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村民家裡5個娃4個考進清華北大,獲政府30萬元獎勵,你怎麼看?

曹大河


很多人都問這樣的孩子是怎麼生的,怎麼養的?其實在農村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大學生往往“成窩”出現!一個家庭往往能出幾個大學生,而其他家庭則很難出大學生,尤其是在以前。當然即便是現在,一個家庭5個孩子能夠出4個清華北大,甚至還可能會是5個,儘管他們都不是本科考入的(題外話,本科考入這種概率基本為0),但是這也是一個傳奇的家庭了。

為什麼農村大學生往往會在一個家庭裡成堆出現?究其原因,有三點:

一、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5個孩子的家庭,在農村基本上就算貧困家庭了,其實這個家庭不是一般的困難,因為父母沒有其他收入,靠的是母親挑擔子賣蘋果來攻讀。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父母早已經動搖,因為5個孩子成年後,不上學就會變成勞動力,不僅不花錢,還能增加家庭收入,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所以,這個家庭的父母很偉大,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二、父母的言傳身教!

父母沒文化,不代表不懂教育!很多時候,教育真的和文化水平沒有必然的聯繫,否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高教家庭教育失敗的案例了。你如果不想上,那就回家和父母一起種地、幹農活,感受沒有知識帶來的苦果。就是這種簡單的理念,同樣能夠造就成功的教育。

三、兄長的傳幫帶作用!

這個是一個家庭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一個家庭的老大特別重要,尤其是在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時候,老大做好了,後面的弟弟妹妹都會跟著做,所以,這也是一個家庭出幾個大學生比出一個大學生容易的原因。

對於政府的這種行為,我覺著大家應該都會給點讚的!

30萬,在當今社會確實不多,而且現在這個家庭也已經過了最需要錢的時候了,但是這30萬,是一種導向,是對“讀書無用論”的回擊!


贏在高三


7月16日,延安安塞區區委書記任高飛為當地農民吳治保和胡治愛夫婦頒發30萬元獎勵獎金!

吳治保是安塞區白坪街道辦五里灣村村民,他和妻子胡治愛育有5個孩子(三子兩女)。2015年6月,大兒子吳雲峰(老大)順利考入清華大學軟件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同年,小兒子吳天峰(老五)也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攻讀碩士學位;2017年6月27日,吳大燕(老二)和吳青峰(老四)分別收到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及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小女兒吳改燕(老三)從西安醫學院畢業後,進入陝西省婦幼保健院工作,2017年7月,她辭去工作,開始備考,準備邁進清華或北大的校園,將一家人的夢畫圓。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走出了這麼多高材生,寒門出才子的勵志故事令人敬佩,也開創了安塞教育史上的“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育人典範。




細讀裡邊的表述,雖然考入了清華北大,但不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高考考入清華北大。其實很多人知道,通過攻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進入清華北大的概率比高考要大的多。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優質教育資源逐漸向一線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集中,要想實現高考四個孩子考入清華北大,實在是太難了。其實不管怎樣,這也是非常厲害的一件事情,供養五個孩子的情況下,大學畢業後父母和家庭能夠支持孩子繼續攻讀研究生,考入清華北大的也非常少。多少孩子因為經濟條件,只能將夢想放到一邊。

這也說明我們國家的政策風向有所改變了,根據他們的年齡這五兄妹應當是國家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時候出生的。在以前,別說頒發獎勵,宣傳都會有所顧忌,因為,違反了根本方針。

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結束了獨生子女政策,遼寧省開始鼓勵二胎,準備實施獎勵。未來生育數量限制,板上釘釘的會取消。而計劃生育部門,職能工作將由限制生育,變為鼓勵生育,甚至會將清查違法墮胎做為主要工作方向。

生活不易。雖然,我們現在的經濟生活條件要比幾十年前好很多。反而社會條件和個人條件,已經幾乎不允許我們在生四個、五個孩子了。

吳治保夫婦的五個孩子們,預計再也不可能出現跟他父母一樣,各生五個孩子的情況了。而且就現在的情況,五個孩子生育子女之後,作為父母有沒有精力幫助照看,也可能成為影響五個子女繼續發展的枷鎖。而且,作為父母也深知養育五個孩子究竟會面臨什麼樣的困難,他們肯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走他們自己的路。

