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什麼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qzuser190404123


說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後殺魏延,這個話來自於《三國演義》,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三國志》中記載的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也就是說,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後便退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聽就罷了,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的便。反正沒有說一定要殺他。

(諸葛亮劇照)

殺魏延這件事,是長史楊儀乾的。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不聽,還說:“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不撤軍,和楊儀鬧起了矛盾,還和楊儀在劉禪面前互相告狀,說對方要造反。劉禪問大臣,究竟是誰要造反。大臣們都幫楊儀,說魏延要造反。這樣一來,楊儀就派王平去攻打魏延,魏延的軍隊都倒戈了,結果魏延只好自己逃走。楊儀派馬岱去追他,把他追上殺掉,又滅了他三族。

由這段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魏延實際上是被楊儀殺掉的。諸葛亮並沒有安排人殺他。

不過,不得不說,諸葛亮雖然沒有直接殺魏延,卻是間接殺了魏延。魏延之所以走到那種地步,與諸葛亮不無關係。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諸葛亮上臺以後,削奪魏延的軍權。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讓諸葛亮負責政務,讓李嚴負責軍隊。諸葛亮不是一個權臣,但是為了能夠實現軍政一把抓,好實現北伐的夢想,諸葛亮開始削奪李嚴和魏延的兵權。那時候,李嚴在永安鎮守,負責提防東吳;魏延在漢中鎮守,負責提防曹魏。

諸葛亮上臺後,利用全蜀國一半以上郡縣造反的機會,把李嚴和魏延的兵馬調進成都,鎮壓造反的郡縣,又重用馬謖,平定南方的少數民族。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奪了李嚴和魏延的兵權。

(魏延劇照)

接著,諸葛亮對李嚴和魏延進行“移鎮”處理。他升魏延為丞相司馬、調任涼州刺史。讓李嚴從永安到漢中任漢中太守。

“移鎮”是讓將領與他所統管的軍隊分離的最好的辦法。一般都會引起將領的激烈反抗。在這裡,魏延和李嚴都不滿,但是,因為諸葛亮以北伐需要為藉口,把矛盾化解到最小,因此沒有出現大問題。

第二,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建議,讓魏延在軍中威信喪失。

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子午道奇謀”,並且只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認為可以採用這個辦法奇襲曹魏。但是諸葛亮沒有同意。因此魏延心有不滿,多次抱怨。

同時,魏延的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好,對別人倚老賣老,這樣,魏延在軍中不但喪失威信,並且失去人心。

(楊儀劇照)

第三,諸葛亮的遺言,隱含誅殺魏延的意思。

諸葛亮在遺言中說,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的便。但是,諸葛亮又讓楊儀節制魏延(從魏延當時所說的話“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就可以看出來)。楊儀和魏延一向有矛盾,而且楊儀的性格急躁狹隘(《三國志》又有記載,諸葛亮說:“儀性狷狹。”)這顯然有挑起楊儀和魏延矛盾的嫌疑。雖然他說魏延不聽,隨他的便,但這樣一種安排,實際上已經給魏延判了死刑。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諸葛亮死前交代馬岱和幾個忠將配合,說:我死後,如果魏延謀反,哥幾個就殺了他,最後教他們幾個怎麼有效成功執行!所以說殺魏延是有前提的,就是謀反才殺!回到諸葛亮臨終前的情形,那時魏延知道諸葛亮快不行了,諸葛亮是有意隱瞞實情的,而魏延還不斷打探消息,很多軍令已經當耳旁風了,多數違背諸葛亮的命令,諸葛亮很耐心跟魏延說利害關係,他還是不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最後諸葛亮點蠟續命時期,也是測試各個大將的心思,強調了很多次、偏偏魏延就反著來,這樣的將員能力再強,品德不合格,也可能成為禍根了,回來再說諸葛亮死後還是給魏延最後一次機會了,偏偏他還是在諸葛亮意料之中,起兵謀反了,所以說魏延是活該死了……


傑作良品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位將軍,演義中一出道便被諸葛亮汙為頭生反骨,是個叛徒的材料,但他一生隨劉備南征北戰,並深受劉備重用,乃至超過義弟張飛,從未起過叛變之心。及至到最後,他也沒有北降曹操,東降孫吳,卻被馬岱殺死,還被夷了三族,成為三國時期千古第一大冤案,他就是蜀漢大將魏延。

