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行業兩巨頭:滬江VS新東方在線,創業者VS「富二代」

七月赴港忙。先是從BBS起家的滬江,再是依傍新東方集團的新東方在線,兩家國內領先的在線教育平臺相繼在港交所遞交了各自的招股書。同為行業龍頭,難免引來一番比較:滬江帶有明顯的互聯網特質,營收與虧損並增;而新東方在線則“背靠大樹好乘涼”,低經營成本為其盈利帶來便利。

然而在上市之後,兩者“攻守之勢”或許將互異,滬江有了資本加持,未來的工作將是降本增利;而新東方在線由於存在與母公司的競業關係,未來的業務或一定程度與新東方母體脫鉤。

在線教育行業兩巨頭:滬江VS新東方在線,創業者VS“富二代”

7月3日,滬江的上市申請材料在港交所披露。此後約半個月,新東方在線緊隨滬江的腳步,在港交所披露了上市申請材料,成為第二家在港排隊上市的在線教育平臺。

這兩家在線教育行業的領軍企業,終於將多年的奮鬥成果公之於眾。

值得注意的是,與互聯網行業共同發展狀況的滬江,身上也有著各大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共同特質,即營收增加的同時,虧損也在增加。

數據顯示,滬江2017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5.55億元,同比增幅逾60%;而由於推廣期產生了大量的營銷成本,致使其同期虧損增長了逾25%。

事實上,在互聯網教育行業中,“燒錢”導入流量培育市場是常見操作。高昂的獲客成本是大部分企業尚未實現盈利的關鍵原因。在美上市的尚德機構2017年淨虧損9.2億元;51Talk 2017財年淨虧損5.81億元。

這樣的行業現狀讓實現了盈利的新東方在線顯得頗為特殊,招股書顯示,其在2017財年營收為4.46億元,實現淨利潤逾9000萬。

值得注意的是,2017財年,滬江的營收實際上比新東方在線多出24.44%,但二者在淨利潤上卻出現偏差,造成這一差別的關鍵因素就在於二者“出身”。

創業者VS“富二代”

時間倒回2001年,當時還在上海讀大三的伏彩瑞創立了一家非營利的英語學習BBS,至2006年,滬江的前身上海語林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成立,開始進行商業運營。2009年,滬江在上海成立,專注於提供互聯網教育產品和服務,同年推出了滬江網校2016年,實時互動在線教育平臺CCtalk推出。由此,滬江形成了由自有品牌課程業務和CCtalk業務兩大業務板塊。

其中,自有品牌課程業務即時常被提及的“滬江網校”,為客戶提供互聯網教育課程,涵蓋大學生課程、語言課程(英語除外)、英語交流技能課程、K12課程等,截至2017年12月31日,滬江網校提供的自由品牌課程共計約2000門。

2016年10月上線的CCtalk不同於滬江網校,其本身並不產生課程,而是作為平臺,將網絡教師與學習者撮合連接起來,完成教學。

而不同於滬江一步步從小到大的發展,新東方在線從最初便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新東方在線於2005年成立,2006年便隨著新東方集團赴美上市,2014年從集團分拆獨立;2017年3月,新東方在線正式掛牌新三板。2018年2月,從新三板摘牌,時隔僅半年,新東方在線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

新東方在線招股書顯示,其營收的主要來源即課程銷售,目前其核心課程有三項:大學教育、K12教育及學前教育,與新東方線下學校一脈相承。

由此來看,滬江的自營品牌課程業務實則與新東方在線的運營模式、業務範圍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新東方在線背靠集團的力量,較單打獨鬥的滬江來說,佔據了更多先發優勢。

這項優勢首先便體現在獲客費用上。有分析指出,對於在線教育行業來說,較高的獲客成本是盈利的最大對手,而現階段虧損是培育市場所必須的。因此在這項無法避免的開支中,新東方在線得益於新東方集團巨大的品牌影響力,大大降低了營銷成本;而滬江作為自力更生的純互聯網公司,獲客成本也就相對更高。

數據顯示,2015財年-2017財年,滬江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2.44億元、3.92億元、5.89億元;而2016財年、2017財年及2018財年前九個月,新東方在線的銷售及推廣開支分別為1.01億元、1.33億元、1.59億元,明顯低於滬江。

在將用戶吸引到平臺之後,能夠將其留下的關鍵因素就是師資力量及課程質量,事實上,教職工及課程研發都是兩家公司成本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

招股說明書顯示,滬江2017財年在教職工方面的支出達到1.05億元,課件成本達到1.03億元;2017財年,新東方在線在教學人員成本上的支出僅6283萬元,課程研究方面的支出為3072萬元。

造成該項目支出差距的,也是新東方在線獲得了來自集團的助力。報道顯示,新東方從2017年開始在集團層面上大規模投入在線業務,從各業務線抽調骨幹加入新東方在線,而新東方在線旗下平臺上的老師其實主要也是由新東方線下學校老師以及社會的自由老師兼職組成。

