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德國當初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會贏得二戰嗎?

米蟲蟲的大米缸


希特勒一生犯的最大錯誤,還真不是屠殺猶太人——起碼今天巴勒斯坦人會這麼認為。於是有人提出問題:假設德國當初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會贏得二戰嗎?這就是筆者認為希特勒犯的最大錯誤: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卻一直想跟主動向他開戰英國媾和,又去打跟他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這其實是意識形態在作怪——希特勒認為美國總統英國首相都是選出來的,蘇聯的斯大林是個獨裁者,所以一邊想著避免跟英美戰爭擴大化,一邊卻去打跟他本來井水不犯河水的蘇聯。甚至在敦刻爾克放走了大量英軍,這其實是想“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希特勒痛罵蘇聯獨裁的時候,卻忘了他的納粹黨全名叫“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而他似乎也不是正兒八經選上來的——其實西方的民主也未必就是什麼好制度,所謂選舉大多數時候就是一塊遮羞布,起碼手裡沒錢又沒有大財團支持的人是不能參選的。

但是希特勒鑽了牛角尖,跑到冰天雪地去打蘇聯,要知道蘇聯的政體其實跟他的德意志帝國實際只是神似而形不似而已,跟們沒必要為此死磕,反倒便宜了英美等同盟國——希特勒一個“巴巴羅薩”的計劃,就出動了一百九十個個師五百五十萬人、近五千架飛機、近四千輛坦克、近五萬門大炮、近二百艘軍艦,如果把這些軍隊和武器拉到對營作戰的正面戰場上去,倫敦早就被他從地圖上抹去了,而習慣於坐收漁人之利的美國,是不會為了已經滅亡的英國出頭的,只會跟希特勒協商,也來分一杯羹。

希特勒有時候太過固執,打蘇聯有點孤注一擲的意思。按照正常軍事家的思維,應該是試探性進攻,如果摸清對方實力,直到即使啃下這塊硬骨頭也要崩掉幾顆牙,那就該見好就收,而且前期作戰佔有一定優勢,還能在議和的談判桌上撈取很大利益——被打得只剩半條命的蘇聯,能夠保全本土就已經偷笑了,那麼德國吞下的其他肥肉,就可以獨享了。可是希特勒非要趕狗入窮巷,這才逼得斯大林背水一戰。


半壺老酒半支菸


想多了,你能想到的問題,元首希特勒那些精英也早就想到了,為什麼德國沒有全力攻打英國而且打蘇聯了呢?大體有兩個原因。

首先,德國打英國盡全力了,但英國真的是大國,德國打英國一點便宜也沒有佔到。

德國飛機去轟炸英國,要跨越英吉利海峽,英國以逸待勞,所以德國空軍損失也很大。海軍呢,德國海軍在英國海軍面前可以忽略不計了。於是德國發明出了火箭來攻打英國,但新發明,技術還不太成熟。

其次,英國沒資源,德國缺石油、缺鋼鐵,打英國得不到這些,而誰有這些呢?就是蘇聯。

所以蘇聯是一定要打的,不打不行。而且當時的蘇軍經過大肅反,戰鬥能力特別差,德國預計很快就可以佔領蘇聯的,事實上德國也差點把蘇聯滅了。

但歷史很奇特,德國在蘇聯打敗了,於是二戰迎來了轉折點。

那德國不打蘇聯全力轟炸英國會怎樣呢?這樣等於就是德國和英國在打消耗戰了,德國擅長閃擊戰,但受不了消耗戰,因為德國沒資源,也就羅馬尼亞有幾口油井。而英國有廣大殖民地的支持,鋼鐵、石油幾乎是無限的,所以德國耗不過英國,最終還是要失敗。


解憂時間


德國不僅不會贏得二戰,還有可能徹底淪為蘇聯的殖民地。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想征服全歐洲。他們之間的分別是,希特勒先動手了。聯想到現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衝突無法避免,那就先動手。這句話和蘇聯在二戰中沒有對德國先下手為強所導致的重大損失有著某種內在的因果聯繫。