魏延,字文長,河南桐柏人。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魏延便是“中國盤古之鄉”誕生的英雄,身體裡流淌著戰天鬥地的血液。說魏延頭生反骨,是羅貫中演義中言,史無記載,而且,諸葛亮說其頭生反骨,恰恰這“反骨”表現的,正是魏延對劉備的忠誠。諸葛亮為什麼說魏延頭生反骨呢,因為魏延辦過兩件事,第一件:劉備與曹操大戰時,被追的妻死子失,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意欲襄陽一避,但襄陽守將文聘拒不開門,原來他早與劉琮投降了曹操。魏延久慕劉備仁德大名,此時正在襄陽,因此私開城門,並與文聘大戰,打算放劉備進城,建一大功。功高莫過救駕,劉備此時並未稱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騎追得草木皆兵,但魏延在劉備最落魄時慧眼識主,這份心還不夠真誠麼?

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劉備並未進城,與魏延失之交臂。魏延無奈,失去了在襄陽的這份工作,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赤壁之戰後,劉備派關羽進攻長沙,韓玄派部下黃忠迎戰關羽,黃忠與關羽本是敵手,但二人卻英雄惺惺相惜,黃忠馬失前蹄,關羽不忍乘人之危殺之;黃忠有百步穿楊的箭術,卻為報關羽不殺之恩,不忍射之。對於韓玄來說,黃忠顯然有通敵之嫌。大戰在即,與敵人關係曖昧,豈是為將之道。韓玄於是果斷判黃忠死刑,斬立決。此時魏延正在長沙,聽說劉備的軍隊來了,正是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機會,因此斬了韓玄,救了黃忠,獻城投降。他雖不是劉備部下,但對劉備的這份忠心,惟天可表。

但魏延對於劉備的這份忠心,卻被諸葛亮汙為“頭生反骨”,按諸葛亮的邏輯,魏延既便伺侯的是一個廢物,是一個昏君、暴君,是一個國家蠹蟲,也應為其盡忠,否則就是“頭生反骨”,天理何在啊?三國時代,良禽擇木而棲,臣擇主而事,為選擇明主幾次背叛的戰將謀士比皆是,就連劉備本人也降過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人,忠義如關羽,也曾投降過曹操,趙雲也曾幾易其主,諸葛亮怎麼不說他們頭生反骨呢?所以,說魏延頭生反骨,實在是先入為主,對魏延的偏見、成見了。

當然,這是我們按三國演義分析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實際上正史並沒有這回事。正史中劉備大軍一到,韓玄太守就投降了。韓玄非但不是“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的昏庸殘暴之主,反而是“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困為其“寬厚愛人“,深得民望。韓玄主動投降了劉備,自然關羽與黃忠並未交戰,魏延也並未斬殺韓玄。說他背主賣城,是羅貫中汙韓玄,捎帶腳汙魏延的結果。

比諸葛亮高明的是,劉備是慧眼識人用人的帝王之才。劉備看中了魏延是個人才,破格任用;看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我們分析劉備的用人之術。當初選派漢中太守時,人們皆認為必是張飛,漢中要地,派自己的兄弟去鎮守,既有守的能力,又忠誠無二,非張飛為何?但劉備不這麼看。張飛好喝個酒,喝了酒又愛鞭打士卒,豈是守城之才?之前他早犯過因酒醉丟失徐州下邳之過了。最合適的人是魏延。劉備重用魏延,史載“一軍盡驚”。所有人都很吃驚,自然也包括諸葛亮了。劉備委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問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回答:“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端的是氣壯山河,豪言壯語哉!魏延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還真不是吹牛逼。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有如蜀漢長城,曹操攻之不動。