高附加值VS高付費人次

撇開淨利潤這項指標,從業務相似的滬江網校與新東方在線來看,事實上,前者的經營能力並不比後者弱。

滬江的營銷推廣費用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營收的快速增長。滬江自有品牌課程業務在2016年、2017年分別增長84%和63%;新東方在線2017財年、2018財年前9個月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4%和48%。滬江增速明顯高於新東方在線。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滬江自有品牌課程業務2017年正式課的學生人次為29.36萬,新東方在線的付費學生人數逾百萬人。但滬江的營收能高於新東方在線的關鍵在於其擁有更高的客單價。

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滬江自有品牌課程業務的每名學員的平均支付分別為1966.1億元、2836.4元、3170.1元。而新東方在線每位生源的平均開支從2016財年的488元,下降至2017年財年的457元,在2018財年的前9個月為351元。

以最新的客單價來計算,兩個平臺每增加一名學生,滬江將比新東方在線多出約8倍的收入;新東方在線需要吸引更多的學生以保證營收的增長。

具體到滬江自有品牌課程業務與新東方在線的產品內容來看,二者均包括大學生課程及K12教育。

在線教育行業兩巨頭:滬江VS新東方在線,創業者VS“富二代”

其中,滬江自有品牌課程業務的大學生課程毛利率較為穩定,2015年-2017年間,分別為49.9%、55.4%、52%;K12課程則處於起步階段,但增長明顯,毛利率從2016年的58.2%增長至2017年的60.8%

不過事實上,對於滬江的自有品牌課程業務來說,語言課程(英語除外)是營收最高的“現金奶牛”,其毛利率也從71.2%提高到了79%。

同時,英語交流技能課程也呈快速增長態勢,毛利率從2015年的14.8%年一路升至到2017年的60.3%。值得一提的是,英語交流技能課程的客單價在過去三年間都保持在7000元以上,而學員數量也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這說明滬江的課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學員的認可。

在線教育行業兩巨頭:滬江VS新東方在線,創業者VS“富二代”

相較而言,新東方在線憑藉集團在國內留學考試培訓與諮詢業務方面的優勢,大學教育在2015-2017財年中,分別貢獻了逾7成營收,其毛利率也保持在65%左右。但K12教育的毛利率下滑較為明顯,從2017財年前9個月的65.3%下滑至2018財年同期的40%。

除了現階段的經營指標之外,還有一個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的發展數據,即流量。龐大的流量意味著未來的潛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滬江的用戶數量已經達到1.7億,其月活躍用戶數在中國互聯網教育企業中居於首位。

早年的滬江曾憑藉充足的流量吸引來客戶投放廣告,實現“廣告變現”,而如今滬江從廣告盈利走向課程盈利,其擁有的如此龐大流量,自然也就為未來獲得更高的收益打下了基礎。

科技驅動,CCtalk打造新增長點

事實上,相較於A股,港股是個更加重視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市場,因此比起過去的業績,香港投資者更在意的是上市公的未來潛力和發展前景。

對於將自己定位成教育科技公司的滬江來說,科技一定是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對科技的重視,從滬江每年的研發投入中可見一斑:2015年-2017年間,滬江的研發投入分別為0.91億元、1.65億元、2.31億元,在營收中佔比分別為48.97%、48.59%、41.53%。

目前,滬江的主要研發成果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其產品主要包括OCS課件系統、旗艦課程Hitalk。

其中,OCS課件系統可協助創建高互動式課件,從而解決互聯網課程中常見的師生缺乏互動的痛點;而Hitalk則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學生人機練習口語的便捷度及效果,並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擬定個性化學習方案。事實上,這也是滬江課程高附加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滬江在利用科技推動自由品牌課程業務進一步完善的同時,也藉此推出了新的發力點,即CCtalk。

在線教育行業兩巨頭:滬江VS新東方在線,創業者VS“富二代”

不同於滬江自有品牌課程業務,CCtalk是一個綜合性的在線知識學習平臺,彙集入駐其中的第三方教育機構或網師,提供多元化授課內容,包括興趣、社交、實用技能等。其業務模式的核心便是“提供服務”。據招股書披露,CCtalk的營收包括銷售總額分成、技術服務費和定製增值服務費等三類。

在線教育行業兩巨頭:滬江VS新東方在線,創業者VS“富二代”

事實上,CCtalk上線僅一年,便已經實現了55萬的營收,且其毛利率高達100%。

截至2017年年底,CCtalk平臺平均月活227萬,累計吸收網師41532名,付費用戶數約30萬。這樣的發展速度,無疑給CCtalk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

數據顯示,現階段CCtalk平臺上已有網師的月流水達到百萬,甚至部分頭部網師的年收入可達到上千萬。這樣的流水對於以技術服務費、收入分成模式和定製技術及增值服務等等為收入來源的CCtalk來說,其變現能力極為可期。

事實上,2017年CCtalk平臺掛網課程全站交易淨額為2.36億元,年度增速達到61倍。以此增速預測,2018年平臺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