斯大林征服歐洲的計劃

1935年,希特勒對外發布了一個驚人講話,德國將恢復在凡爾賽合約中北廢除的義務兵役制,德國軍隊未來將把軍隊從凡爾賽合約規定的十萬人擴編到五十萬人。之後便是海軍擴編,軍艦擴編,空軍擴編等等舉措。歐洲的英法無能為力,30年代的經濟危機讓他們束手無策,為了安全,英法和波蘭組成了軍事互保聯盟。

而在遠離西歐的莫斯科,蘇聯趁著歐洲經濟危機的間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斯大林用三個五年計劃把蘇聯變成了工業強國。斯大林的目標可不僅僅是工業化,德國從希特勒上臺之後的一舉一動,以及凡爾賽合約的缺陷(無法真正限制德國的軍事擴張,首先因為沒有控制柏林,其次在德國拒不陪款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可行的辦法制裁德國),讓斯大林感覺到了又一次世界大戰遲早會來。也意味著新一輪瓜分世界的浪潮將會到來。



因此在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加入到了瓜分波蘭的行動中。此時的蘇聯其實早已磨刀霍霍。為了相互迷惑對方,希特勒和斯大林於當年8月份裝模作樣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為了防止蘇聯像當年沙俄聯合歐洲對抗拿破崙那樣聯合英法對抗德國,德國拿下西歐之後再撕毀條約;斯大林的考慮是讓希特勒放心大膽的攻打全歐洲,等到德國陷入戰爭泥潭之後,蘇聯再執行他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大概是這樣的——蘇聯紅軍先從克拉科夫卡托維茨(波蘭境內)方向南下,切斷德國和巴爾幹半島的聯繫。再揮師包圍波蘭境內的德軍,然後以150個師的兵力全力進攻德國,拿下德國之後再拿下西歐。從蘇聯當時為這個計劃部署在蘇德邊境的軍力來看,蘇聯是相當有機會“閃擊德國”的。150個師,20000輛坦克,19000架飛機,6萬門大炮。而德國用來防備蘇聯的兵力只有100個師,4000多輛坦克,4萬門火炮,1800架飛機。不僅如此,蘇聯有相當數量的坦克和飛機要比德國先進的,如果蘇聯先動手,德國大概率會失敗。問題蘇聯沒有先動手,原因是斯大林覺得德國會繼續和英國消耗,此時動兵為時尚早,也正因為這個戰略誤判,使得蘇聯方面的戰爭準備比德國慢了一拍——大雷雨計劃原定1941年6月12日開始,但是就因為準備工作的不足而延遲到7月份。然而德國卻早蘇聯一步,於6月22日集結了190個師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希特勒並不是不知道兩線作戰的危險性,他是看到了蘇聯磨刀霍霍的樣子,與其等著被蘇聯進攻,不如搶先一步,或許還有希望。但是希望仍然是渺茫的。與世界為敵的人,不管力量多強大,終究難逃敗亡的命運。


獨釣寒江


現在的英國可以說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不能自主的,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早已風光不在。但二戰時期的英國,依然是正兒八經的大英帝國,跟現在的英國不是一個概念。

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本和英國曾經有過短暫的結盟歷史。當時整個日本舉國上下幾乎欣喜若狂,他們形容這種感覺稱“就像是佃戶家的兒子娶了地主的女兒”。日本為英國能夠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榮幸,可見英國當時的地位。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四十年後,雖然經歷了一戰的英國實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調動小半個地球資源的殖民帝國。絕不是隻佔有英倫三島的小小島國。

希特勒佔領了法國,也就基本統治了整個西歐(瑞士這種中立國家不算)。但他想佔領英國,還需要跨過一道坎——



英吉利海峽。

英國和法國之間就隔著這灣淺淺的海峽(鄉愁啊……),英吉利海峽不深,也不寬,幾十公里。甚至過去有猛男接力游過去過。但就這灣海峽,對於德國來說,絕不是“淺淺的海峽”。