事實上,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在歷史上對魏延都是非常重用的,劉備稱帝后,加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北方是曹操,劉備用魏延鎮曹操之意也。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加封魏延為都亭侯。武將圖的是什麼,不就是封侯嗎?李廣一生戰功,老了也未封侯,深以為恥。魏延在劉禪繼位後的建興元年就封侯了,可見朝廷對他的重視,自然這是與其戰功顯赫分不開的。諸葛亮駐軍漢中時,對魏延也是相當重用的,任命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後又升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司馬在三國是公府,將軍,校尉的屬官,主軍事,諸葛亮是丞相,他把丞相府主管軍事這個重任交給魏延,應該是對魏延非常倚重的。諸葛亮本人就是軍師出身,他當丞相後,升魏延為“前軍師”,前軍師是幹什麼的,相當於丞相府的參謀長,籌劃軍機。所以諸葛亮不但用魏延的勇,還用魏延的謀。為何封魏延為徵西大將軍?因為魏延率一隻偏師遠征涼州的曹魏大將郭淮,大勝之。郭淮是誰?曹丕深為倚重的大將,曾平定安定羌大帥闢蹄的反叛,威鎮邊疆,胡人視之若神明,後來還打敗過諸葛亮的高徒軍神姜維,但他為魏延所敗,可見魏延軍事指揮藝術水平之高。

魏延是有“假節”之權的,假節代表一種權力與名望,魏延有假節之權,說明不管是劉禪皇帝,還是丞相諸葛亮,相當一段時期是非常信任魏延的。所以魏延與諸葛亮的合作,也有一段“蜜月期”。魏延與諸葛亮的分歧,反映在伐魏的戰略戰術上出現不同。魏延主張出奇兵,諸葛亮主張謹慎穩重用兵。史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魏延只是諸葛亮的參謀長,諸葛亮是前敵司令員,最後的採用權與否決權都在諸葛亮。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合理化建議”,魏延非常生氣,深以為恨。他恨什麼,他恨自己是個韓信式的天才,卻在諸葛亮的部下。而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敢大膽用兵,自己又沒有獨立指揮權,專長髮揮不出來,不能施展平生報負。因為路線分歧,魏延與諸葛亮漸行漸遠,乃至到了諸葛亮快去世時,召開最後一次軍事會議,竟然不請二把手魏延參加,且防備魏延有變,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魏延的性格,頗象關羽。關羽是“為世虎臣,剛而自矜”,魏延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二人其實同敗在“自矜、矜高上”。因為這個性格缺陷,關羽有朝廷中沒有什麼好朋友,除了劉備、張飛以外,所以最後他敗走麥城時,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劉封、孟達見死不救,諸葛亮竟也未發一兵。魏延也是一樣,當他與楊儀發生意見分歧時,各自上表狀告對方謀反,但朝中大臣卻沒有一個替他說話的。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這些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忠臣,“鹹保儀疑延”,魏延雖然軍事上行,但在朝中沒有得到“人心”,他人生的失敗,就在於此。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認為自己等來了機會,他是軍事上的二把手,諸葛亮死了,他認為憑自己的資歷、威望、軍事指揮藝術能力,代替諸葛亮的地位理所應當,他這麼認為,很多大將也這麼認為。但最後諸葛亮卻讓他的政敵楊儀自代,這給魏延當頭潑了一瓢冷水。矜高的性格,讓他失去了理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但這時失去理智的魏延不再服從,楊儀按諸葛亮臨終前的命令撤軍,魏延卻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魏延不但不服從楊儀的命令,而且公開蔑視主帥,“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不但是這麼說的,而且將自己的憤怒落實於實踐,“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魏延雖未投降魏國,但所作所為,形同“造反”。你再看不起楊儀,那是國家的軍事統帥啊,殺楊儀等同抗旨不遵,所以他的部下軍士們都認為魏延瘋狂了,沒有跟著他造反,所以一轟而散。堂堂大將魏延,最後竟然成為了孤家寡人,被馬岱所殺。

魏延冤嗎?一點不冤。在人生的最後,他因為個人私怨,雖未投降,形同造反。他不是死在投降曹魏上,而是死在軍人不執行命令上,死在抗旨不遵上。這樣的軍人,豈不令皇帝擔心?不但害了他自己,而且害了家人。魏延被夷滅三族,成歷史最大遺憾。(本文作者:孫玉良 陸棄)


春秋史社


魏延應該是三國時代頗具爭議的一位人物。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這位勇武過人的名將,只是因為同頂頭上司諸葛亮的北伐意見不合,最後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落個誅夷九族的下場。

那麼,歷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義所言,身陷諸葛亮的黑手,落個身敗名裂?

