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1000多年前,唐朝张角起义时曾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00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处于甲子的前10年中。

上一个甲子还是在1984年,下一个新千年甲子则延伸到了2044年。

自从1984年以来,加上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全国上下掀起了经济建设的大潮。

在制造业扛起前10年的时候,房地产则接棒走过了接下来的20年。

1998年房改至今,房地产已经整整在舞台表演20年,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中国楼市20年,就是一部回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

风起于青萍之末!

房价现在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块心病,成了年轻人拼死累活不得不去爬的高山,房价吼一吼,整个社会都要抖三抖。

想要明白这个问题,就要追本溯源。

谈到现在的房价,有一个东西肯定避不开,那就是发生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允许地方政府自己想办法发展经济,只要把中央规定的税收交齐即可。

同时,一部分政府部门的支出需要地方政府自己承担。

在分税制之前,我国大体实施的是中央集权税收制,也就是税收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支出由中央拨钱。

分税制的实施,是形成土地财政的必要条件。由于早期需要负担自己的支出,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入不敷出。

在实施分税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土地税收划归到了地方政府。

而依靠卖地,能得到大量的税收,这就导致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土地财政,一缺钱就卖地,为了有更多的钱,不断的抬高地价。

靠疯狂的卖地以及涨价卖地,地方政府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发展到后来甚至仅仅依靠土地财政就能收支平衡。

土地,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是地方政府的根本。

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铆足了劲儿为房地产源源不断输送燃料。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在1998年住宅的商品化,从此房价开启了一路上涨的狂奔。

1998年,住房商品化以后,房价就开始了上涨的一路狂奔。

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房改是指对福利分房制度进行变革,实现住房的商品化和社会化。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住房制度改革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房地产行业可谓一大看点,其影响和意义远远超出经济范畴。

与其他各项改革一样,住房制度改革也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调整中逐步展开。

根据效果,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10年:

1978-1988年的探索试阶;

1988-1998年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

1998年至今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

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没用。在这种重资产的大背景下,一定要有资金和货币注入才能启动这驾笨重的马车,而一旦开动,狂奔的势头便不会戛然而止。

于是在1998年,楼市开始起飞。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自1998年至今,房地产价格一直是震荡温和上涨的。

但在2008-2009年和2015-2016年这两段时间,房价开始了毫无人性的疯涨,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直接翻了两三倍。

在过去十几年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依靠上十亿流动务工人口的血汗劳动,完成了资本的初步积累,成为了“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顾名思义就是造的东西卖往全世界,是很明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08年时世界遭遇经济危机,需求萎缩,导致产能过剩。也就是继续原来规模生产,但是东西卖不出去,导致经济下行。

当时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出台了4万亿的货币计划,但是资金进入实体领域只能空转,因为没有更多的需求。

在投机分子以及买办资本的主导下,大量热钱涌入楼市,直接推高了房价泡沫。

1998年开启房改,但当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增到不超过30倍。

第63条又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这就基本把土地的口子给垄断了。

极度缺钱的地方政府,在随后的史上最宏大的城市化、开发区的进程中,走上了土地财政之路。

住宅用地换土地出让金,工业用地换增值税,城投平台搞基建贷款,搞的越超前升的越快。

早期钱少事儿多,多数基层只能不讲规矩了,少不得各种因为征地拆迁而酿成的冲突和悲剧,与当年的计划生育可以相提并论。

每一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

只剩中心城市、省会和个别城市等能在治安、教育、卫生、医疗、发展机会方面还有可观之处。

农村土地不准入市,资本和富豪不能下乡、土地不能自由交易、转变用途和获得信贷。

结果是几亿农民过度依靠出售体力,勉强糊口,支付教育、医疗、进城门槛之外,没有什么消费能力,还有承担信贷的凭借。

所以“产能过剩”“环保难题”“资产泡沫”“顺差过多”等等其实是伪问题,是产权和信贷局限在城市的诸多后果而已。

另一个后果就是,竞争中胜出的居民,极难在乡郊置办庄园、别墅、参与学区,只能继续打下一个关卡:海外购房、培育后代。

附带结果是数以万亿计的财富成为别国公民的“海外”资产。

这种财税和土地机制,近乎成为一个逐层向上、向海外抽取精英和财富的水泵矩阵,没有反哺。

看懂的人最后发现了这个游戏的通关秘籍,就是借助杠杆提前在中心城市卡位。

而,京沪永远涨背后的逻辑即是如此。

浪成于微澜之间!