德國軍隊雖然厲害,可是德國海軍卻一直是短板。相比之下,英國就是以海軍立國的,英國在很長的時間裡甚至沒有陸軍的編制。從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英國人就稱霸大洋上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爆發了激烈的日德蘭大海戰,最終以德國海軍慘敗告終。終一戰結束,德國始終未能靠海軍打擊敵人。這一戰果是如此慘烈,以至於希特勒甚至失去了對德國水面艦隊的信心,只靠潛艇襲擾敵人。而德國海軍為了重新獲得元首的青睞,希望用一場勝利證明自己,於是帶著新造的鉅艦“俾斯麥號”與英國海軍決戰,俾斯麥號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戰列艦,戰鬥力極強,卻被英國海軍數艘艦艇圍起來一頓好打,直接給擊沉了!從此德國海軍在海面上就再也沒能掀起風浪來。

德國想要登陸英國,需要打敗英國海軍。英國最強的防禦不在攤頭,而在海上。

所以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也很難獲得對英戰爭的勝利。而希特勒不主動進攻蘇聯,不代表蘇聯就會老老實實的過日子。斯大林是和希特勒一樣的野心家,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軍隊是擺成進攻態勢的。一旦西線戰事陷入焦灼,難保蘇聯不會從背後給德國也來一個閃擊戰。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德國真的止步於蘇德邊境,也許真的就成為一個統一西歐的國家。英國雖然也許能夠自保,但是反攻大陸肯定是沒機會的。美國只要不被逼急了不會參戰,因為美國向來信奉“光榮孤立”主義。所以勝負只在蘇德之間,德國入侵蘇聯,一定會輸。蘇聯侵略德國,也未必能贏。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實在是一個蠢決定啊!


小約翰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在思考,為什麼那些戰爭狂人們會有那樣的選擇?

二戰爆發前,德國人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完全從經濟危機中恢復出來,一躍成為歐洲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在經濟發達之下,納粹德國順勢而為,相繼擺脫了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束縛,迅速的重新武裝化,大力發展了陸軍和空軍,在對外政策上,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將軍隊開到了萊茵河東岸,這些都嚴重違反《凡爾賽合約》因為《凡爾賽合約》中規定德國不允許擁有海軍和空軍,萊茵河東岸是非軍事區,奧地利和德國不得合併........

在英法等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之下,德國在舉辦柏林奧運會之後,不僅國際聲望極大提高,而且領土迅速擴張,陸軍和空軍迅速成長歐洲最強,海軍也有著龐大的造艦計劃。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一起展開了靈活的外交,不僅是和意大利、日本簽訂軸心國條約,還忽悠著張伯倫們同意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同時德國還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不僅在二戰開始後,德國和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還在德國入侵蘇聯前一直讓蘇聯向德國提供大量的原料,如此厲害的外交部長,讓西方和蘇聯恨之入骨,戰後作為一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居然作為戰犯被絞死,可見他讓西方和蘇聯受到多大傷害。

納粹德國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雖然已經對德國宣戰在西線枕戈待旦,但是隻是靜靜的觀望,他們盼望著德國入侵波蘭的軍隊一直向東撞上蘇聯紅軍,然後開始一場廝殺,不過讓英法失望的是,德軍和蘇軍在波蘭是遇見了,但是是彼此握手,他們開心的會師了。德國和蘇聯在波蘭的兵戎相見不僅沒有發生,而且德軍在攻下半個波蘭後,迅速揮軍北上席捲北歐,然後進入到西歐、短時間內越過馬其諾防線,擊敗英法聯軍,將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滅國,而德國從波蘭到法國所用時間僅僅是9個月時間,就席捲東歐、北歐和西歐,將閃擊戰運用到極致。

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

波蘭戰役後德國和蘇聯軍官親切握手

但是德國人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海軍問題。所謂“三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由於海軍建設週期長,資金投入大,沒有一個長時期的建設,是不可能有一個強大的海軍的,一戰中德國海軍曾經實力很強,但是一戰後完全瓦解,納粹德國十分重視海軍,無奈海軍的特殊性,不像空軍和陸軍那樣能夠迅速壯大,儘管二戰初期德國的戰列艦俾斯麥號等戰艦取得過輝煌戰果,但是難以避免被群毆的後果,德國也有包括航母在內的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但是無奈德國海軍實力較弱,建造大型的水面艦艇時間太長,而且希特勒已經迫不及待的發動戰爭,因此最後德國海軍只好最後選擇速成的潛艇部隊建設,儘管鄧尼茨後來狼群戰術曾經給予英國巨大打擊,但是在美國大規模援助英國後,潛艇依然是打不過水麵艦隊。