人的生命,所有的精力都被撫養孩子、教育孩子所佔據,在現今年輕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事情。

希望政府獎勵的這30萬元,能夠幫助這個家庭孩子們完成學業,未來成就更大的事業。但這種事情以後可能會成為絕響了。


暖心人社


99隨便語:祝賀延安吳氏家族,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奇蹟。

陝西有個著名的地名,叫作吳起鎮,是當年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的地方,從吳起鎮往東100公里,是延安市安塞區真武洞鎮五里灣村。

村民吳治保,初中只上了一年學便輟學回家耕地。

妻子胡治愛,沒有上過一天學。

吳治保夫妻倆,共育有5個子女,網上沒有具體信息,只是根據2017年的新聞介紹,5個子女都是90後,也就是出生於1990年至1999年之間。

那時候不是實行計劃生育嗎?

著名導演張藝謀原籍也是陝西,網傳在2014年,因為被查實有三個孩子,分別生於01年,04年和06年,屬於嚴重“超生”,最終被罰款748萬元。

延安吳氏家族的清華北大傳奇,最先由香港鳳凰網報道。

三年!奇蹟發生!

(1)2015年,大兒子吳雲峰(老大)考入清華大學軟件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2)2015年,小兒子吳天峰(老五)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攻讀碩士學位。

(3)2017年6月27日,大女兒吳大燕(老二)收到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4)2017年6月27日,二兒子吳青峰(老四)收到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

連頭連尾僅有三年,這個家庭裡的五個子女中的四個,全部進入清華或北大,成為博士或者碩士!

那麼唯一剩下的那個,怎麼沒被清華或北大搶去呢?

原來,小女兒吳改燕(老三)的工作非常好,她雖然僅僅畢業於西安醫學院,但卻進入了陝西省婦幼保健院工作,據媒體介紹“收入相當不錯”。

但即便如此,據媒體介紹,“端著鐵飯碗”的吳改燕已經在去年決定辭職,準備像其他姐姐妹妹一樣當碩士,當博士。

唯一不知道的是,到底清華還是北大,可以搶到她。

第一,有人說清華北大的本科生牛,碩士博士不稀奇,那不對。

清華北大的本科生當然很牛,就拿陝西省舉例。

今年清華北大在陝西省的錄取投檔線分別是697分和699分,對應的全省排名,分別是第64名和第47名。

全省31.9萬名考生中,考到前64名以內!

據媒體介紹,清華北大每年在陝西招生200+人,但你如果想考入清華北大,需要考到全省30多萬名考生的前64名以內,每一萬名考生中僅有2人。

你說牛不牛?

當然了,清華北大的碩士生同樣也很牛。

據介紹,清北這樣的著名高校,本校本科生如果想保送本校研究生,成績需要達到同一屆學生的前80%,也就是100名學生中,你必須排進前80名。

至於其他學校本科生想考入清華北大讀研,同樣很難,通常情況下,你必須是其他985高校的優等生。

【可以這麼說,假如是正常考入清華北大讀研的,那也是很牛的存在,基本屬於985高校本科生的中上層次,211或普通一本本科生,基本沒戲。】

清華北大的博士生,反而有點說不清了。

國內考博士,最主要不是你成績好,而是有博導願意收你,通常,一名博導每年僅能收一名博士學生,這個讀博的名額是非常稀少的,不是什麼人都能得到的。

第二,一家五個子女,四個上了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剩下那個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也準備去清華北大讀研讀博,只能說奇蹟。

記得前幾年廣東出了位著名的“狼爸”,叫作蕭百佑。

此人喜歡上綜藝節目,還寫書介紹自己的“教子經驗”,有段時間成了網紅。

“狼爸”有四個孩子,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而且他的四個孩子真的都成才了,其中三個進了北大,一個進了中央音樂學院。

太牛叉了!

相比之下,廣東“狼爸”的成就,比延安吳氏更牛,因為,“狼爸”的四個孩子,正兒八經上了北大和中央音樂學院的本科,不是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碩士博士。

但後來,“狼爸”的秘密露餡了。

原來,“狼爸”是個商人,娶的妻子是香港人,於是他的孩子們,全都是擁有香港身份證的香港正式居民,人家要想上北大,不是參加國內高考,而是所謂的“聯考”。

哈哈!原來如此!