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從打雜小兵到鎮守一方的軍區司令員,魏延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完成了自己事業的三級跳。

當然,急劇地躥紅也使魏延的個人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權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


不過,魏延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老闆”劉備伐吳失敗,身死白帝城,蜀國的實權人物,也由劉備變成了諸葛亮。

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在魏延眼裡無非是個學院派人物!

按現在話講就是“磚家”、“叫獸”之流。

不過,諸葛亮畢竟是頂頭上司,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

其實,魏延平時的霸道作風,諸葛亮是有耳聞的!


但奈何蜀漢後期將星凋零,魏延又是個人才,因此一直未有問罪(“憑魏延之驍勇”《三國志》)。劉琰的密本,讓諸葛亮左右為難。

權衡再三,諸葛亮覺得北伐在即,搞娛樂應該讓位搞軍事的,於是給劉琰安了一個造謠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

如此看來,正是諸葛亮這把無形的幕後保護傘,魏延得以躲過劉琰的“政治挑釁”。

不過,魏延同志囂張的氣焰並未因此收斂,反而愈發目中無人,甚至連諸葛亮的秘書楊儀,竟也不能倖免。

魏延若是隻在劉琰、楊儀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橫,那倒也就罷了!

可他卻把跋扈的作風帶到了軍隊,這自然引來了軍界同僚的不滿!

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囂張行徑不僅在蜀漢軍政兩界引起“公憤”,甚至連遠在東吳的孫權也忍不住插上兩腳!

世界上沒有一把萬能的保護傘,五丈原上諸葛亮終於大限將至。

對於自己仙去之後魏延的命運,諸葛亮很是揪心。

於是,秘密地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等人,開了一個通氣會:你們幾個趕快回去趕緊動員各部整裝退兵,魏延同志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肯聽命,就隨他便!

此外,諸葛亮還擔心個性偏激的楊儀事後會對魏延進行政治清算,於是飛鴿傳書給成都的後主:退軍之後剝楊儀軍政權力,命溫和派領袖費禕掌管政府事務。

可以看出,充當保護傘的諸葛亮為保存魏延,可謂設下重重機關。

如果事情順著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許會得到善終的。

可是,諸葛亮隕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

最後結果也是不盡如人意!


建築女磚家




三國的歷史,是中國人最愛談的話題之一。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閱讀者、研究者眾多。當然,三國演義由於更通俗、更有故事性獲得了更多人的喜歡。

關於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覺可惜,有些人感覺可恨,還有人有所質疑。質疑什麼?質疑魏延被諸葛亮死後殺掉的合理性。

那麼“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諸葛亮死後一定要殺魏延?是如何殺的?

接下來,我和大家詳細談談。



諸葛亮死後殺魏延,這事是真的嗎?

不能說絕對是真的,但八九不離十,這事像諸葛亮的風格。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有相關描述。演義中為了增強故事性,說魏延大喊“誰敢殺我?”,結果被馬岱手起刀落,這個說法充滿了濃濃的戲劇性。

我們不說演義,我們只談史實。目前通過各種文獻來看,《三國志》的說法比較貼近史實,那我們後面主要以《三國志》為基礎來談這事。



諸葛亮死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開了個會,諸葛亮說了些話,什麼話呢?《三國志》記載:“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後,你們就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你們撤退,他想幹嘛,由他去吧!

這段話,很有意思,為什麼開會不叫魏延?說明諸葛對魏延有意見;為什麼不聽命令,就由他去?諸葛難道不知道魏延對國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個,綜合分析,諸葛亮應該有殺魏延的舉動和安排,否則,開會時把魏延招來下命令就可以,總比讓魏延自己離開蜀漢要好很多,萬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計,羅貫中也是做了詳盡的推斷,才寫出戲劇性的魏延之死。



那為什麼要殺魏延?不殺不行嗎?

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會發生變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眾,而為人又比較高傲。曾經,蜀漢朝廷里人才濟濟,五虎將一個個勇猛無比,諸葛亮謀略突出,劉備雄才大略、治國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權傾蜀漢,成為劉禪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可劉禪那麼軟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說不好,又出現一個曹操式的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種現象絕對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劉禪雖軟弱,但他是諸葛亮看著長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現這種情況?

