引進臺灣品種後,又結合當地實際改良的小西瓜,被稱為吊瓜。這種小西瓜是黃瓤,特別甜脆,水果刀剛切到表皮就自然炸裂了。郭永勝說,這與當地溫差大,光照足,西瓜含糖量高有關。這獨具特色的西瓜很受市場歡迎,平均1畝溫室可產生近3萬元的經濟效益。

郭永勝一家嚐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這些年不僅經常參加園區組織的科技培訓,還常自費到山東壽光等地有針對性地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郭永勝和父親郭金奎成了當地依靠農業科技脫貧致富的典型,他們父子被烏海市農牧業局聘為科技特派員。他們還組織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帶動周邊1000多人脫貧致富。

工業思維引領農業產業化

農業園區裡,作業路已形成環路,四通八達,溫室都是按照一樣的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據瞭解,截至目前,烏海市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園已完成投資1.1億元,整理土地1700畝,建成溫室近400棟,並引進奧峰農業公司、雨潤三禾農業公司、綠農永勝專業合作社3家農業公司進行運營。

高滿虎告訴記者,園區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企業運營,這避免了過去農業種植一家一戶分散難以集約化、標準化經營的弊病,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產出效益。

通常人們認為,農業投入期長,並且見效很慢。但雨潤三禾農業公司的做法顛覆了人們這一看法。柴精良說,入駐園區2年時間,投入200多萬元,目前基本上靠現有產品產生的現金流即可實現良性運轉,不用再額外增加投入。

能做到這一點,柴精良透露了秘訣,那就是用工業的思維搞農業。在轉行農業前,他是一家工業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對工業化有深刻認識。看到人們對綠色生態農業產品需求越來越多,便毅然轉型職業農民。在他的農業公司裡,所有的溫室都採取標準化作業,智能化管控溫度和溼度,嚴格按照綠色標準進行生產。這樣,不僅保證了產品的質量,也節省了人工。他目前正嘗試採取工廠常用的成本核算法推行公司內部的承包經營制,即將溫室分包給公司不同的人員,按產量和質量核算工人的工資,多勞多得。

高滿虎說,工業化思維管理農業也是園區的一個特色,由於可耕作土地少,發展標準化高效種植是當地解決蔬菜供給數量和質量的一個必然途徑。同時,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打造以綠色無公害蔬菜為主的農業園區,還解決了當地農業人口就業問題。目前,產業園內3家企業解決了150多人就業,工人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0多元,而這些工人多數都是以前從事農業種植的當地農區居民。

齊延紅是當地農區居民,現在雨潤三禾農業公司工作。以前他種地1年收入不過1萬元,如今不僅收入增長了2倍,勞動強度也比以前小了很多,並且旱澇保收。

記者瞭解到,如今,在烏海企業化種植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烏海市農牧業局副局長薛漢山說,烏海市農業屬於城郊型,全市農業用地少,為滿足市民的生活需求,發展蔬菜和特色葡萄種植一直是重點。因此,全市一直在積極推動依靠科技進步走集約化農業之路,目前,農業公司和農業合作社已經成為全市農業種植的主要力量。這為蔬菜瓜果的質量和產量提供了保證,減小了食品安全風險。為了扶持企業運用先進農業科技,不僅經常開展“請進來、走出去”模式的農業技術培訓,還充分調動全市農業技術力量,聘請88名科技特派員下沉到一線,與種植戶結成幫扶對子,定點進行科技幫扶。

地方|乌海市:农业科技染绿大漠“黑风口”

採訪中,記者感受到,隨著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烏海市農業已經不僅是一產,而且還成為三產,發展成為觀光休閒採摘業。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市民就會開車到園區和各個農業種植公司採摘,企業節省了人力,市民得到了樂趣。

謝富強剛從北京農科院培訓歸來。他坦言,走觀光休閒採摘和認養種植,將是下一步烏海農業發展的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