俾斯麥號雖然強大,但是德國水面艦艇數量太少,實力遠遜於英國皇家海軍

德國打敗了法國,以法國為基地開始對英國的打擊,不列顛空戰開始,丘吉爾說“這是歷史第一次,如此少人參戰保護如此多的人”,德國目的在於第一目標在於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逼迫英國投降,第二目標在於摧毀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以掩護在英吉利海峽發起的對英國海獅登陸計劃,全面佔領英國,可是由於英國人頑強抵抗,並率先在英倫三島部署防空雷達等技術的加持,德國空軍對英國空軍的打擊並不順利。而且隨著英國空軍報復性轟炸了德國柏林後,德國空軍將摧毀英國空軍的目標改為轟炸英國的城市,但是事實上,此時的英國和德國空軍都不具備戰略轟炸的能力,因此這種轟炸起不到改變戰局的效果。

1940年的法國戰役

在制空權遲遲不能夠控制,英吉利制海權完全沒有的情況下,德國是不敢貿然進攻英國的,於是乎德國人將戰略方向對準了蘇聯。因為在德國席北歐和西歐的同時,斯大林也在德國和蘇聯邊境做著瘋狂的戰爭準備,有資料標明,蘇聯當時制訂了先發制人打擊德國“大雷雨”計劃。而且在東線從字面上,蘇聯人擁有更多坦克飛機大炮和更多軍隊,字面實力更為強大。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

於是德國面臨的是一個這樣的局面,擁有歐洲超強陸軍和較強的空軍以及殘廢的海軍,海軍和空軍都不能夠在西線上取得對英國的絕對優勢,致使德國陸軍對弈海峽相隔的英國毫無用武之地,而東線則是不斷蘇聯增兵的威脅,而且蘇聯和德國貌合神離,希特勒沒有一刻鐘不想摧毀蘇聯,從希特勒的角度上英國人屬於日耳曼人可以投降,但是蘇聯作為低等的斯拉夫人必須摧毀。正式從主客觀的綜合考慮,希特勒最後將進攻中心從西線轉到了東線,將結束法國戰役後正在無用武之地的德國陸軍部署在東線,對準了蘇聯並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薩全面入侵蘇聯計劃,短時間內摧毀數千架蘇聯飛機,消滅數百外蘇聯軍隊,這是德國人的閃擊作戰最後的榮光,可是德國人也徹底陷入蘇聯人的戰爭泥潭,蘇聯國土面積太大,軍隊數量多,工業能力強,戰爭權力遠非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於是此後德國徹底陷入兩線作戰的不治頑疾,最後等待他的是慘痛的失敗。

戰鬥中的德軍

作為歐洲戰爭藝術最高的國家,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都無法克服兩線作戰、國土縱深狹窄的先天性頑疾,因此結局都是慘敗。因為即使1941年6月德國人不去入侵蘇聯,蘇聯也可能會在東線入手,因為蘇聯的聰明人也不少,而我認為,其實歐洲戰場上最大變數就在於敦刻爾克大撤退,如果當時希特勒沒有下令阻止古德里安對敦刻爾克的進攻,而是選擇空軍和陸軍協同配合,摧毀這30多萬英法聯軍,英國的抵抗意志也不會像後來那樣堅強,而且要知道那些逃到英國的33萬英法聯軍後來在1944年6月又回到了法國,那次的他們的登陸點是諾曼底。

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英國人的防守本土和反攻的有生力量


大東北的小豆包


如果德國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最終也會失敗,因為一個強大的德國對美國和蘇聯的全球利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美、蘇一定會聯手打敗德國。



1.德國雖然在二戰前期很強大,但是德國的綜合國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因為德國人口少,不足以在歐洲地區站主導地位,很多歐洲國家雖然被德國佔領了,但是他們不認同和接受德國的文化以及德國的統治,這也是希特勒搞集中營屠殺猶太人和很多戰俘的原因。