結束語:再次祝賀吳氏家族完成奇蹟。但我還想說,我等普通人對於這種奇蹟,仰望仰望就算了,不要以為你也能複製奇蹟。


99隨便


北宋時期,“蘇家一門三文豪”千古流芳;近日,陝西延安的“吳家五子皆才俊”更是傳為美談。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白坪街道辦五里灣村的一座老宅裡,吳治保和她的妻子胡治愛近年來每天都樂得合不攏嘴:因為他們含辛茹苦養育出來的三男兩女如今都已經成長成才了——

年紀最大的吳雲峰三年前考入清華大學軟件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年紀最小的吳天峰也在同一年被保送至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攻讀碩士學位;去年六月,老二吳大燕在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與此同時,他們的家的老四吳青峰也收到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傳來的“橄欖枝”,目前正專攻北大碩士學位……

三年時間,三清一北,四喜臨門。這一家子的祖墳是隻是冒青煙嗎?不!他們祖墳冒的絕對不只是青煙那麼簡單,那應該是冒著熊熊烈焰才對!

在他們家,暫時還沒有考上清華北大的老三吳改燕在去年七月份扔掉陝西省婦幼保健院的“鐵飯碗”,也準備通過考研的渠道邁進清北之門,從此圓了“五福臨門”之夢,營造一家五個孩子“五指併攏握成拳”的壓倒性氣勢。基於此,五天前,延安市安塞區的行政部門為吳家頒發了30萬元的獎勵資金。

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也有人說,現在是拼爹坑孃的時代,父母若不富貴,孩子也難有成就。但是,吳家卻用鐵的事實踐行打臉行動。

據悉,吳治保自己上初中一年級的時候就輟學回家,胡治愛更是一天書都沒有讀過。那麼,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會成為天之驕子,成為全天下寒門學子的楷模?

在吳治保看來,讀書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就算是砸鍋賣鐵或者賣血,甚至是借高利貸,也要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完成學業。在吳先生想來,沒有文化的他已經苦了大半輩子,他絕不允許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繼續苦下去、窮下去。

於是,吳先生在家種地,胡氏走街串巷賣蘋果,十里八鄉的人們都認識他們,都認可他們夫妻倆的勤勞能幹,都能讀懂他們培養孩子的含辛茹苦。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吳先生的五個孩子也不例外:三男兩女從小就非常明事理,他們五個人在學習方面從來都起早貪黑,你追我趕,力爭上游。而且,他們從來都不需要父母去操任何心。小小年紀的他們都懂得學習機會來之不易的道理,在他們的心裡,埋下一顆種子,那就是——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些孩子也想著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當然,他們深深知道: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的前提就是讓自己在學習上大有作為。

在我們這邊有一句俗話叫“好不好,看長子”。老大吳雲峰在參加考研之前對其他幾個兄弟姐妹說:“咱們清華北大見!”結果他的弟弟妹妹們一個個咬緊牙關都做到了!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吳先生養育的五個孩子,確實是三字經中男主角竇禹鈞教育孩子的翻版。

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吳先生夫妻倆一個半文盲一個純文盲的家庭就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換做任何父母皆足以欣慰終生,您覺得呢?


微雨潤苗


牆都不扶,我就服這一家人!五個孩子有四個考進了清華北大,這是多大的榮譽阿。十里八鄉都很難見到出一個清華北大,現在他們家一下子出了四個。

因為哥哥的一句“大家清華北大見”,如今有三兄妹與大哥圓夢清華,老三也辭掉了現有的工作,備戰考研,兄妹五人齊聚清華北大。一家人做什麼都要整整齊齊,現在讀書也要共同攜手跨入清華北大的校園。

都說寒門難出貴子,吳先生的四個孩子給現實狠狠的打了一巴掌。寒門不僅可以出貴子,還可以一家出四個。這用我們農村的話說,這家子真的是祖墳冒青煙了,上輩子積了高德才能夠有如此福分。