二是魏延和楊儀不和,如果這兩人同時存在,勢必會出現二虎相爭,其他朝臣就會分別站隊,如此下去,就會形成兩大集團,內鬥就會損耗蜀漢的根基,這對蜀漢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

從開會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是傾向於楊儀的,於是放棄魏延成為了必然選擇



這樣一分析,魏延不死,諸葛亮九泉之下都難以安心。

因此,諸葛亮臨死之前,可能詳細安排人殺魏延。可是有誰能殺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這樣被人殺死的

諸葛亮身死魂滅,楊儀做好了各種準備,然後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軍撤退,你來斷後。”

魏延當時就火了:“丞相臨終前,為什麼不通知我?你是誰?我來給你斷後?你夠資格嗎?另外,丞相離世了,我們就撤退?我難道不能帶好大軍?我們豈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我不退。”

楊儀沒有理魏延,開始和姜維等帶軍撤退。魏延不幹了,百般阻撓大軍撤退。



在魏延準備以武力阻擋大軍撤退時,將軍王平出現了。這個王平實在不算大人物,但勝在忠誠度高,曾經也和馬謖搭檔過,結果馬謖不聽王平建議,丟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擋住魏延後,就說了一句話:“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是要幹什麼?”於是,魏延的軍隊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懷疑這話是孔明留給王平的錦囊)看來,諸葛丞相的威力相當厲害,活著時厲害,死了也很厲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帶著兒子和親隨往漢中去了。

此時的楊儀突然下令,讓馬岱追殺魏延(感覺這是諸葛丞相的第二個錦囊),可憐魏延,之後就死於馬岱追殺。

有人說了,馬岱怎麼能打過魏延,怎麼能殺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將。

是的,馬岱打不過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兒子和十幾個親隨。而馬岱帶著不少蜀漢精銳,人多勢眾。

魏延一行儘管彪悍,可是雙拳難擋四手,最終被馬岱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看來,性格決定人的命運,此話不假。魏延看似死在了別人的算計中,其實,是死在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上。


藍風破曉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然而在正史並未如此,諸葛亮臨終遺言讓姜維、楊儀等人在自己去世後便帶兵撤回,讓魏延斷後,並明確表示:“(魏延)或不從,君自便發。”也就是說,魏延如果不聽的話,你們就自己帶著軍隊往回撤,不用管魏延了。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楊儀等人商量,讓誰去跟魏延說讓他斷後,結果讓費禕去,費禕向魏延轉達了諸葛亮讓他斷後的命令,魏延非但不聽,反而嚷嚷道“我憑什麼給楊儀斷後?丞相死了我魏延還在,應該讓我繼續帶兵北伐。”魏延本身與楊儀就有很深的積怨,一聽到諸葛亮安排他給楊儀斷後更加火大。



費禕一看不對勁,說是回去商量下,費禕便離開,結果魏延發現楊儀等人要先撤回,便提前先他們撤回,而且燒光了路上的橋和路,並且上奏“楊儀欲反”,同時楊儀也上奏“魏延欲反”


兩道奏摺同時到達成都,後主劉禪拿不準誰造反,便去問蔣琬,蔣琬說楊儀是個文人怎麼可能造反?但魏延不好說。於是劉禪下命令讓蔣琬帶兵攔截魏延,楊儀等人的軍隊也前往攔截魏延,王平也帶兵攔截魏延,並且策反魏延的軍隊,說:“丞相既亡,爾等如此?”魏延手下的兵一鬨而散。

魏延一直向南走,企圖進入成都直接面見劉禪,當眾揭發楊儀謀反事實,結果到達漢中就被馬岱斬下首級,並且給了楊儀,楊儀一拿到魏延的首級就扔到地上狠狠地踩,並且叫罵到:“庸奴還敢作惡否?”

後蔣琬趕到,才瞭解到魏延並未謀反,楊儀也並未謀反,只是因為魏延楊儀兩人的仇恨太深所導致的摩擦,懊惱不已。

雖然楊儀未謀反,但因其狠踩魏延頭顱叫罵的行為,也導致楊儀再沒受到過重用。


八風秀


諸葛亮臨終前內心裡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僅因為北伐大業未成,他的心裡感到焦慮,更重要的是面對當時蜀軍內部的情況,他心裡十分不安。

諸葛亮非常清楚,蜀軍內部楊儀、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楊儀是丞相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魏延兼任著丞相軍司馬,相當於武職的長史,一文一武,是諸葛亮以下蜀軍的核心人物,但他們二人素怨極深。