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为扩大内需,国家启动房地产市场改革。

房改主要目的是刺激住房消费需求,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998-2001年间房地产以价格平稳趋势得到全面发展。

此时北京房价均价5000元一平米。

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1998年启动住房市场后,房地产出现过热苗头,2002年后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展开,但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未能实现。

2003 年国家确立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同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突破 1 万亿元,房地产行业出现投资和需求并存的过热现象。

此时北京房价已到7000元每平米。

2005起中国房地产上涨压力巨大,政府先后出台调整土地供应、调节市场、信贷结构和开征交易税费等措施。

但这么多政策之下,2007年频现天价“地王”,稳房价的目标实现并不理想。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到冲击。

不仅如此,国际金融危机还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国际资本大量撤离。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未未2年内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

调控后房价空前暴涨,2008年和2009年GDP增长率分别为9.6%和9.2%。保增长目的达到,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房地产市场触底复苏。

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经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房地产刺激,北京房价扶摇直上,由2009年的1.5万直冲2010年的2.5万。

2010年4月,“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在“两会”之后拉开序幕;同时对“二次房改”的呼声越来越大,要求加大保障房的建设。

在土地供应、市场结构、税收和信贷调控基础上,全面祭出限购措施。

2014年新政后,房市开始触底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2015-2016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在一二线房价暴涨的同时,三四线房价稳定并持续去库存,体现了“总量放缓、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特征。

此时,北京房价已经4万。

2014-2016年,相关部门推出多项调控政策。截止2014年底,除北上广深,大部分实行限购的城市取消了限购政策。

但在2016年2月,央行再度降准。

2016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2016年国庆前后,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

自2016年9月,热点城市先后发布新房市调控政策,七天内全国加入调控行列的城市达到19个。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长效机制”: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终于,北京房价最高均价定位在了7万元每平米。

时至今日,限购仍在继续,热点城市的房价上涨仍在延续。

由一二线蔓延到三四线,再从三四线蔓延到县城。

2017年,在河南的郑州下辖县级市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一个面目清秀的小姑娘,为了排队摇号,提前一天到了售楼部。

晚上带了被子就睡在了售楼部门前,等待天亮的摇号。

等到早上,她就披着被子在寒风中排队。

当记者看到她睡眼惺忪不修边幅的面容时,心疼的问她为什么要这么拼?

她缕了一下脸颊的头发,迷茫的望着刚升起的太阳:不买房,钱留着能干吗?

在这个时代:她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稀缺催生价值!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半市场化半行政化的市场,即是经济维稳利器,又是攸关民生的关键,这种矛盾的组合犹如人格分裂,必然衍生出扭曲的价格与市场。

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回顾过去的经验,国内宏观调控在预期管理上总是不尽如人意。

从2008年次贷危机后,经济增长乏力,实行宽松政策,经济不见起色,在配合以房地产宽松,最后房价快速上行。

而后又再重拳调控。再陷入紧缩,经济停滞,再次启动宽松,祭出房地产。

久而久之,人民群众也熟悉了这个套路。

2006年-2009年、2009-2011年、2015- 2018年这几次周期变化就很典型在循环着上述的套路。

人民群众见过世面后,就不会见得风就是雨,开始抓到经济调控的底线——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而与银行绑在一起的房地产,就是这个大系统。

终于,这一次央妈和管理层高举调控的铁拳,冲进市场中,睁眼望去,发现对面站着汪洋大海般的人民群众,抬头45度角仰望天空,悲伤逆流成河。

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但是,这一次调控要比以往坚决。

房住不炒的精神下,再苦也要咬牙坚持限价、限售、限购、限贷。

就像股市一样,被调控的一手房变成了一级市场限制市盈率的IPO,与更加市场化的二级市场形成了价格倒挂,二手房价成了一手房价的锚。

这种人为的套利空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充满智慧的对手盘的人民群众又岂能放过这种机会,就跟26年前不会放过打新股、深圳买新房一样。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发布新股认购抽签表发售公告。

宣布1992年发行国内公众股5亿股,发售抽签表500万张,中签率为10%。

每张抽签表可认购1000股,每张身份证可花100块钱买一张抽签表。

而在1991年,深圳的新股认购抽签表首次发售,价格仅为1元一张。

全国各地的人带着成千上万张身份证纷至沓来,赴深的火车票也被翻炒数倍,排队者前心贴后背紧紧拥抱在一起。

9日下午还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是此时,就是九雷轰顶也难撼动人群半步。

到晚上,就宣布500万张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完毕。

10日,数千人因为排队数日没买到认股抽签表,开始冲砸大街上的一些商店,燃烧了几辆汽车,爆发了当时闻名全国的8.10事件。

当时排队的人会不会想到?在26年后某个下午,自己仍在深圳街头排队争取一个摇号资格,只是这次是购房的资格。

巧合的是,23号深圳也在下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进黄沙始到金。

20年的风风雨雨,房地产市场涌现了很多的大佬。诸如王石、许家印、孙宏斌。

而今,我们说一个地产界的一股清流:河南建业胡葆森。

在中国房地产界,历来有“三君子”之称,所谓“北之万通冯仑,中之建业胡葆森,南之万科王石”。

那么,老胡为何被称为君子呢?

