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趣談:杜甫的兒子餓肚子爲什麼「啼門東」?

唐詩趣談:杜甫的兒子餓肚子為什麼“啼門東”?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期間,生計艱難,一家老小吃飯都成了問題。關於杜甫的兒子餓肚子為什麼“叫怒索飯啼門東”?是歷代學者爭論不休的一個唐詩公案。筆者特為大家總結了三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歡迎感興趣的朋友一起討論。

唐·杜甫《百憂集行》: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痴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唐詩趣談:杜甫的兒子餓肚子為什麼“啼門東”?

第一種說法認為“東”字並無深意。《百憂集行》屬於歌行體古詩,四句一韻。唐代古體詩不像近體詩那麼嚴格,中間允許換韻。所以最簡單的解法,“東”字只是為了切合“空”、“同”的韻腳,並無深意。但杜甫作詩非常講究煉字,絕不會為了湊韻隨便押個“東”字了事,所以這一說法的支持者並不多。

第二種說法認為東方是廚房的位置。北宋·佚名《漫叟詩話》雲:“‘叫怒索飯啼門東’,又云‘用激壯士肝’,說者謂庖廚之門在東,肝主怒,非偶就韻也,可謂至論。”今人莫礪鋒教授在《莫礪鋒說唐詩》一書中就支持此說。

第三種說法是反用“屠門大嚼”的成語。漢·桓譚《新論·祛蔽》:“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而西向笑。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大嚼。”三國魏·曹植《與吳季重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屠門就是肉市,對著西邊的肉市咂嘴而笑。向西笑的反語,當然就是向東啼哭了。這是筆者的自創之論。

唐詩趣談:杜甫的兒子餓肚子為什麼“啼門東”?

雖然筆者自創了第三種說法,但此說並不全面,詩中還兼用了左賤右貴之說。古代窮人住城東,富人住城西,左就是東,右就是西,所以常以左遷或閭左代指貧民。漢樂府《十五從軍徵》:“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杜甫寫詩之時正滿五十歲,《杜詩補遺》杜田雲:“開元十四年(726)丙寅,公年十五,上元二年(761)辛丑,公年五十歲。”杜甫在五十歲的時候,回憶十五歲青壯時期的自己,這種年齡對照的寫法,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講述的是一個十五歲就背井離鄉從軍出征的士兵,直到垂暮之年才返回故鄉。他回到家中發現親人早已去世了,連一個給他做飯的人甚至陪他吃飯的人都找不到了。詩中的“出門東向望”一般認為是“貧民居左”的緣故,因此杜甫詩中的“叫怒索飯啼門東”也暗含了家貧之意。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