諸葛亮在的時候,二人的矛盾還不會破裂,諸葛亮不在了,這個矛盾就有可能瞬間爆發,對諸葛亮來說,為避免日後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須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確支持哪一個。

楊儀和魏延各有優劣,他們對蜀漢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於性格,還有就是爭權,對此諸葛亮應該很清楚。魏延的優勢是軍事才幹突出,對漢中的情況熟悉,又是劉備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楊儀的優勢是長期跟隨諸葛亮,行政才幹突出,諸葛亮更放心。

選接班人不是選最可愛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選最可靠的、最不會產生的變數的,所以諸葛亮肯定更傾向於選楊儀。而且,從蜀漢內部的情況看,支持楊儀的佔大多數,漢中前線的主要人員如費禕、姜維等都站在楊儀一邊,成都方面的蔣琬等也支持楊儀,諸葛亮要做選擇,得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

如果選了楊儀,諸葛亮就得處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滿而生亂,所以諸葛亮臨終前召開了魏延沒有參加的會議,會上對如何退軍做出了安排,預設了兩種情況:一是魏延服從退軍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軍;二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分頭退軍,把魏延甩開。

諸葛亮大概已經預料到後面會發生的事,蜀軍的分裂雖然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但現在他也無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損。

所以,

諸葛亮放棄魏延並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兩難之下的痛苦決擇,諸葛亮必須為北伐的數萬蜀軍將士選擇一條最可靠、最保險的道路。

後面發生的事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魏延接到諸葛亮去世並要求退軍的命令後,第一個反應是不能退軍,因為諸葛亮雖死,但他還在,他要領著大家繼續跟魏軍打。

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會封鎖不住,蜀軍本來士氣不就高,後勤壓力也大,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開後,對蜀軍又會造成新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帶領大家戰勝魏軍實在談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種冒險。


南門太守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斬殺魏延?

千古奇冤大將軍,子午奇謀竟荒廢。魏延字文長,作戰勇猛,精於謀略,善於用兵,縱橫沙場幾十年,威名遠揚。關羽攻佔長沙時,魏延斬殺太守韓玄,投靠劉備。劉備覺得魏延英勇善戰,又懂得兵法謀略,故而任命魏延為牙門將軍,劉備攻取漢中後,命魏延鎮守,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十年曹操不敢正視漢中。

諸葛亮北伐之時,魏延被任命為鎮北將軍,屢建奇功。但諸葛亮認為,魏延是降將,一直不信任魏延,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前命馬岱、楊儀等斬殺魏延,魏延被殺,並被認定為謀逆之罪,被夷三族。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在自己死後斬殺魏延,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五丈原魏延又有謀反的舉動,故而將其斬殺。魏延是斬殺其主韓玄而投靠劉備的,古代人背君弒主是罪大惡極之事,因此諸葛亮認定魏延日後必反,並多次提醒劉備,不要重用魏延。諸葛亮北伐,因蜀中人才短缺,不得不重用魏延。

五丈原諸葛亮重病,直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用七星燈續命,傳說只要中間的續命燈不滅,就可以延續生命。魏延知道後,趁著魏軍前來試探劫營,闖進諸葛亮帳中,踢倒續命燈,謊稱稟報軍情,諸葛亮已看出魏延又謀反之心,故而秘密令楊儀、馬岱等設計斬殺了魏延。


其次魏延又極高的威望,在軍隊裡除了諸葛亮,就是魏延的資格最老,因此諸葛亮殺之以除後患。魏延無論是輪功還是資歷,除了諸葛亮無人可比,要在劉備之時魏延就已經是鎮遠將軍,有身經百戰,可以說諸葛亮死後,魏延有能力在蜀軍中一呼百應,無人能與之抗衡。

而諸葛亮也清楚,魏延不會遵守他的遺命——退回漢中,事實也是如此,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仍然要率軍北伐,進攻司馬懿大營。諸葛亮料定,蜀軍必然有一部分會跟隨魏延,一部分跟隨楊儀,這樣蜀軍就會分崩離析,而魏延也會擁兵自重,為了防患於未然,諸葛亮必須殺掉魏延。