2.德國佔領歐洲廣大地區後需要更多的德軍去分兵把守,這也分散了德國的有生力量。德國擅長的是利用強大的陸軍進行閃電戰,而攻打英國需要渡海作戰,可是德國的海軍實力非常弱,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渡海作戰,所以德國攻打英國比較吃力。

3.如果德國全力進攻英國,美國和蘇聯一定會對德國進行軍事偷襲,因為一個強大的德國會損害美國與蘇聯在歐洲地區的利益。

4.中國有句古話叫“唇亡齒寒”,如果美國和蘇聯眼看著德國把英國吞併了,那麼德國的實力將更加強大,德國最終會向美國和蘇聯宣戰,到時候美國和蘇聯的損失會更大。

5.在美國和蘇聯眼裡歐洲地區各個國家需要有戰略平衡,如果德國最終吞併了整個西歐和中歐地區,那麼蘇聯和美國將是下一個受害者。


杜達特洛夫斯基


倘若德國人鉚足全力去攻打英國的話,就算不去攻打蘇聯,個人認為蘇聯也會找出各種理由去反擊德國的。而在二戰中,蘇德戰爭是遲早會爆發的事,只不過是德國率先進攻蘇聯罷了。那麼問題來了,假設德國全力攻打英國的話不去招惹蘇聯,個人認為二戰時期的德國也不會贏得戰爭的勝利。戰爭的失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下面就具體來說說。

眾所周知,在英國得知法國即將宣佈投降之後,新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決定將在法國的英軍撤回國內。而英國將駐守法國的遠征軍部隊撤回國內的這一決定也保證了英國的實力,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中,德軍先後佔據了英軍計劃撤退的三個港口中的兩個。英軍40萬人的生命就僅存於敦刻爾克和其40公里的海岸線上,德軍的空襲十分猛烈,在5月27日這天,總共投下了1.5萬枚高爆彈和3萬枚燃燒彈。可想而知,敦刻爾克及其40公里的海灣線幾乎要被夷為平地。


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撤退工程中,德軍本可能將這40萬人殲滅殆盡,但最令人費解的是希特勒居然做下決定要罷兵。在先頭部隊剛好要衝入敦刻爾克實施掃蕩行動的時候,希特勒卻命令他們暫停,讓德軍的坦克部隊停止達三天之久。很明顯,希特勒這是不想殲滅這英國這40萬人的部隊,或者是希特勒

為了政治目的,不想得罪於英國人,因為他將英國人視作其進行全球戰爭的潛在盟友。倘若英國遠征軍在敦刻爾克全部被俘的話,那麼英國人肯定會與德國人樹敵,所以希特勒寧願“放虎歸山”,保全英國人的尊嚴,緩解兩國的敵意。

但很可惜希特勒這個想法錯了,其次就算德國人不打蘇聯全力進攻英國的話,個人認為可能也打不贏。首先從地理位置來看,英國是個島國,畢竟是“英倫三島”,與歐洲大陸之間有一條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峽。而二戰時期德國的海軍總體實力個人認為是不如英國的,在二戰期間英國海軍的實力還算得上是全球第一。想要徹徹底底的征服英國,那麼德軍必然是要登陸並佔領英國本土的,但二戰時期德國海軍實力有限,這一點應該是很難實現的。

其次,德國人要打敗英國是不容易的。首先,德國本身資源是相對匱乏的,缺乏鋼鐵與石油。但英國同樣作為一個島國來看的話,資源肯定也是缺乏的,然而英國背後還有個美國在默默地為其提供著援助。所以我認為德國全力進攻英國本土仍然會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英國的盟友——美國。二戰時期,美國為英國援助了大量退役驅逐艦用來護航英國商船,美國參戰後乾脆直接派軍艦給英國商船護航,總計為英國援助了270多億美元的戰略物資(航母、戰機、坦克)。

