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4.83億參股安聯財險 網際網路+保險再迎風口

火訊財經注:繼BAT之後,京東4.83億入股安聯進軍保險行業。業內人士預計,隨著保險業與互聯網行業之間的競爭融合,未來行業競爭主題將更為多元化、市場競爭程度進一步提高,公司間交叉持股、多方參與的競爭趨勢可能將進一步加強。

京東4.83億參股安聯財險 互聯網+保險再迎風口

4.83億入股安聯財險

安聯相關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此次與京東合作,首先是要依託互聯網開展業務,然後將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綜合運用在公司運營和保險業務中。通過對保險業務流程的全面滲入,提升業務效率,改變產品形態,改進服務和交互方式,並進一步催生新的商業模式,構建新的保險生態。

安聯財險成立於2003年,由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單獨出資,註冊資本8.5億元人民幣。此次增資後,安聯財險將由外商獨資企業變為中外合資企業。

事實上,安聯財險早已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互聯網特有的優勢運營在業務發展中,積極應對數字化浪潮。2015年,安聯保險CEO奧利弗·貝特(Oliver Bate)曾提出,安聯計劃到2018年,由數字化驅動的生產能力每年提高10億歐元。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此前發佈的《2018全球保險科技報告》(簡稱“《報告》”)顯示,安聯數字化轉型策略有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旗下“全球數字工廠”定製保險模板並進行推廣。二是通過IT基礎架構的改造,以及索賠、銷售過程中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合約等的應用,獲得收益。三是通過智能家居、汽車傳感器等新技術擴大安聯的承保效率。

在對外合作上,安聯與多家初創公司進行合作和投資,關注包括移動和車聯網、智能家居、數字健康、網絡風險等在內的多個領域,體現了安聯對於保險科技新技術的全面關注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

互聯網+保險迎風口

2016年以來,保險業監管趨嚴、牌照收緊,保險行業准入標準不斷提高。儘管如此,巨頭們在保險行業仍然頻頻佈局。保險行業的競爭已不僅僅侷限於保險公司之間,互聯網巨頭正在憑藉技術優勢進入這一行業。

業內人士表示,總體來看,互聯網巨頭涉足的保險牌照已超過10張。除BATJ(百度(美股BIDU)、阿里巴巴(美股BABA)、騰訊、京東)以外,蘇寧、滴滴、新浪(美股SINA)等互聯網巨頭亦開始在保險科技行業進行佈局。

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發起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與平安、騰訊共同發起眾安在線(港股06060),並推出車險分、定損寶等工具,為保險行業賦能;騰訊於2017年10月收穫首張保險代理牌照,與泰康集團合作,在徴信上線“徽醫保”,涉足互聯網健康險行業;百度則收購了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公司,拿到一張全國性保險經紀牌照。此外,京東、蘇寧分別上線保險平臺和保險商城。

隨著互聯網+的滲透,保險等金融產品向更大的線上流量窪地遷移將成為必然趨勢,同時,互聯網巨頭的流量變現、產品多元化、並藉助金融佈局來完成更多的場景滲透和服務閉環的需求,都將強化互聯網+保險未來的進一步融合。

分析人士指出,互聯網巨頭紛紛籌謀保險牌照的背後,預示著中國互聯網保險市場的爆發。近期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眾安財產、易安財產、泰康在線、安心財產4家互聯網公司合計原保費達59.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9%。而同期產險公司的原保費收入為4961.28億元,同比僅增長15.26%,由此可見,互聯網保險今年前5個月取得快速增長。

具體來看,眾安財產、易安財產、泰康在線、安心財產等4家險企1月份至5月份保費分別為39.7億元、8.7億元、6.4億元和4.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93%、105%、17%和305%。

無論是與保險行業整體保費增速對比,還是與財產險業保費增速對比,今年前5個月,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保費均出現遠高於行業的增速。統計顯示,4家互聯網保險保費大幅增長89%。

保險科技發展空間大

雖然傳統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創投市場,參股並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對數字化相關領域以及保險上下游產業進行佈局,對新興保險商業模式和數據分析公司進行投資。不過,整體看,保險科技企業融資大多仍處於早期階段。

數據顯示,自2012年至2017年底,保險科技行業發生股權交易超過350次,約123家保險科技類的公司向212位投資人融資,總金額約230億元人民幣。但國內保險科技發展步伐稍慢於全球市場,絕大多數重要融資仍集中在A輪、B輪。就具體領域來看,以互聯網渠道為基礎的銷售和第三方比價平臺是熱門領域,大特保、慧擇網分別於2016年獲得3億元和2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目前保險科技公司股權融資分佈相當不均衡,其中僅2017年完成上市的眾安保險一家就超過了57億元,獨佔半壁江山,而其餘保險科技企業獲得的融資總額不過56億元左右。從融資的輪次來看,截至2017年底,123家保險科技公司中,共有20家步入B輪融資,其中只有2家進入C輪(意時網、迪納科技),1家IPO(眾安在線)。從保險科技融資次數看,分佈不均逐漸明顯,截至2017年底,保險科技公司融資次數1輪達72家,2輪達33家,3輪有14家;有7家公司獲得了4輪以上融資。

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大多數的保險科技初創企業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改變已經形成的價值鏈。

根據麥肯錫的一項調查,61%的保險科技公司的目標是為保險行業價值鏈賦能,30%試圖在既有的市場參與者之間搭建橋樑,只有9%試圖對產業鏈進行完全的重塑。65%的保險公司戰略投資者的投資專注在為價值鏈賦能的保險科技公司,只有35%的投資者選擇更具顛覆性的商業模式。這意味著,保險科技初創企業通過科技賦能的角色定位更為突出。

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王言表示,保險科技的創新是一場長跑。人口結構的變化產生的新增需求為保險科技創業留下巨大空間。目前大多細分賽道上的創業者仍在“野蠻生長”,各具特色有伯仲之別,但差距並不明顯。各細分行業正處於百舸爭流的狀態。從融資階段來看,整體處於早期,階段性的標杆性公司是否能持續保持領先地位仍有待觀察。

同時,保險科技行業的發展也對監管技術提出了挑戰。多位險企人士建議,保險監管部門應當借鑑國際和國內金融科技監管經驗和模式,結合國內具體市場情況,制定符合我國市場特色的保險科技監管框架。既要支持保險科技助力行業發展,釋放改革紅利,又要防範市場風險,維持保險市場基本面穩定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保險科技市場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