再次魏延用兵不按章法,經常冒進,又與朝中大臣不和,諸葛亮認為魏延不死,蜀國必亂。與諸葛連保守的進軍策略相比,魏延善於奇襲冒進,第一次北伐之時,魏延就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被諸葛亮當場否決,理由是山路崎嶇,不宜行軍,一但被發現就會全軍覆沒。而魏延非常為之惋惜,認為這是戰勝曹魏最好的機會。魏延用兵冒進,諸葛亮死後,魏延主管軍政大事,必然會把蜀軍代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最主要是魏延和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有過節,尤其是長史楊儀,他主管後勤補給調度,魏延楊儀二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經常吵鬧,有一次魏延用劍指著楊儀的鼻子罵,楊儀死的哭著向諸葛亮投訴,諸葛亮也只能盡力緩和二人的矛盾。但諸葛亮也明白,他一但死後,魏延楊儀的矛盾即可會爆發,楊儀也不能久活,魏延在朝中也會位高權重,甚至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因此為了蜀國的安危和內部團結,諸葛亮要斬殺魏延。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殺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魏延曾為蜀國立下赫赫戰功,不僅沒有進入五虎上將的行列,而且在諸葛亮死後竟被下令殺害,究竟是因為何種原因造成這種惡果,咱們來分析一下。

一、長有反骨

諸葛亮曾說魏延腦後長有反骨,魏延一定會在他死後功高蓋主從而造反,於是給楊儀等人留下密詔在自己死後要將魏延除掉,就這樣魏因為自己天生的長著的骨頭原因被殺了。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際有點荒唐。難道龐統長得醜就沒有本事了嗎?

二、與諸葛亮有矛盾

雖然諸葛亮號召北伐,實則是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的矛盾,他的政策趨於保守。而魏延是北伐的激進派,他是真正的想抗曹,面對強大的曹魏,他主張冒險出奇制勝,這就與諸葛亮鬧下了矛盾。諸葛亮認為自己死後魏延一定會繼續抗曹,會和自己死後要撤兵防守的政策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要將魏延殺死,以免魏延成功毀掉自己生前的名聲。

三、楊儀搞鬼

有說諸葛亮生前曾給魏延一封密信,自己死後接替他的位置執掌大權,這被楊儀所發現想奪權,因此諸葛亮死後他誣告魏延要造反想要投魏。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魏延曾帶兵南下,如果想要投魏肯定要北上,他南下就是要誅殺汙衊他的楊儀。但是事與願違,武將終究不敵攻於心計的謀臣,最後被誅殺全家。

對於魏延的死,各位看官什麼想法?探討探討


翡翠原石丁香花


  說諸葛亮死後一定要殺魏延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的《三國志》裡並沒有此說。

  魏延在劉備集團中算是一員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識人之明的劉備很欣賞魏延,也深知其才具。比如劉備做漢中王時將治所遷到成都,需要一員大將來鎮守漢中,眾人都以為必然是張飛,但劉備出人意料的選擇了魏延,擢升魏延為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劉備稱帝以後魏延鎮北將軍,為劉備集團坐鎮北方。

  劉備死後,諸葛亮當政,也深知魏延可用,對魏延也很重用,將其作為先鋒,一度還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大敗魏將郭淮等人後又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所以整個諸葛亮時代魏延也很受重用。

  但魏延和歷史上很多人物一樣,有才具,自負也自傲。史稱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可見其自負不善於團結同事。

  不僅同事,對老首長諸葛亮魏延也敢說三道四。其隨諸葛亮出征伐魏時多次要求率軍萬人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匯合於潼關,但均遭到諸葛亮拒絕。

  魏延私下就埋怨諸葛亮膽小。當時諸葛亮能依仗的文武左右手就是魏延和丞相長史楊儀,但魏、楊兩者關係交惡如水火。

  諸葛亮死前與楊儀來秘密安排自己死後的退軍計劃,擬以魏延斷後,姜維其次。也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可能會不聽指揮,並表示如魏延果不聽指揮,就不管他,大軍自行回撤。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從調遣,並要自己主持北伐大業。更不願意聽從楊儀指揮,於是兩人互相指責對方叛變,魏延搶先帶兵南下阻擋楊儀去路。但軍士們也覺得魏延無理,四散而去,

魏延幾成光桿司令,只好逃亡漢中,但為馬岱所追殺。

  所以魏延之死,實非諸葛亮所為,實自取殺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