綜上,我個人認為假設德國不攻打蘇聯,蘇聯也會攻打德國,利益所趨。其次德國要打英國,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並不不好打。因為英國背後有美國這個盟友,而且其自身海軍、空軍實力也不差以及地理位置優勢。再加上納粹德國打的是法西斯侵略戰爭,軸心國集團實力較強的日本還遠在東亞,意大利只是個拖後腿的,所以德國不見得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以上均為本人看法,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


宇澤歷史


德國不會贏得戰爭,這是不變的定數。

那麼我也反問一個問題:“倘若德國全力進攻英國,英國會戰敗嗎?”那麼只要這個答案是“否”,那麼德國無疑會戰敗。

不列顛空戰失敗的原因在於希特勒錯誤的判斷和十分個人情緒化的指揮導致的,這場誤判的起因是由於英國派出的轟炸機在半夜迷了路而將炸彈誤投在了柏林。這讓希特勒十分惱火。希特勒為了報復英國轟炸機在柏林投下的炸彈,便命令德國空軍對倫敦實施報復性轟炸。

希特勒在這場報復性轟炸結束之後認為倘若能使英國蒙受巨大的平民傷亡,那麼丘吉爾一定會簽署停戰協定以保障英國不再承受如此巨大的平民傷亡;所以便將原來以轟炸摧毀英國空軍的有生力量和飛機制造廠為目標改為了轟炸英國的各大城市,企圖以巨大的傷亡使英國人有厭戰心理並給予丘吉爾和聯合政府的壓力迫使其投降。但是最後計劃不僅沒得逞,反而使英國空軍得到了恢復。

德國要打進英國本土,那麼就必須過英國艦隊這一招,很顯然以德國海軍的實力戰勝英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件事。所以德國要是想登陸英國本土,就只能奪取英國上方的制空權,並借制空優勢消滅或者大幅度消弱英國海軍以達成登陸的條件;但是由於希特勒的一系列錯誤判斷使得制空優勢並沒有拿到,因此也就必然無法登陸英國本土實施作戰。那麼倘若希特勒再次犯同樣的錯誤,那麼也依然無法取得對英作戰的勝利。

並且要發動對英的全面戰爭,還必須考慮戰爭成本的問題;德國靠的是通過濫發國債,向軍火商和資本家打白條的方式湊錢來發動戰爭,並將在戰爭中取得的利益返還給這些人以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而一旦在戰爭中失敗,或是被迫陷入長時間作戰,那麼就會造成國債無法返利,軍火商和資本家的錢成為了水漂;這不僅會使國內失去對國債的信任,同時也會因為無法償還軍火商和資本家的錢而再度陷入更加糟糕的經濟危機。

那麼也就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以德國的經濟實力,能否耗的起這場持久戰?”當然,答案很明顯是不能,德國要和英國死磕是不現實的;因為德國自始至終都沒有擺脫經濟危機,只是通過燒殺掠奪得來的財富緩解了國內的經濟危機。一旦陷入持久戰和消耗戰,那麼德國必然會戰敗。而對英作戰就是拼消耗,看誰先耗死誰,英國的實力拼完了,他還有遍佈世界的殖民地為它輸血,而德國的家底拼光了,那就是死路一條。所以德國在對英作戰中是沒有優勢的,那麼我在開頭提的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並且你能保障德國不打擾蘇聯,蘇聯不趁著德國和英國火拼或是在德國落敗後在背後捅一刀?約瑟夫斯大林同志要是不這麼搞或者不想這麼搞才怪。


二戰吐槽君


如果德國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肯定全勝,毫無懸念。

首先來說蘇聯。蘇德當時已經訂立《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幾乎沒有作戰淨備。德國打蘇聯,正如日本轟炸珍珠港,都是奇葩中的戰鬥機,犯了兵家大忌,除了是“瘋子”,誰也想不到有這事發生,斯大林也不相信。