吳先生的孩子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是離不開的。吳先生的與妻子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一輩子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所以對於自己的孩子,再苦再累也要讓他們讀書,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夫妻倆的想法是一致的:只有讀書才有出路,只有知識才能夠改變命運。所有的苦都自己扛著,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孩子們也非常的懂事,知道父母的辛苦,只有下狠功夫讀書才能夠報答父母。所以一個個讀書都非常的努力,也終有回報,不枉費父母的一番苦心。

延安市政府為了表彰這個了不起的家庭,給他們家頒發了30萬元的獎勵資金。延安市政府的此舉也是非常得人心,在讀書無用論橫行的今天,通過此舉至少可以打擊一下囂張氣焰,也顯示出了延安市政府愛才,惜才的表現,也能促進當地的讀書學習的風氣。


大三老學長


湊個熱鬧,潑盆冷水。毫無疑問,一個父母沒什麼文化的家庭培養了四子孩子進入清華、北大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另一個孩子也在奔清華的路上,確實在國內絕無僅有,不然也不會成為新聞。他們是勵志的一家人,讓人羨慕和尊重。


1、好象他們並不是高中畢業直接考清華、北大的,含金量打個折。不可否認能在讀碩、讀博階段進入最高學府,無疑本科應該上的比較靠前的985大學,這樣才有機會考清北的研究生。但與直接本科進清北的學生比起來還是有點差距的。

2、感覺有點為上清北而上清北,是不是最佳選擇值得商榷。家裡四個孩子進了清北讀碩、讀博,第五個孩辭職報考在路上,不出意外應該能上。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這條路呢?也不一定。

總的來說,這一家子真讓人羨慕,非常勵志,全部會成為國家的高學歷人才,國家需要這樣的家庭做出貢獻。

個人的一點淺薄意見,僅此而已,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延安是“革命聖地”,村民一門出四個清華北大,的確有點“神聖”了,不容易,甚至可以說是奇蹟了!

寒門出俊傑,家門幸甚!拿開玩笑的話說,真的是祖墳葬的好啊。



一門四個清華北大,這種奇蹟還是第一次聽說。為什麼一門能出如此多的天之驕子呢?

1、我想首先父母應該是聰明人,起碼在農村智力是上等。畢竟讀書來說,智商遺傳還是要的。

2、最關鍵的我想是這一家父母身上有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遇到困難不言放棄,做事有恆心,有韌勁,並且家庭關係和諧。正因為父母身上有著良好的品質,言傳身教,孩子們身上也有那種追求極致,永不言棄的品質。

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能的情況是,老大考取了清華北大,弟弟妹妹們本來成績都非常優秀,有了榜樣的激勵,弟弟妹妹們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奮鬥的動力更強了。這也是他們接二連三考取名校的因素之一。



現在,城鄉教育差別巨大,農村孩子要考取清華北大的確是更難了,作為一門能有如此多的俊傑,政府獎勵也是應當。

我相信,政府此舉能激勵更多的寒門學子為自己目標前進,相信此舉之後,會有更多的人才出現。



恭賀此家庭,你們創造了奇蹟!祝賀延安,你們的重視才是學習們不懈奮鬥的動力!


文軒閣


這個新聞的關鍵是,一個農民的家裡,竟然出了4個清華北大。對於這樣的概率來說,簡直是比中彩票的概率還要低。

試想一下,幾十萬高考生,考上清華北大的概率在你幾千分之一,而4個孩子都考上,那概率真的比彩票要低很多了。


陝西省延安市就有這樣一戶農村家庭。

5個子女中,4人考上清華北大,一人辭去工作準備考,可以說這個家庭真的是個書香家庭。可是他們的父母確實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農民,我想這給我們很多教育工作者一個非常大的震撼了。


以前都說寒門難再出貴子,可是這就又打破了這種說法了。寒門不但能出貴子,而且能成批量的出貴子。這個跟父母,跟家庭沒有太大的關係,基本上可以說完全靠自己了。所以讀書改變命運的真理是一直存在的。