胡葆森曾说:人生本来就是长征,创业也是长征!

胡葆森出生于河南濮阳,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青年时曾在“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在农村经历过艰苦的磨练。

1992年,站在人生的选择路口,胡葆森选择归乡,以“港商”的身份回到郑州,成立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当时,河南房地产市场并不为市场看好,相比于沿海等地,被成为内地的“盐碱地”。

别人待不惯的盐碱地,恰恰是胡葆森引以为傲的故乡。

20多载光阴过后,老胡满腔热血抛洒在中原这片热土,孕育了一种具有时代人物情怀的生活场所和方式。

即使上市之后具备布局全国的实力,老胡依然坚持只为河南人盖房子。建业,走的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想走的那条路......

中国楼市20年,再无商品房?

对于企业来讲:选择容易,而坚守实难。

在房地产市场分化的白银时代,有多少房企放弃了三、四线城市的扩张,重新回到一、二线大城市去避险,去追逐最后的高利润。

对于25年坚守河南房地产市场的胡葆森来讲,更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二线城市的金戈铁马,而是三、四线城市的桃李春风。

身为华夏中原腹地的河南,曾经拥有着千年的辉煌与荣耀,也曾经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错失发展的机遇而黯淡失色。

而站在城镇化新的起点上,依然怀揣着重振崛起的梦想。

2015年,建业发布了新的战略提出“构建大建业生态系统,布局家居、文化旅游、教育、体育等多元化产业,实现企业从房地产开发商到新生活服务商的整体转型”,做中原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者。

在建业的道路上,或许胡葆森想用实践证明,向下走,向县域前进。

九大新生活服务体系,定制业主幸福需求。

25年春去秋来,建业,一个拥有河南本土情怀的地产开发商,扎根中原,造福百姓。

在与人民网记者交流过程中,记者问道建业是否会离开河南本土向外寻求发展时。

胡葆森表示:建业不会走出去。

或许在多年之后,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个坚持省域化发展的企业的传说,他的掌门人曾经说过“此生不出河南”。

当然,河南建业也失去了黄金扩张时机。

王石已远去,冯仑在研究一体化,只有恒大的许家印依靠足球在欣欣向荣,融创的孙宏斌早已是美利坚人,碧桂园在三西线开疆拓土,要给你一个五星期的家。

只剩中原的胡葆森,留下孤独的背影,在其轻资产道路上不断前行。

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全凭历史去定夺。

在这个物质横飞,物欲横流的时代,一切以成败论英雄,一切时势都会造英雄。

写在最后!

纵观中国房改20年,无论是房价的接连上涨让房子成为有房者心中的香饽饽,还是无房者的口诛笔伐,众矢之的。

回过头来发现,一切的生活按部就班,依然照旧,沿着既定轨道前行。

但疯狂的投资者仍然会歇斯底里,心有不甘的发出狂人般的呐喊:房地产永远涨。

中国楼市的投资者都很难有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

内有收入约束,外有五限威严,朝堂的一纸敕令,牺牲掉就是百万、千万甚至一整代人的心血。

他们最恐怖的事情就是:那辆时代的列车已经拉响汽笛,车轮开始缓缓滚动,自己却连一个站票都没买到,如果不疯狂抓住一切机会奋力一跃,又能如何?

1992年8月,120万人拿着370万张身份证涌入深圳,疯抢新股认购证。

1993年2月,疯狂的炒家涌入海南炒房炒地,600多万人口的海南省一度有2万家地产公司。

2007年8月,追赶牛市的人群在券商营业部前排起了长队,而在几年之后,他们又把队伍转移到了售楼处和民政局前。

房住不炒,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个笑话。

围观的群众,不会诘难这些发财或失意的赌徒,只会问:下次能否带上我?

房地产这艘巨轮,已经行驶到了十字路口。而2018年房改的再次面世,就是要在这个缓慢前行的道路上,让其强行转弯。

加之以经济增长不断对重风险,通货膨胀不断抵消增幅。

你所要等的,就是下一个10年!

在房改之前,市场上有廉租房,经租房,保障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住房,共有产权房,限价房,可售公房,使用权房,非成套住宅………

在房改之后,市场只有一种房产:商品房。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房改20年,当住宅用地逐渐被压缩,保障性住房即将成为未来主流的时候。

中国再无商品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