二戰的德國,戰鬥力牛逼到全宇宙,一週拿下一個小國,一個月殲滅一個大國,可是信心滿滿的事。

可蘇聯領土遼闊,速戰術不適合國情,終將陷入爛泥潭在所難免。正如鬼子天皇,說一個月佔領中國犯同一通病。


再來說英國。當時希特勒已經將英國女王暴虐得滿地找牙,只須一記左勾拳,英國必將轟然倒下。

蘇聯會血刃戰,就是用鐮刀與錘子,用牙齒也會血戰到底,這種戰鬥民族會越戰越勇,粘上了就跑不脫。而英國不行,靠的是重工業,一記迂迴戰術左勾拳,將英國所有重工業全部毀去,必將不戰而白旗高舉。


希特勒打蘇聯,給了英國喘息機會,英國發揮其所長展開空戰,對德國的重工業,軍事等基礎設施狂轟濫炸,拼命來的。一旦喪失了制空權,就得哭爹叫娘了。如果沒有蘇聯人山人海捅上來,那怕喪失制空權,對付英國尚有迴旋餘地。

雙拳難敵四手,並且是一個用拳頭,一個用彈弓,任誰也吃不消,希特勒一與蘇聯開戰,就是他失敗的倒計時了,神仙也救不了。


zhan村頭騰騰


假如德國舉國之力盡全力的去攻打英國的話,就算德國不主動去攻打蘇聯,個人覺得蘇聯也會藉機找出任何的理由去攻打蘇聯的。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和德國的戰爭早晚也會爆發的,只不過是因為德國先發動攻擊罷了。那麼針對問題來看,假設德國盡全力的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會取得勝利嗎?決定戰爭的勝負有很多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看?

有目共睹,英國知道法國投降之後,新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確定命令在法國境內駐紮的英國軍隊撤回國內。而丘吉爾所做的這個決定不僅保證了英國軍隊的實力而且也為以後反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敦克爾克的大撤退行動中,德國先後攻下了英國先前要撤退的三個港口中的兩個。英國將近40多萬的士兵生命就單單隻能存於敦克爾克在這裡一個港口。德國的空軍針對英法聯軍的空襲十分的猛烈,光在5月27日這一天,德國軍隊頭下了將近1.5萬梅的高爆彈和大約3萬多枚的燃燒彈。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敦克爾克和接近40多公里的海岸線幾乎都被夷為平底了。



不過就是在這次撤退行動中,本來德國軍隊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把英國的軍隊全部消滅掉,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希特勒卻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在一線部隊剛要衝入敦克爾克和英國軍隊展開廝殺的時候,希特勒卻突然命令他們暫停行動,讓裝甲部隊停止了三天。一看就明白,希特勒並不想消滅掉這40多萬的英國軍隊,或者可以這樣理解希特勒的目的是為了政治,不想因為敦刻爾克事件而得罪人英國人。與希特勒的性格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因為希特勒把英國當作為發動戰爭的潛在朋友。如果英國的軍隊在敦克爾克被消滅掉或者被全部被德國俘虜的話,那麼英國就有可能會與德國為敵,因此希特勒甘願選擇“放龍入海”,而保全英國人的顏面,緩和雙方的關係。不過令人惋惜的是希特勒的這個想法錯了。

其次以當時的英國實力,就算德國不攻打蘇聯而盡全力的攻打英國,個人覺得德國可能打不過,我們可以先從地理位置來分析,英國是一個島國,和歐洲大陸有一個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峽。如果德國要全面的進攻英國,就需要強大的海軍。然而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和英國比較起來,實力是明顯低於英國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海軍實力還是比較強的。要想根本性的佔領英國。那麼德國就得必須要用海軍實施搶灘登陸並快速地佔領英國本土,不過,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實力是非常有限的,單就這一點當時的德國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與英國海軍一樣的級別。


因此。綜合以上的因素,個人認為即使德國不攻打蘇聯,蘇聯也會選擇合適的機會去攻打德國的,利益至上嗎,其次德國,若是要真正的打英國,並不是所謂的德國想打就可以打的,英國的後方有美國的聲影,並且英國海軍、空軍的實力也不低於德國,而且還可以憑藉自身的地位置條件來阻擋德國。德國所發動的戰爭是一個反人類的戰爭,軸心國中實力比較強的日本卻在遙遠的東方,意大利的實力根本不值得一談,因此假設德國放棄攻打蘇聯而選擇功打英國。德國未必會取得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