而這個村裡獎勵的30萬的行為,我想第一是幫助這個家庭來解決學費、生活費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其實不用解決也可以,畢竟上了清華北大之後,學校有這樣專項獎金的。第二也是對這樣的家庭的一個肯定吧。一對農民培養出這樣的幾個孩子,那是絕無僅有的。


所以,其實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若是努力就有機會改變命運,不努力,只能坐井觀天了。


老王偵查記


首先,對這些別人家的娃由衷地感到佩服,我覺得這不是什麼“耕讀家庭”,而是基因太強大了。從前在上中學的時候,身邊總有一些這樣的娃,從小也沒上過什麼託班、補習班、興趣班之類,他們也照樣踢球、玩耍,課後也不太做作業,但總是屬於一學就會、逢考必勝的類型。我想,延安這一家別人家的娃大抵就是如此。

那麼,來自有司的獎勵也不是什麼特殊的現象。各地只要有考上北大、清華的學子,那麼當地有司、企業家等等就會一擁而上,送個幾十萬沒啥奇怪的。有的特別優秀的學子,還成了名校專業戶。考上北大清華了,沒錢花,又退學再參加高考,又再次考上北大清華,又收一次幾十萬,高考也是生意呀。

往好裡想,這是社會重學的一種表現,往差裡想,人人都是勢利眼。窮在鄉村無人問,一登龍門天下驚。來,錄上大家都熟悉的范進中舉的一段,你就知道,千百年來,有的東西一直沒變。

范進迎了出去,只見那張鄉紳下了轎進來,頭戴紗帽,身穿葵花色圓領、金帶、皂靴。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靜齋,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
張鄉紳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
范進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
張鄉紳道:"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
范進道:"晚生僥倖,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

張鄉紳四面將眼睛望了一望,說道:"世先生果是清貧。"隨在跟的家人手裡拿過一封銀子來,說道:"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乾淨,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
范進再三推辭,張鄉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
范進方才把銀子收下,作輯謝了。又說了一會,打躬作別。胡屠戶直等他上了轎,才敢走出堂屋來。

你看,只要別人家的娃一朝金榜高中,就有平時八杆子打不著的人來套近乎。這些人都知道,一旦考上北大清華,日後前途必定光明,所以先來送點賀儀,這善緣先結下,日後或許有用呢。而對於有司來說,給上個幾十萬,瞬間就可以把這些考上名校的榮譽,轉變為自己的政績,何樂而不為,反正又不是花自己的錢。

若是企業家,錢是自己賺的,愛送誰送誰。這有司給的錢,不知如何走賬?如果從這些錢中分一些給其他貧困的學子,會不會更有意義一些?


元和拾一年


我來自陝西,有兩個親姐姐,我們三個人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看到這個,心裡深有感觸。不同的是,我們沒有得到任何獎金,原因在於考的學校一般般。

對於基層,金錢的激勵最直接,也最務實。首先,延安的這個家庭令人敬佩,我們應該給一萬個贊。

作為一個“耕讀家庭”,能夠一門四個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對於現代這個教育也開始階層固化的社會來說,實屬不易,是一個育人典範,令人驚歎。

反問自己,當我們還在抱怨這不公那不公的時候,人家已經走在的奔跑的路上,一個清華軟件工程學院博士,一個精密儀器系碩士,一箇中國語言文學碩士,一個北大電子通信工程碩士,三女兒也辭去醫院的工作,全力備考,爭取圓一家人的清北夢,真是讓人羨慕之至。

對於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窮孩子,知識真的改變命運,這個耕讀家庭,父母皆沒有文化,為了不讓孩子再吃苦,立志要讓孩子們學文化,上大學,二老起早貪黑,挑擔子賣蘋果,在離家步行一個小時縣城每天要奔波三個來回的銷售,給兒女們攢學費。

日常生活中,就得節約,不免衣不更新、飯不變樣,對自己摳,對他人大方,看到父母這樣,五個孩子都很懂事,知道讀書來之不易,你追我趕,個個成才。 可以說,能夠創造這樣的奇蹟,當我們抱怨天賦不夠,社會不公時,我們可曾努力拼搏過?想到這裡,作為一個985的碩士生,也開始努力自己的清北夢了。

加油吧,好好學英語,天天看論文,爭取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踏進清華北大的門。

特約作者.一碗涼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